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社科电子书 > 605-张氏医通 >

第106节

605-张氏医通-第106节

小说: 605-张氏医通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上四味。水煎热服。溺血。加辰砂五分。(一方多灯草。一方多车前。) 
十味香薷饮 治伤暑。体倦神昏。头重吐利。 
香薷(二钱。) 人参 黄 (酒炒。) 白术 茯苓 甘草(炙。) 扁豆 
陈皮(醋炒。) 浓朴(姜制) 木瓜(各一钱) 
水煎。欲作汗热服。欲利小便冷服。 
六和汤 治伤暑霍乱烦闷。喘呕吐泻。 
香薷(二钱。) 人参 茯苓 甘草(炙) 扁豆 浓朴(姜制。) 木瓜 
杏仁(泡。去皮尖。) 半夏(醋炒。各一钱) 藿香 砂仁(炒研。各六分) 生姜(三片) 
大枣(一枚) 
水煎热服。 
清暑益气汤(保元汤下) 白虎加人参汤(白虎汤下) 五苓散(方祖) 栀子豉汤(方祖) 
益元散(方祖) 
白虎汤(方祖) 竹叶石膏汤(白虎汤下) 消暑丸(二陈汤下) 藿香正气散(平胃散下) 
养胃汤(平胃散下) 
大顺散(理中汤下) 冷香饮子(四逆汤下) 浆水散(四逆汤下) 来复丹(金液丹下) 清 
燥汤(保元汤下) 
补中益气汤(保元汤下) 苍术白虎汤(白虎汤下) 生脉散(方祖) 小半夏茯苓汤(二陈汤下) 
针氏六味丸(崔氏八味丸下) 
桂苓丸(五苓散下) 参苓白术汤(四君子汤下) 钱氏白术散(四君子汤下) 黄连解毒汤( 
伊芳尹三黄汤下) 保元汤(方祖) 

卷十三·专方
湿门
属性:羌活胜湿汤 治风湿上冲头痛。项似拔。腰似折。 
羌活 独活 防风 川芎 本 蔓荆子(碎。) 甘草(炙。各一钱 
。) 生姜(三片。) 
水煎热服。缓取微似汗。过汗则风去湿不去也。如无头痛。去蔓荆子。换苍术。 
除风湿羌活汤 治风湿相搏。一身尽痛。日晡发热。 
羌活 防风 柴胡 本 苍术(泔制。各一钱) 升麻(八分。) 生姜(一斤。 
) 
水煎。空心热服。覆暖取微汗。 按羌活胜湿汤。与除风湿羌活汤。同源异 。此治头项之湿 
。故用羌、防、芎、 一派风药。以祛上盛之邪。然热虽上浮。湿本下着。所以复用独活透达少阴 
之经。其妙用尤在缓取微似之汗。故剂中加用甘草。以缓诸药辛散之性。则湿着之邪。亦得从之缓 
去。无藉大开汗孔。急驱风邪之法。使肌腠馁弱无力。湿邪因之内缩。但风去而湿不去也。其有腰 
以下重。寒湿之邪留于阴分也。本方加防己以逐湿。必兼生附以行经。或见身重腰沉沉然。湿热之邪 
遍于阳分也。本方加苍术以燥湿。必兼黄柏以清热。非洞达长沙术附、桂附、栀子、柏皮等方。不 
能效用其法。其除风湿羌活汤。治外淫之湿。而无上冲头项之痛。则川芎、蔓荆无预也。亦无湿着 
腰疼之患。与独活尤无交涉。故但用羌、防、 、姜。益入升、柴、苍术。开提周身关腠。则湿邪 
自无所容而外散矣。 
神术汤(局方) 治风木之邪。内干湿土。泄利下血。 
苍术(泔浸。麻油拌炒。) 本 川芎 羌活(各一钱。) 白芷 甘草(炙。) 
