太子爷小说网 > 传记电子书 > 没有情节的故事 主编:季羡林_2 >

第107节

没有情节的故事 主编:季羡林_2-第107节

小说: 没有情节的故事 主编:季羡林_2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了的干部路线是非纠正过来)。
  1977年10月7日,粉碎“四人帮”的一周年,《人民日报》以整整一个版的篇幅,全文刊发了这篇文章。
  此文一出,石破天惊。一月之内,《人民日报》就收到一万多封信件和电报。文章作者两个月收到的信件和电报可装两麻袋。这些来信来电对文章表示百分之百的支持与拥护。有的说“深受感动,说出了千百万干部的心里话”;有的说“温暖了许多同志的心';有人则“希望继续大造落实党的干部政策的舆论,推动有关单位落实党的干部政策”;一位青年工人说:“听了广播,高呼‘共产党万岁'!决心把自己的心血全用在平反冤假错案上。”还有一个大家庭在长篇电报上说:“我们全家人冤沉海底已有多年。全家老少边听广播边流泪,认为这下一大家子人可盼到大天亮了……”
  二
  但是,千百万冤沉海底的人并未能很快盼到“大天亮”。以当时中组部部长郭玉峰为代表的许多人大力贯彻“两个凡是”,抗拒和阻挠干部政策的全面落实。
  针对这种形势,耀邦又组织撰写了第二篇文章:《毛主席的干部政策必须落实》。
  1977年贝正月27日,《人民日报》用头版头条位置通栏大标题,发表了这篇署名为“本报评论员”的文章。同时在第二版,在《毛主席的干部政策必须认真落实》的总标题下,发表了从众多来信中精选出来的五封读者来信。这些来信既赞扬了《把“四人帮”颠倒了的干部路线是非纠正过来》那篇文章,又揭露了写信者本人所在地区或所在系统的组织部门抗拒或拖延落实干部政策的行为。《人民日报》编者为这些来信所加的标题分别是:《不能无动于衷》、《这种说法不对》、《肃清“四人帮”的流毒》、《首先要清理组织人事部门》、《应当多发表这样的文章》。
  不久,郭玉峰就被迫离开了中央组织部,胡耀邦被任命为中央组织部部长。1977年12月15日早上八点整,胡耀邦来到了中央组织部,组织部前院顿时鞭炮齐鸣,烟花朵朵。院内的老老少少,激情满怀地欢迎胡耀邦的到来。12月19日,耀邦召开了第一次全部工作人员大会,动情地讲了许多话。他首先说到“积案如山,步履维艰”,要求大家恢复党的优良传统,把党的组织部门恢复成“党员之家”和“干部之家”。他还说:“如有受冤挨整的老同志来找我,我都要和他们见面谈话,请任何人不要阻拦;凡是信封上写有‘胡耀邦'三个字的来信,都请及时送给我,如没有我的表示,也望任何同志不要主动代劳处理,更不能扣压。”
  从此,“党员之家”美名重新大振。1978年亚月,在耀邦到中组部安排就绪后的第一个月,每天就有几百人到中组部上访,全月收到的来信多达六麻袋。
  三
  在这个过程中,耀邦问过去处理过“右派”摘帽工作的同志:“全国究竟有多少‘右派'?”这些同志立刻明白:耀邦要狠抓这个大冤案的平反了!
