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社科电子书 > 638-订正仲景全书伤寒论注 >

第52节

638-订正仲景全书伤寒论注-第52节

小说: 638-订正仲景全书伤寒论注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利益甚矣。仲景复曰∶若下之无所谓也,从而移之。 
伤寒,本自寒{下}〔格〕,医复吐下之,寒格更逆吐下,若食入口即吐,干姜黄连黄芩人参汤主之。 
【按】经论中并无寒下之病,亦无寒下之文。玩本条下文,寒格更逆吐下,可知寒下之“下”字,当是 
“格”字,文义始属。注家皆释胃寒下利,不但文义不属,且与芩、连之药不合,当改之。 

卷十七正误存疑篇
正误
属性:少阴病,饮食入口即吐,心中{温温}〔 〕欲吐复不能吐。始得之,手足寒,脉弦迟者,此胸中实,不 
可下也,当吐之。若膈上有寒饮,干呕者,不可吐也,当温之,宜四逆汤。 
【按】“温温”当是“ ”。 者,乃吐饮之状也,当改之。 

卷十七正误存疑篇
正误
属性:伤寒,厥而心下悸者,(以饮水多),宜先治水,当服茯苓甘草汤,却治其厥。不尔,水渍入胃,必作利也。 
【按】“厥而心下悸者”之下,当有“以饮水多”四字,若无此四字,乃阴盛之厥悸,非停水之厥悸矣。 
何以即知是水,而曰宜先治水耶?当补之。 
伤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人躁, 
无暂安时者,此为脏厥,非蛔厥也。蛔厥者,其人当吐蛔。今病者静,而复时烦者,{此}〔非〕为脏寒,蛔上 
入其膈,故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蛔闻食臭出,其人当自吐蛔。蛔厥者,乌梅丸主之,又主久利。 
【按】“此为脏寒”之“此”字,当是“非”字,若是“此”字,即是脏厥,与辨蛔厥之义不属,当改之。 
伤寒五六日,不{结胸}〔大便〕,腹濡,脉虚复厥者,不可下。此为亡血,下之死。 
【按】“结胸”二字,当是“大便”二字。不结胸腹濡脉虚复厥,皆无可下之理,今曰不可下,何所谓也? 
当改之。 
伤寒始发热六日,厥反九日而利,凡厥利者,当不能食,今反能食者,恐为除中,食以索饼,{不}〔若〕 
发热者,知胃气尚在,必愈。恐暴热来出而复去也,后三日脉之,其热续在者,期之旦日夜半愈。所以然者, 
本发热六日,厥反九日,复发热三日,并前六日,亦为九日,与厥相应,故期之旦日夜半愈。后三日脉之而脉 
数,其热不罢者,此为热气有余,必发痈脓也。 
【按】“不发热者”之”‘不”字,当是“若”字,若是“不”字,即是除中,何以下接恐暴热来出而复 
去之文耶?当改之。 
伤寒脉迟,六七日,(厥而下利),而反与黄芩汤彻其热,脉迟为寒,今与黄芩汤复除其热,腹中应冷, 
当不能食,今反能食,此名除中,必死。 
【按】“伤寒脉迟六七日”之下,当有“厥而下利”四字,若无此四字,则非除中证也。况有此四字,始 
与下文反与黄芩汤之义相属,当补之。 

卷十七正误存疑篇
正误
属性:三阳合病,脉浮大{上}〔弦〕关上,但欲眠睡,目合则汗。 
【按】“浮大上”之“上”字,当是“弦”字,始合论中三阳合病之脉,若是“上”字,则经论中从无 
两寸脉主三阳病之理,当改之。 
二阳并病,太阳初得病时,发其汗,汗先出不彻,因转属阳明,续自微汗出,不恶寒。若太阳证不罢者, 
不可下,下之为逆,如此可小发汗。设面色缘缘正赤者,阳气怫郁在表,当解之,{熏之}〔以汗〕。若发汗不彻, 
不足言,阳气怫郁不得越,当汗不汗,其人躁烦,不知痛处,乍在腹中,乍在四肢,按之不可得,其人短气, 
但坐,以汗出不彻故也,更发汗则愈。何以知汗出不彻?以脉涩故知也。 
【按】“熏之”二字,当是“以汗”二字,始与上下文义相属,当改之。 