细辛(各五分) 生姜(三片。) 葱白(二茎连须。) 
上九味。水煎热服。按神术汤纯用风药。与羌活胜湿相去不远。如何可治泄利下血。盖火淫阳 
明之血。则燥金 
受伤。只合清凉。最嫌风燥。若风乘太阴之血。则湿土被郁。法当升散。切戒寒凉。当知阳明来者 
。色必鲜明。太阴来者。色必清稀。其源各异。故其治亦迥乎不侔。究其旨。不越风能胜湿之义 
。苍术专主木邪乘土。故能治外纳诸邪。以风木之邪内干土脏。故用羌、 、芷、辛等风药。兼川 
芎以引入血分。甘草以调和胃气。胃气敷布有权。泄利下血自止。盖汗即血之液。夺其汗则血中之 
湿热邪气。悉从外泄而无内滞之患矣。 
升阳除湿防风汤(即升阳防风汤。) 治风湿飧泄。及肠风滞下便血。 
防风(二钱。) 苍术(泔浸。去皮饭上蒸) 白术(土炒。) 茯苓 白芍(各一钱) 生姜 
(一片。) 
水煎。热服取微汗。 阳陷于下。则成飧泄。湿犯于上。则令头痛。清浊倒置而然。故用风药 
以胜湿也。然风木之病。稍加桂枝、甘草监制。其功尤捷。 
茵陈蒿汤(玉函) 治湿热发黄。便秘脉实。 
茵陈蒿(五钱。) 栀子(五枚。碎) 大黄(三钱) 
上三味。水煎热服。微利黄水去为度。未去。越三日再服。 按茵陈蒿汤。其旨全在通利水道 
。不得不借幽门为向导尔。 
清热渗湿汤 治夏月湿热痿困。烦渴泄泻溺赤。 
黄柏(盐酒炒黑。三钱) 苍术(去皮。同芝麻炒) 白术(生) 茯苓 泽泻 黄连(酒炒 
。各一钱。) 甘草(炙。五分。生。三分) 竹叶(十片。) 
水煎热服。小便利为效。 老人虚人。加肉桂少许。气虚喘乏。加人参。脉虚。合生脉散。内 
伤生冷。加炮姜。 按此本二妙合五苓之半。加黄连、甘草以燥夏令之湿热。良可法也。 
当归拈痛汤 治湿热走注。遍身骨节烦疼。胸膈不利。足胫赤肿重痛。 
羌活 甘草(炙。) 黄芩 茵陈(酒炒。各一钱。) 人参 苦参(酒洗。) 升麻(多汗。 
易黄 。) 葛根 苍术(泔浸。自汗。易桂枝。) 归身(各六分。) 白术(姜制。) 防风(下肿。易 
防己。) 知母(疼热。易黄柏) 猪苓 泽泻(各八分) 
水煎。热服无时。 此湿热疼肿之圣方。若不赤不肿痛上不热为寒湿。禁用。 
渗湿汤(理中汤下) 五苓散(方祖) 除湿汤(平胃散下) 肾着汤(理中汤下) 黄 
建中汤(桂枝汤下) 
小建中汤(桂枝汤下) 苓桂术甘汤(桂枝汤下) 小青龙汤(桂枝汤下) 麻黄加术汤(麻黄汤 
下) 
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麻黄汤下) 人参败毒散(小柴胡汤下) 五积散(平胃散下) 防己黄 
汤(方祖) 
桂枝附子汤(术附汤下) 白术附子汤(术附汤下) 甘草附子汤(术附汤下) 桂枝汤(方祖 
)桂苓甘露饮(五苓散下) 
虎潜丸(大补丸下) 神芎丸(伊芳尹三黄汤下) 半夏泻心汤(方祖) 六君子汤(四君子汤下 
)清燥汤(保元汤下) 
春泽汤(五苓散下) 控涎丹(十枣汤下) 地黄饮子(中风门) 黑锡丹(金液丹下) 生 
脉散(方祖) 
济生肾气丸(崔氏八味丸下) 

卷十三·专方
燥门
