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社科电子书 > 087-医方集解 >

第31节

087-医方集解-第31节

小说: 087-医方集解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人》云∶伤寒应发汗,反下之,遂成痞,枳实理中丸最良。审知是痞,先用枳壳汤尤妙,缘 
桔梗、枳壳行气下膈 

泻火之剂第十四
元参升麻汤
属性:(《活人》) 
治发斑咽痛(发斑者,阳明胃热也∶咽痛者,少阴相火也)。 
元参 升麻 甘草,等分。 
此足阳明、少阴药也。升麻能入阳明,升阳而解毒;元参能入少阴,壮水以制火;甘草 
甘平,能散能和,故上可以利咽,而内可以散斑也。 
本方除元参,加犀角、射干、黄芩、人参,名阳毒升麻汤∶治阳毒发斑,头项背痛,狂 
躁骂詈,咽肿吐血。温服取汗。 

泻火之剂第十四
消斑青黛饮
属性:(节庵) 
治伤寒热邪传里,里实表虚,阳毒发斑(血热不散,蒸于皮肤则为斑,轻如疹子,重若 
锦纹,紫黑者热极而胃烂也,多死。此或因阳证投设热药,或因下早,表热乘虚入胃,或因 
下迟,热留胃中,皆发斑。斑证有六∶曰伤寒发斑,或下早,或下迟也;曰温毒发斑,冬时 
感寒,至春始发也;曰热病发斑,冬时感寒,至夏乃发也;曰时气发斑,天疫时行之气也, 
治略相同;曰内伤发斑,先因伤暑,次食凉物,逼其暑火浮游于表也,宜加香薷、扁豆;曰 
阴证发 
宜大 
青黛 黄连 犀角 石膏 知母 元参 栀子 生地黄 柴胡 人参 甘草。加姜、枣 
煎,入苦酒(醋也)一匙,和服。大便实者,去人参,加大黄。 
此足阳明药也。发斑虽由胃热,亦诸经之火有以助之。青黛、黄连以清肝火,栀子以清 
心肺之火,元参、知母、生地以清肾火,犀角、石膏以清胃火,此皆大寒而能解郁热之毒者。 
引以柴胡,使达肌表(柴胡清少阳相火;使以姜枣,以和营卫);其用人参、甘草者,以和 
胃也, 

泻火之剂第十四
玉屑无忧散
属性:(陈无择) 
治缠喉风痹,咽喉肿痛,咽物有碍;或风涎壅滞,口舌生疮,大人酒症,小儿奶癣,及 
骨屑哽塞。 
元参 黄连 荆芥 贯众 山豆根 茯苓 甘草 砂仁 滑石(五钱) 硼砂 寒水石 
(三钱。)为 
玄参最能生 
此足阳明、少阴药也。元参、黄连、寒水石清火,贯众、山豆根解毒,滑石、茯苓利水 
,砂仁、硼砂软坚(并能消骨鲠),荆芥散结,甘草和中,故能统治诸证也(朱丹溪曰∶咽 
痛必用荆芥,虚火上炎必用玄参。又有阴气大虚,虚火游行无制,客于咽喉,遂成咽痛,脉 
必浮大,重 

