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社科电子书 > 字里藏医 >

第3节

字里藏医-第3节

小说: 字里藏医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忻挥星鹉兀咳绻校鹩质鞘裁矗扛闱迩鸲灾幸搅俅灿钟惺裁粗傅家庖迥兀俊

  回答是肯定的,〃皮〃与〃肤〃只是近义词,有区别。《灵枢·口问》:〃黄帝曰:人之振寒者,何气使然?岐伯曰:寒气客于皮肤,阴气盛,阳气虚,故为振寒寒栗,补诸阳。〃黄帝问:〃人不停地发抖、打寒战是什么原因?〃岐伯说:〃是因为外来的寒气侵袭停留在皮肤之间,人的阳气不足,所以会出现打寒战,起鸡皮疙瘩,治疗应当补各个阳经。〃我之所以把它翻译成皮肤之间,而不是皮肤表面,原因在于寒气侵袭皮的时候,人只会恶寒,对风冷特别敏感,加衣被、关门窗仍不足以抵御,而进一步深入到了皮肤之间以后,就会出现寒战、打摆子。 

  《灵枢·水胀》载:黄帝曰:〃肤胀何以候之?〃岐伯曰:〃肤胀者,寒气客于皮肤之间,然不坚,腹大,身尽肿,皮厚,按其腹,窅而不起,腹色不变,此其候也。〃黄帝问:〃肤胀会出现什么症候?〃岐伯说:〃肤胀是因为寒气停留在皮与肤之间,就像充气皮球一样,身体肿胀,皮显得很厚,按肚子就凹个坑,半天起不来,肚皮颜色没有异常,这就是它的症候。〃这里明确提出了皮与肤存在〃之间〃,可见皮与肤是不同的。 

  皮就是表皮,覆盖身体表面,与外界直接接触的人体组织,同时也是毛发生长的地方。著名的成语〃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说的就是皮毛的关系。 

  〃肤〃的繁体字写做〃膚〃,是象形、会意字。说白了就是皮下覆盖的组织,也就是皮下脂肪、津液毛囊、汗腺,也就是介于皮肉之间的组织。 

  〃皮〃与〃肤〃只是近义词。例如人们常说的〃肤浅〃、〃切肤之痛〃、〃体无完肤〃,在这里〃肤〃就是表皮的意思。而〃肌肤之亲〃,就是说比表皮的接触更深的关系。不能因为〃皮〃、〃肤〃经常连用,就说〃肤〃就是〃皮〃的意思。《诗经》有句话形容美女:〃手如柔荑,肤如凝脂〃。柔荑,植物初生的叶芽,形容女子的手白嫩修长。凝脂,就是如同凝固的白脂,形容女子的皮下脂肪充盈润泽,吹弹得破。后世白居易也有类似的诗句:〃春寒赐浴华清宫,温泉水滑洗凝脂。〃之所以说〃肤如凝脂〃而不说〃皮如凝脂〃,原因在于两者位置深浅不同。如果皮下无肤的话,那就是美人迟暮,变成鸡皮鹤发,皱纹丛生了。 

  《易经》曰〃臀无肤,其行次且〃,也就是说屁股没脂肪的人,走在路上都不好看。如果把〃皮〃、〃肤〃理解成同义词的话,这句话就不好解释了,屁股上怎么会没有皮呢?现代人用〃丰乳肥臀〃概括性感体态,描述的就是健康的皮、肤、脂、肉充盈的身体。 

  孟子有句名言:〃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能被饿瘦的只有皮下的脂肪和肌肉,皮是不会饿没的,最多也就是皮包骨头。 

  《素问·五藏生成篇》:〃卧出而风吹之,血凝于肤者为痹,凝于脉者为泣,凝于足者为厥,此三者,血行而不得反其空,故为痹厥也。〃意思是说,睡觉的时候出来,外感风寒邪气以后,血液循环不畅,凝滞在皮下也就是肤的部位,就会出现麻痹的症状,凝滞在血管里面就成了淤血,凝滞于下肢就会出现双脚冰凉。这三种情况都是因为血液循环不畅,局部缺血,导致了麻木不仁和体温下降。这里的肤也是在皮下,皮下出血导致瘀癍黑青,甚至局部麻痹。 

  《灵枢·经水》:〃黄帝曰:夫经脉之小大,血之多少,肤之厚薄,肉之坚脆,及帼之大小,可为量度乎?〃皮是薄薄的一层,谈不上厚薄。肤就不同了,营养充足,三焦功能正常,脂肪堆积多,肤就厚,反之就薄,甚至会没有肤的存在。我的一个患者绝过食。是真的绝食,不吃饭,光喝水的那种。后来虚脱昏迷,落下了很多毛病,消化不良,心动过缓,腹寒腹痛,即便是在夏天也裹着五○五元气袋,不然就腹泻。他的皮很松,皮下没有脂肪,一捏就能提起来。我经常拿他做例子让学生看,这就是典型的有皮无肤。 

  《灵枢·顺逆肥瘦》曰〃年质壮大,血气充盈,肤革坚固,因加以邪,刺此者,深而留之〃。意思是说,对于成年人而言,皮糙肉厚,气血充盈,肤坚脂肪充盈,同时被外邪入侵者,可以深刺,留针时间长一些,反之只能浅刺,或者只用皮针。 

  《伤寒论》中有个方子叫做猪肤汤,如果仅仅根据字面理解,找块猪皮就得了,其实应该是带脂肪的猪皮。猪油也叫大油,滋阴的效果非常好。体会不了凝脂的意思的人,可以炼点儿猪油,待凝固以后看看,体会一下那种白皙、细腻、光泽的情状。 

