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社科电子书 > 495-中寒论辩证广注 >

第5节

495-中寒论辩证广注-第5节

小说: 495-中寒论辩证广注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少阴病。身体痛。手足寒。骨节痛。脉沉者。附子汤主之。(此条亦少阴中寒。宜温补之证。成注云。少阴肾 
水而主骨节。寒伤营。先着。肢体而后入骨节。今者身体痛。手足寒。骨节痛者。营气为寒所折而不行也。加之脉 
沉。沉为在里。乃少阴脏虚受寒。故其所过之经。皆作痛也。与附子汤。以温经补虚散寒。○武陵陈氏云。太阳麻 
黄证中之痛与此相同。但太阳则头痛发热。此无头痛发热。而手足寒为异也。愚以此身体痛。当是身体以前。连背 
脊以内骨节痛。故其脉见沉。若浑身骨节痛。全是太阳表实热证。何敢用附子汤。作里虚寒证治邪。据上病用附子 
汤者。以附子散少阴之真寒。参术得茯苓引用。补下焦元气。加芍药者。谓其能和营止痛也。或问和营止痛何以不 
用当归。余答云。当归治中寒。非不胜于芍药。奈本方中既用生附子为君。其性辛热。过于走窜。使不用芍药敛而 
和之。恐反耗其营气。而痛无收摄矣。古方配合之妙。难以言传。学人能神而明之。庶可以加减而无误矣。) 
少阴病。下利。便脓血者。桃花汤主之。(此条乃少阴中寒。即成下利之证。下利便脓血。协热者多。今言少 
阴病下利。必脉微细。但欲寐。而复下利也。下利日久。至便脓血。乃里寒而滑脱也。武陵陈氏云。少阴下利。是 
少阴初病。即下利。并非传经之利。则是先利为寒。后便脓血。为滑脱明矣。与桃花汤者。固下而散寒也。) 

卷中辩太阴少阴厥阴病中寒脉证并治法
桃花汤方
属性:赤石脂(一斤一半全用一半筛末) 干姜(一两) 粳米(一升) 
上三味。以水七升。煮米令熟。去滓。温服七合。内赤石脂末方寸匕。日三服。若一服。愈余勿服。 
成注云。湿可去脱。赤石脂之涩。以固肠胃。辛以散之。干姜之辛。以散里寒。粳米之甘。以补正气。内台方 
议云。阳病下利便脓血者。为协热也。属白头翁汤。少阴病下利便脓血者。为下焦不约而里寒也。故用赤石脂为君 
而固肠胃。涩可去脱也。干姜为臣。散寒温气。辛以散之也。粳米为佐使。以补正气而安其中。甘以缓之也。 
或问桃花汤。非入少阴之剂。何以治少阴下利。余答云。邪中少阴。寒在肠胃。仲景用桃花汤以治寒利。亦犹 
之治少阴病自利清水。色纯青。心下必痛。口干燥者。宜大承汤。其汤未尝入少阴。止以下肠胃中之实。而经中之 
热自平。同一理耳。 
少阴病。二三日。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下利不止。便脓血者。桃花汤主之。(此条少阴病。下利更加 
腹痛。其中寒则甚于前矣。少阴之脉行于腹。今病起自二三日至四五日。寒邪入里已深。故腹痛也。小便不利者。 
下焦为寒邪所阻。阑门受伤。水液并入大肠。遂下利不止。甚至津液滑脱而为脓血。成注云。肠胃虚弱。下焦不固 
也。与桃花汤。以温胃。固肠。散寒气。○或问下利脓血。使不问病于何日起。兼之腹痛。小便不利。焉知非协热 
证。余答云。少阴里寒便脓血。所下之物。其色必黯而不鲜。乃肾受寒湿之邪。水谷之津液。为其凝泣。酝酿于肠 
胃之中。而为脓血。非若火性急速而色鲜明。盖水伏已久。其色黯黑。其气不臭。其人必脉微细。神气静而腹不甚 
痛。喜就温暖。欲得手按之。腹痛即止。斯为少阴寒利之微。) 
少阴病。下利。便脓血者。可刺。(当作灸○少阴病下利。便脓血。最前条已言其治矣。兹又重出其治而云刺 
者。当是可灸之误。盖少阴不下利而便脓血。此是阳经传来之热。壅遏于少阴之经。故宜刺以通泄之。今少阴病既 
下利矣。复见脓血。曾用桃花汤以温涩之。倘温涩不止。继之以灸。此为辅治之法。方氏条辩既认以为里寒滑脱证。 
复注云。刺者。所以通其壅瘀也。借问经中壅瘀。寒邪热邪。知刺法之不可。末又云。可者仅可之词。措词牵强。 
大谬之极。○愚按此条论。仲景不言当刺何穴。补亡论常器之云。可刺幽门交信。郭白云云。可灸。考幽门二穴。 
在腹部第二行挟巨阙两旁各五分。冲脉足少阴之会。治泄利脓血。可灸五壮。交信二穴在足少阴肾经。内踝上二寸。 
少阴前。太阴后廉前筋骨间。治泄利赤白。女子漏血不止。可灸三壮。) 
r幽门交信穴图pt158a3。bmpr 
少阴病。吐利。手足厥冷。烦躁欲死者。吴茱萸汤主之。此条乃少阴中寒。胃中虚冷。大宜温补之证。少阴 
之脉。其直者。上膈。循喉咙。其支者。注胸中。少阴之寒邪甚。则胃中阳气受伤。因作吐利。四肢者禀受于胃。 
胃中阳气伤。则手足之气不接续。故厥逆而冷也。经中之寒邪。与阳气相争。阳将耗散。故烦躁欲死。烦出胸中。 
此以吐利而因致躁。非吐利躁烦四逆之比。宜吴茱萸汤。以温中补虚散寒。○或问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焉 
知非热厥霍乱之证。余答云。热厥霍乱。若吐利。则邪气得泄。手足必温。遂不烦躁欲死矣。今者既吐且利。手足 
又冷。烦躁欲死。此烦躁必不如霍乱之甚。其欲死者。必精采不与人相当。而气脱欲死。不若热证之扬手掷足。而 
口中大呼欲死。且有少阴病脉微细但欲寐以为证。则知其为虚寒必矣。 