属性:千金五味子汤 治伤燥。咳唾中有血。引胸胁痛。皮肤干枯。 
五味子(五分。炒研) 桔梗 甘草 紫菀茸 续断 竹茹 桑根皮(蜜炒。各一钱 
。) 生地黄(二钱) 赤小豆(一撮。即赤豆之细者。) 
上九味。水煎空心服。秘旨。加白蜜一匙。 
千金麦门冬汤 治大病后。火热乘肺。咳唾有血。胸膈胀满。上气羸瘦。五心须热。渴而便 
秘。 
麦门冬(去心。二钱) 桔梗 桑根皮(蜜炙。) 半夏 生地黄 紫菀茸 竹菇(各一钱。 
)麻黄(七分) 甘草(炙。五分) 五味子(十粒。碎。) 生姜(一片) 
上十一味。水煎空心服。 石顽曰。按千金麦门冬汤。即五味子汤中去续断、赤小豆加门冬、 
麻黄、半夏、生姜。而五味子汤专治燥咳。方中反用续断以燥湿。麦门冬汤专治火热乘肺。咳唾有 
血。反用麻黄、半夏。世都莫解其故。是以并其方而置之。不知致燥之由。皆缘经脉阻滞。非续断 
不能通之。咳唾有血。是伤寒大病后。余邪蕴酿为火而乘于肺。非麻黄不能开之。痰凝气结。津液 
不行。非半夏不能祛之。与活人知母麻黄汤和剂款冬花散等立法不殊。今人每谓半夏性燥。一切渴 
家亡血家禁用。又谓半夏辛温。不当极闸冬、竹茹寒润药同用。若尔。则金匮麦门冬汤、竹叶石膏 
汤。俱不足法耶。 
千金地黄煎 治风热心烦。咳喘便秘。脾胃热壅。食不下。 
生地黄汁 枸杞子汁(二味酒捣。各取汁) 荆沥 竹沥(各半斤) 真酥 生姜汁(各一合 
。) 人参 天门冬(去心。各一两) 白茯苓(八钱) 大黄(酒蒸) 栀子(姜汁炒黑。各 
五钱) 
上十一味。以后五味为细末。入前六汁内。调服方寸匕。再服渐加。以利为度。 
生地黄煎(千金) 治积热烦渴。日晡转剧。喘咳面赤。能食便秘。 
葳蕤 知母 茯神 栝蒌根 鲜地骨皮(各二两) 石膏(四两。碎) 生地黄汁(二升) 
麦门冬汁 白蜜(各一合) 生姜汁(二合。) 竹沥(六合半。) 
上 咀。以水一斗二升先煮诸药。取汁三升。去滓下竹沥、地黄、门冬汁。缓火煎至。四升。 
下炼白密、姜汁再煎数沸。 
初服三合。日三夜一服。加至四合。夏月为散。收姜汁、竹沥焙干蜜丸服。煎膏尤妙。 喻嘉 
言曰。此方生液凉血。制火撒热。兼擅其长。再加人参。乃治虚热之良剂。然非能食便秘者。断不 
可施。 
通幽汤 治大便燥结。便出坚黑。 
油当归(二钱五分。) 升麻(三分。醋浸) 桃仁泥(一钱) 甘草(生炙。各五分) 红 
花(少许) 熟地黄 生地黄(各一钱五分) 
水煎。将成用药汁磨槟榔五分。调入稍热服。 
润燥汤 
通幽汤加麻仁、大黄各一钱。 
清凉饮 治上焦积热。肺气不化。口舌干燥。 
黄连 黄芩 薄荷 黑参 当归 赤芍药(各一钱五分) 甘草(炙。一钱) 
水煎。入生白蜜一匕。热服。大便秘结。加酒蒸大黄。 
四顺清凉饮(一名四顺饮。) 治血热便秘脉实者。 
当归 赤芍 甘草 大黄(酒蒸。各一钱五分) 
水煎。入生白蜜一匕。热服。 按清凉饮治上焦之燥热。故用薄荷之辛散。四顺饮主下焦之燥 
结。故用大黄之苦寒。功用天渊。 
麻仁丸(玉函) 治脾约。大便燥结。 
浓朴(姜汗炒。) 芍药 枳实(炒。各二钱) 大黄(四钱) 麻仁泥 杏仁(泡。去皮 
