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社科电子书 > 638-订正仲景全书伤寒论注 >

第54节

638-订正仲景全书伤寒论注-第54节

小说: 638-订正仲景全书伤寒论注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心之涌泉穴,出于然谷之下,循内踝之后,别入跟中,以上 内,出 内廉,上股内后廉,贯脊,属肾,络膀 
胱;其直者,从肾上贯肝膈,入肺中,循喉咙,挟舌本;其支者,从肺出络心,注胸中。 
r足少阴肾经图ps101a5。bmpr 
肝足厥阴之脉,起于大趾聚毛之上,上循足跗上廉,去内踝一寸,上踝八寸,交出太阴之后,上 内廉, 
循股阴,入毛中,过阴器,抵小腹,侠胃,属肝,络胆,上贯膈,布胁,循喉咙之后,上入颃颡,连目系,上 
出额,与督脉会于巅;其支者,从目系,下颊里,环唇内;其支者,复从肝别贯膈,上注肺。 
r足厥阴肝经图ps101a6。bmpr 
x附∶伤寒刺灸等穴图x 
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 
【按】风池穴在颞 后。颞 ,脑空穴也。后者,谓挟玉枕傍,骨下发际内,大筋外陷中,按之引耳中是 
也。足少阳、阳维之会,宜刺三分,肌肉浓者可五分,留七呼,禁灸。风府一穴,在项发际上一寸,大筋内宛 
宛中,疾言其肉立起,言休立下,是其穴也。督脉、阳维之会,宜刺三分,肌肉薄者只二分,候病患呼气即出, 
禁灸。太阳之邪,刺足少阳、督脉者,何也?盖以风府在头部中行,风池在第三行,太阳在第二行,则风池、 
风府实挟太阳经而行者也,况二穴皆为阳维之会。阳维者,谓诸阳之总也。刺之,诸阳之气得泄,何患太阳之 
邪不去哉! 
r太阳刺风池、风府穴图ps101a7。bmpr 
太阳病,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若欲作再经者,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 
【按】仲景云∶针足阳明,成注未明指其 
穴。考之庞氏《总病论》云∶补足阳明上三里穴。推其意,得补则经气实而不传,殊不知仲景之意,针足阳明 
为迎而夺之,以泄其经之热,使热邪得泄,不至再传他经,故云愈也。庞氏不明用针之理,以泄为补,恐误矣。 
又考张氏《缵论》云∶刺足阳明冲阳穴。冲阳者,即仲景所谓趺阳脉也,有诊法而不言刺,张氏之言,实本史 
氏《伤寒论注》,不足法也。三里二穴,在膝眼下三寸, 骨外廉两筋间宛宛中,坐而竖膝,低跗取之,极重 
按之,则跗上动脉即止,是其穴也,可刺五分,留七呼。 
r太阳针足阳明三里穴图ps101a8。bmpr 
伤寒,腹满谵语,寸口脉浮而紧,此肝乘脾也,名曰纵,刺期门。 
伤寒发热,啬啬恶寒,大渴欲饮水,其腹必满,自汗出,小便利,其病欲解,此肝乘肺也,名曰横,刺期门。 
妇人中风,发热恶寒,经水适来,得之七八日,热除而脉迟身凉,胸胁下满,如结胸状,谵语者,此为 
热入血室也,当刺期门,随其实而泻之。 
阳明病,下血谵语者,此为热入血室,但头汗出者,刺期门,随其实而泻之, 然汗出则愈。 
太阳与少阳并病,头项强痛或眩冒,时如结胸,心下痞硬者,当刺大椎第一间肺俞、肝俞,慎不可发汗, 
发汗则谵语。脉弦,五六日谵语不止,当刺期门。 
【按】《图经》云∶期门二穴,在不容傍一寸五分,乳直下,第二肋骨端,近腹处,是其穴也,第二肋 
者,从下数至第二肋也。肋骨端者,在软肋骨末之端也。刺四分,肥人量之。 
r太阳、阳明、少阳刺期门穴图ps101a9。bmpr 
太阳与少阳并病,头项强痛或眩冒,时如结胸,心下痞硬者,当刺大椎第一间、肺俞、肝俞,慎不可发汗, 
发汗则谵语。脉弦,五六日谵语不止,当刺期门。 
太阳、少阳并病。心下硬,颈项强而眩者,当刺大椎、肺俞、肝俞,慎勿下之。 
【按】《图经》云∶督脉大椎穴,在第一椎上陷中,可刺五分,留三呼,泄五吸。肺俞二穴,在第三椎下, 
两傍相去各一寸五分,可刺三分,留七呼,得气即泄,肥人可刺五分。肝俞二穴,在第九椎下,两傍相去各一 
寸五分,可刺三分,留六呼。仲景太阳少阳并病,及合邪也,故刺大椎、肺俞、肝俞,亦合泄之法也。 
r太阳、少阳并病刺大椎、肺俞、肝俞穴图ps101a10。bmpr 
少阴病,得之二三日,口中和,其背恶寒者,当灸之,附子汤主之。 
【按】当灸之,仲景未言灸何穴。常器之云∶当是足太阳膈关二穴,专灸背恶寒。其穴在第七椎下,两傍 
相去各三寸陷中,正坐取之,可灸五壮。盖以太阳为少阴之表,故外灸膈关以温其表,内用附子以温其里也。 
r少阴灸膈关穴图ps101a11。bmpr 
少阴病吐利,手足不厥冷,反发热者,不死。脉不至,灸少阴七壮。 
【按】灸少阴七壮,仲景未言灸何穴。常器之云∶当灸少阴太溪二穴。经曰∶肾之原出于太溪,其穴在内 
踝后跟骨,动脉陷中。 
r少阴灸太溪穴图ps101a12。bmpr 
少阴病,下利便脓血者,可刺。 
【按】可刺,仲景未言可刺何穴。常器之云∶可刺足少阴幽门、交信。郭雍曰∶可灸。考幽门二穴,在鸠 
尾下一寸,巨阙两傍各五分陷者中,治泻利脓血,刺五分灸五壮。交信二穴,在内踝上二寸,少阴前太阴后, 
廉筋骨间,治泻利赤白,刺四分留五呼,灸三壮。两说皆是。 
r少阴刺灸幽门、交信穴图ps101a13。bmpr 
少阴病,下利脉微涩,呕而汗出,必数更衣,反少者,当温其上,灸之。 
【按】灸之,仲景未言当灸何穴。常器之云∶灸太冲。郭雍云∶灸太溪。此穴皆不治呕而汗出,里急下利, 
惟幽门主治干哕、呕吐、里急、下利,亦当灸幽门为是。 
伤寒六七日,脉微,手足厥冷,烦躁,灸厥阴,厥不还者死。 
【按】灸厥阴,仲景未言当灸何穴。常器之云∶可灸太冲。以太冲二穴,为足厥阴之所注,凡病诊太冲脉, 
可决人之生死。其穴在足大趾本节后二寸,跗间陷者中,动脉应手,是其穴也,灸三壮。 
r厥阴灸太冲穴图ps101a14。bmpr 
伤寒脉促,手足厥逆者,可灸之。 
【按】可灸之,仲景未言当灸何穴。常器之云∶太冲穴。前条手足厥逆,灸太冲;此条亦手足厥逆,亦当 
灸太冲。 


返回目录 上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