卷十七正误存疑篇
正误
属性:本太阳病不解,转入少阳者,胁下硬满,干呕,不能食,往来寒热,尚未吐下,脉沉{紧}〔弦〕者,与小 
柴胡汤。若已吐、下、发汗、温针,谵语,柴胡证罢,此为坏病,知犯何逆,以法治之。 
【按】“脉沉紧”当是“脉沉弦”。若是沉紧,是寒实在胸,当吐之诊也。惟“脉沉弦”方与上文之义 
相属,始可与小柴胡汤,当改之。 
伤寒吐下后,发汗,虚烦,脉甚微,{八九日心下痞硬,胁下痛,气上冲咽喉},眩冒,经脉动惕者,久 
而成痿。 
【按】“八九日心下痞硬,胁下痛,气上冲咽喉”三句,与上下文义不属。注家皆因有此三句,不得不 
支离蔓衍,牵强解释。每见此病总因汗出过多,大伤津液而成,当用补气补血、益筋壮骨之药,经年始愈。此三 
句必是错简,当删之。 
汗家重发汗,必恍惚心乱,小便已,阴疼。{与禹余粮丸}。 
【按】禹余粮丸,为涩痢之药,与此证不合。“与禹余粮丸”五字,衍文也,当删之。 
形作伤寒,其脉不弦紧而{弱}〔数〕,{弱}〔数〕者必渴,被火者必谵语。{弱}〔数〕者,发热,脉浮,解 
之当汗出愈。 
【按】三“弱”字,当俱是“数”字。若是“弱”字,热从何有?不但文义不属,论中并无此说,当改之。 

卷十七正误存疑篇
正误
属性:{伤寒所致}太阳病,痉湿 ,此三种,宜应别论。 
【按】“伤寒所致”四字,甚无所谓,当删之。 
太阳病,发热无汗,{反}恶寒者,名曰刚痉。 
【按】“反恶寒”之“反”字,衍文也。刚痉证应恶寒,非反也,当删之。 

卷十七正误存疑篇
正误
属性:恶寒脉微而复利,利(不)止,亡{血}〔阳〕也,四逆加人参汤主之。 
【按】“利止亡血”,如何用大热补药?利止是“利不止”,亡血应是“亡阳”,当改之。 

卷十七正误存疑篇
正误
属性:问曰∶人病有宿食,何以别之?师曰∶寸口脉浮而大,按之反涩,尺中亦{微}〔大〕而涩,故知有宿食, 
当下之,宜大承气汤。 
【按】尺中“微”字,当是“大”字,若是“微”字,断无可下之理,当改之。 

卷十七正误存疑篇
正误
属性:假令脉来微去大,故名反,病在里也;脉来{头小本大}〔大去小〕,故名覆,病在表也。上微{头}小者, 
(为阴盛),则汗出;下微{本大}〔小〕者,(为阳盛),则为关格不通,不得尿。头无汗者可治,有汗者死。 
【按】“脉来头小本大”,当是“脉来大去小”。“上微头小者”,当是“上微小者为阴盛”。“下微本 
大者”,当是“下微小者为阳盛”。始与上下之义相属,当改之,补之。 
寸口卫气盛名曰高,营气盛名曰章,高章相抟,名曰纲。卫气弱名曰 ,营气弱名曰卑, 卑相抟,名曰 
损。卫气和名曰缓,营气和名曰迟,迟缓相抟,名曰{沉}〔强〕。 
【按】“名曰沉”之“沉”字,应是“强”字,玩下文可知,当改之。 
寸口脉缓而迟,缓则阳气长,其色鲜,其颜光,其声商,毛发长;迟则阴气盛,骨髓生,血满,肌肉紧{薄 
鲜硬}。阴阳相抱,营卫俱行,刚柔相得,名曰强也。 
【按】“薄鲜硬”三字,不成句,应是衍文,当删之。 
北方肾脉,其形何似?师曰∶肾者水也,名曰少阴,其脉沉滑,是肾脉也。肾病自得沉滑而濡者,愈也。 
【按】东南西方,皆有其文,惟缺北方,仿经文补之。 
问曰∶翕奄沉,名曰滑,何谓也?师曰∶沉为纯阴,翕为正阳,阴阳和合,故令脉滑,关尺自平。阳明 
脉微沉,食饮自可;少阴脉微滑,{滑者紧之浮名也,此为阴实},其人必股内汗出,阴下湿也。 
【按】“滑者紧之浮名也,此为阴实”二句,与上下之义不属,当是错简。 
阳脉{浮}〔濡〕,阴脉弱者,则血虚,血虚则筋急也。其脉{沉}〔弱〕者,营气微也;其脉{浮}〔濡〕而汗 
出如流珠者,卫气衰也。 
【按】“阳脉浮”,“其脉浮”之二“浮”字,当是“濡”字,若是“浮”字,则与卫气衰、汗出如流珠 
之义不属。“其脉沉”之“沉”字,当是“弱”字,若是“沉”字,则与血虚营气微之义不属,当改之。 
师曰∶病家人来请云∶病患发热烦极。明日师到,病患向壁卧,此热已去也。设令脉{不}〔自〕和,处言 
已愈。 
【按】“不和”应是“自和”,若不和,如何言愈?当改之。 

