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社科电子书 > 498-金匮要略浅注 >

第16节

498-金匮要略浅注-第16节

小说: 498-金匮要略浅注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臭。反作甘气。此肾败而土气下泄也。更有浮在溺面如脂者。此肾败而精不禁也。 
皆为不治。赵养葵谓治消之法。无分上中下。惟以六八味。专主水火津液之源而救之。 
然亦在治之于早。而大剂以进。或全料。或半料。加人参两许。煮汁。一日夜服尽为妙。 
此后人近理之言。亦可取以并参也。 
x肾气丸方x(见妇人杂病) 
(更有似消渴而非真消渴者。姑附之以备参考。若病发于表。为)脉浮。(水 
停于中。为)小便不利。(因表邪不去。而发)微热。(因停水不能化。而为)消渴。 
(此与真消渴悬殊。治者)宜利小便发汗。(以)五苓散主之。 
此言外邪内水之渴。与真消渴不同也。 
x五苓散方x(见痰饮) 
(热)渴欲饮水。(饮过多。热虽消而水不行。以致)水入则吐者。名曰水逆。 
(此因渴而生出呕病。更与真消渴证无涉。亦以)五苓散主之。 
此言因渴而生呕。更与真消渴不同也。 
(太阳病应发汗。而以水 之。外寒制其内热。以致)渴欲饮水不止者。(非味 
咸质燥。不能渗散其水气。以)文蛤散主之。(此更与真消渴证相隔霄壤也。) 
此言外寒制其内热而为渴。又与真消渴不同也。 
x文蛤散方x 
文蛤(五两) 
上一味。杵为散。以沸汤五合。和服方寸匕。 
淋之为病。小便(短而频数。尿出)如粟。(米)状。(病在下焦。及肝则)小 
腹弦急。(及肾则)痛引脐中。 
此言淋证之病状也。后人有石淋砂淋血淋气淋膏淋之分。此则统言之也。 
(淋病为下焦之热。而下焦则大于中焦。趺阳者。胃也。)趺阳脉数。胃中有热。 
即消谷引饮。大便必坚。小便则数。(数而无度。茎中不痛。是热气燔烁。消渴之渐 
也。频数而短。茎中作痛。是热气下注。淋病之根也。) 
此言淋病由于胃热下注。与消渴异流而同源也。师篇中凡复言叠叙之证。皆有深意。 
淋家(热结在下。)不可发汗。(若)发汗则(阴液重伤。水府告匮。热逼于下。必小) 
便(出)血。 
此言淋家不可发汗也。 
(膀胱为通身之水道。今)小便不利者。(为膀胱之气不化。便知其)有(停而不 
行之)水气。(设令不渴。则病止在于膀胱也。)其人若渴。(是中焦土弱。津液不能 
布散于上。而转输于下。且上焦有热而干涸。其气化不达于州都也。以)栝蒌瞿麦丸主 
之。 
此言小便不利。求之膀胱。然膀胱之所以能出者。气化也。气之所以化者。不在膀 
胱而在肾。故清上焦之热。补中焦之虚。行下焦之水。各药中加附子一味。振作肾气。 
以为诸药之先锋。方后自注腹中温三字。为大眼目。即肾气丸之变方也。 
x栝蒌瞿麦丸方x 
薯蓣(三两) 茯苓(三两) 栝蒌根(二两) 附子(一枚炮) 瞿麦(一两) 
上五味。末之。炼蜜丸如梧子大。饮服二丸。日三服。不知。增至七八丸。以小便 
利腹中温为知。 
(若无水气而渴。止是)小便不利。(其证不杂。其方亦不必求深。审系湿热。) 
蒲灰散主之。(若系血分。即用)滑石白鱼散。(若欲驱除阴分之水湿。)茯苓戎盐汤 
并主之。 
此为小便不利。并出三方。听人之随证择用也。 
x蒲灰散方x 
蒲灰(半分) 滑石(二分) 
上二味。杵为散。饮服方寸匕。日三服。 
x滑石白鱼散方x 
滑石 乱发(烧) 白鱼(各二分) 
上三味。杵为散。饮服方寸匕。日三服。 
x茯苓戎盐汤方x 
茯苓(半斤) 白术(三两) 戎盐(弹丸大一枚) 
上三味。先将茯苓白术煎成。入戎盐再煎。分温三服。 
(虽然。治病之道。循其所当然者。更当求其所以然。淋证小便不利。病在水也。 
然金为水母。肺热则涸其源。胃为燥土。胃热则塞其流。今)渴欲饮水。口干燥者。 
(肺胃热盛也。治求其本。以)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此肺胃热伤之方治也。 
