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社科电子书 > 697-止园医话 >

第3节

697-止园医话-第3节

小说: 697-止园医话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按肾脏有排泄血液中不用物之机能,并有排泄尿素及尿酸、水等之机能。所以,此脏若是失其作用,则血之通过,不能滤净,周身必受其影响。而尿中毒症,亦由此脏有病或膀胱之失运而起,全身日见衰弱,又何技巧之有。而肾脏炎、肾盂炎、尿毒症、血尿、糖尿等疾患,即由此而起。它那现象,就是中医说的水肿、小便短赤、小便混浊、及一切尿之变象,身体衰弱、精神不安、或则发热、面目黧黑枯槁,这全是中医所谓肾经病的样子,与西医说法,大致相合,可是中医只说肾合膀胱,而未说肾之输尿有两管,未免忽略了。

以上是中医书上说的“五脏”,本编所引用的中医说法,不及十分之一,大略尚能与西医之说相合。这种合拢起来讲中西医的生理学,似乎尚非胡扯乱拉,恐怕内中真有抉出这两种学问的精义的地方,也未可知。现在我再把中医讲的“六腑”说一说。

六腑六腑,中医以(一)胃,(二)大小肠,(三)胆,(四)膀胱,(五)命门(三焦附),(六)心包络(膻中附),为六腑,兹分述于下:(一)胃经云,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又云,胃者,水谷气血之海。又云,水谷入口,则胃实而肠虚,食下,则肠实而胃虚。又云,胃者,水谷之海,六腑之大源也。又云,五味入口,藏于胃,以养五脏。又云,.脾合胃,胃者五谷之府。以上诸说,总不外乎胃主腐熟五谷的道理。与西医之说吻合,不过中医无胃液之说,其论胃之妙用,多连脾(中医言睥包括胰脏在内)而言。所以二者总以连带讲述为宜。盖胃主纳食,脾主运化,脾气宜升(所谓健睥),胃气宜降(所谓胃以通为补也),张仲景治伤寒的三承气汤(就是泻药),叫作急下存津,就是知道胃中不宜存留着好多腐败东西,免去它在肠胃内作祟,所以把它泻下来。再轻一点的胃病,也是注意这种见解,所以又有胃柔润,以通为补的说法,就是缓缓的叫它往下运动,不愿大泻的说法,这与西医的清凉药、缓泻药,用意相同,这全是偏于实证的治法。若是李东垣的补中益气、调中益气、升阳益胃等汤,全然用着大补的药品,来治睥胃,这就是治的脾胃的虚证,较之西医的治法,圆妙的多。中医是主张脾脏之阳(就是热气,,若是不能上升,蒸动胃气,那是不行的。所以这些补药,往往有起死回生的妙用。总一句来说,就是胃宜下降,脾宜上升,这就是最可信的经旨。

(二)大小肠经云,小肠者受盛(音成)之官,化物出焉。大肠者传导之官,变化出焉。按中医书,小肠上口,即胃之下口,名曰幽门,而无十二指肠之名。小肠下口即大肠上口,名曰阑门,亦无盲肠之名,此是中医的解剖未精的缘故,无庸讳言。然中医对于大小肠之生理,则言之甚详。其言小肠为心之腑一语,即是说的小肠对于食物吸收后,由乳糜淋巴而造成血液,以入于心脏(参看前章肺之生理)之理。中医说小肠所受盛者,只是食物。饮主化气,食主化血,食物在小肠内,皆化为液,以出于油膜(此指中焦说),此油暎二字,即…西医书之乳糜淋巴等组织。不过中医书分不清楚这种东西的构造,可是早巳参透了食物变成血液的道路(由肠壁吸收之营养质,其输送之道路有二,一由门脉经肝脏,以达于心脏,一经肠淋巴管,及胸管,混入血液中,以达于心脏,所以血液中仍有脂肪,即中医所称之“营”是也。)所以它说小肠能化物,化物就是指着气血这两种东西说。至于气的化出,中医是离不了三焦的说法。而肠子周围的东西,统统名为三焦。这个道理,我在后边三焦节下,叙述之。食物在小肠,吸收去的成分极多,到了大肠,吸收力就少了。可是大肠能特别吸收水分,使粪便浓厚,所以中医书说大肠是传导之官,变化出焉。变化出,这三个宇,就是说由小肠送来的东西,到了大肠,精汁大部分早已化去了,到了此处,就变为糟粕而出。其言大肠为肺之腑一语,就是说的大肠何以能传导,必赖肺气下达,它才能致其功用。若是肺气闭塞住,不甚活泼(例如表实及里热等),那么它那传导(道与导同)的力量,也就小了。这个说法,也与血之运行有极微妙的关系,参看上节肺之生理就明白了。所以心合小肠,肺合大肠,这两句的经旨,乍一看好象荒谬之至,我经过若干年的实验,才知道此中真有至理,而且与西医的说法,不谋而合。

