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社科电子书 > 495-中寒论辩证广注 >

第9节

495-中寒论辩证广注-第9节

小说: 495-中寒论辩证广注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本仲景治霍乱方也。谨采附后。 
琥又按阴证不可发汗。上论云。服以辛热之药令阳气复而大汗解者。非以辛热之药大发其汗。乃病者阴阳气和。自 
然得汗而解之意。 

卷下附后贤治中寒方论变法
(仲景)理中丸方
属性:(此方自仲景原论中第七卷集入于此) 
人参 甘草(炙) 白术 干姜(各三两) 
上四味。捣筛为末。蜜和丸。如鸡子黄大。以沸汤数合。和一丸。研碎。温服之。日三四。夜二服。腹中未热。益 
至三四丸。然不及汤。汤法。以四物根据两数。切。用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成注引内经曰。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用甘补之。人参白术甘草之甘。以缓脾气调中。寒淫所胜。平以辛热。干 
姜之辛。以温胃散寒。 
琥按上方。本系仲景治霍乱呕吐泄利。寒多不饮水者。故活人书复云。四肢拘急。腹满下利。或转筋者。皆系真寒 
之象。而非暑邪实热比也。倘病患中气虚而不寒。或寒而不虚者。宜审用之。 
加减法 
若脐上筑者。肾气动也。去术。加桂四两。吐多者去术。加生姜三两。下多者还用术。悸者。加茯苓二两。渴欲得 
水者。加术足前成四两半。腹中痛者。加人参。足前成四两半。寒者加干姜。足前成四两半。腹满者去术。加附子一枚。 
(活人书云。四肢拘急。腹满下利。或转筋者。去术。加附子一枚。生用。)服汤后。如食顷。饮热粥一升许。微自温。 
勿发揭衣被。 
琥按上加减法。内台方议曰。若脐上筑者云云。脾虚则肾气发动。故脐上筑也。术能壅气。故去桂泄奔豚。故加之。 
吐多者。加生姜止呕。辛以散之也。呕家不喜术。故去之。下多者。还用术以去湿。悸者。愚以水停心下。水来犯火则 
悸。茯苓之甘淡。能利水止泄也。渴欲得水者。非热渴。乃脾胃虚寒。津液凝滞而作渴也。本草白术能益津液。故倍加 
之。腹中痛者。里虚不足也。故倍加人参以补之。内台方云。渴痛不止。再加黄芩芍药误矣。寒者加干姜。寒淫所胜。 
平以辛热也。腹满者。愚以寒气实也。白术能壅气。故去之。然胃中虚寒。中空无物而满。白术在所不忌。寒甚。若脉 
微。手足厥逆恶寒者。加附子。 
又问胸膈不快。 满闭塞。唇青。手足冷。脉沉细。少情绪。或腹痛。答曰。此名太阴也。近人多不识阴证。才见 
胸膈不快。便投食药。非其治也。大抵阴证者。由冷物伤脾胃。阴经受之也。主胸膈 满。面色及唇。皆无色泽。手足 
冷。脉沉细。少情绪。亦不因嗜欲。但内伤冷物。或损动胃气。遂成阴证。复投巴豆之类。胸膈愈不快。或吐而利。经 
一二日。遂致不救。盖不知寒中太阴也。太阴者。脾之经也。又问万一饮食不节。胸膈不快。寒中阴经。何法以治之。 
答曰。急作理中汤。加青橘陈橘。 如麻豆大。服一二剂。胸膈即快。枳实理中丸。五积散尤良。 
琥按上条论。实发仲景未发之旨。其云胸膈不快。 满闭塞。有似伤食证。亦知其人胃气本虚。中焦无火。以致饮 
食不化。验其面色及唇。皆无色泽。手足冷。脉沉细。少情绪。其为虚寒之证无疑。又云。不因嗜欲者。言不必近房室 
而后谓之阴证也。所以丹溪起而云。中寒主于温散。有卒中天地之风寒者。有口得寒物者。愚以果系胃气大虚。理中汤 
相宜。倘胃气大寒而不虚。用枳实理中丸。但其中参术辈。又宜审投也。 

卷下附后贤治中寒方论变法
(活人)枳实理中丸方
属性:治伤寒结胸欲绝心膈高起。手不得近。 
茯苓 人参 白术 干姜(炮) 甘草(炙各二两) 枳实(十六片麸炒) 
上捣罗为细末。炼蜜为丸。如鸡子黄大。每服一丸。热汤化下。连进二三服。胸中豁然。渴者。加栝蒌根二两下利 
者。加牡蛎二两。 之。 
琥按上方。乃仲景理中丸。加枳实茯苓也。太阴虚寒痞满者。上汤大宜用之。若伤寒结胸。心膈高起。手不得近。 
恐系寒实证。参术又非所宜用。又云。渴者加栝蒌根。或者服药阳回。口中燥渴。可暂加之。至于下利。则肠胃寒极。 
反用牡蛎之咸寒以凝涩之。殊悖于理。 