泻火之剂第十四
香连丸
属性:(《直指》) 
治下痢赤白,脓血相杂,里急后重(湿热之积,干于血分则赤,干于气分则白,赤白兼 
下者,气血俱病也。后重里急者,气滞不通也。按∶里急后重,有因火热者,有因气滞者, 
有因积 
黄连(二十两,)吴茱萸(十两同炒) 木香(四两八钱,不见火。)醋糊丸。米饮下。 
一方等分,蜜丸。一方加甘草八两,黄连用蜜水拌,蒸晒九次,入木香为丸。 
此手足阳明药也。痢为饮食不节,寒暑所伤,湿热蒸郁而成。黄连苦燥湿,寒胜热,直 
折心脾之火,故以为君;用吴茱同炒者,取其能利大肠壅气(痢乃脾病传于大肠),且以杀 
大寒之性也。里急由于气滞,木香辛行气,温和脾,能通利三焦,泄肺以平肝,使木邪不克 
脾土,气行而滞亦去也。一寒一热,一阴一阳,有相济之妙,经所谓热因寒用也(痢疾初起 
忌用,为黄连浓胃涩肠也。《原病式》曰∶或言下痢白为寒者,误也,寒则不能消谷,何由 
反化为脓也。燥郁为白,属肺金也。泄痢皆兼于湿,湿热甚于肠胃之内,致气液不得宣通, 
使烦渴不止也;下痢赤白,俗言寒热相兼,其说尤误,寒热异气,岂能俱甚于肠胃,而同为 
痢乎,各随五脏之部而见其色,其本则一出于热,但分浅深而已。或曰∶何故服辛热之药亦 
有愈者,曰∶为能开发郁结,使气液宣通,流湿润燥,气和而已;莫若用辛苦寒之药,微加 
辛热佐之,如钱氏香连丸之类是也。昂按∶刘说固是,然病亦有寒热合邪者)。 
本方加石莲肉,治噤口痢。本方倍大黄,治热痢积滞。本方加吴茱萸、肉豆蔻,名乌梅 
汤丸、本方加诃子、龙骨,名黄连丸(《宣明》)∶并治痢疾断下(石莲清心火,开胃口;大 
黄泻胃热,荡积滞;吴茱利壅气;肉蔻、诃子、乌梅、龙骨,皆涩大肠)。 

泻火之剂第十四
白头翁汤
属性:(仲景) 
治伤寒热利下重,欲饮水者(此伤寒转利之证也,仲景见于厥阴篇。欲饮水与渴不同∶ 
渴但津干;欲水是阴分为火所灼,欲得凉以解之也,不可过与。利与痢不同;利者泻也。阳 
热之利 
得凉 
白头翁(二两) 秦皮 黄连 黄柏(三两。) 
此足阳明、少阴、厥阴药也。白头翁苦寒,能入阳明血分,而凉血止 ;秦皮苦寒性涩 
,能凉肝益肾而固下焦(渍水色青,故能入肝除热);黄连凉心清肝,黄柏泻火补水,并能 
燥湿止利而浓肠,取其寒能胜热,苦能坚肾,涩能断下也(成无己曰∶肾欲坚,急食苦以坚 
之;利则下焦虚,故以纯苦之剂坚之。徐可忠曰∶此主热利下重,乃热伤气,气下陷而重也; 
陷下则伤阴,阴伤则血热,虽后重而不用调气之药,病不在气耳。周扬俊曰∶邪传厥阴,少 

泻火之剂第十四
肾热汤
属性:(《千金》) 
治肾热耳流脓血,不闻人声(耳为肾窍,舌为心窍,以舌非孔窍,故心亦寄窍于耳。十 
二 
上走 
风邪 
塞耳 
磁石( 红,淬七次) 牡蛎(盐水煮, 粉) 白术(炒,五两) 麦冬 芍药(四 
两) 甘 
此足少阴药也。磁石体重、辛咸、色黑,补肾祛热,通耳明目,故以为君;牡蛎咸寒, 
软痰破结;生地大寒,泻火滋肾;麦冬、甘草补肺清金(肺为肾母,又声属金。王太仆曰∶ 
肺虚则少气不能报息而耳聋,白芍酸寒,平肝和血经曰∶肝病气逆则耳聋不聪。又曰∶耳得 
血而能听),皆能生水而制火,退热而敛阴。白术、甘草、大枣补脾之品,益土气正以制肾 
邪也土(能防水,经曰∶头痛耳鸣,九窍不利,肠胃之所生也);数者皆固本之药,使精气 
充足,邪热 