卷中辩太阴少阴厥阴病中寒脉证并治法
吴茱萸汤方
属性:(正解见下厥阴病中) 
成注内经曰。寒淫于内治以甘热。佐以苦辛。吴茱萸。生姜之辛。以温胃。人参大枣之甘。以暖脾内台方议云。 
吐利。手足逆冷者。寒气内甚也。烦躁欲死者。阳气内争也。以吴茱萸能下三阴之逆气为君。生姜能散气为臣。人 
参大枣之甘。能缓气和调者也。故用之为使以安其中。愚以中气安。则吐利自止。此惟寒中少阴。胃虚吐利者宜之 
耳。 
武陵陈氏云。吴茱萸汤之用有三。阳明食谷欲呕用之。少阴吐利用之。厥阴干呕吐涎沫者。亦用之。故本草称 
其入太阴少阴厥阴。以散三经之寒。其性最烈。而其效最捷也。抑有说焉。茱萸虽属三经。而温中下气。治胃冷吐 
利腹痛为专功。要之吐利之证。未有不关乎胃者。故此汤先定胃气。且夫吐利至于欲死。此其证之急为何如哉。急 
证当以急治之。虽桂附之辛。其性犹缓。不如茱萸辛温大热。急能泄邪定胃。故用茱萸最多。而以生姜之辛散为辅。 
吐利既甚。中气大伤。非用人参。则无以奠安中土。生姜大枣相合可以和脾而安胃。然参枣之用差少。不及一物之 
半。因其势以为权衡。岂非欲泄少阴之邪。先以定胃为急乎。至于真武通脉四逆诸方。亦治利治呕。则以或吐或利。 
不如是之急。故其法亦异也。 
少阴病下利。白通汤主之。(此条病。乃少阴下利。宜温发之证。病初起。寒邪便中少阴而下利。此寒邪不独 
在经而入脏矣。肾虚无火。不能制水。故下利。用白通汤者。成注云。温里以散寒也。) 

