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社科电子书 > 605-张氏医通 >

第42节

605-张氏医通-第42节

小说: 605-张氏医通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筋痿。脾气热。则胃干而渴。肌肉不仁。发为肉痿。肾气热。则腰脊不举。骨枯而髓减。发为骨痿。 
戴人云。痿之为状。两足痿弱不能行。皆由肾水不能胜心火。心火上烁肺金。肺受火制。六 
叶皆焦。皮毛虚弱。急而薄者。则生痿 。 者。足不能伸而行步 然也。肾乃肺金之子。今肾 
水衰少。随火上炎。肾水既衰。则骨髓衰竭。由使内太过所致。直断曰。痿病无寒。故痿之作也。 
五六七月。皆其时也。故病痿之人。其脉浮软。今之行药者。凡见脚膝痿弱难于行步。或一足不 
伸。便作寒湿香港脚治之。骤用乌、附、乳、没、威灵仙之类。燔针艾火。汤蒸袋蒸。痿弱转加。 
如此而死。岂非夭乎。夫治痿与治痹颇异。风寒湿痹。犹可蒸汤灸燔。时或一效。惟痿用之转甚 
者。何也。盖痿以肺热叶焦而成。以此传于五脏。岂有寒者欤。若痿作寒治。是杀之也。夫痿病 
不死。死者皆药之误也。 
石顽曰。痿证脏腑病因。虽曰不一。大都起于阳明湿热。内蕴不清。则肺受热乘而日槁。脾 
受湿淫而日溢。遂成上枯下湿之候。举世靡不以肾虚为事。阳明湿热。从无齿及之者。或云。痿 
病既属湿热。何古方多用附子辛热而愈者。殊 
不知湿热沉滞既久。非借辛热之力。不能开通经隧。原非为肾脏虚寒而设。若真阳未衰。概行温 
补。而不知清热渗湿。宁无反助湿热之患耶。 
凡人自觉两足热如火炙。自足踝下上冲膝腿。且痿弱软痛。能行而不能久立。脉濡而数。乃 
阴虚而挟湿热也。虎潜丸。不应。少加附子。骨痿不能起于床者。金刚丸。经言骨痿者。生于大 
热也。有所远行劳倦。逢大热而渴。渴则阳气内伐。内伐则热舍于肾。肾者水脏也。今水不胜火。 
则骨枯而水虚。足不任身。发为骨痿。此湿热成痿。多发于夏。令人骨乏无力。故治痿独取阳明。 
东垣独得其秘。而用清燥之剂。主以清暑益气汤。属湿痰者。手足软弱。脉沉滑。兼腰膝麻木。 
或肿。二陈汤加二术、羌活、黄柏、竹沥、姜汁。黑瘦人脉涩弱。或左脉大而无力。行步艰难。 
或兼盗汗阴虚等证者。是血虚有火。四物加牛膝、肉桂、黄柏、苍术。阴血衰弱。不能养筋。筋 
缓不能自收持。故痿弱无力。补血荣筋丸。气虚痿弱无力。四君子加苍术、黄柏、肉桂、黄 。 
肥白人脉沉缓。或滑。恶心。胸膈不利。属气虚有痰。六君子加苍术、黄柏、竹沥、姜汁。兼食 
积。即气口弦滑。腹胀恶食。是食积妨碍。脾气不得运于四肢。导痰汤加楂、曲、木瓜、防己。 
挟死血者。脉沉涩或弦。而按之则芤。为恶血流于腰膝。或因产后。或跌扑伤损而得者。不可作虚治。 
痿厥 足痿弱不收为痿厥。有二。一属肾与膀胱。经云。恐惧不解则伤精。精伤则骨酸痿厥。 
精时自下。是肾伤精脱也。都气丸。审系阳虚。用八味丸。又云。三阳为病发寒热。下为痈肿。 
及为痿厥 。是膀胱在下发病也。五苓散。一属脾湿伤肾。经云。凡治痿厥发逆。肥贵人膏粱 
之疾也。肾着汤加萆 。又云。秋伤于湿。上逆而咳。发为痿厥。小青龙汤去麻黄加羌浩。肾虚 
之人。六七月之间。湿令大行。湿热相合。痿厥之病大作。脉沉濡而数。小水赤涩。或作肿痛。 
腰以下痿软不能动。行走不正。两足欹侧。清燥汤。伸不能屈。屈不能伸。腰膝腿脚肿痛。行步 
艰难。安肾丸。目中流火。视物昏花。耳鸣耳聋。困倦乏力。寝汗憎风。行步不正。两脚欹侧。 
卧而多惊。腰膝无力。腰以下消瘦。加味虎潜丸。凡老人痿厥。累用虎潜丸不愈。即于本方加附 
子立愈。盖附子有反佐之力也。又有脚膝痿弱。下尻臀皆冷。阴汗臊臭。精滑不固。脉沉数有力。 
此为膏粱浓味所致。火郁于内。逼阳向外。即阳盛拒阴。滋肾丸苦寒下之。肥盛苍黑人。足膝痿 
。皆属湿热。潜行散、二妙散。误用温补必殆。 
子和云。风痹痿厥四证。本自不同。而近世不能为辨。一概作风冷治之。下虚补之。此所以 
旷日弥年而不愈者也。夫四末之疾。动而或劲者为风。不仁或痛者为痹。弱而不用者为痿。逆而 
寒热者为厥。其状未尝同也。故其本源又复大异。风者必风热相兼。痹者必风寒湿相合。痿者必 
火乘金。厥者或寒或热。皆从下起。今治之者。不察其源。见于手足 曳。便谓之风。左传虽谓 
风淫末疾。不知风暑燥湿火寒六气。皆能为四末之疾也。 
祝仲宁治一人。病腰膝痹痛。皆以为寒。率用乌、附、蛇酒药。盛暑犹着绵。如是者三载。 
祝诊之。曰。此湿热相搏而成。经所谓诸痿生于肺热也。即令褫其绵。与清燥汤饮之。曰。疾已 
深。又为热药所误。非百帖不效。服三月余而痊。李士材治兵尊高玄圃。患两足酸软。神气不足。 
向服安神壮骨之药不效。改服滋肾牛膝、薏苡、二妙散之属。又不效。纯用血药。脾胃不实。诊 
之。脉皆冲和。按之亦不甚虚。惟脾部重取之。涩而无力。此土虚下陷。不能制水。则湿气坠于 
下焦。故膝胫为患耳。进补中益气倍用升、柴。数日即愈。夫脾虚下陷之证。若误用牛膝等下行 
之剂。则愈陷。此前药之所以无功也。 