x白虎加人参汤方x(见 病) 
(且胃热为脉浮。为热。为渴。为小便不利。与太阳之五苓证不同。阳明之)脉 
(大而)浮(肌肉上蒸蒸)发热。渴(则)欲饮(冷)水。小便(因热盛液干而)不利 
者。(与太阳五苓证。发汗利水。两解其表里者迥别。故不用五苓散。而以)猪苓汤主 
之。 
此因脉浮发热小便不利二句。与五苓节文同。故又分别其为猪苓汤之方治。盖二证 
二汤。毫厘千里。学人不可不细心研究。 
x猪苓汤方x 
猪苓(去皮) 茯苓 阿胶 滑石 泽泻(各一两) 
上五味。以水四升。先煮四味。取二升。去滓。内胶烊消。温服七合。日三服。 

卷六
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
属性:师曰。病有风水。有皮水。有正水。有石水。有黄汗。 
此言肤肿病。内经概言目窠上微肿。如新卧起之状。其颈脉动。时咳。阴股间寒。 
足颈肿。腹乃大。水已成矣。以手按其腹。随手而起如裹水之状。而不分别为言。然而 
病因不同。则治法迥异。师故立五名以为大纲。而脉证标本变化之微。详悉于下。 
风水(之脉证奈何。)其脉自浮。(浮为风。故)外证骨节疼痛。(风尚在表。故) 
恶风。皮水(之脉证奈何。水行皮间。内合肺气。故)其脉亦浮。外证 肿。按之没指。 
(其邪既去经而在皮间。既去经故)不恶风。(在皮间故)其腹(外实中空)如鼓。 
(肿在皮外。而未及肠脏。故)不渴。当发其汗。(俾皮间之水从汗解。) 正水(之 
脉证奈何。三阴结。而非风结。故)其脉沉(水属阴。故其脉)迟。(三阴结而下焦阴 
气不复与胸中之阳相调。水气格阳在上。故其)外证自喘。(喘为此证之眼目。至于 
目窠如蚕两胫肿腹大。与石水证相同者。不必言也。)石水(之脉证奈何。水聚于下而 
不行。故)其脉自沉。(水在下而未伤中气。中未虚冷。故但沉而不迟。病专在下。而 
不及于上。故其)外证(少)腹满。(而)不喘。(不喘为此证眼目。与正水所同等证。 
亦不必言也。) 黄汗(之脉证奈何。水邪内郁。故)其脉沉迟。(心受邪郁。故 
)身发热。(热伤在上。故)胸满。(阳部之邪从阳。故)四肢头面肿。久不愈。( 
则邪气侵阴。荣气不通。)必致痈脓。 
此于五条分晰其脉证也。 
(试详风水之证。而别其相似之病。)脉浮而洪。浮则为风。(风者。天之气也。) 
洪则为气。(气者。人之气也。是皆失其和者也。)风气相搏。(若)风强(于气。) 
则(气从风而浸淫 
肌肤。而)为瘾疹。身体为痒。痒者(藉瘙而稍疏浅。)为泄风。久(则生虫。)为痂 
癞。(若)气强(于风。)则(风从气而鼓涌水液。而)为水。(水成则肿胀喘满。) 
难以俯仰。(若)风气(并强。两)相(维)系。(而水液从之。以致)身体洪(大而) 
肿。(盖风为虚邪。自汗恶风。乃其的证。今因)汗出乃愈。恶风则(邪之属)虚。( 
无有疑议。故直指之曰。)此为风水。(彼夫)不恶风者。(表无风也。)小便通利。 
(非风水之相搏也。)上焦有寒。其口多涎。(乃水入伤心。汗内返而为湿所致。)此 
为黄汗。 
此详风水之病源。且风水病最与黄汗相似。故节末又郑重以分别之。风水脉浮。黄 
汗脉沉。浅而易知。师故未言之。 
(风水中有变异者。不可不知也。风之脉。浮也。水之脉。滑也。今)寸口脉沉滑 
者。(不见风脉。但见水脉。)中有水气。(似属正水。然高巅之上。惟风可到。故) 
面目肿大。(风为阳邪。故身中)有热。(证既属风。其沉亦将变而为浮。而未变之初。 
无不可先正其)名曰风水。视(其)人之目窠上微肿。如蚕新卧起状。其颈脉动。时时 
咳。(此正水之征也。乃)按其手足上陷而不起者。(知非正水。而为气水矣。风气必 
系。亦可正其名曰)风水。 
此言风水证虽有变异。而真面目不可掩也。 
太阳病。脉浮而紧。法当骨节疼痛。(此阴邪表实证也。今)反不疼。(即与阴邪迥 
别。且)身体(不为疼而)反(为)重(重则便知其为正水也。不为疼)而(为) 。 
(则便知其为风也。风水涣于外。未入于内。故)其人不渴。(病在外者宜汗。故 
)汗出即愈。此为风水。(此外另有汗后反)恶寒者。此为极虚(之证。误因)发汗得 
