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社科电子书 > 伤寒论精讲文稿(郝万山) >

第67节

伤寒论精讲文稿(郝万山)-第67节

小说: 伤寒论精讲文稿(郝万山)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示这个病人有汗出,这是热邪逼迫津液外越的一种表现。除了这两个症状,如柔痉状和汗出之外,还应当有什么症状呢?有胸痛,为什么有疼痛,原文为什么不说?首先说结胸证按之痛,只要把它叫做结胸,就以疼痛为主证。这里既然水结在高位,当然会以疼痛为主证,高位是胸部呀,所以会有胸痛。还应当有个症状,短气,胸为气海,肺是在胸中的,如果胸中有水热邪气互结,有形邪气阻滞,影响胸中气机的畅达,所以它就应当有短气。还应当有一个症状就是烦躁,为什么他可以有烦躁呢?它有热,热又在胸中,热和水结,这个热就是个郁热,所以郁热扰心他有烦躁。
这样的话,我们根据病因病机,把大结胸证病位偏上的临床表现,就归纳出这样一些症状:项亦强,如柔痉状,伴有汗出、伴有胸痛、伴有短气、伴有烦躁。辨证的结论就出来了,水热互结于高位。
这种颈项不柔和的症状,怎么才能够缓解呢?张仲景说〃下之则和,宜大陷胸丸〃,用下法、用泄热逐水的方法,这种颈项拘紧不柔和的证候,就可以得到缓解。
大陷胸丸的治法是逐水破结,峻药缓攻。它的药物组成,有大黄、有葶苈子、有芒硝、有杏仁。大黄和芒硝,它没有用甘草,这不就是调胃承气汤吗?我们说调胃承气、小承气、大承气这三个方子相比较,调胃承气偏于泄热、小承气偏于通便、大承气是既泄热又通便,现在我们要泄热逐水,所以要用大黄、芒硝,以泄热为主。它用了葶苈子、用了杏仁,这是泻肺的,因为是水热阻结在胸腔,当然要用泻肺的药,〃杏仁半升(去皮尖,熬黑)〃,熬是什么意思?是炒。〃葶苈子半升(熬)〃,也是炒。不加水,就是干炒。〃上四味,捣筛二味〃,除了杏仁和芒硝以外,大黄、葶苈子要捣要筛,〃捣筛二味,内杏仁、芒硝合研如脂、和散,其如弹丸一枚〃,这个弹丸就是古代的弹弓,打的那个小球球,也就是4 到6 克吧,4 到5 克吧!一个弹丸就是4 到5 克。它要煮水,就需要有甘遂,〃别捣甘遂末一钱匕〃。
这个一钱匕甘遂末有多少?我们今天很难考查,我到现在也没有能够找到一篇,一钱匕到底是指的是什么东西,一钱匕的甘遂末确切的应当等于多少(的文献),但是我们可以根据临床,今天在临床上,用甘遂末的客观用量来推测。
比方说北京的第六医院,它的甘遂末一天的量,可以用0。9 克到1。5克,根据病的轻和病的重,后面我会提到,从0。9 克到1。5 克,这是一天的量,所以别捣甘遂末一钱匕,我们就把这一钱匕限定在1 克就行了!这样一些药物,大黄、芒硝、葶苈、杏仁、甘遂末,泻下逐水,泻下力很强,它使水液通过肠道、通过大便、通过小便排出体外。
大家想一想,现在是热和水结在胸膈,你要想把水热邪气通过大小便排出体外的话,这个路漫漫,多远的路呀,是吧!你用大黄、芒硝、杏仁、葶苈再加上甘遂,它是直下肠胃,吃完了不用半个小时,胃肠就开始咕噜咕噜响,很快就会上厕所,你说胸膈间的水饮邪气,能够走完这漫漫的长路吗?它走不完的。如果不加甘缓的药,这些药物会直下肠胃,不可能把胸膈间的水饮邪气排出体外,所以必须加甘缓的药,使药效时间延长、使药物作用温和。
那么这个时候加甘缓加什么?甘草行不行?用甘草行不行?用甘草行吗?我们以前用甘缓的药都是用甘草啊!象调胃承气汤为什么能泻热呀!大黄芒硝直下肠胃,吃完就拉出去了,可是要想泻热的话,加上甘草使药效持续时间延长、药物作用温和,才能把体内的热邪排泄出去。所以现在必须加甘缓的药,使峻烈的药变成缓攻,这就是我们讲义上所说的在治法中,逐水破结,峻药缓攻的意思。甘缓不能用甘草,为什么?这里头有甘遂,藻戟遂芫俱战草,是十八反,不能用甘草,不能用甘草用什么?甘缓…,接着往下看,〃白蜜二合〃40 毫升的蜂蜜,一合是20 毫升,用蜂蜜来甘缓,〃水二升,煮取一升,温顿服之〃,用蜂蜜40 毫升、用200 毫升水,然后加上上述的药在一起煮。