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社科电子书 > 087-医方集解 >

第15节

087-医方集解-第15节

小说: 087-医方集解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后根据所感六气治之,此良法也,宜八味顺气散,方用人参、白术、茯苓、甘草、陈皮、青皮、 
白芷、乌药,并不用前方桔梗、麻黄、僵蚕风药,正先治气后治风之妙旨,后人或谓不当, 
杂入白芷,不知白芷香而不燥,正和荣卫之善药也。《局方》合两方用人参、白术、陈皮、 
甘草、干姜、川芎、浓朴、桔梗、麻黄、白芷,更加葛根治感风头痛鼻塞声重,尚为合宜。 
《玉机微义》曰∶严氏此论,迥出前人,其用药则未也,何也。四君子补脾胃药,更加白芷 
去手阳明经风,乌药通肾胃间气,陈皮理肺气,青皮泄肝气,若风果在于手阳明肺肝胃肾而 
气实者可用;但经有十二,五脏之气,互有胜负,此方安能尽其变乎,况真气先虚之人,亦 
难用也)。 

理气之剂第七
苏子降气汤
属性:(《局方》) 
治虚阳上攻,气不升降,上盛下虚,痰涎壅盛,喘嗽呕血,或大便不利(肺为气主,肺 
虚火盛,故气高痰涌,或喘或嗽,甚则呕血也;火炎津枯,有升无降,故大便不利。又有气 
痛便秘,用通剂而愈,不通或暂通复秘,因而下血者,亦当顺气,气顺则自通,当求温暖之 
剂)。 
苏子 半夏 前胡 浓朴(姜炒) 橘红 当归(一钱) 甘草(炙) 肉桂(五分。) 
加姜煎 
此手太阴药也。苏子、前胡、浓朴、橘红、半夏皆能降逆上之气,兼能祛痰,气行则痰 
行也;数药亦能发表,既以疏内壅,兼以散外寒也(风痰壅盛,多挟外感);当归润以和血; 
甘草甘以缓中;下虚上盛,故又用肉桂引火归元也(《玉机微义》曰∶此散郁和中之剂。《准 
绳》曰∶口鼻出血,皆由上盛下虚,有升无降,血随气升,法当先顺其气,气降则血归经矣, 
宜苏子降气汤加人参、阿胶各一钱,下养正丹。昂按∶方内多破气发表之药,又有半夏、肉 
桂,血 

理气之剂第七
木香顺气汤
属性:(东垣) 
治阴阳壅滞,气不宣通,胸膈痞闷,腹胁胀满,大便不利(胸膈痞闷者,脾胃受伤,中 
气 
故浊 
木香 草蔻仁(炒) 益智 苍术(三分) 浓朴(四分) 青皮 陈皮 半夏 吴茱 
萸(汤 
此足太阴、阳明药也。木香、浓朴、青皮、陈皮辛能行气,兼能平肝;草蔻、益智香能 
舒脾 
盖 
故 

理气之剂第七
四磨汤
属性:(严氏) 
治七情气逆,上气喘急,妨闷不食(怒则气上,思则气结,忧愁不已,气多厥逆,重则 
眩 
槟榔 沉香 乌药 人参。等分,浓磨煎三四沸,温服。一方人参易枳壳。一方去人 
参,加枳实、木香,白酒磨服,名五磨饮子∶治暴怒卒死,名曰气厥。 
此手太阴药也。气上宜降之,故用槟榔、沉香(槟榔性如铁石,沉香入水独沉,故皆能 
下气);气逆宜顺之,故用乌药;加人参者,降中有升,泻中带补,恐伤其气也。大实者仍 
宜枳壳 

