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社科电子书 > [杂集]肾虚、元气虚的种种表现和治 >

第11节

[杂集]肾虚、元气虚的种种表现和治-第11节

小说: [杂集]肾虚、元气虚的种种表现和治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六味地黄丸偏于补肾阴,主治肾阴虚。由于配方中阴柔的药多一些,所以吃后有时候会妨碍消化功能,因此脾胃功能弱、消化不良者慎吃。服用两周后如果效果不明显,可能是选药不对症,可以找一位中医大夫对身体的症状进行诊断,对症选药。  
  与六味地黄丸相同功效的知柏地黄丸,在六位地黄丸的基础上加了知母、黄柏两味清热滋阴的药,加强了清热的力量,用来治疗阴虚火旺,如手心和脚心烦热、口燥咽干,舌尖红等肾阴亏虚、虚火上炎的病证。知柏地黄丸更不能盲目地服用,偏性更大。  
  最好服药之前应该先去咨询中医医生:有没有肾虚,是肾阴虚还是肾阳虚,该不该服用六味地黄丸,服多长时间,尽量避免由于盲目用药而造成的身体不适。      
日期:2009…2…16 10:04:00    
  还有一类是体内有湿热的人,这种人舌苔厚,舌苔黄腻(不是在吸烟和饮橙汁后),胃肠里面胀闷,大便不成形而且粘滞,挂在大便池里冲不下去,这些是体内有湿热的人的诊断指征。  
  这一类人大款的比例特别大,整天吃肉喝酒,造成体内的湿热特瑞别严重,肥胖患者居多,虚胖,大肚子,稍微一活动就气喘吁吁、去医院检查脂肪肝、高血脂、肝囊肿、高血糖、高血压……这一类人还特别喜欢补,80%认同吃六味地黄丸补肾,结果是什么呢?面色恍白,腰足寒冷,性功能下降,这都是误服中药不养肾气所导致的最终结果。      
日期:2009…2…16 10:59:00    
  最后一类人最可怜:糖尿病患者。  
  这个风气不知道是谁带头的,好像所有的糖尿病人都是肾阴虚一样,大家都吃六味地黄丸。按照中医的理论,糖尿病类似古代的消渴病,古人大体分为三类,上中下三消。吃得多、喝得多、小便多、体重减少——三多一少 为其诊断标准。  
  但是现在很多糖尿病患者相反还很胖、吃的喝的也不多、小便也不是很多,但就是血糖高、尿糖高,那么问题来了,这些人在古代中医看来可能就不能划归为”消渴病“范围之列,这是第一个问题。  
  第二,治疗消渴病的古方,按照张仲景金匮要略里面的记载,应该是“崔氏八味丸”,也就是现在的桂附地黄丸,也叫金匮肾气丸(同仁堂版的又加了利水药),用来治疗“饮一斗、小便一斗”的消渴病,后世医家总结为下消病,也就是肾气不足的消渴病。  
  现在糖尿病人的很多表现已经和古代消渴病患者的表现不一样了,而且古代消渴的下消病的古方是桂附地黄丸,也不是六味地黄丸,所以不能单纯的用    
  糖尿病=消渴=下消=六味地黄丸逻辑来对应。  
  于是碰见糖尿病就用六味地黄丸治疗 这种观点是有待商榷的。  
  我在老家碰到一个患者,父亲的朋友,糖尿病快十年了,不知道听那个“老中医”(有时候老中医不一定是明白中医)的建议,说是糖尿病就服用六位地黄丸,结果吃了一年多,脸色越来越晦暗,小便越来越频,浑身气力不足,疲劳感特别强,一看这个人就是长期睡眠不好,疲劳的面色,找我看病。我毅然决然断然的说:“赶紧把六味地黄丸停了!!!!”    
  “那不是补肾的药吗?”  
  “肾虚很多种,不适合您这一种!您自己吃了这么长时间感觉肾气足了么?”  
  “……”沉默。  
  “以后再也别瞎吃药了!!”  
  “嗯!”  
  于是我给他把脉,看舌,又问问一些症状,开了桂附地黄丸加上补充肾阳的中药服用,配合我博客里的“仙人揉腹”功法锻炼,半年之后再见,脸色有光了,疲劳感减轻了,精力充沛了,尿糖有所下降,对我的医术赞不绝口。  
  我说:“我这点东西在古人那里根本算不上什么,只不过规规矩矩的看病,就能达到这个效果,现在很多人根本不读书,治不好病也不反思,而且用西医的思路知道中医用药,最终结果就是南辕北辙,败坏了中医的名声!”    