(三)胆经云,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又云,肝合胆,胆者中精之腑。又云,胆气郁为怒。可见中医论胆,已知其与肝有连带关系,但不知胆汁入十二指肠,以助消化之理。然其推阐肝郁,则胆气抑遏,令人暴怒之理,颇觉圆通。盖肝之血行,若有障碍,势必肝汁存留,输送停顿,不但消化受其影响,即神经亦必不能安静。所以郁怒的现象,中西医是公认的。在西医书所称加答儿性黄疸症,皆有神经抑郁,食欲不振,及肝脏胆囊之肿大。若在胆石症,胆部更有剧烈的疼痛、恶寒等,粪便之失色(多为白色)等等主要的症侯。可是中医说胆病,亦有黄疽、忿怒、胁疼、胁胀等等之重要主症。至于胆主决断一语,似系从经验中得来的,证以科学的注重实际,自然不能强合。然而中医之治惊惧和忿怒,大半离不了肝胆二经。它那理论,总是说胆气太过则暴横专断;胆气不足,则惊惧无决断,本此立论,而处方治病,是确实有效的。这大约与神,经上有微妙的关系,只以此系偏于精神方面立论,无有真凭实据的东西,所以我不能下断语。可是中医论胆,证以它的治法有效,就不能把它的理论,一笔抹煞。这是我的主张,说不定若干年后,就可以研究出它这一点的道理来啊。

(四)膀胱经云,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又云,肾合膀胱,膀胱者津液之府也。中医解剖未精,看不清膀胱与肾脏联络的东西(输尿管),却是知道尿是存注于膀胱。惟对于尿之来路,则说不明白,于是有气化的说法,这不能不说是中医的疏漏,可是关于气化这种理想上的创造,证以中医治水病的灵验,真是有它独立的价值,不可不加以阐明。中医说入气不化则水归大肠,而为泄泻;出气不化,则闭塞下窍,而为瘾肿,这两句话,隐然与经旨论肾气化能出的道理相合。它那理论,是把膀胱的上口、下口、撂开不讲。它的精义,就是不论膀胱口是何如,若是气不能化,简直的喝下水去…,到不了膀胱,就得出来(泄泻),或者全聚到膀胱,小便不容易出来(尿闭),或者全留到体内(浮肿)。水是一点也化不了气,或是一点也排泄不出来,此可证明膀胱并非无口,何以水的道路,忽然发生了变化呢?在这种现象之下,是用着气化二宇,来神其功用的。西医是除了利尿药之外,就是抽水或用器械的排尿,在当时未尝不立见效验,可是根本上,今天放了腹水,明天就须再肿起来。今天用加的儿排了尿,明天仍然又不通。除了尿石的外科手术,那是对尿石症再好不过的法子以外,我认为中医治水症,它那气化二字的神妙,可以补西医治水病的缺点,这是我经验了若干年,才敢下这几句断语。现在我举一个例子于下:我的老友李勋卿的太太和张松泉的太太,年龄全在五十以上,她那病象,全是水肿。先是四肢肿,后来腹肿,而且肿的极厉害,肚脐全肿的很高,而且往外出水,两腿肿的发亮,主要的症候是这样,我的用药是党参、黄芪、山药、白芍、白术、茯苓皮、姜皮、补骨脂、熟附子,这是主要的药,分量每味五六钱,附子二三钱,大约二三十剂,此二症就痊愈了,刻下均健在。此症已经多医诊治,她那以前的药方,我已记不清,大约是药味太多,分量太少的毛病,所以未能收效。记得张松泉的太太,还有出虚汗的毛病,所以重用白芍,后来我不在家了,他还写信来问我,说是汗早已不出了,吃药未断,因而汗出不来,又难过,以后减去白芍,就痊愈了。