理气之剂第七
越鞠丸
属性:(丹溪) 
统治六郁,胸膈痞闷,吞酸呕吐,饮食不消(六郁∶气郁、血郁、痰郁、火郁、湿郁、 
食郁也。六者之中,以气为主,气行则郁散矣。吞酸呕吐,由于痰火;饮食不消,由气不运 
行。丹溪曰∶气升则食自降,六郁不言风寒者,风寒郁则为热也。滑伯仁曰∶郁者,结聚而 
不得发越,当升者不得升。当降者不得降,当变化者不得变化,所以传化失常而病见矣。气 
郁者,胸膈痛;湿郁者,周身痛,遇阴寒即发;痰郁者,动则气喘,寸口沉滑;热郁者,昏 
瞀便赤,脉沉数;血郁者,四肢无力,能食;食郁者,嗳酸腹饱,不能食,寸口紧盛。经曰∶ 
木郁 
香附(醋炒) 苍术(泔浸。炒) 抚芎 神曲(炒) 栀子(炒黑。等分,)曲糊为 
丸。如湿 
花;气郁加木香、槟榔 
参,冬加吴茱萸,经所 
此手足太阴、手少阳药也。吴鹤皋曰∶越鞠者,发越鞠郁之谓也。香附开气郁,苍术燥 
湿郁,抚芎调血郁,栀子解火郁,神曲消食郁。陈来章曰∶皆理气也,气畅而郁舒矣(朱丹 
溪曰∶郁为燥淫,燥乃阳明秋金之位,肺属金,主气,主分布阴阳,伤则失职,不能升降, 
故经曰 
四脏 
之, 
阴中 
下 
既 
诀 
诸 
口 

理气之剂第七
七气汤
属性:(《三因方》。亦名四七汤) 
治七情气郁,痰涎结聚,咯不出,咽不下,胸满喘急,或咳或呕,或攻冲作痛(七气者∶ 
寒热喜怒忧愁恚也。七情之病,令人气结痰聚,阴阳不得升降,故有痞满喘咳冲痛等证)。 
半夏(姜汁炒。五钱) 浓朴(姜汁炒。三钱) 茯苓(四钱) 紫苏(二钱。)加姜、 
枣煎。 
此手、足太阴药也。气郁则痰聚,故散郁必以行气化痰为先。半夏辛温,除痰开郁;浓 
朴苦 
去气 
本方加白芍、陈皮、人参、桂心,亦名七气汤(《三因》∶治七情郁结,阴阳反戾,吐利 
交作,寒热眩运,痞满噎塞)。 

理气之剂第七
四七汤
属性:(《局方》。亦名七气汤) 
治七情气郁,痰涎结聚,虚冷上气;或心腹绞痛;或膨胀喘急(《针经》云∶胃络不和, 
喘出于阳明之上逆;真元耗散,喘出于肾气之上奔)。 
人参 官桂 半夏(一钱) 甘草(五分。)加姜煎。心腹痛加延胡索能(行血中气滞, 
气中 
此手太阴药也。李士材曰∶夫七情过极,皆伤其气,丹溪以越鞠丸主之。而此独异者, 
盖郁 
肺;官桂以制谋虑之郁(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郁久肝火必盛,桂能平肝;郁久生痰), 
半夏为之驱逐,郁故不和,国老为之调停(甘草);况桂性辛温,疏气甚捷,郁结者还为和 
畅矣。汤名四七者,以四味治七情也(《玉机微义》曰∶经云寒则气收,宜辛散之,甘缓之, 
此治气虚寒 

理气之剂第七
代赭旋复汤
属性:(仲景) 
治伤寒发汗,若吐若下,解后心下痞硬,噫气不除(汗吐下后,大邪虽解,胃气弱而不 
和 
旋复花(即金沸草。三两) 代赭石(一两) 人参(二两) 甘草(三两) 半夏(半 
升) 生 
此足阳明药也。成氏曰∶硬则气坚,旋复之咸以软痞硬;怯则气浮,代赭之重以镇虚逆 
(代赭色赤体重,又能养阴血,止反胃);辛者散也,生姜之辛以散虚痞;甘者缓也,人参、 
甘草、大枣之甘以补胃弱(《纲目》云∶病解后痞硬噫气,不下利者,用此汤;下利者,生 
姜泻心汤。《活人》云∶有旋复代赭证或咳逆气虚者,先服四逆汤;胃寒者,先服理中汤; 
后服此汤 

