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社科电子书 > 605-张氏医通 >

第23节

605-张氏医通-第23节

小说: 605-张氏医通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用桂苓丸引气下趋。痰饮始豁也。又虚寒痰饮。少壮者十中间见一 
二。老人小儿十中常见四五。若果脾胃虚寒。饮食不思。阴气痞塞。呕吐涎沫者。宜温其中。真 
阳虚者。更补其下。清上诸药不可用也。再按痰饮总为一证。而因则有二。痰因于火。有热无寒。 
饮因于湿。有热有寒。即有温泉无寒火之理也。痰饮胶结于胸中。为饱为闷。为频咳而痰不应。 
总为脾失其健。不为胃行其津液。而饮食即以生痰。渐渍充满肺窍。咳不易出。虽以治痰为急。 
然治痰之药。大率耗气动虚。恐痰未出而风先入也。惟是确以甘寒之药。杜风消热。润燥补虚豁 
痰。乃为合法。惊痰堵塞窍隧。肝肺心胞络间无处不有。三部脉虚软无力。邪盛正衰。不易开散。 
欲用涌剂。正如兵家劫营之法。安危反掌。欲导之下行。窍隧之痰。万不能导。徒伤脾气。计惟 
理脾为先。脾气者人身健运之阳气。如天之有日。阴凝四塞者。日失其所。痰迷不醒者。脾失其 
权。理脾则如烈日当空。片云纤翳。能掩之乎。其理脾之法。须药饵与饮食相参。不但滑腻杂食 
当禁。即饭食粥饮亦须少减。则脾气不用以消谷。转用之消痰。较药力万万耳。膏粱过浓之人。 
每多味痰。尤宜清理脾胃为主。夫五味入口而藏于胃。胃为水谷之海。五脏六腑之总司。人之食 
饮太过而结为痰涎者。每随脾气之健运而渗灌于经隧。其间往返之机。如海潮然。脾气行则潮去。 
脾气止则潮回。所以治沉锢之法。但取辛热微动寒凝。以后止而不用。恐痰得热而妄行。为害不 
浅也。不但痰得热而妄行。即脾得热亦过动不息。如潮之有去无回。其痰病之决裂。可胜道哉。 
从来服峻利之药者。深夜亦欲饮食。人皆不知其故。反以能食为庆。曾不思爱惜脾气。令其昼运 
夜息。乃可有常。况人身之痰。既由胃以流于经隧。则经隧之痰。亦必返之于胃。然后可从口而 
上越。从肠而下达。此惟脾气静息之时。其痰可返。故凡有痰证者。早食午食而外。但宜休养脾 
气不动。使经隧之痰。得以返之于胃。而从胃气之上下。不从脾气之四迄。乃为善也。试观痰病 
轻者。夜间 
安卧。次早即能呕出泄出。痰病重者。昏迷复醒。反能呕出泄出者。岂非未尝得食。脾气静息。 
而与痰以出路耶。世之喜用热药峻攻者。能知此乎。噫。天下之服辛热而转能夜食者多矣。能因 
此而三复否。 
李士材云。先哲论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又曰。治痰不理脾胃。非其治也。以脾土 
虚。则清者难升。浊者难降。留中滞膈。淤而成痰。故治痰先补脾。脾复健运之常。而痰自化矣。 
析而言之。痰有五。饮亦有五。治法因之而变。在脾经者。名曰湿痰。脉缓面黄。肢体沉重。嗜 