由此例看来,可以证明水肿的全身水分,因为用了中药的补气、补阳的药品,它才能把人身的阳气鼓荡起来,把存留在皮里、肉外的死水气,全都蒸化去了,于是乎气旺阳复,便利水消,好比娇阳当空,一切雾霾阴湿之气,涣然消散,那么这就是中医气化的道理之一了(以上系就虚证讲气化二字)。关于气化的道理,还有一个极显明的比喻(以下就实证讲气化二字),比方天气当大热将雨,闷闭不通的时候,一点风也没有,只是郁蒸的闷热,天昏地暗,可以使人喘不出气宋,这个时候,就是天地之气不能流通,雨也下不来,雷也发不出,这就好比人身上的阴阳关格,堪堪要命的险象,若是一下子,霹雳一声,地气上升,天气下降,顷刻之间,二气交通,大雨淋漓,雨也下来啦,气也平和啦,这就是天地之气已通,马上就可以把闭塞懊侬的景象,一扫而光。人身上气和水,也是如此。若是受了秽浊之气的侵袭‘实证),肺气因热而雍蔽,呼吸的总枢钮,先失了功用,全体的呼吸,一定要受影响,所谓清肃之令,不能下行,那么各脏浊阴之气,单独上承,那就糟了,这就和闷热的天气一个样,此时人的五脏六腑,简直的和钟表停了摆一个样,所以上下内外,全不通气啦,他那病象,是内里头热的了不得,外皮子上是越来越发凉,以至于凉的了不得。中医所谓热深厥亦深,又叫做大热似寒,又叫做上关下格,外边的汗,是一点也没有,内里的大小二便,也是一点也没有,尤其是小便,简直的显然不通之至,两手的脉也渐渐的一点摸不着了,昏迷不醒(或呕),危险极了,(此种病象,若以西医的生理病理来讲解,是极不相合的,我不敢强为解说,但甲医的治法,就是本着肺与大肠相表里的说法,注重气化,确实能起死回生,此由实验得来,非偏见也。)可是一剂大泻药吃下去,马上就有云飞雾散的奇效,(此与后论温病逆传,不可妄用泻药并不相背,临症细参可也。)这个道理,就是肠子一松动,肺气得以下行(若只知怖主呼吸,不知道肺气下行,不但不足与言西医,亦不足与言中医。)五脏六腑,全身的气一通畅,水一蒸发,那就叫浊阴下降,内外上下全通澈,就叫作阴阳调和,身子也温暖了,大便一通,小便自然也通了,汗也出来了(热证因下而得战汗者不少),这就是中医气化的精义。它对于膀胱一腑,虽然未说出输尿管的名称,可是它那治疗上的神验。(或因补而水去,或因泻而小便利.理想上的通澈,简直好的了不得。我在三十年前,也曾极力反对中医气化之说,以后经过治疗的实验,把中西药反复比较了多次,我才知道我以前反对的错误。关于气化这一点,我不敢强与西医的说法拉扯,可是遇到以上的病症,你可以比较比较,试验试验,就知道我这一篇叙述,并无一些偏见,一句虚伪了,伐深愿以后就以此种说法,来补西医的缺点,这是我希望与我同好的人,共同来实验的。尿石等症均不适用气化之说,不可误会。凡汗出多了,小便就少,此理即是气之蒸发的实验,西医亦有此说,一查生理学便知。)(五)三焦经云,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又云,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又云,三焦出气,以温肌肉充皮肤。盖中医谓上焦出于胃口上,并咽以上贯瞒而布胸中。中焦亦并胃中出上焦之后,渗糟粕,蒸津液,化精微而为血(此指淋巴而言)。下焦别回肠(此指盲肠言),注于膀胱而渗入焉。此种见解,不能说毫无错误,尤其是不能指出三焦是什么物件,更觉太嫌笼统。可是中医的理想,对于三焦的作用,诚然也有一部分精义。中医所称三焦,就是西医讲的一切结缔组织细胞、脂肪细胞、神经细胞、以及淋巴细胞、乳糜管等等。中医解剖不精,分不大清楚,而又知道这些东西,澈内澈外,笼及全身,实在是有用的东西,故定其名曰三焦。三焦者,盖包括人体之上中下而言,故又特别声明日,三焦者,人之三元之气也,总领五脏六腑、营卫经络、内外左右、上下之气。三焦通,则七下左右内外皆通等语。此可见中医能悟出这个道理,就是指不出那一种东西,有那一种的作用(例如结缔组织等名目)。它说的三焦出气温肌肉一语,就隐然与西医的酸素在体内燃烧作用之说相合。它说的蒸津液化精微而为血,亦与西医讲的食物化血说相合。它那如雾如沤如渎的比喻,对于人身上的水分的化合.更有微妙的理解,这其中包含着营卫、腠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