卷下附后贤治中寒方论变法
五积散方
属性:治阴经伤冷。脾胃不和。及感寒邪。并食积所伤。 
官桂(去皮) 人参 川芎(各二两) 浓朴(去皮净姜汁拌) 白茯苓 半夏(汤洗五七遍) 芍药(洗净) 当 
归(洗) 麻黄(去节) 干姜(各三两) 甘草(二两半) 枳壳(五两麸炒黄色) 桔梗(十二两紧实白者洗净焙 
干) 陈橘皮(八两洗净不去穣) 苍术(二十四两新米泔水浸去皮) 吴白芷(四两洗净焙干) 
上件。除枳壳官桂橘皮外。其余并一处。生捣为粗末。分作六分。于大镬内。用文武火炒令黄熟不得焦。用纸摊于 
板上。候冷。入前件枳壳官桂橘皮末。一处和匀。入瓷盒盛。每服二钱。水一盏。生姜三片。同煎至七分。去滓温服。 
伤寒入葱白一茎。豆豉七粒。同煎连服出汗。或脾胃不和。内伤冷食浑身疼痛。头昏无力。胸膈不快。吃食不下。气脉 
不和。四肢觉冷。至晚心躁困倦。即入盐少许。同煎。或者阴经伤寒。手足逆冷。或睡里虚惊。及虚汗不止。脉细疾。 
面青呕逆。更宜入附子同煎。加减多少。并在临时。观看虚实轻重候之。 
琥按上方。乃阳明太阳。及三阴经气血兼走之剂。止无关乎少阳。以寒中三阴。有自太阳经入者。有自阳明腑受者。 
以故温中发表。两者兼施也。全在医者。临证细审。加减出入用之。 
琥又按上方后云。伤寒加葱白豆豉者。此发阳明经汗。乃发表不远热也。又云。阴经伤寒。虚汗不止。宜入附子同 
煎。则方中麻黄白芷等阳经发汗之药。又当减去。若不分经络。一概溷用。不惟无益。而反有害矣。此方与易老治伤寒 
九味羌活汤相等。若非加减出入。不可用也。 

卷下附后贤治中寒方论变法
海藏五积散论
属性:麻黄桂枝芍药甘草。即麻黄桂枝各半汤也。苍术甘草陈皮浓朴。即平胃散。枳壳桔梗陈皮茯苓半夏。即枳梗半夏等 
汤也。又川芎。当归治血。加干姜为浓朴散。上此数药相合。为解表温中泄热(二字误)之剂。去痰消痞调经之方。虽 
为内寒外感表里之分所制。实非仲景表里麻黄桂枝姜附之的方也。至于冷积呕吐。泄痢 瘕。时疾疫气。项背拘急。加 
葱白豆豉。厥逆。加吴茱萸。寒热咳逆。加枣。妇人难产。加醋。始知用之非一途也。惟知活法者其择之。 
琥按易简王氏生料五积散。兼治妇人。经候不调。产后催生。寒热恶露为患。及 癖 瘕。香港脚疮疥等疾。故海藏 
云。始知用之非一途也。然惟知活法者其择之。则知其方不轻用。且不可溷用矣。 