  用西医的思路开中药方比较典型的思路有这么几个:  
  第一:看到感冒发烧就用清热解毒的中药,理论支持是中药可以抑制细菌。其结果就是,病人也不发烧了、但是胃肠功能急剧下降、脸色发青,身上怕冷,病病怏怏一个月,小儿尤其明显,很多小孩子体质弱就是这种大夫用苦寒药不当所导致的。那反过来,麻杏石膏汤 中没有一味药可以抗细菌、抗病毒,为什么治疗肺热性的感冒、咳喘效果那么好,一两服药就迅速见效,也没有副作用?这些疾病在西医看来可都是细菌导致的致病啊?所以中医的思路不是针对病毒、病菌的,而是整体调整人体的状态,也就是整体观。不具备这个思路的医生严格来讲就不是中医,即使是应用中药。                      
 上一节  目录  下一节               
            《伤精(肾虚、元气虚)的种种表现和治疗方法》 第15节                        
  《伤精(肾虚、元气虚)的种种表现和治疗方法》    第15节  
作者: 彭博士工作室             
  第二:看到某种西医病名就直接对应中药。  
  如看到糖尿病就对应六味地黄丸。  
  看到感冒发烧就用清开灵。  
  看到血压低就用生脉注射液。  
  看到咳嗽就用念慈庵川贝枇杷膏。  
  也就是说:西医诊断+中药  
  这种看法是典型的目前中医院大部分医生的看病方法,根本就把中医的精华——辨证论治 给丢了。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感冒分为风寒、风热、伤湿、寒湿、湿热、伤暑、正虚、伤燥、外寒内热、外热内寒……等至少十种不同的情况,单纯的用 感冒——感冒清热冲剂 只能针对其中一种,其他九种效果就非常不好,甚至起反作用。  
  所以这种思路指导下的中医看病效果大打折扣!  
  遇到这两类大夫,一定要谨慎了!    
日期:2009…2…18 11:42:00    
  阳虚 & 阴虚  
  肾阴虚的典型症状是潮热、盗汗、手心和脚心烦热、口燥咽干,此外还有遗精、梦遗、早泄等。  
  肾阳虚的典型症状是腰膝酸软、不耐疲劳、经常觉得乏力、四肢发凉、喜热怕冷等。有些肾阳不足的人,也可能会出现勃起功能障碍、早泄、滑精等性功能问题。  
  但是问题来了,病人从来不照着书本得病!  
  什么意思呢?    
  现在临床上的实际情况是:很多肾虚的亚健康人士往往肾阴虚和肾阳虚混杂在一起,有的时候还兼夹一些湿气、寒气、虚火、中寒……,比如有的人腰酸腿软、稍微一走路就腿沉,平时怕冷,吃点东西就拉肚子,平时手脚冰凉,可是一到了热的屋子里面手心脚心还容易出汗,牙龈还经常渗血,嘴里面干燥没有津液,口臭、记忆力差、早泄遗精,性功能障碍,吃饭不香,吃点凉东西大便还容易拉稀,脾气还急躁,眼睛平时红红的,干涩疼痛,颈椎难受,后背发硬……这都是我平时临床最最常碰到的情况,你说他是阴虚吧,他还怕冷,你说他阳虚吧,他还手心出汗,阴阳俱虚吧,还稍微一吃点补药就上火,“虚不受补”,还兼有脾胃虚寒,肝气不足,碰到这种情况就应该临证组方了,根据病人的病情加减用药,而不是单纯的肾阴虚用六味地黄丸,肾阳虚用金匮肾气丸了。    
  所以,在临床实际中,很难分清具体是肾阴虚还是肾阳虚,那种很典型的肾阴虚或者肾阳虚的病人在整个肾虚人群中的比例非常小,所以很多人问我:“大夫,我是肾阴虚还是肾阳虚啊?”  
  这种问题很难回答。    
日期:2009…2…28 13:48:00    
  我对火神派的看法  
  火神派的医术我在念硕士的时候研究过,我自己吃附子最多到二百多克一次的量,体验过附子的功效。  
  郑钦安、祝味菊、吴佩衡、范中林、卢崇汉、李可、王正龙、三七生等各位老师的书也拜读过,有的老师还当面见过。火神派用对了很好,能起死回生,我自己也非常喜欢用大剂量附子类的中药,针对重病往往效果很好!  