所以这里用蜂蜜使药效时间延长、使药力作用温和,而不至于直下肠胃,才能够把胸膈间的水热邪气,缓缓的通过二便排出体外,这种甘缓的思路,特别值得我们在临床组方用药的时候学习。〃煮取一升,温顿服之〃,你看尽管上述的方剂大黄用了半斤、葶苈子用了半升、芒硝用了半升,量都比较大、杏仁还用了半升,尽管这些药的剂量比较大,但他每次只吃一个弹丸,4 到5 克,再冲服甘遂末,1 克左右,〃温顿服之〃,只是一次吃下去。为什么不要分几次呢?因为它是用的一个小丸,这一个小丸当然一次吃了,然后你观察它的效果,如果大小便都通利了,结胸证缓解了,那就不要再吃,没有缓解的话再吃。所以这又是一个顿服的方剂。
我们前面所学过的顿服的方剂,一个是〃发汗后,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那是一个心阳突然的虚衰、心慌心跳的突然的发作,你看病人叉手自冒心,虚证才喜按,用桂枝甘草汤重剂量急煎顿服,一次吃下去以救急。
第二个顿服的方子是61 条,〃下之后,复发汗,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呕、不渴,无表证,脉沉微,身无大热者,干姜附子汤主之〃,那是一个肾阳突然的虚衰,白天肢体躁动不宁,而不自知,到了夜间,肾阳就更加虚衰,所以在白天的时候要积极救治,用干姜附子汤急煎顿服,以救肾阳的这种急性衰竭,也是救急的。所以这两个方子,桂枝甘草汤是急救心阳的,干姜附子汤是急救肾阳的,都是顿服。
当然对现在的大陷胸丸来说,因为它有泄热逐水的作用,这个药也不能够连续吃,救急的药不能连续吃,泄热逐水这种攻邪的药也不能连续吃,所以吃上一丸,一次吃下去这一丸,然后观察观察效果,〃一宿乃下〃,到了第二天大便才能够泻下、小便才能够通利,〃如不下,更服,取下为效〃,只要是说大便通了,水邪排出去了,那就可以了,不要再吃了,〃禁如药法〃,饮食、禁忌、护理,所谓如药法,就是指的象桂枝汤方后所说的那样。
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结胸证的第一个证候,水热互结于高位。这个证候今天在临床上,我们在什么样的病证中能够见到呢?比方说急性胸膜炎的病人、急性肺水肿的病人,可能会出现类似于《伤寒论》中所说的,这种热实结胸,病位偏高。
我们现在在用这个方子的时候,一般是做成胶囊来服。
我们学大陷胸丸,还是我强调的这一点,用泄热逐水的药,泄胸膈间的水饮,而不是直接泻肠道中的,有形的燥热互结,所以一定要加甘缓的药,因为用了甘遂,在选择甘缓药的时候,不能选甘草,所以要用白蜜。所以甘缓的这种配伍思路、峻药缓攻的组方成就,是特别值得我们学习的。
这个问题我们以后讲调胃承气汤的时候还会谈到。
好,现在的课就到这,我们休息一会儿以后讲下面的内容。

第31 讲结胸证(2)
大家好,我们上课。
我们上次课给结胸证开了一个头。
结胸证笼统的说,是邪气和痰水结于胸膈脘腹的证候。具体的说,它可以分为热实结胸和寒实结胸两大类,对于热实结胸来说,又有大结胸和小结胸的区别。
大结胸证是热邪和水饮结于胸膈脘腹的证候,它的病位比较广泛,我们上次课的最后谈到了大结胸证病位偏上的是水热邪气结于胸膈的大陷胸丸证,它的临床表现,《伤寒论》原文只是说〃项亦强,如柔痉状〃。既然〃如柔痉〃状,就应当有汗出,柔痉是痉病的一个类型,所谓痉病是角弓反张,项背部的肌肉拘急痉挛,角弓反张,卧不着席,牙关紧闭,四肢抽搐。有汗的叫柔痉,无汗的叫刚痉。既然如柔痉状,因此应当有汗。小热邪气阻滞胸膈,胸为气海,所以必然影响呼吸,有胸膈,有短气,水热互结,郁热扰心,应当有心烦。因此对大结胸证病位偏上的,我们上次课归纳了,应当见到胸痛、短气、汗出,项亦强如柔痉状和烦躁的临床表现,治疗用大陷胸丸泻热逐水,峻药缓攻。我们应当注意大陷胸丸这张方子药物的组成,有大黄、葶苈子、芒硝、杏仁、甘遂末,还有白蜜,不要把白蜜丢掉,不要认为方子上写的这四个药,就是它的药物组成,在方后注里头,还有甘遂末、白蜜,一共有六个药。
