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社科电子书 > 639-删补名医方论 >

第13节

639-删补名医方论-第13节

小说: 639-删补名医方论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肤间风水,气发谷精以宣营卫,与麻黄、石膏伪使,引其入土也。越婢之名,不亦宜乎! 
【按】喻昌所论明析,赵良之说,能细剖其理,开悟后学,故两录之。 
x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x 治温热内发,表里俱热,头痛身疼,不恶寒反恶热,元汗而 
喘,大烦大渴,脉阴阳俱浮者,用此发汗而清火。若脉浮弱沉紧,沉细恶寒,自汗出而 
不渴者,禁用。 
麻黄(去节,四两) 杏仁(去皮尖,五十枚) 甘草(炙,二两) 石膏(碎,绵裹,半斤) 
上四味,以水七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 
【集注】柯琴曰∶石膏为清火之重剂,青龙、白虎皆赖以建功,然用之不当,适足以 
召祸。故青龙以元汗烦躁,得姜、桂以宣卫外之阳也;白虎以有汗烦渴,须粳米以存胃 
中之液也。此但热无寒,故不用姜、桂,喘不在胃而在肺,故不须粳米。其意重在存阴, 
不必虑其亡阳也,故于麻黄汤去桂枝之监制,取麻黄之专开,杏仁之降,甘草之和,倍石 
膏之大寒,除内外之实热,斯溱溱汗出,而内外之烦热与喘悉除矣。 
x麻黄附子细辛汤x 治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二三日无里证者。 
麻黄(一两) 附子(炮,一枚) 细辛(二两) 
热微者,以甘草易细辛微发汗。 
上三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沫,内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 
三服。 
【集注】柯琴曰∶少阴主里,应无表证;病发于阴,应有表寒。今少阴始受寒邪而反 
发热,是有少阴之里,而兼有太阳之表也。太阳之表脉应不沉,今脉沉者,是有太阳之证, 
而见少阴之脉也。故身虽热而脉则沉也。所以太阳病而脉反沉,便用四逆以急救其里;此 
少阴病而表反热,便于表剂中加附子以预固其里。夫发热无汗,太阳之表不得不开,沉 
为在里,少阴之枢又不得不固。设用麻黄开腠理,细辛散浮热,而无附子以固元阳,则 
少阴之津液越出,太阳之微阳外亡,去生便远。惟附子与麻黄并用,则寒邪虽散,而阳 
不亡;此里病及表,脉沉而当发汗者,与病在表脉浮而发汗者径庭也。若表微热,则受 
寒亦轻,故以甘草易细辛而微发其汗,甘以缓之,与辛以散之者,又少间矣。 
x桂枝加附子汤x 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 
此方主之。 
桂枝汤加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煎服法同,不须啜粥。 
【集注】柯琴曰∶发汗太过,阳无所止息,而汗出不止矣。汗多亡阳,元府不闭,风乘 
虚入,故复恶风;津液外泄,不能润下,故小便难。四肢者,诸阳之本;阳气者,柔则 
养筋,开阖不得,风寒从之,故筋急而屈伸不利也。是方以附于加入桂枝汤中,大补表 
阳也;表阳密,则漏汗自止,恶风自罢矣。汗止津回,则小便自利四肢自柔矣。汗漏不止, 
与大汗出同,而从化变病则异。服桂枝、麻黄后,大汗出而大烦渴,是阳陷于里,急当救 
阴,故用白虎加人参汤。服桂枝、麻黄汤,大汗出遂漏不止,是阳亡于外,急当救阳,故用桂 
枝加附子汤。要知发汗之剂,用桂枝不当,则阳陷于里者多;用麻黄不当,则阳亡于外者 
多。因桂枝汤有芍药而无麻黄,故虽汗大出,而元府尚能自闭,多不致亡阳于外耳。 
x芍药甘草附子汤x 发汗病解,反恶寒者,虚故也,此方主之。 
芍药(三两) 甘草(炙,二两) 附子(炮去皮,破八片,一枚) 
上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温服。 
【集注】柯琴曰∶发汗病解而反恶寒,比未汗时更甚,其阳虚可知矣。夫太阳、少阴 