卷十七正误存疑篇
正误
属性:脉来缓,时一止复来者,名曰结;脉来数,时一止复来者,名曰促。阳盛则促,阴盛则结,此皆病脉。{脉 
按之来缓,时一止复动者,名曰结;又脉来动而中止,更来小数,中有还者反动,名曰结阴也。} 
【按】“脉按之来缓,时一止复动,至名曰结阴也”数语,文义不顺,且前论促结之脉已明,衍文也,当删之。 
阴阳相抟,名曰动。阳动则{汗出}〔发热〕,阴动则{发热}〔汗出〕,形冷恶寒者,此三焦伤也。若数脉见 
于关上,上下无头尾,如豆大,厥厥动摇者,名曰动也。 
【按】阳动则“汗出”二字,当是“发热”二字;阴动则“发热”二字,当是“汗出”二字。阳加于阳, 
岂有汗出之理?《素问》曰∶阳加于阴,谓之汗。遵经移之。 
脉阴阳俱紧,主于吐利,其脉独不解;紧去{入}〔人〕安,此为欲解。若脉迟,至六七日不欲食,{此为 
晚发,水停故也},为未解;食自可者,为欲解。 
【按】“紧去入安”之“入”字,当是“人”字。人安,谓不吐利也。“此为晚发,水停故也”二句,与 
上下文义不属,应是衍文,当改之,删之。 
脉浮而数,浮为风,数为{虚}〔热〕,{风为热,虚为寒},风{虚}〔热〕,相抟,则洒淅恶寒也。 
【按】“数为虚”之“虚”字,应是“热”字。“风为热,虚为寒”二句,应是衍文。风虚相抟之“虚” 
字,亦应是“热”字。当改之。 
寸口诸微亡阳,诸濡{亡血}〔卫虚〕,诸弱{发热}〔营虚〕,诸紧为寒,诸乘寒者则为厥。郁冒不仁,以胃 
无谷气,脾涩不通,口急不能言,战而栗也。 
【按】“诸濡亡血”,当是“诸濡卫虚”,“诸弱发热”,当是“诸弱营虚”。濡、浮而无力,候阳虚也, 
岂有亡血之理?弱、沉而无力,候阴虚也,岂止发热而已?当改之。 
师曰∶病患脉微而涩者,此为医所病也。大发其汗,又数大下之,其人亡血,病当恶寒,后乃发热,无休 
止时,夏月盛热,欲着复衣;冬月盛寒,欲裸其身。所以然者,阳微则恶寒,阴弱则发热。此医发其汗,使阳 
气微,又大下之,令阴气弱。五月之时,阳气在表,胃中虚冷,以阳气内微,不能胜冷,故欲着复衣。十一月 
之时,阳气在里,胃中烦热,以阴气内弱,不能胜热,故欲裸其身。{又阴脉迟涩,故知血亡也}。 
【按】“又阴脉迟涩,故知血亡也”二句,与上文义不属,衍文也,当删之。 
寸口脉弱而迟,弱者{卫}〔阳〕气微,迟者{营}〔脾〕中寒。{营为血,血寒则发热;卫为气,气微者} 
〔阳气微,脾中寒〕者心内饥,饥而虚满,不能食也。 
【按】条末“心内饥,饥而虚满不能食”句,此是论脾胃,不关营卫。故弱者卫气微,当是“阳气微”; 
迟者营中寒,当是“脾中寒”;上下文义始属。营为血,岂有血寒发热之理?卫为气,气微者,皆不成文,今 
悉易之。当是“阳气微,脾中寒者心内饥”,阅下条言胃气有余自知,当改之。 
趺阳脉浮而涩,少阴脉如经者,其病在脾,法当下利。何以知之?{若脉浮大者,气实血虚也},今趺阳 
脉浮而涩,故知脾气不足,胃气虚也;以少阴脉{弦}〔沉〕而{浮}〔滑〕才见,此为调脉,故称如经也。若反滑 
而数者,故知当尿脓也。 
【按】“若脉浮大者,气实血虚也”二句,与上下文义不属,当删之。少阴脉弦而浮,岂可谓如经乎? 
当改“沉”、“滑”二字。 
趺阳脉伏而涩,伏则吐逆,水谷不{化}〔入〕;涩则{食不得入}〔不得小便〕,名曰关格。 
【按】“水谷不化”之“化”字,当是“入”字,若是“化”字,是能食也,何名曰格?“食不得入” 
当是“不得小便”,若有小便,是水道通也,何名曰关?悉改之。 
趺阳脉紧而浮,浮为气,紧为寒;浮为腹满,紧为绞痛;浮紧相抟,肠鸣而转,转即气动,膈气乃下, 
少阴脉不出,其阴肿大而{虚}〔痛〕也。 
【按】“阴肿大而虚”之“虚”字,应改“痛”字,细玩自知。 

卷十七正误存疑篇
存疑
属性:病在阳,应以汗解之,反以冷水 之,若灌之,其热被却不得去,弥更益烦,肉上粟起,意欲饮水,反 
不渴者,服文蛤散;若不瘥者,与五苓散。身热皮粟不解,欲引衣自覆者,若水以 之洗之,益令热被却不得 
出,当汗而不汗则烦。假令汗出已,腹中痛,与芍药三两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