卧不收。腹胀食滞。其痰滑而易出。二陈加枳、术。挟虚者。六君子汤。酒伤者。加白豆蔻、干 
葛。在肺经者。名曰燥痰。又名气痰。脉涩面白。气上喘促。洒淅寒热。悲愁不乐。其痰涩而难 
出。利金汤去枳壳加葳蕤、姜用蜜煎。在肝经者。名曰风痰。脉弦面青。肢胁满闷。便溺秘涩。 
时有躁怒。其痰清而多泡。十味导痰汤。用浆水煎服。甚则千缗汤加川芎、大黄。在心经者。名 
曰热痰。脉洪面赤。烦热心痛。口干唇燥。时多喜笑。其痰坚而成块。凉膈散加苓、半下之。在 
肾经者。名曰寒痰。脉沉面黑。小便急痛。足寒而逆。心多恐怖。其痰有黑点而多稀。桂苓丸加 
泽泻、车前。肾虚水泛为痰。八味丸。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肠间。漉漉有声。名曰痰饮。心下冷 
极。苓桂术甘汤和之。饮后水流在胁下。咳唾引痛。名曰悬饮。十枣汤下之。饮水流于四肢。当 
汗不汗。身体疼重。名曰溢饮。内经所谓溢饮者。渴。暴多饮。而溢入肌皮肠胃之外也。小青龙 
汤汗之。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卧。其形如肿。名曰支饮。五苓散、泽泻汤利之。膈满呕吐。喘咳 
寒热。腰背痛。目泪出。其人振振恶寒。身 惕者。名曰伏饮。倍术丸加茯苓、半夏。更有一种 
非痰非饮。时吐白沫不甚稠粘者。此脾虚不能约束津液。故涎沫自出。宜用六君子汤加炮姜、益 
智仁以摄之。嗟乎。五痰五饮。证各不同。治法迥别。至于脾肺二家之痰。尤不可混。脾为湿土。 
喜温燥而恶寒润。故白术、半夏、茯苓为要药。肺为燥 
金。喜凉润而恶温燥。故门冬、贝母、桔梗为要药。二者误治。鲜不危困。每见世俗畏半夏之燥。 
喜贝母之润。一见有痰。便以贝母投之。若是脾痰。则土气益伤。饮食渐减矣。即使肺痰。毋过 
于凉润以伤中州。稍用脾药以生肺金。方为善治。故曰。治痰不理脾胃。非其治也。信夫。 
凡人身中有块。不痒不痛。或作麻木。名败痰失道。宜随处用药消之。如忽患手足胸背头项 
腰膝疼痛不可忍。及连筋骨牵引吊痛。坐卧不安。走易不定。头疼困倦。手足重坠痹冷。脉伏。 
此乃涎饮顽痰。伏在心胸上下。发为此疾。非风非毒。导痰汤加羌、防、白芷、姜汁、竹沥。痰 
火相煽于膈上。胸中时觉痞满眩晕。或目齿疼。饮食后稍觉快爽。少间复加迷闷。大便或结或泻。 
小便或赤或清。此皆痰饮或开或聚之故。治宜健脾以运痰。清肺以润燥。六君子加苏子、栝蒌、 
姜汁、竹沥之类。老痰积于胸膈作痞。或流滞于经络四肢者。青礞石丸。壮物理浓之人。可用姜 
汁、竹沥下滚痰丸。然后用理脾行气药调理。湿痰积于胁下。隐隐作痛。天阴疼软更甚。轻则二 
陈汤加白芥子。重则控涎丹缓攻之。痰挟死血。随气攻注。流走刺痛。有时得热则止。有时得热 
转剧。此本寒痰阻塞。故得热则止。若痛久火邪伤血。则得热转剧。控涎丹加胡椒、蝎尾、木香、 
鲮鲤甲。痛定时。局方七气汤与六君子。并加竹沥。相间服之。痰在胁下。非白芥子不能达。痰 
在四肢及在皮里膜外。非竹沥、姜汁不行。二味治阴虚有痰。大有奇验。但食少脾胃不实者。不 