理气之剂第七
丁香柿蒂汤
属性:(严氏) 
治久病呃逆因于寒者(按∶方书无呃字,或作咳逆,或作哕气,仲景书中亦作哕。《说 
文》曰∶哕,气牾也。海藏、东垣皆以哕为干呕,人多非之,今从俗作呃逆。此病有因痰阻 
气滞者;有因血瘀者,有因火郁者,有因胃热失下者,此皆属实;有因中气大虚者,有因大 
下胃虚阴火上冲者,此皆属虚。寒热虚实,治法不一,古方以此汤治寒呃,虽病本于寒,然 
亦有火也。呃在中焦,谷气不运,其声短小,得食即发;呃在下焦,真气不足,其声长大, 
不食亦然)。 
丁香 柿蒂(二钱) 人参(一钱) 生姜(五片。)一方加陈皮、半夏、茯苓、甘草、 
良姜 
此足阳明、少阴药也。丁香泄肺温胃而暖肾,生姜去痰开郁而散寒,柿蒂苦涩而降气, 
人参所以辅真气使得展布也。火呃亦可用者,盖从治之法也(以热攻热,名曰从治。朱丹溪 
曰∶人之阴气,因胃为养,土伤则木挟相火直冲清道而上作呃逆,古人以为胃寒用丁香柿蒂, 
不能 
每 
微 
者 
寒 
用 
则益 
本方除人参、生姜,亦名丁香柿蒂汤(严氏)∶治同。本方除人参、生姜,加竹茹、橘 
红,名丁香柿蒂竹茹汤,又名橘红竹茹汤;《宝鉴》去人参,加青皮、陈皮;《三因》去人参, 
加良 

理气之剂第七
橘皮竹茹汤
属性:治久病虚羸,呕逆不已(胃寒则呕,胃热亦呕,有停痰,有积饮,皆作呕,此为久病虚 
火 
橘皮 竹茹 人参 甘草 半夏 麦冬 赤茯苓 枇杷叶。加姜、枣煎。胃寒者去竹茹 
、麦冬,加丁香;实火去人参。 
此足阳明药也。胃火上冲,肝胆之火助之,肺金之气不得下降,故呕。竹茹、枇杷叶、 
麦门冬,皆能清肺而和胃,肺金清则肝气亦平矣(肝木挟相火而上冲,故作呃,金能平木); 
二陈所以散逆气(陈皮、半夏);赤茯所以降心火;生姜呕家之圣药;久病虚羸,故以人参、 
甘草、大 
《金匮》橘皮竹茹汤∶橘皮(二升) 竹茹(二升) 人参(一两 甘草(五两) 生 
姜(半斤 
而加半夏、麦 

理气之剂第七
定喘汤
属性:治肺虚感寒,气逆膈热而作哮喘(膈有胶固之痰,外有非时之感,则令人哮喘。由寒束 
于表,阳气并于膈中,不得泄越,故膈热气逆。声粗为哮,外感之有余也;气促为喘,肺虚 
而不足 
白果(二十一枚。炒黄) 麻黄 半夏(姜制) 款冬花(三钱) 桑白皮(蜜炙) 苏 
子(二 
此手太阴药也。表寒宜散,麻黄、杏仁、桑皮、甘草辛甘发散,泻肺而解表;里虚宜敛 
,款 
成散 