尖。各钱半) 
上六味为末。炼白蜜丸梧子大。饮服五十丸。日三服。以利为度。 
润肠丸 治大肠风热血秘。 
麻仁 桃仁(另研。各一两。) 羌活 当归(各半两) 大黄(绿矾水浸。湿纸裹煨。 
半两。) 皂角仁 秦艽(各半两。一作防风。) 
除二仁另研外。为细末。蜜丸梧子大。每服五十丸。食前温酒下。本方加郁李仁、防风。名润 
燥丸。 
猪胆导(玉函) 
大猪胆一枚。泻汁。和醋少许。以灌谷道中。如一食顷。当大便出。虚人不可用胆导。陈酱姜、陈 
酱瓜皆可削为导。湿热肥盛痰闷。可用黄瓜根浸湿削之为导。此即土瓜根导也。 
蜜煎导 
白蜜七合。一味纳铜器中。微火煎之。稍凝如饴状。搅之勿令焦着。欲可丸。并手捻作挺。令 
头锐大如指。长五寸。当热时急作。冷则硬。纳谷道中。以手急抵。欲大便去之。 
异功散(四君子汤下) 钱氏六味丸(崔氏八味丸下) 固本丸(二冬膏下) 滋燥养营汤 
(四物汤下) 大补地黄丸(四物汤下) 
虎潜丸(大补丸下) 

卷十三·专方
火门
属性:紫雪(局方) 治香港脚瘴毒。内外热炽。狂越躁乱。心腹 痛。口舌生疮。一切实火闭结。诸 
药不效者。 
黄金(十两。赁金铺中叶子有效。) 
用水三斗。先煮一斗。旋添。煮至一斗为度。去金取汁煮下项药。 
石膏 寒水石(如无真者。元精石代之。) 磁石(醋 ) 白滑石(各五两) 
上四味。捣入前汁中。煮至五升。入下项药。 
乌犀角(镑) 羚羊角(镑) 青木香(切) 沉香(研。各五钱) 黑参(切) 升麻(各 
一两六钱) 生甘草(八钱) 
丁香(捣研。一钱。) 
上八味。入前汁中。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入下项药。 
芒硝(一两。) 焰硝(三两) 
上二味。入前药汁中。微火上煎。柳木捶搅不住手。候有七合半。投在水盆中。半日欲凝。入 
下项药。 
朱砂(研细。水飞净。五钱) 麝香当门子(研。一钱二分) 
上二味。入前药中。搅匀。勿见火。寒之二日。候凝结成霜紫色。铅罐收贮。每服一分至二分 
。杵细。冷水或薄荷汤调下。小儿以意量减。 此即千金玄霜。局方于紫雪方中。参入甘草、丁香 
、朱砂三味。遂用紫雪之名。一方而兼两方之制。但此专主石药毒火。方中丁香一味。用方者审之 
。黄金本无气味。必铺中叶子。曾经炼 。煮之方有性味。以其香味易散。故较原方减小其制。 
碧雪(局方) 治一切积热。咽喉肿痛。口舌生疮。心中烦躁。咽物妨闷。或喉闭壅塞。水浆 
不下。天行时疫。发狂昏愦。并皆治之。 
寒水石 芒硝 石膏( 飞) 青黛 马牙硝 朴硝 硝石 
甘草(各等分) 
上将甘草煎汤二升。去滓。却入诸药再煎。用柳木篦不住手搅。令消熔得所。却入青黛和匀。 
倾入砂盆内。候冷结凝成霜。研为末。每用少许。含化咽津。不拘时候。如喉闭壅塞。不能咽物者 
。用小竹筒吹药入喉中。频用神效。 
千金朴硝煎 治服石药。成消瘅大渴者。 
朴硝(一斤。) 芒硝(八两) 石膏(二两) 寒水石(四两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