泻火之剂第十四
辛夷散
属性:(《严氏》) 
治鼻生息肉,气息不通,不闻香臭(鼻为肺窍,气清则鼻通,气热则鼻塞。湿热盛甚, 
蒸 
辛夷 白芷 升麻 本 防风 川芎 细辛 木通 甘草,等分。为末。每服三钱, 
茶调下(外用烧矾为末,加 砂少许,吹鼻中,能消化之)。 
此手太阴、足阳明药也。经曰∶天气通于肺。若肠胃无痰火积热,则平常上升,皆清气 
也;由燥火内焚,风寒外束,血气壅滞,故鼻生息肉而窍窒不通也。辛夷、升麻、白芷辛温 
轻浮 
破结 
木通通中,茶清寒苦,以下行泻火;甘草和中,又以缓其辛散也(李时珍曰∶肺开窍于鼻, 
阳明胃 
九窍为 

泻火之剂第十四
苍耳散
属性:(无择) 
治鼻渊(鼻流浊涕不止曰鼻渊,乃风热烁脑而液下渗也。经曰∶脑渗为涕。又曰;胆移 
热于脑,则辛 鼻渊。 即山根,辛 ,酸痛也。《原病式》曰∶如以火烁金,热极则反化 
为水,肝热甚则出泣,心热甚则出汗,脾热甚则出涎,肺热甚则出涕,肾热甚则出唾,皆火 
热盛极 
白芷(一两) 薄荷 辛夷(五钱) 苍耳子(炒,二钱半。)为末。食前葱、茶汤调 
下二钱 
此手太阴、足阳明药也。凡头面之疾,皆由清阳不升、浊阴逆上所致。白芷主手足阳明 
,上 
风散 
使清升 


除痰之剂第十五
属性:痰之源不一∶有因热而生痰者,有因痰而生热者,有因气而生者,有因风而生者,有因 
寒而 
有 
立五饮之名,而痰饮居其一。庞安常曰∶善治痰者,不治痰而治气,气顺则一身津液亦随气 
而顺矣。《准绳》云∶痰之生由于脾气不足,不能致精于肺,而淤以成者也,治痰宜先补脾 
,脾复健运之常,而痰自化矣。肾虚不能制水,水泛为痰,是无火之痰,痰清而稀。阴虚火 
动, 
又 