卷六痿痹门
百合
属性:金匮云。论曰。百合病者。百脉一宗。悉致其病也。意欲食。复不能食。常默默。欲卧不能 
卧。欲行不能行。饮食或有美时。或有不欲闻食臭时。如寒无寒。如热无热。口苦小便赤。诸药 
不能治。得药则剧吐利。如有神灵者。身形如和。其脉微数。每溺时头痛者。六十日乃愈。若溺 
时头不痛。淅淅然者。四十日愈。若溺时快然。但头眩者。二十日愈。其证或未病而预见。或病 
四五日而出。或病二十日。或一月微见者。各随证治之。 
百合病发汗后者。百合知母汤主之。百合病下之后者。滑石代赭汤主之。百合病吐之后者。 
百合鸡子汤主之。百合病不经吐下发汗。病形如初者。百合地黄汤主之。百合病一月不解。变成 
渴者。百合洗方主之。百合病渴不瘥者。栝蒌牡蛎散主之。百合病变发热者。百合滑石散主之。 
百合病见于阴者。以阳法救之。见于阳者。以阴法救之。见阳攻阴。复发其汗。此为逆。见阴攻 
阳。乃复下之。此亦为逆。 
所谓百脉一宗。言周身之血。尽归于心主也。心主血脉。又主火。若火淫则热蓄不散。流于 
血脉。故百脉一宗。悉致其病也。人身气阳而血阴。若气盛则热。气衰则寒。今病在血。不干于 
气。所以如寒无寒。如热无热。欲食不食。欲卧不卧。欲行不行。皆阳火烁阴。无可奈何之状也。 
又上热则为口苦。下热则为便赤。亦阳火烁阴之患也。药虽治病。然必藉胃气以行之。若毒血在 
脾胃。经脉闭塞。药虽入而胃弱不能行。故得药转剧而吐利也。病不在皮肉筋骨。则身形如和。 
惟热在血。故脉微数也。脉数血热。则心火上炎。不下交于肾。而膀胱之经亦不得引精于上。上虚则 
溺时淅然头眩。甚则为头痛。以此微甚。可卜其愈日之远近也。其治法咸用百合为君。以安心补 
神。能去血中之热。利大小便。导涤瘀积。然必鲜者。始克有济。若汗之而失者。佐知母以调其 
上焦之津液。下之而失者。佐滑石、代赭以理其下焦之痹结。吐之而失者。佐鸡子黄以补其中焦 
之荣血。若不经吐下发汗。但佐生地黄汁以凉血。血凉则热毒解而蕴积自行。故大便出如黑漆矣。 
其一月不解。百脉壅塞。津液不化而成渴者。故用百合洗之。则一身之脉皆得通畅。而津液行。 
渴自止。勿食盐豉者。以味咸而凝血也。若洗后渴不瘥。是中无津液。则以栝蒌、牡蛎主之。若 
变发热。乃脉郁而成热。佐滑石以通利之。百合病皆持两端。不表不里。为其热行血脉之中。非 
如伤寒可行汗下等法。所以每多误治之失。往往有绵延经岁不已者。愈期不复可拘也。至于误行 
汗下。变证救治。大略不逾上法。但当随所禀虚实偏胜而调之。切勿误认下元虚弱而用温补之法 
也。按百合病。即痿证之暴者。伤寒后得此为百合。肺病日久而得者。为痿。 
石顽治内翰孟端士尊堂太夫人。因端士职任兰台。久疏定省。兼闻稍有违和。虚火不时上升。 
自汗不止。心神恍惚。饮食不能食。欲卧不能卧。口苦小便难。溺则洒淅头晕。自去岁迄今。历 
更诸医。每用一药。辄增一病。用白术则窒塞胀满。用橘皮则喘息怔忡。用远志则烦扰哄热。用 
木香则腹热咽干。用黄 则迷闷不食。用枳壳则喘咳气乏。用门冬则小便不禁。用肉桂则颅胀咳逆。 
用补骨脂则后重燥结。用知、柏则小腹枯瘪。用芩、栀则脐下引急。用香薷则耳鸣目眩。时时欲 
人扶掖而走。用大黄则脐下筑筑。少腹愈觉收引。遂致畏药如蝎。惟日用人参钱许。入粥饮和服。 
聊藉支撑。交春虚火倍剧。火气一升则周身大汗。神气 欲脱。惟倦极少寐。则汗不出而神思稍宁。 
觉后少顷。火气复升。汗亦随至。较之盗汗迥殊。直至仲春中浣。邀石顽诊之。其脉微数。而左 
尺与左寸倍于他部。气口按之。似有似无。诊后。款述从前所患。并用药转剧之由。曾遍询吴下 
诸名医。无一能识其为何病者。石顽曰。此本平时思虑伤脾。脾阴受困。而厥阳之火。尽归于心。 
扰其百脉致病。病名百合。此证惟仲景金匮要略言之甚详。本文原云。诸药不能治。所以每服一 
药。辄增一病。惟百合地黄汤为之专药。奈病久中气亏乏殆尽。复经药误而成坏病。姑先用生脉 
散加百合、茯神、龙齿以安其神。稍兼萸、连以折其势。数剂稍安。即令勿药。以养胃气。但令 
日用鲜百合煮汤服之。交秋天气下降。火气渐伏。可保无虞。迨后仲秋。端士请假归省。欣然勿 
药而康。后因劳心思虑。其火复有升动之意。或令服佐金丸而安。嗣后稍觉火炎。即服前丸。第 
苦燥之性。苦先入心兼。之辛臊入肝。久服不无反从火化之虞。平治权衡之要。可不预为顾虑乎。 