卷中辩太阴少阴厥阴病中寒脉证并治法
白通汤方
属性:葱白(四茎) 干姜(一两) 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分温再服。 
成注引内经曰。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葱白之辛。以通阳气。姜附之辛。以散阴寒。 
琥按上注云。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盖少阴下利。非苦燥。方中药味皆用辛者。乃辛以散之。殊非润之之义。 
内台方议云。少阴者。肾水也。若脉沉微下利。无热证者。乃少阴客寒不能制肾水。故自利也。以附子为君。 
温经散寒。加干姜之辛热。温中益阳。加葱白之辛。通阳气也。以此三味之剂。而治下利。若非内寒阴胜者。不可 
用也。 
琥按上议云。少阴客寒。不能制肾水。此言实本成注之意。然成注云不能制水。乃肠胃中之水也。若云肾水。 
彼下利之水。岂肾水邪。何悖谬之极也。 
武陵陈氏云。白通汤者。谓葱白能通阳气。而因名白通也。少阴阳气原微。又为大寒所中。而独见下利一证。 
阴盛阳微。其势大危。故用姜附二味。使其从中焦。直达下焦。补益真阳之气而散极寒也。此方与四逆汤相类。独 
去甘草。盖驱寒欲其速。辛烈之性。取其骤发。直达下焦。故不欲甘以缓之也。而尤重在葱白。少阴为阴。天之寒 
气亦为阴。两阴相合而偏于下利。则与阳气隔绝不通。姜附之力。虽能益阳。不能使真阳之气。必入于阴中。惟葱 
白味辛。能通阳气。令阴得阳而利可愈。盖大辛大热之药。原非吾身真阳。不过借以益吾阳气。非有以通之。能令 
真阳和会。而何以有济也邪。 
或问人身真阳之气何居。余答云。两肾中有真阳之气。乃命门相火也。肺中有真阳之气。乃心与包络之火也。 
寒中少阴不独主肾。心家之火亦隔绝也。故用白通汤。以通上下之阳气。 
少阴病。下利脉微者。与白通汤。利不止。厥逆无脉干呕烦者。白通加猪胆汁汤主之。服汤。脉暴出者死。微 
续者生。(此承上条而言。服白通汤不应。反增无脉等证。少阴病脉原微细。兹但言微者。微为阳虚。即下文无脉 
之渐也。下利脉微。与白通汤。非不对病。然服之利不止。厥逆无脉。干呕烦者。寒邪太甚。热药为邪格拒。阳欲 
通而不得通。阳气卒不相接而扰乱故也。与白通加猪胆汁汤主之者。内经云。反治之法也。服汤脉暴出者。正气因 
发泄而骤脱也。故死。脉微续者。乃真阳之气渐复也。故生。) 

卷中辩太阴少阴厥阴病中寒脉证并治法
白通加猪胆汁汤方
属性:葱白(四茎) 干姜(一两) 附子(一枚生去皮破八片) 人尿(五合) 猪胆汁(一合) 
以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内胆汁人尿。和令相得。分温再服。若无胆。亦可用。 
成注引内经曰。若调寒热之逆。令热必行。则热物冷服。下嗌之后。冷体既消。热性便发。由是病气随愈。呕 
烦皆除。情且不违。而致大益。此和人尿猪胆汁。咸苦寒物。于白通汤热剂中。要其气相从。则可以去格拒之寒也。 
琥按上方后云。若无胆亦可用。则知所重在人尿。方当名白通加人尿汤始妥。人尿咸寒。内汤中。和令相得饮 
之。即成注云热物冷服之意。 
内台方议云。少阴病下利脉微者。与白通汤服之。利当止。若利不止。厥逆无脉。干呕烦者。乃寒气大甚。内 
为格拒。使阳气逆乱也。故加猪胆汁童便二物。以和其阴。内经曰。逆而从之。则格拒因解也。 
武陵陈氏云。下利。则寒甚于下。干呕。则寒甚于上。以反见虚烦。乃火无根失守之象。夫姜附之力。不得达 
于下焦。而虚阳上浮。其死可立而待非用人尿猪胆汁。以为向导。不可葱白之通阳气。乃正治之法。二物之通阳气。 
乃反治之法。人尿咸寒。取其降下。水畜惟胆苦寒。取其同气相求也。 
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为有水气。其人或咳。或 
小便利。或下利。或呕者。真武汤主之。(此条系少阴中寒。寒气积结。变为水气之证。少阴二三日。寒邪犹浅。 
至四五日。寒邪已深。成注云。肾主水。肾病不能制水。水寒之气内甚。则腹痛。小便不利。及自下利。外甚。则 
四肢沉重。疼痛。其人或咳者。水寒气逆也。或小便利者。即下焦虚。有寒。不能制水。小便色白之意。或下利者。 
谓前自下利。系二三日之证。此必是前未尝下利。指四五日后。始下利者而言。或呕者。水寒之气上壅也。故与真 
武汤。以益阳气。散寒水。) 

卷中辩太阴少阴厥阴病中寒脉证并治法
真武汤方
属性:茯苓(三两) 芍药(三两) 生姜(三两切) 白术(二两)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 
后加减法 
若咳者加五味子半升。细辛干姜各一两。若小便利者。去茯苓。若下利者。去芍药。加干姜二两。(愚按上正 
文云。自下利。而方中有芍药。此又云。下利者。宜去之。原文疑有错误。)若呕者去附子。加生姜。足前成半斤。 
成氏明理论云。真武。北方水神也。而属肾。用以治水焉。水气在心下。外带表而属阳。必应发散。故治以真 
武汤。青龙汤。主太阳病。真武汤。主少阴病。少阴。肾水也。此汤可以和之。真武之名得矣。茯苓味甘平。白术 
味甘温。脾恶湿。腹有水气。则脾不治。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渗水缓脾。必以甘为主。故以茯苓为君。白术为 
臣。芍药味酸微寒。生姜味辛温。内经曰。湿淫所胜。佐以酸辛除湿正气。是用芍药生姜。酸辛为佐也。附子味辛 
热。内经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