之。(亦另有芍药甘草附子汤之治法。不在风水之例。若前证更有)渴而不恶寒者。 
(渴似风水。而于不恶寒处。得其机关。知非病风。而独病水。不在皮外。而在皮中。 
视风水较深一层。)此为皮水。(其证)身肿而冷。状如周痹。(盖以周痹为寒湿痹其 
阳。皮水为水气淫于肤。所以大略相似也。若前证更有)胸中(气)窒。(窒而作胀。 
则)不能食。(窒而不行。)则反聚痛。(至)暮(为阴分。更)躁(而)不得眠。(明是有水伤心。寒郁其热。 
其证全在于胸。)此为黄汗。(若前证之脉浮紧。而)痛在骨节。(脉证却不相反。且 
)咳而喘不渴者。(乃水寒伤 
肺。)此为肺胀。其状如肿。(肺主皮毛。皮毛受邪。)发汗则愈。然诸病此者。(均 
宜发汗。惟)渴而下利。小便数者。(为邪已内入。恐非一汗所能愈。)皆不可发汗。 
此言风水中有类太阳脉。而不出太阳证者。又有相似而实为皮水者。有相似而实为 
黄汗者。有相似而并非皮水黄汗。实为肺胀者。师分别其证。未出其方。后人补以越婢 
加术汤。亦未甚周到。节末以渴者。下利者。小便数者。戒其发汗。大有深意。 
或问前二条云。风水外证骨节疼。此言骨节反不疼。身体反重而 。前条云皮水不 
渴。此云渴。何也。曰、风与水合而成病。其流注关节者。则为骨节疼痛。其侵淫肌肤 
者。则骨节不疼。而身体 重。由所伤之处不同故也。前所云皮水不渴者。非言皮水本 
不渴也。谓腹如鼓而不渴者。病方外盛。而未入里。犹可发其汗也。此所谓渴而不恶寒 
者。所以别于风水之不渴而恶风也。程氏曰、水气外留于皮。内薄于肺。故令人渴是也。 
(风水皮水之外。又有湿热郁于里。为)里水者。一身面目黄肿。(其分别处在于 
黄。若黄而汗出亦黄。则为黄汗。身黄而无汗出。则为里水。水在里。故)其脉(不浮而 
)沉。(热久郁。故)小便不利。(积于内者溢于外。)故令病水。假令小便自利。( 
不因此自利而除其黄肿。反因)此(自利而)亡(其)津液。(津液亡)故令渴。(以 
)越婢加术汤主之。(方见中风) 
此又从风水皮水外而言里水也。 
尤在泾云、越婢加术。是治其水。非治其渴也。以其身面悉肿。故取麻黄之发表。 
以其肿而且黄。知其湿 
中有热。故取石膏之清热。与白术之除湿。不然。则渴而小便利者。而顾犯不可发汗之戒 
耶。或云此治小便利黄肿未去者之法。越婢散肌表之水。白术止渴生津也。亦通。 
(又有兼宿疾而致水。不可不知也。)趺阳(系胃脉。脉本不伏。因水蓄于下。气 
伏)脉(亦)当伏。今反紧。(紧则为寒。此因其人)本自有寒。疝瘕腹中痛。医(不 
温其寒。而)反下之。(阳气重伤。)即胸满短气。(而水病大作。所以然者。阳以下 
而伤。则决渎无权。水不行而汛滥矣。气以下而耗。则精凝血滞。变其常而化水矣。) 
趺阳脉(因水病而)当伏。今反数。(数则为热。此因其人)本自有热。(热则当)消 
谷(而)小便数。今反不利。(则水液日积。)此欲作水。(所以然者。阴虚无以配阳。 
则水为热蓄而不行也。) 
此言水病患别有宿疾。当从趺阳脉与其旧疾见证而兼顾之。不可以见肿治肿为能事。 
(水病有五。而正水之病居多。当于脉而体认其所由成。然脉之元妙。可以意会。 
而不可以言传也。)寸口脉浮而迟。浮脉则热。迟脉则潜。热潜相搏。名曰沉。趺阳脉 
浮而数。浮脉即热。数脉即止。热止相搏。名曰伏。沉伏相搏。名曰水。沉则络脉虚。 
伏则小便难。虚难相搏。水走皮肤。即为水矣。 
徐忠可云、此段论正水所成之由也。谓人身中健运不息。所以成云行雨施之用。故 
人之汗。以天地之雨名之。人之气。以天地之疾风名之。故寸口脉主上。犹之天道必 
下济而光明。故曰阴生于阳。趺阳脉主下。犹之地轴必上出而旋运。故曰卫气起于下 
焦。今寸口脉浮而迟。浮主热。乃又见迟。迟者。元气潜于下也。既见热脉。又见潜脉。 
是热为虚热。而潜为真潜。故曰热潜相搏名曰沉。言其所下济之元气。沉而不复举。 
非沉脉之沉也。今趺阳脉浮而数。浮主热。乃又见数。数者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