理血之剂第八
属性:人身之中,气为卫、血为营。经曰∶营者,水谷之精也,调和五脏,洒陈于六腑,乃能 
入于 
视, 
而能 
也; 
血 
于 
热 
则 
病 

理血之剂第八
四物汤
属性:治一切血虚,及妇人经病(月经先期为热,后期为寒、为虚、为郁、为痰。朱丹溪曰∶ 
经水者,阴血也,阴必从阳,故其色红,上应于月,其行有常,故名曰经。为气之配,因气 
而行,成块者气之凝,将行而痛者气之滞,行后作痛者,气血俱虚也,色淡亦虚也,错经妄 
行者气之乱,紫者气之热,黑则热之甚也,今人见紫黑作痛成块,率指为风冷乘之,而用温 
热之剂,祸不旋踵矣。经曰∶亢则害,承乃制,热甚则兼水化,所以热则紫,甚则黑也,若 
曰风冷 
故知 
当归(酒洗) 生地黄(三钱) 芍药(二钱) 芎 (钱半。)凡血证通宜四物汤。 
如凉血, 
三焦地骨皮,心包络 
青皮,脾白芍,胃干 
板,血燥加人乳,瘀 
炒蒲黄、京墨,久不 
加桂附;人肥有痰加 
苍术、神曲;瘀滞 
此手少阴、足太阴、厥阴药也(心生血,脾统血,肝藏血)。当归辛苦甘温,入心脾生 
血,为君;生地甘寒,入心肾滋血,为臣;芍药酸寒,入肝脾敛阴,为佐;芎 辛温,通上 
下而行血中之气,为使也(川芎入厥阴心包、肝经,上行头目,下行血海。《玉机微义》曰∶ 
川芎,血中之气药也,通肝经,性味辛散,能行血滞于气也;地黄血中血药也,通肾经,性 
味甘寒,能生真阴之虚也;当归血中主药也,通肝经,性味辛温,分三治,全用活血,各归 
其经也;芍药阴分药也,通脾经,性味酸寒,能和血,治血虚腹痛也。此特血病而求血药之 
属者也,若气虚血弱,又当从长沙血虚以人参补之,阳旺即能生阴血也。辅佐之属,若桃仁、 
红花、苏木、丹皮、血竭者,血滞所宜;蒲黄、阿胶、地榆、百草霜、棕榈灰者,血崩所宜; 
苁蓉、锁阳、牛膝、枸杞、龟板、夏枯草、益母草者,血虚所宜;乳香、没药、五灵脂、凌 
霄花者,血痛所宜;乳酪血液之物,血燥所宜;姜、桂,血寒所宜;苦参、生地汁,血热所 
宜。苟能触类而长,可应无穷之变矣。丹溪治阴虚发热,于血药四物汤亦分阴阳∶血之动者 
为阳,芎归主之;血之静者为阴,地芍主之;血之阴不足,虽芎归辛温,亦不用;血之阳不 
足,虽姜桂辛热,亦用之;与泻火之法正治从治相同。吴鹤皋曰∶天地之道,阳常有余,阴 
常不足,人身亦然。故血者难成而易亏,夫草木无情,安能生血,以地芍能养五脏之阴,芎 
归能调营中之气,阴阳调和而血自生耳。若夫失血太多,气息几微之际,慎勿与之,盖四物 
阴类,非所以生物者也,当重用参 以固欲绝之气,故曰脱血者先益其气,否则川芎香窜, 
反能耗气,气血双亡而死矣。故凡虚损胃虚气弱之人,皆不宜多服。或问四物汤是女门专药, 
于内亦有脾胃药乎。一阳子曰∶四物汤隐潜脾胃治法,人昧久矣。脾经少血多气,当归、地 
黄生血溉灌脾经;土畏贼邪,木来克土,芍药能泻木补脾;肝欲散,用川芎之辛以散之,非 
制木补土脾胃之药乎。或曰∶产后禁用芍药否,曰∶新产血气未平,恐芍药酸收作痛耳。芍 
药专治血虚气痛,新产正血气虚痛之时,醇酒微炒,用之何害。又血块凝滞作祸,不可泥于 
产后大补气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