为表里,太阳之病,本由少阴之虚,不能藏精而为阳之守也。今恶寒反见于发汗病解后, 
是寒邪已从汗解,太阳阳虚不能卫外而为阴之使也,则阳亡之兆已见于此。若无以桂枝 
汤攻表,非以扶阳反以亡阳也。故以芍药收少阴之精气,甘草缓阴邪之上行,附子补坎 
宫之少火,但使肾中元阳得位,在表之虚阳恶寒自解耳。 
x桂枝甘草汤x 治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 
桂枝(四两) 甘草(炙,二两) 
上二味,水三升,煮取一升,顿服。 
【集注】柯琴曰∶汗出多,则心液虚,中气馁,故悸。叉手自冒,则外有所卫,得按 
则内有所根据,如此不堪之状,望之而知其虚矣。桂枝本营分药,得麻黄,则令营气外发 
而为汗,从辛也;得芍药,则收敛营气而止汗,从酸也;得甘草,则补中气而养血,从 
甘也。故此方以桂枝为君,独任甘草为佐,以补阳气生心液。甘温相得,斯气血和而悸自 
平。不须附子者,以汗虽多而未至于阳亡。不须芍药者,以汗已止而嫌其阴敛也。 
x桂枝加芍药加大黄汤x 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而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桂枝加 
芍药汤主之。大实痛者,桂枝加大黄汤主之。 
x桂枝加芍药汤方x 
于桂枝汤方内,更加芍药三两,随前共六两,余根据桂枝汤法。 
x桂枝加大黄汤方x 
即桂枝加芍药汤方内,更加大黄一两。 
【集注】柯琴曰∶腹满为大阴、阳明俱有之证,然位同而职异。太阴主出,太阴病则 
腐秽之出不利,故满而时痛;阳明主内,阳明病则腐秽燥而不行,故大实而痛。大实痛 
是阳明病,不是太阴病。仲景因表证未解,阳邪已陷入于太阴,故倍芍药以益脾调中,而 
除腹满时痛,此用阴和阳法也。若表邪未解,而阳邪陷入于阳明,则加大黄以润胃通结,而 
除其大实痛,此双解表里法也。凡妄下必伤胃气,胃气虚则阳邪袭阴,故转属太阴;胃 
液涸则两阳相搏,故转属阳明。属大阴则腹满时痛而下实,阴道虚也;属阳明则腹满大 
实而痛,阳道实也。满而时痛,是下利之兆,大实而痛,是燥屎之征。故倍加芍药,小变 
建中之剂,少加大黄,微示调胃之方。 
x小建中汤x 治伤寒表未解,或心悸而烦, 
或腹中急痛,而脉阳涩阴弦者。 
桂枝(三两) 芍药(六两) 生姜(切,三两) 甘草(二两) 胶饴(一斤) 大枣(擘,十二枚) 
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内胶饴,更上火消解,日三服,呕家不可用建 
中汤,以甜故也。 
【注】是方也,即桂枝汤倍芍药加胶饴。名曰小建中,谓小小创建中气,以中虽已虚, 
表尚未和,不敢大补也。故以桂葶汤仍和营卫,倍芍药加胶饴调建中州,而不啜稀粥温 
服令汗,盖其意重在中虚,而不在伤寒之表也。中虚创建,营卫自和,津液可生,汗出 
乃解,烦悸可除矣。伤寒浮得脉涩,营卫不足也,沉得脉弦,木入土中也。营卫不足则 
表虚,木入士中则里急,表虚里急,故亦以此汤主治也。呕家不可用,谓凡病呕者不可 
用,恐甜助呕也。 
x炙甘草汤x 治伤寒脉结代,心动悸者。又治肺痿,咳吐多,心中温温液液者。 
甘草(炙,四两) 生姜(切,三两) 桂枝(三两) 麦门冬(半升) 麻子仁(半升) 
大枣(擘,十二枚) 人参(一两) 阿胶(二两) 生地黄(一斤) 
上九味,以清酒七升,水八升,先煮八味,取三升,去滓,内胶,烊消尽,服一升, 
日三服。 
【集注】柯琴曰∶仲景于脉弱阴弱者,用芍药以益阴,阳虚者,用桂枝以通阳,甚则 
加人参以生脉,未有用地黄、麦冬者。岂以伤寒之法义重扶阳乎?抑阴无骤补之法欤?此 
以心虚脉结代,用生地黄为君,麦冬为臣,峻补真阴,开后学滋阴之路也。地黄、麦冬,味 
虽甘而气则寒,非发陈、蕃莠之品,必得人参、桂枝以通阳脉,生姜、大枣以和卫营,阿 
胶补血,酸枣安神,甘草之缓,不使速下,清酒之猛,捷于上行,内外调和,悸可宁而脉 
可复矣。酒七升水八升,只取三升者,久煎之则气不峻,此虚家用酒之法。且知地黄、麦 
冬得酒最良。此证当用酸枣仁,肺痿用麻子仁可也。如无真阿胶,以龟版胶代之。 
桂枝人参、葛根黄芩黄连二汤合论∶太阳外证未解,而数下之,遂协热而利,利下不止, 
