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社科电子书 > 087-医方集解 >

第33节

087-医方集解-第33节

小说: 087-医方集解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香通窍,水银劫痰,引以姜、芥者,亦以逐风而行痰也(按∶牛黄丸之方颇多,互有异同, 
然大要在于搜风化痰、宁心通窍,多用冰、麝、牛、雄、金、珠、犀、珀。若中脏者宜之, 
如中腑、中血脉者,反能引风入骨。此方药味颇简,故姑录之以概其余也。喻嘉言曰∶牛黄 
丸与苏合丸异治∶热阻关窍宜牛黄丸;寒阻关窍宜苏合丸。若手撒口开遗尿等死证,急用参 
附峻补,间 

除痰之剂第十五
辰砂散
属性:(《灵苑》) 
治风痰诸痫,癫狂心疾(诸痫因惊恐忧怒,火盛于心,痰塞心窍。发时卒倒,抽掣叫吼, 
吐涎 
难 
辰砂(光明者,一两) 乳香(光莹者) 枣仁(五钱,炒。)温酒调下,恣饮沉醉, 
听睡一 
此手少阴药也。辰砂镇心泻心火,乳香入心散瘀血,枣仁补肝胆而宁心。 
本方加人参一两,蜜丸,弹丸大,名宁志膏(《本事》),每服一丸,薄荷汤下∶治同。 

除痰之剂第十五
白金丸
属性:治癫狂失心(癫多喜笑,尚知畏惧,证属不足;狂多忿怒,人不能制,证属有余。此病 
多因惊忧、痰血塞于心窍所致。《难经》曰∶诸阳为狂,诸阴为癫。喜属心,怒属肝,二经 
皆火有 
白矾(三两) 郁金(七两。)薄荷糊丸。 
此手太阴药也。白矾酸咸,能软顽痰;郁金苦辛,能去恶血;痰血去则心窍开而痰已矣 

除痰之剂第十五
青州白丸子
属性:治风痰涌盛,呕吐涎沫,口眼 斜,手足瘫痪,小儿惊风(皆风痰壅塞经络;及痰盛泄 
泻肥人滑泄,多属之痰;脉滑责之痰,不食不饥责之痰)。 
白附子(生用) 南星(生用。二两) 半夏(水浸生衣,生用。七两)川乌(去皮 
脐,生 
暴夜露 
瘫痪,酒下;惊风, 
此足厥阴、太阴药也。痰之生也,由风由寒由湿,故用半夏、南星之辛温以燥湿散寒, 
川乌、白附子辛热以温经逐风,浸而暴之者,杀其毒也(喻嘉言曰∶此治风痰之上药也,然 
热痰迷 

除痰之剂第十五
星香散
属性:治中风痰盛,体肥不渴者。 
胆星(八钱) 木香(二钱。)为末,服。或加全蝎。 
此足厥阴药也。南星燥痰之品,制以牛胆,以杀其毒,且胆有益肝胆之功(肝胆之经属 
风木);佐以木香,取其行气以利痰也(木香能疏肝气,和脾气)。肥而不渴,宜燥可知。加 
全蝎者,以 