可轻用。以其寒滑能走大便也。枳实治痰。能冲墙倒壁。黄芩、花粉。大降膈上热痰。然能郁遏 
火邪。伤损中气。脾胃虚寒及有外感者切忌。痰在膈间。使人颠狂健忘。四肢偏枯。及类中风痰。 
俱用竹沥。痰在肠胃。可下而愈。枳实、大黄、芒硝之类。膈上痰热痞闷。小陷胸汤加枳实、茯 
苓、姜汁、竹沥。中脘留伏痰饮。臂痛难举。手足不能转移。 
背上凛凛畏寒者。指迷茯苓丸。痰饮流入四肢。令人肩背酸痛。两手软痹。若误以为风。则非其 
治。导痰汤加姜黄、木香。不应。加桂枝以和营气。眼黑而行步呻吟。举动艰难者。痰入骨也。 
非用萆 、苦参不除。其病遍体骨节疼痛。审气血加化痰药。湿痰痞塞。胸中不快。气不宣通。 
及痰火吐痰不见血者。沉香化痰丸。肥盛多湿热人。痰湿胶固于中外。动则喘满眩晕者。运痰丸。 
老痰不化。喉中常觉哽塞。咯之不出者。消痰饼子。喉中有物。咯不出。咽不下。或作刺痛。此 
是郁痰。四七汤。脉涩者。卒难得开。必费调理。多思虑人。胃中虚寒。饮聚食减者。局方七气 
汤、深师消饮丸选用。心胸中有寒痰宿水。自吐出水后。心胸间虚。气满不能食。外台茯苓饮。 
寒涎沃胆。时吐痰水。不得眠。或时眩晕。温胆汤。多惊。加蝎尾。痰火盛于上焦。气盛喘促。 
有时能食。有时不能食。或周身走痛。饱闷痞胀者。用滚痰丸。西北人倒仓法最妙。病患久虚。 
内有宿积痰饮。用参、术补之。久乃吐出臭痰。或绿色痰者难治。盖积之既久。而脾胃虚热不运。 
且有积热。故郁臭耳。急用二陈加枳、术、黄连、竹沥。庶可十全一二。若肺痈吐臭痰脓血。不 
在此例。脾肺气虚。不能运化而有痰者。六君子加木香。肺胃气虚。不能清化而有痰者。六君子 
加桔梗。脾气虚。不能运化而生痰者。理中丸加半夏、茯苓。脾中气滞。而痰中有血者。加味归 
脾汤去木香、远志。加牡丹皮、砂仁。肝经血热。而痰中有血者。加味逍遥散去柴胡、煨姜。加 
童便、藕汁。肝肾阴虚。而痰中有血者。六味丸加乌 骨、茜根。若过服寒凉。唾痰有血者。异 
功散加炮姜。痰饮结聚腹胁之间。有类积聚。但按之不甚坚。而时时口吐涎沫者。六君子合五苓 
加枳实。平居无事。但有痰数口。或清或坚。宜小半夏茯苓汤。不应。加人参以健胃气。则痰自 
不生矣。阴血不足。相火上炎。肺受火乘。不得下行化令。由是津液凝滞。生痰不生血。当用润 
剂。如二冬膏、六味丸之类 
滋其阴。使上逆之火得返其宅而息。则疾自消。投以二陈等汤。立见其殆。瘦人多此。肾虚不能 
纳气归源。出而不纳。则为积滞。积滞不散。则痰生。八味丸。肥人多此。老人肾虚水泛为痰上 
涌者。八味丸以摄之。不应。用真武汤。凡尺脉浮大。按之则涩。气短有痰。小便赤涩。足跟作 
痛。皆肾虚不能行浊气。凝聚而为痰也。肾气丸。脉来细滑或缓。痰涎清薄。身体倦怠。手足酸 
软。此脾虚挟湿。六君子加炮姜。或补中益气加半夏、茯苓。然痰病须辨有火无火。无火者纯是 
清水。有火者中有重浊白沫耳。内伤中气。虚而有痰。必用参、术。佐以姜汁传送。甚者加竹沥。 
脾气虚。宜清中气以运痰。使之下行。六君加枳、术。兼用升、柴以提清气。脉濡缓。身体倦怠。 