表里不解,脉微弱,心不痞硬者,桂枝人参汤主之。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其脉促喘 
而汗出者,葛根黄连黄芩汤主之。 
x枝枝人参汤x 
桂枝(四两) 甘草(四两) 人参(三两) 白术(三两) 干姜(三两) 
水九升,先煮四味,取五升,内桂更煮三升,日再服,夜一服。 
x葛根黄芩黄连汤x 
葛根(半斤) 黄连(三两) 黄芩(三两) 甘草(炙,二两) 
水八升,先煮葛根,减二升;内诸药,煮二升,分温再服。 
【集注】柯琴曰∶外热不除,是表不解,下利不止,是里不解,病因则同。一以微弱 
之脉而心下痞硬,是脉不足而证有余;一以脉促而喘,反汗自出,是脉有余而证不足,表 
里虚实,当从脉而辨证矣。弱脉见于数下后,则痞硬为虚。故用理中之辛甘温补,止利消 
痞硬,又加桂枝以解表。先煮四味后内桂枝,和中之力饶,而解肌之气锐,是于两解中寓 
权宜法也。桂枝证脉本缓,误下后而反促,阳气重,可知邪束于表,阳扰于内。故喘而汗 
出,利遂不止者,是暴注下迫,属于热也。故君气清质轻之葛根,以解肌而止利;佐苦寒 
清肃之芩连,以止汗而除喘;又加甘草以和中。先煮葛根后内诸药,解肌之力缓,而清 
中之气锐,又与补中逐邪者殊法矣。又曰∶上条脉证是阳虚,虽协热于外,而里则虚寒;下 
条脉证是阳盛,虽下利不止,而表里俱实。同一协热利,同是表里不解,而寒热虚实攻补 
不同。前方理中加桂枝,而冠桂枝于人参之上;后方泻心加葛根,而冠葛根于芩连之首。 
不名理中泻心者,总为表未解故耳。补中亦能解表,凉中亦能散表,补中亦能散痞,凉 
中亦能止利。仲景制两解方,神化如此。 
x白虎汤x 治阳明证,汗出渴欲饮水,脉洪大浮滑,不恶寒反恶热。 
石膏(碎,绵裹,一斤) 知母(六两) 甘草(二两) 粳米(六合) 
上四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集注】柯琴曰∶阳明邪从热化,故不恶寒而恶热;热蒸外越,故热汗自出;热烁胃 
中,故渴欲饮水∶邪盛而实,故脉滑,然犹在经,故兼浮也。盖阳明属胃,外主肌肉,虽 
有大热而未成实,终非苦寒之味所能治也。石膏辛寒,辛能解肌热,寒能胜胃火,寒性沉 
降,辛能走外,两擅内外之能,故以为君。知母苦润,苦以泻火,润以滋燥,故以为臣。用 
甘草、粳米调和于中宫,且能土中泻火,作甘稼穑,寒剂得之缓其寒,苦药得之平其苦, 
使沉降之性,皆得留连于味也。得二味为佐,庶大寒之品无伤损脾胃之虑也。煮汤入胃,输 
脾归肺,水精四布,大烦大渴可除矣。白虎为西方金神,取以名汤,秋金得令而炎暑自 
解矣。更加人参以补中益气而生津,协和甘草、粳米之补,承制石膏,知母之寒,泻火 
而土不伤,乃操万全之术者。 
x白虎加人参汤x 治太阳中热,汗出恶寒,身热而渴者, 是也。 
石膏(一斤) 知母(六两) 甘草(二两) 粳米(六合) 人参(三两) 
上五味,以水如前煮服法。 
【集注】赵良曰∶汗出恶寒,身热而不渴者,中风也。汗出恶寒,身热而渴者,中 
也。其证相似,独以渴不渴为辨。然伤寒、中风,皆有背微恶寒与时时恶风而渴者,亦以 
白虎人参汤治之。盖为火烁肺金,肺主气者也。肺伤则卫气虚,卫虚则表不足,由是汗 
出身热恶寒。《内经》曰∶斛移热于肺,传为膈消。膈消则渴,皆相火伤肺所致,可知其 
要在救肺也。石膏能治三焦火热,功多于清肺,退肺中之火,故用为君。知母亦就肺中 
泻心火,滋水之源,人参生津益所伤之气而为臣。粳米、甘草补土以资金为佐也。 
x猪苓汤x 治阳明病,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少阴病下利六七日,咳而呕渴,心烦不 
得眠者。 
猪苓(去皮) 茯苓 阿胶 滑石 泽泻(各一两) 
上五味,以水四升,先煮四味,取二升,去滓;内下阿胶,烊消,温服七合,日三服。 
【集注】赵羽皇曰∶仲景制猪苓一汤,以行阳明、少阴二经水热。然其旨全在益阴,不 
专利水。盖伤寒表虚最忌亡阳,而里热又患亡阴。亡阴者,亡肾中之阴与胃家之津液也。 
故阴虚之人,不但大便不可轻动,即小水亦忌下通。盖阴虚过于渗利,则津液反致耗竭。 
方中阿胶质膏养阴而滋燥,滑石性滑去热而利水,佐以二苓之渗泻,既疏浊热而不留其 
瘀壅,亦润真阴而不苦其枯燥,是利水而不伤阴之善剂也。故太阳利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