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社科电子书 > 605-张氏医通 >

第111节

605-张氏医通-第111节

小说: 605-张氏医通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枚。炙。) 
上四味。水煎去滓。以蜜半杯和服。按甘遂与甘草相反。而一方并用。乃浚痰逐饮之峻剂。非 
圣于治者。不敢拟 
议也。 
木防己汤(金匮) 治支饮心下痞坚。脉沉面黑。吐下不愈者。 
木防己(三钱) 石膏(鸡子大一枚。) 桂枝(二钱) 人参(四钱) 
水煎。温分再服。 
木防己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汤(金匮) 
木防己汤减防己一钱。去石膏加茯苓、芒硝各四钱。 水煎去滓。纳芒硝再微煎。分温再服。 
微利则愈。 
葶苈大枣泻肺汤(金匮) 治支饮喘不得息。肺痈喘不得卧。 
葶苈(熬黄。捣丸如弹子大) 大枣(十二枚。擘)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分温再服。则吐脓血。 
己椒苈黄丸(金匮 千金名椒目丸) 治腹满口干燥。此肠胃间有水气。 
防己 椒目 葶苈 大黄(各一两) 
上四味末之。蜜丸如梧子大。先食饮服十丸。日三服。稍加。口中有津液。渴者。加芒硝半两 
。 
倍术丸(局方) 治五饮留伏。腹中鸣转 有声。 
白术(姜汁拌晒。二两) 干姜(炮) 肉桂(勿见火。各一两) 
神曲糊丸。每服五七十丸。食前淡姜汤下。 
青礞石丸 治中外老痰。胸膈痞闷。经络四肢不遂。 
青礞石(硝 。五钱) 半夏(一两) 风化硝(三钱) 白术(生。一两) 橘红(五钱) 
茯苓(八钱) 黄芩(四钱) 
神曲糊丸。空心淡姜汤下二钱。 
痰丸(一名王隐君 痰丸。一名礞石 痰丸。一名沉香 痰丸。)治诸实热。积痰异证。孕 
妇勿服。 
青礞石(色青者良。三两。同焰硝三合入炀成罐内。赤石脂封护。 过水飞。净二两) 沉香 
(另研。一两) 川大黄(酒蒸。八两) 黄芩(酒炒。八两) 
为末。水泛为丸。绿豆大。每服一钱至二钱。食远沸汤下。(原方礞石一两。沉香五钱。张景 
岳倍之。) 
沉香化痰丸 治胸中痰。热积年痰火。无血者宜服。 
半夏曲(八两。用姜汁一小杯。竹沥一大盏制) 黄连(二两。姜汁炒。) 木香(一两) 
沉香(一两) 
为细末。甘草汤泛为丸。空心淡姜汤下二钱。 
运痰丸 治脾虚热痰堵塞。膈气不舒。 
沉香化痰丸半料。合四君。参、术、茯苓各三两。甘草一两。 
消痰饼子 治老痰结于喉中。燥不得出。 
栝蒌仁(压去油。取霜) 杏仁(去皮尖。研如脂) 海石( ) 桔梗 连翘 风化硝( 
等分) 
先用生姜自然汁少许拌。加炼白蜜丸弹子大。不时噙化一丸。 
倒仓法 治脏腑肠胃经络宿滞。诸药不效者。 
夏月三伏中。拣肥嫩黄牛肉四蹄各七八斤。切作小片。去筋膜。入砂锅中。长流水煮糜烂。捣 
绞取汁。三次去滓。以汁入锅内。漫火熬至琥珀色为度。胶成。隔水炖锅中。时添微火。则不冷不 