  1978年春天,也就是我为解决自己的问题到处上访的时候,专门解决“右派”这个大难题的会议正在山东烟台举行。会议由中央统战部和公安部牵头,中央组织部、中央宣传部、民政部配合,研究如何妥善处理“右派”遗留问题。
  会前耀邦预计,由于世人不会很快完全摆脱“左”的束缚,这次会议很可能发生激烈的争论。所以,他特地委派中组部副部长杨士杰等人出席会议。
  不出耀邦所料,会议果然发生了原则性分歧。“右派”摘帽“五人小组”的指导思想,就打上了“两个凡是”的烙印。小组的主要负责人认为,全部摘去“右派分子”帽子后,不再叫他们“右派”或“摘帽右派”,在妥善安置方面不再歧视他们,就很不错了。所以不搞甄别平反,而只对“极个别确实完全搞错了”的,才可以作为“个别人”的问题,予以实事求是地改正。
  对此,中组部的杨士杰等人则表示不以为然。在闭幕总结会议上,杨士杰在讲话中特地引用了耀邦刚到中组部时说的一句话——“在今天这样的形势下,再不能通过我们的手去制造冤假错案!”杨士杰说,同时也不能因为我们工作上的疏漏,使历史k的冤假错案得不到理所应当的解决。杨士杰还特别强调说,当年被打成“右派分子”的同志,许多都是学有所成、有所建树的知识分子。他们的知识不但是我们党的财富,更是全社会的财富。对他们改正和摘帽后的安置,不能单纯地只就其生活问题就地安置,而应当通过妥善安置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发挥他们被压抑已久的聪明才智,为国家的四个现代化作出新的贡献。
  可在当时,与会的许多人还没有觉悟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他们还习惯于“句句是真理”。于是会议仍以牵头的中央统战部和公安部的名义,向党中央拟了一个《关于全部摘掉右派分子帽子的请示报告》。对这个《报告》,杨士杰和公安部副部长凌云等人持有保留意见。但不久,中共中央还是把这个《报告》列为1978年的11号文件,转发全党遵照执行。
  从烟台回来后,杨士杰等人向耀邦作了详细汇报。耀邦完全赞同他们在烟台会议上的发言,同时让中组部政策研究室的同志以中组部的名义,直接给中央写了个报告,并把1957年10月中央《关于划分右派分子的标准》找了出来一道附了上去,请中央重新定断。
  报告送了上去迟迟未得回音。耀邦一边推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文章的出台,出台后又推动对这篇文章的讨论,一边隔三差五地让杨士杰给中央办公厅秘书局打电话问一问。断断续续地催问了三个月,终于催来了回音:还是烟台会议的五大部再次开会,专门研究“右派”的“改正”问题。
  这次会议没有再去烟台,而就在西单迤西300米的民族饭店举行。当五大部的有关人马在那儿聚拢时,竟又发生了一场口舌战。坚持“单纯摘帽论”的同志说,过去的是是非非已经过去了,没有必要再一一清账了;今天只要统统摘去了帽子,都当作自己人看待,就很够可以的了。统战部的一位副部长说,如果几十万“右派”都“改”了起来,全党不就忙得乱了套了吗?统战部的又一位副部长说,不管怎么说,每个地方、每个部门总得留下一些样板,不能都“改”了。
  针对这些奇谈怪论,杨士杰拿着一份正式文件在会上说,党的历史上也曾经为一些冤假错案平过反,纠过正,都分清了是非,增强了团结,促进了革命事业的发展,还从未听说过“乱了套”
  终于,杨士杰的这一席话,得到了“五人小组”的领导成员——统战部长乌兰夫、公安部长赵苍壁、中宣部长张平化、民政部长程子华等人的认同。这些部长一致表示:赞成士杰同志的意见。杨士杰高兴得立即给在中组部专候佳音的陈文伟打了电话——“问题解决了,解决了!”陈文伟立即奔走相告——“右派改正”问题解决啦,“右派改正”问题解决啦……一位老干部应声举起了双手——“我举双手拥护!”耀邦闻讯更笑呵呵地说——“这就好,这就好!”
