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社科电子书 > 638-订正仲景全书伤寒论注 >

第48节

638-订正仲景全书伤寒论注-第48节

小说: 638-订正仲景全书伤寒论注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按】不和当是“自和”,若不和如何言愈。 
【注】此申上二条之义也。病家人来言病者发热烦极,师未即去,明日到,病患向壁静卧,此热已去,因 
知其差。假令脉不和缓,未可言愈,必和缓而始可断其已愈也,推之腹痛亦然。此篇首所云∶设有不应,消息 
诊看。消息者,谓今日之望,异于昨日之问闻也。 
假令向壁卧,闻师到,不惊起而盼视,若三言三止,脉之咽唾者,此诈病也。假令脉自和,处言此病大重, 
当须服吐、下药,针灸数十百处乃愈。 
【注】此设治诈病之法也。盖仲景不欲人售其欺,亦不欲医为其欺而妄治也。医者玩此而揣摩之,则彼不 
敢欺,而我不妄治矣。 
【集注】程知曰∶彼以诈病,我以诈治,非良工不能具是巧也。 
师持脉,病患欠者,无病也。脉之呻者,病也。言迟者,风也。摇头言者,里痛也。行迟者,表强也。 
坐而伏者,短气也。坐而下一脚者,腰痛也。里实护腹,如怀卵物者,心痛也。 
【注】阴阳相引故欠,欠者先引气入而后呵之,故谓之呵欠。阴阳不相引则病,相引则和,故曰∶欠者 
无病也。诊脉时,有呻吟 
病苦之声,故曰∶呻者病也。言迟者,语言謇涩,故曰∶言迟者,风也。摇头言者,痛极艰于发声,摇头以意 
示缓,故曰∶摇头言者,里痛也。行迟者,风病筋络不利,故曰;行迟者,表强也。坐而伏者,气不能接,故 
曰∶坐而伏者,短气也。凡腰痛者,皆不能坐,即略坐非伸足根据倚不可,故曰∶坐而下一脚者,腰痛也。凡心 
痛者,皆伛偻护其痛处,故曰∶里实护腹,如怀卵物者,心痛也。 
【集注】方有执曰∶舌强则言迟,经络牵急则舌强。筋挛则经络拘急,肝属木,其合筋,其主风。头属 
阳,里属阴,头摇者,阴不与阳和也。短气者,里不足也。此条八者,皆望而知之之事也。 
张志聪曰∶师持脉者,犹言师但持脉而不问也。八条皆察人之神情,得人之病机,所谓望而知之者。 
问曰∶人恐怖者,其脉何状?师曰∶脉形如循丝累累然,其面白脱色也。 
【注】人病恐怖者,阳神不足也。阳不足则恐,神不足则怖,恐则血随气下,故面白脱色不润泽也;怖 
则气随神乱,故脉形如循丝累累然而乱也。 
【集注】方有执曰∶恐怖,惶惧也。循,理治也,丝,言细也。累累,联系貌。脱色,犹言失色也。盖 
内气馁者,则外色夺,所以有卒然之变也。 
程应旄曰∶此示人察色合脉之法,恐则气下神被夺矣,故脉细而且不定,面色白而且脱也。 
问曰∶人不饮,其脉何类?师曰∶脉自涩,唇口干燥也。 
【注】津液少则脉涩,唇口因以干燥,此因不饮而然,非由此而不饮也。 
【集注】程应旄曰∶不饮如与人 气,至二三日汤水不沾唇之类。肺失游溢精气,故脉涩而唇口干燥也。 
问曰∶人愧者,其脉何类?师曰∶脉浮,而面色乍白乍赤。 
【注】愧者,羞也。羞则神色荡而不定,故脉浮,而面色乍白乍赤也。此皆察色合脉,以意消息而知之之类也。 
【集注】程应旄曰∶以上数条,不论有病无病,凡人有所负于中,辄复形之色与脉也。于此推之,以意消 
息,则诸病之情,无不可即外以征内矣。 
问矣∶脉有灾怪,何谓也?师曰∶假令人病,脉得太阳,与形证相应,因为作汤,比还送汤如食顷,病患 
乃大吐,若下利,腹中痛。师曰∶我前来不见此证,今乃变异,是名灾怪。又问曰∶何缘作此吐利?答曰∶或 
有旧时服药,今乃发作,故名灾怪耳。 
【注】脉有灾怪,谓因药而变灾怪也。假令人病太阳病,得太阳脉,脉证相应,因为作太阳病汤药与服之; 
比还,如食顷,病患乃大吐下利,腹中痛,师问曰∶我先来不见此证,今乃灾变怪异,缘何作此吐利?病者 
答曰∶或有旧时服药,今乃发作,故为此灾怪耳!望、问固医家之事,亦须病患毫无隐讳,方能尽医所长。仲 
景为病家服药未告于医,医失问先服何药,故出此条以示戒耳! 