馊。须预先断肉。食淡三日。前一日勿食晚饭。于明亮密室中不通风处行之。置秽桶瓦盆。贮所下 
之物。以新瓷瓶。盛所出之溺。令病者入室。以胶汁饮一杯。少顷又饮一杯。积数十杯。自然吐利 
。视所出之物。必尽病根乃止。吐利后必渴甚。不可与汤。以所出之溺。乘热饮之。以荡涤余垢。 
行后倦怠觉饥。先以米饮。次与淡稀糜。三日后方可稍食菜羹。调养半月或一月。自觉精神涣发。 
形体轻健。沉 悉去矣。自后终身须忌牛肉。永不复发。如有余胶。熬如鹿骨胶收藏。即霞天胶。 
可入补剂。 
瓜蒂散 治寒痰结于膈上。及湿热头重鼻塞。 
瓜蒂(一分。熬。) 赤小豆(二分。) 
上二味。各别捣筛为散已。合治之。取一钱匙。以香豉一合。用热汤七合。煮作稀糜。去滓。 
取汁和散。温顿服之。不吐者少少加。得快吐乃止。 
苓桂术甘汤(桂枝汤下) 肾气丸(崔氏八味丸下) 十枣汤(方祖) 大青龙汤(麻黄汤 
下) 小青龙汤(桂枝汤下) 
泽泻汤(五苓散下) 浓朴大黄汤(小承气汤下) 小半夏汤(二陈汤下) 小半夏茯苓汤(二陈汤 
下) 五苓散(方祖) 
半夏浓朴汤(二陈汤下) 桂苓丸(五苓散下) 二陈汤(方祖) 六君子汤(四君子汤下) 利金 
汤(桔梗汤下) 
十味导痰汤(二陈汤下) 千缗汤(二陈汤下) 凉膈散(方祖) 崔氏八味丸(方祖) 导痰 
汤(二陈汤下) 
控涎丹(十枣汤下) 局方七气汤(方祖) 小陷胸汤(伤寒门) 四七汤(二陈汤下) 指迷 
茯苓丸(二陈汤下) 
深师消饮丸(枳术汤下) 外台茯苓饮(四君子汤下) 温胆汤(二陈汤下) 理中汤(方祖 
)加味归脾汤(保元汤下) 
加味逍遥散(虚损门) 钱氏六味丸(崔氏八味丸下) 异功散(四君子汤下) 二冬膏(方祖) 
真武汤(术附汤下) 
补中益气汤(保元汤下) 枳术丸(方祖) 

卷十三·专方
咳嗽门
属性:桂苓五味甘草汤(金匮) 治咳逆气从小腹上冲。 
桂枝 茯苓(各四两) 甘草(炙。三钱) 五味子(二钱) 
水煎。去滓。温分三服。 
桂苓五味甘草去桂加姜辛汤(金匮) 
桂苓五味甘草汤去桂枝。加干姜、细辛各三钱。 呕逆。更加半夏二钱。形肿。更加杏仁二钱 
。面赤如醉。更加大黄三钱。 
射干麻黄汤(金匮。射音夜) 治咳而上气。喉中水鸡声。 
射干(三钱。) 麻黄(去节。四钱) 细辛(一钱) 紫菀 款冬花(各三钱) 五味 
子(一钱。捶) 半夏(二钱。洗) 生姜(四片) 大枣(二枚。擘) 
先煮麻黄去上沫。纳诸药。汤成去滓。温分三服。 
浓朴麻黄汤(金匮) 治咳而脉浮。上气胸满。喉中不利如水鸡声。 
浓朴(半两) 麻黄(去节。四钱) 石膏(鸡子大。碎) 杏仁(去皮尖。半两) 半夏( 
洗。半两) 干姜(二钱) 细辛(一钱) 五味子(半钱。捶) 小麦(一合) 
先煮小麦。去滓纳诸药。汤成去滓。分温三服。 按此本麻杏甘石、越婢半夏及大小青龙之制 
。主以浓朴。辛温散气。使以小麦补肝助胃。西北二方发汗之首剂也。 
泽漆汤(金匮) 治咳而脉沉。上气咽喉不利。 
泽漆(一两。即大戟苗。) 白前(形如细辛而白。产徽州砂石水中。徽人药肆中觅之) 紫 
参(如无。紫菀代之) 半夏(洗。各钱半) 桂枝(千金。作桂心) 人参 