卷下附后贤治中寒方论变法
(添加)减味五积散方
属性:苍术(去皮) 陈橘皮(去白各三两) 官桂 川芎(各一两) 浓朴 半夏(各姜汁制一两五钱) 茯苓(去皮) 
干姜(各一两) 枳壳(麸炒二两) 白芷 甘草 桔梗(各一两) 
附加减法 治太阴经中寒。面黄洁。脉沉而缓迟。腹痛厥逆吐利。加白术土炒一两半。本方中干姜再加一倍。虚者。 
用原方中人参二两。 
又腹痛。古方不论寒热。皆用芍药。愚谓非中寒所宜。若痛甚者。本方中官桂再加一倍。呕不止。加丁香七粒同煎。 
如吐者。去白术。加生姜三片。合后共六片同煎。利多及反渴者。还加术。如悸者。本方中茯苓再加一倍。治少阴经中 
寒。面红赤。(乃虚阳泛上。水极似火之色。)身冷。脉沉细微欲脱。加炮附子一枚。虚者。用原方中人参二两。脉不出 
者。加至三两。又面赤者。再加连须葱白三茎同煎。冷汗不止。本方中去苍术。又官桂换桂枝。反发热者。用原方中麻 
黄一两。再加细辛一两。咽痛。本方中桔梗再加一倍。治厥阴经中寒。面青黑。脉沉而弦弱。头痛厥冷。囊缩入腹。加 
吴茱萸。盐汤泡一两半。再用原方中当归一两半。转筋。加木瓜一两。蛔厥者。本方中去甘草。加乌梅三个同煎。又挟 
风。眩晕不仁。加防风一两。挟湿。肿满酸疼。本方中苍术再加一半。共成四两五钱。挟气。攻刺作痛。加木香五分。 
水磨。冲和煎药内服。血脉凝泣。 
原方中当归再加一倍。共成三两。肢节疼痛。倍加桂。共成三两。 
右为末。每服四钱。水一盏半。生姜三片。煎至七分。去滓温服。 
琥又按五积散。原方。共一十六味。上方减存止一十二味。大抵温胃之药居多。盖内食生冷。外感寒邪。胃气受伤。 
故原方中白芷乃阳明经药。余亦存而不减。但白芍酸寒。恐非中寒所宜。故独减去不用。其余如麻黄当归人参等。于加 
药法中。因人虚实。在气在血。宜表宜补而用之。自无误也。 
庞安时曰。经云。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阳盛则外热。阴盛则内寒。以此别之。若阴独盛而阳气暴绝。必四肢 
逆冷。脐腹筑痛。身疼如被杖。面青。或吐或利。脉细欲绝。名曰阴毒也。须急灸脐下。服以辛热之药。令阳气复生。 
然汗出而解。 
千金阴毒甘草汤方 治伤寒初病一二日。便结成阴毒。或服药六七日以上。至十日。变成阴毒。身重背强。腹中绞痛。 
咽喉不利。毒瓦斯攻心。心下坚强。短气不得息。呕逆。唇青面黑。四肢厥冷。其脉沉细紧数。仲景云。此阴毒之候。身 
如被打。五六日可治。至七日。不可治也。 
甘草 升麻(各半两) 当归 蜀椒(各六铢) 鳖甲(一两) 
上五味。 咀。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如人行五里。顺更进一服。温覆发汗。毒当从汗出则愈。若不汗。 
则不除。重作服。(庞氏方有桂枝雄黄。愚以上方。宜加肉桂半两。雄黄不必用也。) 
琥按上方。实出仲景金匮要略中。金匮云。阳毒之为病。面赤斑斑如锦文。咽喉痛。吐脓血。五日可治。七日不可 
治。升麻鳖甲汤主之。阴毒之为病。面目青。身痛如被杖。咽喉痛。五日可治。七日不可治。升麻鳖甲汤。去雄黄蜀椒 
主之。孙真人千金方。分为二汤。其治阳毒者。名升麻汤。即金匮方。六味中去鳖甲。反加桂心是也。又于六味中。止 
去雄黄。治阴毒。名甘草汤。即上汤方是也。愚以阴毒为阳气暴绝。不用辛热之剂。何能以回阳。若然。则是升麻汤中 
宜去椒。甘草汤中宜加桂。为妥。蕲水庞安时于二汤中。椒桂雄黄皆用之。殊出不解。 
琥又按阴毒之病。乃阴寒之毒。深入三阴。三阴之脉。皆行于腹。太阴挟咽连舌本。少阴循喉咙挟舌本。厥阴循喉 
咙之后。上入颃颡。又太阴之支。别上膈。注心中。少阴之脉。出络心。注胸中。厥阴之脉。别贯膈上注肺。寒邪中于 
三阴之经。故见腹中绞痛。咽喉不利。毒瓦斯攻心等证也。阴寒之极。并于厥阴。厥阴者。阴之尽。故见呕逆。唇青。面 
黑。四肢厥冷也。又身重者。阴主静也。背强非太阳病。乃心腹痛。坚强。气不得息。故背亦不舒转也。方名甘草汤者。 
取辛甘发散之意。蜀椒甘草。味辛甘也。蜀椒能通三焦。暖脾胃。达命门。入太阴少阴二经气分。得甘草以和其辛烈之 
性。斯发中有补之义。当归入厥阴血分。亦辛甘药也。三药得鳖甲引用。能入至阴之分。内搜阴毒而出。若无升麻之辛 
甘微苦。不能引邪升至肌肉之分。由乎阳。得汗而散也。 
或问阴证不得有汗。上汤温覆取汗出者。何也。余答云。阴证寒邪入脏。脏中阳气既微。恐误发其汗。则几微之阳 
气。由汗而脱。故禁发汗也。阴毒证五日以前。寒邪在经。其人真阳之气。未至大虚。诊其脉。沉细中滞紧数。故可发 
汗。况仲景法。少阴病反发热者。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又少阴病二三日。无里证者。麻黄附子甘草汤。二汤皆微发汗之 
药。大抵阴证禁汗是其常。发汗是其变。合常与变而能通之。斯可以言医矣。 

卷下附后贤治中寒方论变法
始得阴毒候
属性:阴证略例曰。阴毒本肾气虚寒。因欲事。或食生冷物。而后伤风。内既伏阴。外又感寒。或先感外寒。而后伏阴。 
内外皆阴。则阳气不守。遂发头痛。腰重。眼睛疼。身体倦怠。不甚热。四肢厥。逆冷额上及手背。冷汗不止。或多烦 
渴精神恍惚。如有所失。二三日间。或可起行。不甚觉重。诊之。则六脉沉细而疾。尺部短小。寸口或无。若服凉药。 
则渴转甚。燥转急。有此证者。急服还阳退阴之药。即安。惟补虚和气而已。宜服正元散。退阴散。五胜散。阴证不宜 
发汗。如气正脉大。身热而未瘥。用药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