  实际上,这在古代王好古《阴证例略》里面就讲得很清楚了,后世医家张景岳、赵献可、薛生白、陈修园乃至于清代的黄元御,都是个中高手。  
  对于真火神我是恭敬的,现在有很多假火神,一出手就是100多克附子,而且医嘱也没有交代好,病人回家犯邪淫丧真精、熬夜耗元气……比比皆是,造成面目浮肿、急性心脏病、毒性发作、头发变白、舌苔红瘦屡见不鲜,甚至有的送到急诊抢救,说都是吃大剂量附子造成的,给火神派抹黑!!!我就不在这里点名了。    
  火神派的东西只要仔细研读,你就会发现里面的东西与经典临床联系密切,而且自古有之,并不是什么新的派别,郑钦安的东西没有一点偏颇,完全立得住,只不过强调一下阴阳,不但善于扶阳,也善于滋阴清热。  
  我曾经就用扶阳的思路救了好一例濒临死亡的病人和几个顽固性的疾病,但前提是辨证准确!!!  
  附子的应用一定要谨慎,一般来讲,医生在进药的时候都要尝药,以判断该药的药力如何,确定使用剂量,尤其是附子这一类的药。我在看病的时候用到大剂量附子,首先就是自己先尝一下,考量一下药力,否则用起来不踏实。  
  如果不这样的话,就会造成诸多麻烦,比如网上的某某先生、某学校的某某教授之所以出了种种医疗纠纷问题,这可能与可能与附子的产地、炮制方法、煎煮方法……都有关系,因此要谨慎谨慎,尤其是作为医生。    
日期:2009…2…28 17:32:00    
  痛经的根本原因  
  今天在门诊上看到一个女孩(李小雅),25岁,打扮得漂漂亮亮的,找我看病主要的症状就是手脚冰凉,痛经。  
  这个女孩子脸色白,泛青。说到这里,插一句,什么叫泛青?有的女孩子脸色白白的没有血色,没有光泽,有些血管青青的都能看到,这种脸色就叫做泛青,表明体内有寒,要么痛经、要么手脚凉,要么肚子怕冷,稍微一吃点凉东西就拉肚子,总之,用中医的眼光看来,寒气蕴于中下二焦。  
  我把完脉之后我问她:“你小的时候是不是喜欢吃冰激凌、冰糕之类的东西?”  
  “对啊,我小的时候最喜欢吃冰了!最多的一次是一天十五根冰糕。”  
  “这就是你得病的根源啊!”我告诉她,“小的时候吃冰太多,你是不是以前来月经的时候也不注意?比如吃凉东西、用凉水洗衣服、大热太吹空调了?”  
  “对啊,我以前确实不注意,但现在我吃不了凉的了,一吃凉的就拉肚子,以前小的时候没事。”  
  我说:“按老百姓话讲,你这就坐下病根了!必须把寒气化开才能好。”    
  “您说的寒气是什么?我用热水袋腾腾肚子不就把寒气赶走了?”  
  我说“中医所谓的寒,不是单纯指温度上的寒,你用暖水袋藤完之后该凉还是凉啊。中医的寒指的是一种病气,六淫之一,通过热性的药物可以扭转它。”  
  说到这里,顺便介绍一下中医用药的道理:古人把人体的疾病原因大致总结为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因素,也就是自然界的六种状态,因为古人的思想认为,“天人合一”,也就是自然界和人体是相应的,自然界中的每一种动植物都有自己的个性,性格比较平和的,古人认为可以长时期服用,就是粮食、蔬菜等,所以《本草》记载五谷类的性是平的,大都用“味甘性平”来形容,那么自然界中得天地自然之气的偏性比较大的,就可以用来作为药物,比如附子,生长在阴寒潮湿的山沟沟里,他就具有抗寒的功效,“辛、甘,大热;”,可以用它来平衡体内的寒气。也就是说,中药其实就是利用大自然的植物的偏性扭转人体的偏性,从而达到治病的效果。    
  好了,书归正传,既然寒气痹阻中下二焦,那就温阳化气,用辛甘化阳之品,我就给那个女孩子开了张仲景《伤寒论》的方子——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四君子汤+干姜,一周之后手足寒大为缓解,因为没来月经,也不知道痛经好点了没有,但是她说了一个情况。  
  “大夫,我吃完您的药之后肚子里面暖暖的,特别舒服。”  
  我说:“对啊,给你开的是暖胃温经的药当然会有这种效果了,而且……”  
  “而且我都不用热水袋腾肚子都会感到温暖呢,我现在知道什么是你所说的寒和热了,其实不只是温度。”  
  我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