除痰之剂第十五
常山饮
属性:(《局方》) 
疟久不已者,用此截之(疟初起不宜KT ,KT 则邪气未尽,变生他证,发久则可截 
之)。 
常山(烧酒炒。二钱) 草果(煨) 槟榔 知母 贝母(一钱) 乌梅(二个。)姜 
(三片)、枣(一枚),半酒半水煎,露一宿,日未出时,面东空心温服。渣用酒浸煎,待疟 
将发时先服。一方有良姜、甘 
此足少阴、太阴药也。古云无痰不作疟,常山引吐行水,祛老痰积饮;槟榔下气破积, 
能消食行痰。阴阳不和则疟作(阳胜则热,阴胜则寒),知母滋阴,能治阳明独胜之火;草 
果辛热,能治太阴独胜之寒;贝母清火散结,泻热除痰;乌梅酸敛涩收,生津退热(敛阴故 
退热);合为截疟之剂也(赵以德曰∶尝究本草,知母、草果、常山、甘草、乌梅、槟榔、 
穿山甲皆云治疟。集以成方者,为知母性寒,入足阳明,治独胜之热,使退就太阴;草果温 
燥,治足太阴独胜之寒,使退就阳明,二经和则无阴阳交错之变,是为君药。常山主寒热疟, 
吐胸中痰结,是为臣药。甘草和诸药,乌梅去痰,槟榔除痰癖,破滞气,是为佐药。穿山甲 
穴山而居,遇水而入,则是出入阴阳,贯穿经络于荥分,以破暑结之邪,为使药也。惟脾胃 
有郁痰者,用之收效。李士材曰∶常山生用多用则吐,与甘草同用亦必吐,若酒浸炒透,但 
用钱许,每见奇功,未见其或吐也,世人泥于老人久病忌服之说,使良药见疑,沉 难起, 
抑何愚耶。李时珍曰∶常山、蜀漆劫痰截疟,须在发散表邪及提出阳分之后,用之得宜;得 
甘草则吐,得大黄则利,得乌梅、穿山甲则入肝,得小麦、竹叶则入心,得秫米、麻黄则入 
肺,得龙骨、附子则入肾,得草果、槟榔则入脾。盖无痰不作疟,一物之功,亦在驱逐痰水 
而已)。 

除痰之剂第十五
截疟七宝饮
属性:(《易简》) 
治实疟久发不止,寸口脉弦滑(浮大者脉弦为肝风,滑为痰,浮为在表,大为阳。若脉 
沉涩微细者禁用),不问鬼疟、食疟,并皆治之疟(有经疟、脏疟、寒疟、风疟、温疟、暑 
疟、湿疟、 
常山(酒炒) 草果(煨) 槟榔 青皮 浓朴 陈皮 甘草,等分。用酒水各一钟, 
煎熟,丝棉盖 
其已发,为其气 
发而服药,反能助寒助热)。 
此足少阳、太阴药也。常山能吐老痰积饮,槟榔能下食积痰结,草果能消太阴膏梁之痰 
,陈 
痰也(《玉机微义》曰∶上方乃温脾燥烈之药,盖作脾寒治也。用之亦效者,值病患阴阳相 
并,脾气郁结,浊液凝痰,闭塞中脘,因得燥热,亦以暂开,所以气通而痰止;若中气虚弱, 
内有郁火之人,复用燥热,愈劫愈虚,咎将谁执。杨仁斋曰∶疟有水有血,惟水饮所以作寒 
热,惟瘀血所以憎寒热。常山能逐水固也,若是血证,当加五灵脂、桃仁为佐,入生姜、蜜 
同煎;苟无行血之品,何以收十全之功耶。《保命集》云,疟夜发者,乃邪气深远而入血分, 
为阴 


消导之剂第十六
属性:消者,散其积也;导者,行其气也。脾虚不运,则气不流行;气不流行;则停滞而为积 
;或作泻痢,或成症痞,以致饮食减少,五脏无所资禀,血气日以虚衰,因致危困者多矣, 
故必 
除, 
施者 