甘草 黄芩(各一钱) 生姜(四片) 
上九味。先煮泽漆。去滓纳诸药。汤成去滓。温服至夜尽。 
麦门冬汤(金匮) 治火逆上气。咽喉不利。 
麦门冬(去心。一两) 半夏(洗。钱半) 人参(一钱) 甘草(炙。六分) 粳米(半合 
)大枣(四枚。擘) 
上六味。水煎。温分日三夜一服。 按此即白虎加人参汤去石膏、知母。加麦冬、半夏、大枣 
也。 
金沸草散 治肺感风寒。咳嗽鼻塞声重。 
旋复花(即金沸草) 麻黄(去节。蜜制) 前胡(各七分) 荆芥穗 半夏 甘草(炙) 
芍药(各五分) 生姜(三片) 大枣(一枚。擘) 
水煎。去滓滤清。温服。 
消风散(局方) 治风热咳嗽。遍身疥瘰。小儿疮疹余热。 
川芎 羌活 防风 荆芥穗 藿香 人参 茯苓 
僵蚕 蝉蜕(等分) 甘草(炙) 陈皮 浓朴(姜制。减半) 
上十二味。为散。每服三四钱。茶清调下。或用五钱。水煎去滓服。如久病头风目翳。每日三 
服效。 此方妙用。全在浓朴、人参。当知肌表之疾。无不由胃而发。故用浓朴清理其内。即以人 
参助诸风药。消解风热于外。则羌、防、荆芥辈。方始得力耳。 
泻白散 治肺热咳。手足心热。 
桑根皮(姜汁和蜜炙。) 地骨皮(各一两) 甘草(炙。五钱) 
为散。每服四五钱。入粳米百粒。竹叶一把。水煎服。加橘红、桔梗。名加味泻白散。有热。 
更加知母、黄芩。如有客邪禁用。 或问地骨皮。三焦气分药。泻白用之何义。答言三焦属肾。实 
则泻其子也。门人曰唯。吾道一以贯之。 
芦吸散 治冷哮寒嗽。喘促痰清。但肺热者禁用。 
款冬花 川贝母(去心) 肉桂 甘草(炙。各三钱) 鹅管石(五钱。 。即钟乳之最精者) 
为极细末。以芦管吸少许。噙化咽之。日五七次。 此即宣明焚香透膈散之变法。彼用雄黄、 
佛耳。此用桂心、贝母、甘草。彼取无形之气。以散肺中之伏寒。此用有形之散。以搜肺络之伏饮 
。药虽相类。而用法悬殊。总取钟乳、款冬 
之温肺利窍也。 
千金补肺汤 治肺胃虚寒咳嗽。 
五味子(一钱) 干姜 桂心 款冬花 麦门冬(去心。各三钱) 桑白皮(姜汁和蜜炙 
黄。二钱。) 大枣(三枚。擘) 
水煮。温分三服。 
紫菀茸汤(改定) 治伤酒凑肺。发咳痰中见血。 
紫菀茸(三钱) 薇衔 白术(于潜者良。生用) 泽泻(各一钱) 牡丹皮 麦门冬(去 
心。各钱半) 犀角(八分) 甘草(炙。三分。生。二分) 藕汁(半杯。) 
上九味。水煎食远服。 瘦人阴虚多火。忌用燥药。去白术易白芍药一钱。兼伤肉食。胸膈膨 
胀。去犀角、芍药加炮黑山楂肉三钱。炒枳实一钱。 
紫菀散 治咳唾有血。虚劳肺痿。 
紫菀茸 人参(各二两) 麦门冬(去心。) 桔梗 茯苓 阿胶 川贝母(去心。各一两 
)五味子 甘草(炙。各五钱) 
为散。每服四五钱。水煎去滓服。 
紫菀膏 治肺热咳嗽。肌肤灼热。面赤如醉。 
紫菀茸(二两) 款冬花(一两) 杏仁(泡。去皮尖。炒研) 枇杷叶(刷去毛。蜜水炙) 
木通 桑根皮(蜜炙) 大黄(酒蒸。各半两) 
熬膏蜜收。不时噙化一二匙。中病即止。不可过服。久嗽。去杏仁、大黄。煎成加童便半盏。 