所以我们本科考试的时候,多次让写大陷胸丸的药物组成,好多同学就把方后所说的甘遂末、白蜜忘写了,这样的话这个方子是不完整的,而非常关键的是甘遂泻热逐水,又非常重要的是用白蜜使这个方子,起到峻药缓攻的效果。
下面我们接着讲新课,看大结胸证病位偏中的治法。打开讲义第73页,看原文134 条〃太阳病,脉浮而动数〃。
在太阳病病程期间,出现了浮而动数的脉象,这些脉象主什么呢?张仲景都写出了结论,〃浮者为风〃,浮主风邪在表;〃数则为热〃,数主有热,这是里有热了,里有热所以出现了数脉。〃动则为痛〃,体内有疼痛的表现,所以脉不稳,动是指的脉跳动不稳,或强或弱,脉跳动不稳这是有疼痛的表现。〃数则为虚〃,脉数主热。
如果热和有形的病理产物相结合的话,就不叫虚。数则为虚,不是指的正气虚,而是指的现在的热邪还没有和有形的病理产物相结,仅仅是是无形的热邪,所以这个数脉是无形的热邪。邪气还没有和有形的病理产物相结。〃头痛,发热〃这是表证未解,〃微盗汗出〃,这是里热,特别是阴分有热,这个热刚才说了,是数则为热,数则为虚。这个热还没有和有形的病理产物相结。热在什么部位呢?热在里,热在阴分,所以才有盗汗出。阴分有热,当睡觉的时候,阳入于阴谓之寐,阳气进入阴分,阴分本来有热,热和阳气相加,就逼迫阴液外越而表现了盗汗,所以盗汗提示了阴分有热。〃而反恶寒者,表未解也〃,阴分有热,有盗汗,可是还有恶寒,说明这不是单纯的里热,而还有表证,这就是表证未解,表邪未解,而里热已生,这个热还没有和有形的病理产物相结。可是这种热是无形之热,不应当泻下,〃医反下之〃,医生反而用了下法,〃动数变迟〃,就是有疼痛的这种动脉,脉搏不稳定的状态,还有这种有热的数
脉变迟,这是已经有了有形邪气相结,脉气不利的表现。为什么它不数而变迟了呢?这个迟指的和数相比较,这是有形邪气相结而脉气不利的表现。它不主寒。
既然有形邪气相结,脉气不利,就会有气血阻结的这种临床特征。〃膈内拒痛〃就是胸膈内出现了疼痛。用一个拒字,虽然医家把它解释成疼痛拒按,但是胸腔,它和腹腔不同,胸部的疼痛拒按不太好理解,不象腹部是柔软的,疼痛的时候按一下痛得更厉害,胸部就没法按压到里头,所以膈内拒痛,我们就可以理解为这是气血阻结的实证疼痛。
为什么会导致热邪和有形的邪气阻结?这是因为误下以后,胃中空虚。胃中空虚是因为误下以后伤了里气,胃泛指里,误下以后伤了里气。由于里气虚,这才导致客气动隔,就是外来的热邪,动者伤也,伤犯了胸膈。由于误下伤了里气,这才导致外来的邪气伤犯了胸膈,和胸膈间素有的水饮邪气相结,既然是水热互结,必然阻滞胸中气机,而出现短气躁烦,短气是水热邪气阻滞胸中气机,这里所说的躁烦,严格的说应当是烦躁,烦躁是因心烦而躁,躁烦是肢体躁动不宁而不自知。这个问题我们在前面曾多次谈到过。烦躁是阳热盛,阳热扰心的表现;躁烦是阳气衰,弱阳勉强和阴寒邪气争,争而不胜的结果。所以前人有〃阳盛则烦,阴盛则躁〃的说法。
在这里是热邪和胸膈间的水饮邪气相结,郁热扰心,所以它应当出现的是烦躁。可见张仲景的《伤寒论》中,躁烦和烦躁是混用的,分得并不清楚。但是我们必须结合临床来考虑它,它是因烦而躁呢?还是就是肢体躁动不宁而不自知,应当把两者分清楚。
由于水热互结,郁热扰心,于是就出现了心中懊憹。心中懊憹是心中烦闷无奈,是心烦的重证。我们在前面讲栀子豉汤适应证时候,曾经谈到栀子豉汤适应证是无形邪热留扰胸膈,蕴郁心胸,郁热扰心。轻的见到心烦不得眠,重的会见到反复颠倒,心中懊憹,那是我们第一次遇到可以出现心中懊憹的证候。那是无形郁热扰心,所以把它叫做虚烦。我们现在是第二次遇到心中懊憹的证候。这是因为水热互结,水热互结的热也是郁的,所以郁热扰心,因此也出现了心烦的重证,心中懊憹。
接着往下看原文〃阳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