除痰之剂第十五
二陈汤
属性:(《局方》) 
治一切痰饮为病,咳嗽胀满,呕吐恶心,头眩心悸(脾虚不能健运,则生痰饮,稠者为 
痰,稀者为饮。水湿其本也,得火则结为痰,随气升降,在肺则咳,在胃则呕,在头则眩, 
在心则悸 
半夏(姜制,二钱) 陈皮(去白) 茯苓(一钱) 甘草(五分。)加姜煎(姜能制 
半夏之毒。陈皮、半夏贵其陈久,则无燥散之患,故名二陈)。治痰通用二陈。风痰加南星、 
白附、皂角、竹沥,寒痰加半夏、姜汁,火痰加石膏、青黛,湿痰加苍术、白术,燥痰加栝 
蒌、杏仁,食痰加山楂、麦芽、神曲,老痰加枳实、海石、芒硝,气痰加香附、枳壳,胁痰 
在皮里膜外,加白芥 
此足太阴、阳明药也。半夏辛温,体滑性燥,行水利痰,为君。痰因气滞,气顺则痰降 
,故以橘红利气;痰由湿生,湿去则痰消,故以茯苓渗湿;为臣。中不和则痰涎聚,又以甘 
草和中补土,为佐也(或曰∶有痰而渴,宜去半夏,代以贝母、栝蒌。吴鹤皋曰∶渴而喜饮 
水者,易之;渴而不能饮水者,虽渴犹宜半夏也;此湿为本,热为标,湿极而兼胜己之化, 
非真象也。按∶贝母寒润,主肺家燥痰,半夏温燥主脾家湿痰;虽俱化痰,而寒温燥润各异, 
脱或误施,贻害非浅,用者宜审之。有血不足,阴火上逆,肺受火伤,整肃之令不得下行, 
由是津液混浊,生痰不生血者,名燥痰,当用润剂,如地黄、门冬、枸杞之类,滋阴降火, 
而痰自清,若投二陈,立见危殆;有痰饮流入四肢,肩背酸痛,手足罢软,误以为风,则非 
其治,宜导痰汤加木香、姜黄。大凡痰饮变生诸证,当以治饮为先,饮消则诸证自愈。如头 
风眉棱骨痛,投以风药不效,投以痰药见功;又如眼赤羞明,与之凉药不瘳,畀以痰剂获愈 
;凡此之类,不一而足。有人坐处吐痰满地,不甚稠粘,只是沫多,此气虚不能摄涎,不可 
用利药,宜六君子加益智仁一钱以摄之)。 
本方加人参、白术,名六君子汤∶治气虚有痰。本方去茯苓、甘草,名陈皮半夏汤;再 
加桔梗,名桔梗半夏汤;本方去陈皮、甘草,名半夏茯苓汤;再加生姜,名小半夏加茯苓汤 
(《金匮》)∶并治水气呕恶。本方加黄芩,名茯苓半夏汤(《宣明》)∶治热痰。本方加黄连、 
栀子、生姜,名二陈加栀连生姜汤∶治膈上热痰,令人呕吐。去生姜,治嘈杂。本方加砂仁、 
枳壳,名砂枳二陈汤∶行痰利气。本方加胆星、枳实,名导痰汤∶治顽痰胶固,非二陈所能 
除者(加胆星以助半夏,加枳实以成冲墙倒壁之功)。再加菖蒲,治惊悸健忘,怔忡不寐。 
导痰汤加木香、香附,名顺气导痰汤∶治痰结胸满,喘咳上气。本方加枳实、栝蒌、菔子、 
山楂、神曲∶治食积痰嗽发热。本方加苍术、枳壳、片子姜黄,名加味二陈汤仁斋∶治痰攻 
眼肿,并酒家手臂重痛麻木。本方除甘草,加干姜,姜汁糊丸,名温中化痰丸(《宝鉴》)∶ 
治胸膈寒痰不快。本方除茯苓、甘草,加黄连,面糊丸,姜汤下,名三圣丸∶治痰火嘈杂, 
心悬如饥。单用陈皮、生姜,名橘皮汤《金匮》∶治干呕哕,及手足厥者。单用半夏、姜汁, 
名生姜半夏汤(《金匮》)∶治似喘不喘,似呕不呕,似哕不哕,心中愦愦然无奈者。本方半 
夏醋煮,除陈 

除痰之剂第十五
润下丸
属性:(即二贤散) 
治膈中痰饮。 
广陈皮(去白,八两,盐水浸洗) 甘草(二两,蜜炙。)蒸饼糊丸。或将陈皮盐水煮 
烂 
此足太阴、阳明药也。陈皮燥湿而利气,湿去则痰涸,气顺则痰行;食盐润下而软坚, 
润下 
则痰 

除痰之剂第十五
桂苓甘术汤
属性:(《金匮》) 
治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稀者为饮,稠者为痰。痰饮积于厥阴心包,则胸胁支 
满 
茯苓(四两) 桂枝 白术(三两) 甘草(二两。) 
此足太阴药也。喻嘉言曰∶茯苓治痰饮,伐肾邪,渗水道∶桂枝通阳气,开经络,和营 
卫;白术燥痰水,除胀满,治风眩;甘草得茯苓则不资满而反泄满,故《本草》曰∶甘草能 
下气 
当从 

除痰之剂第十五
清气化痰丸
属性:治痰热(热痰者,痰因火盛也。痰即有形之火,火即无形之痰;痰随火而升降,火引痰 
而横行;变生诸证,不可纪极。火借气于五脏,痰借液于五味;气有余则为火,液有余则为 
痰;故 
半夏(姜制) 胆星(半两) 橘红 枳实(麸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