消导之剂第十六
平胃散
属性:(《局方》) 
治脾有停湿痰饮,痞膈,宿食不消,满闷呕泻;及山岚瘴雾,不服水土(土湿太过,木 
邪乘所不胜而侮之,脾虚不能健运,故有痰食留滞中焦,致生痞满诸证。胃寒则呕,湿盛则 
泻。岚 
苍术(泔浸,二钱) 浓朴(姜炒) 陈皮(去白) 甘草(炙,一钱。)加姜、枣煎。 
伤食加 
木香;大便秘加大黄 
此足太阴、阳明药也。苍术辛烈,燥湿而强脾;浓朴苦温,除湿而散满(苦降能泻实满, 
辛温 
务令 
本方加藿香、半夏,名藿香平胃散,又名不换金正气散《局方》∶治胃寒腹痛呕吐,及 
瘴疫湿疟。再加人参、茯苓、草果、生姜、乌梅,名人参养胃汤∶治外感风寒,内伤生冷, 
夹食停痰,岚瘴瘟疫;或饮食伤脾,发为 疟(老疟也)。本方合二陈加藿香,名除湿汤∶ 
治伤湿腹痛,身重足软,大便溏泻。本方加 本、枳壳、桔梗,名和解散(《局方》)∶治四 
时伤寒头痛,烦躁自汗,咳嗽吐利。本方一两,加桑白皮一两,名对金饮子∶治脾胃受湿, 
腹胀身重,饮食不进,肢酸肤肿。本方除苍术,加木香、草蔻、干姜、茯苓,名浓朴温中汤∶ 
治脾胃虚寒,心腹胀满;及秋冬客寒犯胃,时作疼痛(散以辛热,佐以苦甘,渗以甘淡,气 
温胃和, 

消导之剂第十六
枳术丸
属性:(洁古) 
消痞除痰,健脾进食(消痞除痰,消也;健脾进食,补也)。 
白术(二两,土蒸) 枳实(一两,麸炒)。为末。荷叶包陈米饭煨干为丸。痞闷加陈 
皮,气滞加木香,伤食加麦芽、神曲。 
此足太阴、阳明药也。李东垣曰∶白术甘温,补脾胃之元气,其苦味除胃中湿热,利腰 
脐间 
化其 
营气 
由不上升乎;烧饭与白术协力滋养谷气,补令胃浓,不至再伤,其利广矣(王安道曰∶劳倦 
饮食, 
胃气 
故补 
有不 
丸之 
本方作汤名枳术汤(《金匮》)∶治水饮,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盘(心下,上焦阳分也, 
属气分之水)。本方加半夏一两,名半夏枳术丸∶治脾湿停痰,及伤冷食。淋者加泽泻一两。 
本方加橘皮一两,名橘皮枳术丸∶治饮食不消,气滞痞闷。本方加陈皮、半夏,名橘半枳术 
丸∶健脾消痞化痰。本方加木香一两,名木香枳术丸∶治气滞痞满木香平肝行气,使木不克 
土)。加砂仁,名香砂枳术丸∶破滞气,消饮食,强脾胃。如加干姜五钱,名(木香干姜枳 
术丸∶兼治气寒。再加人参、陈皮,名木香人参干姜枳术丸∶开胃进食。本方加神曲、麦芽 
各一两,名曲 枳术丸∶治内伤饮食,或泄泻。本方加酒炒黄连、黄芩、大黄、炒神曲、橘 
红各一两,名三黄枳术丸∶治伤肉食、湿面、辛热味浓之物,填塞闷乱不快。本方加茯苓五 
钱、干姜 

消导之剂第十六
保和丸
属性:治食积饮停,腹痛泄泻,痞满吐酸,积滞恶食,食疟下痢(伤于食饮,脾不运化,滞于 
肠 
李东 
消化 
重 
山楂(三两,去核,或云核亦有力) 神曲(炒) 茯苓 半夏(一两) 陈皮 莱菔 
子(微 
此足太阴、阳明药也。山楂酸温收缩之性,能消油腻腥膻之食(收缩故食消);神曲辛 
温蒸 之物( ,遏合切),能消酒食陈腐之积;菔子辛甘,下气而制面;麦芽咸温,消谷 
而软坚(坚积、坚痰);伤食必兼乎湿,茯苓补脾而渗湿;积久必郁为热,连翘散结而清热; 
半夏能温能燥,和胃而健脾;陈皮能降能升,调中而理气;此内伤而气未病者,但当消导, 
不须补益。大安 
本方加白术、白芍,去半夏、菔子、连翘,蒸饼糊丸,名小保和丸∶助脾进食。本方加 
白术二两,名大安丸,或加人参∶治饮食不消,气虚邪微。本方加白术、香附、黄芩、黄连 
、浓 