【集注】成无己曰∶医以脉证与药相对,而反变异为其灾可怪,故名灾怪。 
张志聪曰∶脉得太阳与形证相应者,如太阳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此脉与形证相应也。或有旧时服药, 
今乃发作者,言送汤如食顷,所投之药未周于经,必旧时服药之故也。 

卷十六
辨脉法
属性:辨者,别也。辨脉者,辨别诸脉之名也,法者,诸脉部位、至数、形状、相类、相反,别之各有其法也。 
脉名者也,如浮、沉、迟、数、滑、涩诸脉之名是也。部位者,如浮、中、沉,上、下之部位是也。至数者, 
如迟三至,数六至之至数是也。形状者,如滑流,涩滞之形状是也。相类者,如弦与紧,滑与动之类是也。相 
反者,如浮与沉,虚与实之反是也。皮肤取而得之,谓之浮;筋骨取而得之,谓之沉。此以脉之上下部位而得 
名也,是则凡脉因部位而得名,皆统乎浮沉矣。如浮而无力谓之濡;沉而无力谓之弱;浮而极有力谓之革;沉 
而极有力谓之牢。浮中沉俱有力,按之且大谓之实;浮中沉俱无力,按之且大谓之虚;浮中沉极无力,按之且 
小,似有似无,谓之微;浮中沉极无力,按之且大涣散不收,谓之散;浮沉有力,中取无力,谓之芤;按之至 
骨,推寻始得,谓之伏。此皆以部位兼形状相反,而得名者也。一息三至,谓之迟;一息六至,谓之数。此以 
脉之至数而得名者也,是则凡脉因至数而得名者,皆统乎迟数矣。如一息四至谓之缓;一息七至谓之疾;数时 
一止谓之促;缓时一止谓之结;至数不乖,动而中止,不能自还,须臾复动,谓之代。此皆以至数兼相类而得 
名者也。流利如珠,谓之滑;进退艰难滞涩,谓之涩。此以脉之形状而得名也,是则凡脉因形状而得名者,皆 
统乎滑涩矣。如脉形粗大,谓之大;脉形细小,谓之小;来去迢迢,谓之长;来去缩缩,谓之短;来盛去衰, 
谓之洪;其形如豆,动摇不移,谓之动;状类弓弦,按之端直且劲,谓之弦;较弦则粗,按之左右弹指,谓之 
紧。此皆以形状兼相类相反而得名者也。此辨脉之大概也。诊者于此能详审而扩充之,则进乎法矣。今以浮、 
沉、迟、数、滑、涩,六脉别之以为纲;以大、小、虚、实,诸脉辨之以为目,务使阴阳标本,虚实寒热, 
心中有据,指下无差,庶心手相得,而辨证处方,自无错谬矣。 
问曰∶脉有阴阳,何谓也?答曰∶凡脉大、浮、数、动、滑,此名阳也;脉沉、涩、弱、弦、微,此名阴 
也。凡阴病见阳脉者生,阳病见阴脉者死。 
【注】此以脉之阴阳,辨病之阴阳生死法也。浮、大、数、动、滑五者,比之诸脉为有余,阳道有余,故 
曰阳也。沉、涩、弱、弦、微五者,比之诸脉为不及,阴道不及,故曰阴也。阴病,谓阴寒病也。见阳脉,谓 
见阳热脉也。阳热脉,即浮、大、数、动、滑类也。以阴病得阴脉,证脉相应,死难必也。阴病若得阳脉,犹 
冬尽春生,万物虽未即生,然日进生机,故曰生也。阳病,谓阳热病也。见阴脉,谓见阴寒脉也。阴寒脉即沉、 
涩、弱、弦、微类也。以阳病得阳脉,证脉相应,生可卜也;阳病若得阴脉,如暑去秋来,万物虽未即死,然 
日趋死候,故曰死也。盖天人无二理,春夏为阳,秋冬为阴,阳主生,阴主杀故也。 
【集注】方有执曰∶阴阳者,通脏腑、血气、表里、虚实、风寒、寒热而总言之也。 
程知曰∶阴病见阳脉而主生者,邪气自里之表,欲汗而解也。阳病见阴脉而主死者,邪气自表入里,正虚 
邪盛也。故正气实者,多见阳脉,正气虚者,多见阴脉。 
脉来缓,时一止复来者,名曰结;脉来数,时一止复来煮,名曰促。阳盛则促,阴 
盛则结,此皆病脉。 
【注】缓,四至脉也。缓时一止复来者,名曰结脉。数,六至脉也。数时一止复来者,名曰促脉。阳盛则 
促,阴盛则结,阴阳偏胜则病,故曰∶此皆病脉也。 
脉按之来缓,时一止复来者,名曰结;又脉来动而中止,更来小数,中有还者反动,名曰结阴也。脉来动 
而中止,不能自还,因而复动者,名曰代阴也,得此脉者必难治。 
【按】脉按之来缓,时一止至,名曰结阴也数语,文义不顺,且前论促结之脉已明,当是衍文。 