卷六痿痹门
香港脚
属性:千金论云何以得之于脚 问曰。风毒中人。随处皆得作病。何偏着于脚也。答曰。夫人有五 
脏。心肺二脏经络。所起在手十指。肝肾与脾三脏经络。所起在足十趾。夫风毒之气。皆起于地。 
地之寒暑风湿。皆作蒸气。足常履之。所以风毒之中人也。必先中脚。久而不瘥。遍及四肢腹背 
头项也。微时不觉。痼滞乃知。经云。次传间传是也。 
论得已便令人觉否 凡香港脚病皆由感风毒所致。得此病。多不令人即觉。会因他病一度。乃 
始发动。或奄然大闷。经三两日不起。方乃觉之。诸小庸医。皆不识此疾。漫作余病治之。莫不 
尽毙。故此病多不令人识也。始起甚微。食饮 
嬉戏。气力如故。惟卒起脚屈弱不能动。有此为异耳。黄帝云。缓风湿痹是也。 
论风毒相貌 夫有脚未觉异。而头项臂膊已有所苦。有诸处皆悉未知。而心腹五内已有所困。 
又风毒之中人也。或见食呕吐。憎闻食臭。或腹痛下痢。或大小便秘涩不通。或胸中冲悸。不欲 
见光明。或精神昏愦。或喜迷妄。语言错乱。或壮热头痛。或身体酷冷疼烦。或觉转筋。或肿不 
肿。或 腿顽痹。或时缓纵不随。或复百节挛急。或小腹不仁。此皆香港脚状貌也。亦云风毒香港脚 
之候也。其候难知。当须细意察之。不尔必失其机要。一朝病成。难可以理。妇人亦尔。又有妇 
人产后。春夏取凉。多中此毒。深宜慎之。其热闷掣 。惊悸心烦。呕吐气上。皆其候也。又但 
觉脐下冷痞。 然不快。兼小便淋沥。不同生平。即是香港脚之候。顽弱名缓风。疼痛为湿痹。 
论得之所由 凡四时之中。皆不得久立久坐湿冷之地。亦不得因酒醉汗出。脱衣靴袜。当风 
取凉。皆令香港脚。若暑月久坐久立湿地者。则热湿之气蒸入经络。病发必热。四肢酸疼烦闷。若 
寒月久坐久立湿冷地者。即冷湿之气上入经络。病发则四体酷冷转筋。若当风取凉得之者。病发 
则皮肉顽痹。诸处 动。渐渐向头。凡常之日。忽然暴热。人皆不能忍得者。当于此时。必得顿 
取于寒以快意也。卒有暴寒。复不得受之。皆生病也。世有勤功力学之士。一心注意于事。久坐 
行立于湿地。不时动转。冷风来击入于经络。不觉成病。故风毒中人。或先中手足十指。因汗毛 
孔开。腠理疏通。风如急箭。或先中足心。或先中足趺。或先中膝以下 胫表里者。若人初觉。 
即灸所患处二三十壮即愈。不复发也。黄帝云。当风取凉。醉已入房。能成此疾。 
论冷热不同 问曰。何故得者。有冷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