  于是,以“中共中央组织部、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共中央统战部、公安部、民政部”的名义,拟出了《贯彻中央关于全部摘掉右派分子帽子决定的实施方案》。中央于1978年9月17日以当年55号文件向全党转发了这个方案,望贯彻执行。
  这个方案,与五个月前转发的烟台会议方案相比,有了明显的不同。它不但对摘了“右派”帽子的人在安置使用等方面作了进一步的规定,同时作出了“提职、提级、调资、奖励、授予职称等问题上与其他职工一样对待”的明确规定,而且特别增加了“关于改正问题”的一段话:“凡不应划右派而被错划了的,应实事求是地予以改正。”“经批准予以改正的人,恢复政治名誉,由改正单位负责分配适当的工作,恢复原来的工资待遇。”“生活有困难的,给以必要的补助。”“原是共产党员,没有发现新的重大问题的人,应予恢复党籍;原是共青团员的,应予撤销开除团籍处分。”等等。
  消息传出,全国人心大振。
  四
  在这政治暖流劲涌的大背景下,新华社落实干部政策的步伐也骤然加快。早在烟台会议前后,我就给新华社国内部主任杜导正同志写过一封信,要求对我落实党的政策。杜导正同志立即批示国内部复查办公室对我的问题进行复查,并给我回了信。复查办公室负责人徐文同志迅速与我见了面,在慰勉之余嘱我耐心等待。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讨论在全国铺开后,新华社的落实政策工作更大大地放开了手脚。1978年9月17日中央发布了民族饭店会议的“55号”文件,当月月底,徐文同志就通知我过了国庆节就先回国内部上班。
  1978年10月4日,在阔别了14年又5个月之后,我再次跨进了新华社大门。
  这时候,改正结论尚未作出,党籍尚未恢复,国内部负责人就放手让我重操旧业,以党员的名义和其他一些同志走访薄一波、安子文、刘澜涛等人并中组部干审局,为“六十一人大案”的平反广泛搜集材料,准备写文章。同时把我身在其内的所谓“反党右派小集团”四个成员以及原国内部副主任庄重同志的档案材料,分别交给政治组、文教组、《内参》组、资料组和解放军分社的党支部研究整理,写出复查改正的意见。我的复查改正意见,由《内参》组党支部负责撰写。
  1978年12月上旬,国内部这些编辑组对我们这几个人的档案材料复查完毕,并写出了复查改正意见。按照当时的规定,编辑部门的这些意见和改正结论,必须经过新华社政治部复查办公室讨论通过,才能报请社党组《当时还叫“新华社党的核心小组”》批准。可是对于我的问题,在政治部那儿又卡了壳。他们还是那句老话:“戴煌是反对毛主席的。如果戴煌都不是右派,全中国就没有一个右派了!”
  徐文和国内部的有关同志果敢而灵活。他们越过了新华社政治部这道“文昭关”,把国内部作出的改正结论直接送给社党组。新华社党组书记曾涛立即批示“同意”,我和我的大小家庭长达21年的苦难才画上了句号。
  12月15日,我重新踏进新华社大门两个月零十二天,我们党又一次重大历史转折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尚未正式揭幕,新华社国内部就为所谓的“反党右派小集团”全体成员和庄重同志,召开了隆重的平反大会,全新华社各部门都派了代表与会。在这个大会上,每读完一个同志的复查材料和改正结论,全场都报以长时间的热烈掌声。这与1957年所谓“揭发批判”我们的大会的气氛,形成了极其明显的反差。所以我要说:
  感谢胡耀邦争回了历史的公正!
  五
  关于我的复查意见,是由《内参》组副组长尤璐同志在大会上宣读的,全文如下:
  关于戴煌同志被划为右派分子问题的审改意见
  (一)
  (这一节关于我个人简历,故略)
  (二)
  1958年3月,新华社整风领导小组对戴煌作了如下几条政治结论:(前
  文已有,此处故略)
  (三)
  我们根据中共中央一九七八年五十五号文件精神及中共中央一九五七
  年关于划分右派分子的标准,对戴煌同志被划为右派分子的问题进行了复
  查。我们认为,戴煌同志是属于错划问题,应予改正。理由是:
  第一,一九五八年三月,新华社整风领导小组把戴煌同志主动检查交
  代出来的东西和讨论新闻业务所写的文章作为写政治结论的主要依据是不
  恰当的。
  当时新华社整风领导小组对戴煌所作政治结论的材料主要引自戴煌主
  动交出来的准备给毛主席、党中央的一封信(后来称为反党万言书)、戴
  煌一九五七年十月写的《自我检查》、戴煌一九五七年在新闻业务(活页
  版)上发表的一篇题为《瓜不熟不甜》的文章。此外,还有鸣放中的一些
  问题和反党小集团的问题。这些问题,从根本上来说,又可归结为一个问
  题,即“反党万言书”问题。政治结论中的第六条说:戴煌依据上述观点
  (按:指前五条政治结论,其要点是:仇视和反对党的领导;反对社会主
  义民主,要求资产阶级民主;否定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反对党的新闻
  政策;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从根本上发生了动摇)曾于一九五六年冬写了
  一份“万言书”(未成稿)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