体浓人属湿痰。二陈加生术、羌活。气虚。佐参、术。脉沉滞。或滑。证兼恶心。心下饱闷。属 
郁痰。宜开郁行气。脉滑见于右关。时常恶心吐清水。痞塞。就吐中以鹅翎探之。盖热痰在膈上。 
泻亦不去。必用吐。胶固稠浊。非吐不开。浮滑宜吐。脉涩年高虚人不可吐。痰在经络中。非吐 
不可。吐中犹有发散之意。须先升提其气乃吐。如瓜蒂、防风、川芎、桔梗、芽茶、齑汁之类。 
晴明时于不通风处以布紧勒其肚。乃吐。肾虚水泛为痰。有用肾气丸屡未得效。因思痰本阴类。 
复用地黄助阴。良非所宜。当于方中减熟地黄、山茱萸。加菖蒲、沉香开通其气。自效。大抵阴 
虚痰燥。切忌二陈、六君辈香燥益气药。阳虚饮泛。切戒四物、六味滋阴腻膈药。此歧路攸分。 
不可不辨。大凡痰饮变生诸证。不当为诸证牵掣作名。且以治饮为先。饮消诸证自愈。如头风眉 
棱骨痛。累用风药不效。投以痰剂收功。如患眼赤羞明而痛。与凉药弗瘳。畀以痰剂获效。凡此 
之类。不一而足。散在各门。不复繁引。 
〔诊〕脉沉者有留饮。双弦者寒也。偏弦者饮也。肺饮不弦。但苦喘满短气。支饮亦喘不得卧。 
短气。其脉平也。病患 
一臂不遂。时复移在一臂。其脉沉细。非风也。必有饮在上焦。痰得涩脉难愈。陈无择云。饮脉 
皆弦细沉滑。左右关脉浮大而实者。膈上有稠痰也。宜吐之。病患百药不效。关上脉伏而滑者。 
痰也。眼胞上下如煤黑者。亦痰也。 
唾 唾者。坐处不时多唾。此胃中寒也。以胃气虚寒不运。故病后多有是证。理中汤或六君 
子汤加益智仁摄之。 
虞恒德治一妇。因多食青梅得痰病。日间胸膈痛如刀锥。至晚胸中痛止。而膝KT 大痛。此 
痰饮随气升降故也。服丁、沉、姜、桂、乌、附诸药皆不效。乃以莱菔子研汁与半碗。吐痰半升。 
至夜痛尤甚而厥。此引动其猖狂之势耳。次日。用参芦一两逆流水煎服。不吐。又次日。苦参煎 
汤服。亦不吐。又与附子尖、桔梗芦。皆不吐。后一日清晨。用藜芦末一钱。麝香少许。酸浆水 
调服。始得大吐稠痰升许。其痛如失。调理脾胃而安。 
钱仲立治一人。素患痰火。外貌虽 。禀气则实。医者误认虚火而用补中益气。气喘上升几 
殆。遂用二陈探吐。出痰碗许。始得安寝。仍用二陈去半夏。加硝、黄。下结粪无数。其热始退。 
调理脾胃而安。 
王中阳治江东富商。自奉颇浓。忽患心惊。如畏人捕。闻脂粉气。即便遗泄。坐卧欲人拥护。 
逼身红晕紫斑。两腿连足淫湿损烂。脓下不绝。饮食倍常。酬应不倦。屡以惊悸虚脱风疮治皆不 
效。王诊得六脉俱长。三部有力。此系太过之脉。心肾不交。而上悸下脱。皆痰饮留积所致。风 
疮亦是痰饮流入经隧。内湿招风之故。先以滚痰丸逐去痰毒。三日一次。然后用豁痰药。加减调 
理而安。 
薛立斋治一人。背肿一块。按之则软。肉色如故。饮食如常。劳则吐痰。此脾虚而痰滞。用 
补中益气加茯苓、半夏、羌活。外以香附末、姜汁调饼。灸之而散。后因劳役头眩作呕。仍以前 
药减羌活。加蔓荆子而愈。 
李士材治秦景明。素有痰饮。每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