【注】脉来至数不乖而中止,不能自还,因而复动,名曰代。乃一脏无气,求他脏以代续之故也。凡病得 
此代脉者,必为难治,盖以促结之止,如急行而蹶,虽然中止,即能自还,非代脉之止可比也。 
阴阳相搏,名曰动。阳动则汗出,阴动则发热,形冷恶寒者,此三焦伤也。若数脉见于关上,上下无头尾, 
如豆大,厥厥动摇者,名曰动也。 
【按】《素问》曰∶阳加于阴谓之汗。阳加于阳,岂有汗出之理?阳动则“汗出”二字当是“发热”二字; 
阴动则“发热”二字当是“汗出”二字。 
【注】动者,躁动也,谓阴阳互相鼓击而不宁也。动,阳脉也。寸为阳,阳乘击于阳,故阳动发热也。尺 
为阴,阴乘击于阴,故阴动汗出也。关界乎阴阳,则阴阳互相乘击,故发热汗出同见也。此为动而有力,阳盛 
之候,若按之不鼓,是为阳衰之诊,则必形冷而不发热,汗出而必恶寒,非抟击阳盛之动,乃扰乱阳虚之动也。 
由三焦之阳气伤,则不能外温肉分,故有是证也。动脉之状,颇似数脉,惟上下无头尾,如豆大,厥厥动摇, 
故名曰动也,厥厥者,谓似有根之摇动,动而不移,非若滑脉之流动,动而不居也。 
【集注】方有执曰∶阴阳相搏之阴阳,以二气言;阳动阴动之阴阳,以部位言。下言动脉之定位与其形 
状。厥厥,举发貌。 
程知曰∶阳升阴降,交通上下,往来于尺、寸之间,则冲和安静;惟阳欲升,而阴不足以和之使降,则 
两相搏击,其脉必数,而厥厥摇动见于关上也。 
脉浮而紧者,名曰弦也。弦者,状如弓弦,按之不移也。脉紧者,如转索无常也。 
【注】脉浮而紧者,名曰弦也,此非谓浮紧即弦脉,乃谓浮而劲紧,弦之状也。弦紧相类,惟恐人将弦 
作紧,将紧作弦,故并举相形以别之也。弦者,状如弓弦,按之不移,即所谓端直也;紧者,如转索无常,即 
所谓不端直也。端直则不能如转索,转索则不能似端直,其为劲急则同,所以相类也。 
【集注】方有执曰∶此明弦紧之辨。按之不移,言如弦之张于弓,一定而不可动移也。转索无常,言左 
右旋转而不可拘也。 
程知曰∶紧为寒邪方盛,直细中有转动急疾之意,故谓如转索也。 
张锡驹曰∶弦紧之分,在移与不移耳。 
脉弦而大,弦则为减,大则为芤;减则为寒,芤则为虚。寒虚相抟,此名为革。妇人则半产漏下,男子 
则亡血失精。 
【注】脉形粗大有力,谓之大;浮沉有力,中取无力,状如葱管谓之芤;沉而且大,按之劲急有力,谓 
之牢;浮而且大,举之劲急有力,谓之革。革脉者,以鼓革而得名,外急中空之象也。弦则为劲,减其中取之 
劲,外急象也;大则为实,小其中取之实,中空象也。此以弦减、芤虚二脉,形容革脉也。女子得之半产漏下, 
男子得之亡血失精,寒虚相抟故也。 
【集注】程知曰∶言弦而虚大之脉也。弦则为减,谓阳气减少而寒也;大则为芤,谓似革中空而虚也。 
虚寒相抟,则精血漏失,故 
有革象也。 
问曰∶脉有残贼,何谓也?师曰∶脉有弦、紧、浮、滑、沉、涩。此六脉名曰残贼,能为诸脉作病也。 
【注】此下,皆残贼为病之诊也。相乘之脉为正气虚,随我所虚而乘及之之谓也。残贼之脉为邪气实,恃 
彼之强而虐及之之谓也。此六脉者名曰残贼,残则明伤,贼则暗袭,脉中有此当属实邪,不论何部,但本脉中 
兼见此脉,辄防邪至也。 
【集注】方有执曰∶诸脉,谓各部之脉也。作,起也。言六者若见于各部之脉中,则皆能于其部生起病端。 
张锡驹曰∶残,伤残;贼,贼害也。言此六者之脉,足以暗伤人之经脉血气,如贼之害人而不觉,故曰 
能为诸脉作病也。 
寸口脉阴阳俱紧者,法当清邪中于上焦,浊邪中于下焦。清邪中上,名曰洁也;浊邪中下,名曰浑也。 
阴中于邪,必内栗也,表气微虚,里气不守,故使邪中于阴也。阳中于邪,必发热头痛,项强颈挛,腰痛胫酸, 
所谓阳中雾露之气,故曰清邪中上。浊邪中下,阴气为栗,足膝逆冷,便尿妄出,表气微虚,里气微急,三焦 
相溷,内外不通。上焦怫郁,脏气相熏,口烂食龈也。中焦不治,胃气上冲,脾气不转,胃中为浊,营卫不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