消导之剂第十六
健脾丸
属性:治脾虚气弱,饮食不消。 
人参 白术(土炒,二两) 陈皮 麦芽(炒,二两) 山楂(去核,两半) 枳实(三 
两。) 
此足太阴、阳明药也。脾胃者,仓廪之官。胃虚则不能容受,故不嗜食;脾虚则不能运 
化, 
肉食 
化痞 
消导 
本方去山楂、麦芽,加茯苓、炙甘草,名益气健脾丸∶治脾虚食少。本方去山楂、麦芽 
、陈 
血充 
芍 
麦芽,加神曲、川芎、香附,曲糊丸,名舒郁健脾丸∶治脾气郁滞,饮食不消。本方去山楂 
、麦芽,加半夏、胆星、蛤粉、茯苓,神曲糊丸,名化痰健脾丸∶治内伤挟痰。本方去人参 
、山楂、麦芽,加半夏、山栀、黄连,水丸,名清火健脾丸∶治脾虚有火。本方去人参、山 
楂、麦牙,加木香、槟榔、浓朴、半夏、甘草,名和中健脾丸∶治胃虚饥不欲食。再加人参 
,名妙应丸∶治胃虚不能食,脏腑或结或泻。本方去山楂,加半夏、青皮、木香、砂仁、草 
蔻、干姜、炙甘草、茯苓、猪苓、泽泻、蒸饼丸,名宽中进食丸东垣∶补脾胃,进饮食。 

消导之剂第十六
枳实消痞丸
属性:(东垣) 
治心下虚痞,恶食懒倦,右关脉弦(脾虚不运,故痞满恶食;脾主四肢,虚故懒倦;右 
关属脾,脉弦者,脾虚而木来侮之也。经曰∶太阴所至,为积饮痞膈,皆阴胜阳也。受病之 
脏,心与脾也,因而郁塞为痞者,火与湿也。盖心,阳火也,主血;脾,阴土也,主湿。凡 
伤其阳 
枳实(麸炒) 黄连(姜汁炒,五钱) 浓朴(姜炒,四钱) 半夏曲 麦芽(炒) 人 
参白 
此足太阴、阳明药也。枳实苦酸,行气破血(脾无积血,心下不痞);黄连苦寒,泻热 
开郁,并消痞之君药;浓朴苦降,散湿满而化食浓肠;麦芽咸温,助胃气而软坚破结;半夏 
燥痰湿而和胃,干姜去恶血而通关(开五脏六腑,通四肢关节);皆所以散而泻之也。参、 
术、苓、草,甘温补脾,使气足脾运而痞自化,既以助散泻之力,又以固本使不伤真气也(《玉 
机微义》曰 

消导之剂第十六
痞气丸
属性:(东垣) 
治脾积在于胃脘,大如盘,久不愈,令人四肢不收;或发黄胆,饮食不为肌肤(《金匮》 
云∶ 
不运 
满则 
心下; 
热太甚 
以散之 
实之证 
阴之意 
黄连(八钱) 浓朴(五钱) 吴茱萸(三钱) 白术(土炒) 黄芩(二钱) 茵陈 
(酒炒) 干 
五分) 桂 巴豆霜 
此足太阴、阳明药也。黄连泻热燥湿,治痞君药(仲景治痞满,诸泻心汤皆用之);浓 
朴、砂仁行气而散满;茵陈、苓泻利水以实脾;黄芩清肺而养阴;椒、萸燥脾而逐冷;姜、 
桂、川乌补命火以生脾土,而姜、桂又能去瘀生新(痞多血病,黄连、枳实皆血分药);巴 
豆能消有形积滞,为斩关夺门之将,借之以为先驱;加参术者,以补脾元正气,正旺然后可 
以祛邪也(洁古曰∶养正积自除。李东垣曰∶痞满,皆血证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