小青龙汤(桂枝汤下) 异功散(四君子汤下) 钱氏六味丸(崔氏八味丸下) 桂枝二 
越婢一汤(桂枝汤下) 小青龙加石膏汤(桂枝汤下) 
炙甘草汤(桂枝汤下) 小柴胡汤(方祖) 理中汤(方祖) 桂枝汤(方祖) 华盖散(麻 
黄汤下) 
九宝汤(麻黄汤下) 芎苏散(伤寒门) 宁嗽化痰汤(二陈汤下) 小建中汤(桂枝汤下) 
真武汤(术附汤下) 
济生肾气丸(崔氏八味丸下) 葳蕤汤(伤寒门) 越婢汤(麻黄汤下) 古今录验续命汤(方祖 
)凉膈散(方祖) 
加减葱白香豉汤(伤寒门) 小陷胸汤(伤寒门) 麻黄加术汤(麻黄汤下) 二陈汤(方祖) 
千缗汤(二陈汤下) 
千金麦门冬汤(燥门) 千金五味子汤(燥门) 桔梗汤(方祖) 地黄煎(燥门) 千金生地 
黄煎(燥门) 
生脉散(方祖) 二冬膏(方祖) 麻杏甘石汤(麻黄汤下) 保元汤(方祖) 苏子降气汤 
(七气汤下) 
四七汤(二陈汤下) 归脾汤(保元汤下) 逍遥散(虚损门) 加味逍遥散(虚损门) 
加味导痰汤(二陈汤下) 
枳壳煮散(桔梗汤下) 补中益气汤(保元汤下) 都气丸(崔氏八味丸下) 犀角地黄汤( 
伤寒门) 平胃散(方祖) 
越鞠丸(郁门) 四乌 骨一芦茹丸(虚损门) 百劳丸(虚损门) 温肺汤(七气 
汤下) 
半夏温肺汤(七气汤下) 参苏温肺汤(七气汤下) 黄 建中汤(桂枝汤下) 琼玉膏(虚损门 
)加减八味丸(崔氏八味丸下) 
济生鹿茸丸(虚损门) 门冬清肺汤(生脉散下) 三拗汤(麻黄汤下) 竹叶石膏汤( 
白虎汤下) 五苓散(方祖) 
局方七气汤(方祖) 瑞金丹(虚损门) 童真丸(虚损门) 乌骨鸡丸(虚损门) 大温经汤 
(四物汤下) 

卷十三·专方
肺痿门
属性:千金温中生姜汤 治肺痿虚寒。嘘吸胸满。 
生姜(一两) 桂心橘(各一两三钱) 甘草 麻黄(各一两) 
上五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两沸去沫。然后入诸药。合煮取二升半。分三服。 
千金生姜甘草汤 治肺痿咳唾涎沫。咽燥而渴。 
生姜(半两) 甘草(炙。二钱) 人参(三钱) 大枣(五枚。擘) 
上四味。水煎温服。 
人参蛤蚧散 治肺痿失音。咳唾脓血。或面上生疮。 
川蛤蚧(十对。酒浸。酥炙。色白形如守宫者真。若剖开如鼠皮者假) 知母(酒炒) 川贝 
母(去心) 桑白皮(姜汁和蜜炙) 茯苓(各三两) 人参 甘草(炙。各三两) 杏仁(去皮尖。五钱) 
为散。每服三钱。不拘时。茶清或蜜水调服。 
甘草干姜汤(理中汤下) 炙甘草(桂枝汤下) 紫菀散(咳嗽门) 固本丸(二冬膏下) 
劫劳散(四物汤下) 
越婢加半夏汤(麻黄汤下) 小青龙加石膏汤(桂枝汤下) 生脉散(方祖) 保元汤(方祖) 
异功散(四君子汤下) 
都气丸(崔氏八味丸下) 局方七气汤(方祖) 

卷十三·专方
肺痈门
属性:皂荚丸(金匮) 治咳逆上气。时时唾浊。但坐不得眠。 
皂英(刮去皮弦子。酥炙) 
上一味未之。蜜九梧子大。以枣膏和汤服三丸。日三夜一服。 
千金苇茎汤 治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