  按照中医理论,肺主皮毛。肺与大肠相表里,表皮的问题应该从肺气、卫气着手解决,一般不涉及营血。而肤的问题直接隶属于三焦、心包,前面我在介绍膏肓、脂肪的时候已经论述了其相互关系。肤与在三焦中运行的体液有密切的关系。有的人没有肤,但是有的人却浑身长满了脂肪瘤,疙疙瘩瘩的,虽然无痛苦,但是很硌很硬。我一般用化痰散结的方法治疗这种肤病,用皂刺、橘络、丝瓜络、南瓜子,效果很好。 

  其他常见的脂溢性脱发、青春痘,也是肤的问题,油脂代谢的问题,源于心包之火和三焦痰湿,非关肺事。少女皮肤嫩滑水灵,吹弹得破;中年妇女面焦发堕,皱纹丛生,也是肤的问题,涉及三焦和元气。认识到了这一点,中医美容才会有理论基础,治疗才更有效果。 

  现代人皮、肤不分,满大街都在宣传护肤、换肤、嫩肤,其实他们都是在说皮的事情,肤的问题只能靠内部解决。〃肌〃和〃肉〃是近义词,不是同义词。《黄帝内经》开篇《上古天真论》有这么一段话:〃黄帝曰:余闻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敝天地,无有终时,此其道生。〃既然说〃肌肉若一〃,说明〃肌〃和〃肉〃非一。 

  道家的哲学不仅注重物质本身,更关心物质的运动状态。因为本质相同的物质,会因为运动速度、方向的不同,表现出不同的状态、结构。所以古人造出不同的字来描述处在不同状态下的同一物质。 

  同样是人,活体叫身,死了就叫尸。同样是花,初生曰蕾,未绽曰苞,盛开曰华,凋落曰谢。同样都是由碳元素构成,金刚石和石墨就有本质的区别。同样是水,遇寒凝固的叫冰,遇热液化流动的叫水,过热蒸腾的叫汽。虽然同为一江水,但是在三峡不同的位段,缓急不同,因此蕴涵的能量〃气〃就不同,沏出的茶也不同,所以就有了王安石三难苏学士的故事。普通人饮水只关心物质层面上的东西,比如微量元素、酸碱度,古人则关心水中蕴涵的能量,是静止不动的一潭死水,抑或波澜不起的井水,还是奔腾踊跃的泉水,或是连绵不绝的长流水,其内在性质不尽相同,所以在煎煮中药时用水就特别讲究。比如甘澜水,也称为劳水、扬泛水、甘烂水,是用勺或瓢等物将盛器中的水扬起千万遍,等盛器中的水出现大量的小水珠时才成。古人认为水本来的性质是阴寒重浊,扬过之后,水的性质就会有所变化,变得阳动甘清轻,因此用这样的水煎药就有着特殊的效果。《金匮要略》指出,用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治疗发汗后,脐下悸者,欲作奔豚之症。《灵枢·邪客》说,半夏秫米汤治疗阳盛于外、阴虚于内、阳不入阴的目不瞑症,用甘澜水煎药,则是取其引阳入阴之功效。 

  〃肉〃的内涵要广泛一些,不光指动物的肌肉组织,也泛指蔬菜、瓜果、初生树木的皮下肥厚的纤维组织。《齐民要术·种竹》:〃取笋肉五六寸者。〃常用的中药龙眼肉、山萸肉就是取其皮壳里、果核外的果肉。另外古代祭祀用的玉璧,形状像一个中间有圆孔的圆盘,两个同心圆中间的玉体也被称为肉,大概和古人认为神以玉为食有关。 

  先秦时期,〃肌〃表示人的肉,〃肉〃表示禽兽的肉。《说文》段注:〃胾,大脔也。谓鸟兽之肉……人曰肌,鸟兽曰肉。〃《汉书·魏相丙吉传》:〃介之推割肌以存君。〃讲的就是春秋时期介子推跟着晋公子重耳逃难,在没饭吃的时候,把自己大腿上的肉割下来煮了给重耳吃。 

  后世〃肌〃、〃肉〃混用,都可用于人。〃肉〃的使用范围仍然广泛,几乎泛指人的所有软组织。〃肉〃也就是〃月〃,成为了一个偏旁部首,所有涉及到人体组织的字,都要使用它。 

  除此以外,〃肉〃还作形容词和副词使用。形容质地柔软、性情柔顺、行为懦弱,比如〃肉瓤儿的西瓜〃。有人开车反应慢、动作迟缓,常常被称为〃肉〃、〃真肉〃、〃肉得慌〃、〃做事真肉〃。做事犹豫不决、拖泥带水的人,也被称为〃肉脾气〃、〃肉蛋〃、〃肉头〃。也就是说〃肉〃是〃刚硬〃的反义词。 

  明白了〃肉〃的这层含义,就不难理解〃肌〃和〃肉〃的区别了。简单地说,肌就是绷紧、刚硬、发力的肉,肉就是松弛、放松、柔软的肌。文武之道,一张一弛。肌肉也是如此。很多人由于长期、过度使肌肉处于紧张状态,导致柔软的肉先是成为绷紧的肌,久而僵硬,进而出现纤维化、条索状,严重的还会压迫神经、牵引关节。这些人即便是在身体休息、睡眠的时候,肌肉也是僵硬紧绷的,难以放松,影响心理、情绪、精神,出现紧张、焦虑、失眠。国外风行的所谓健美运动,不论男女,通过特殊饮食和锻炼,甚至服用药物,练出一身疙瘩肉来,有形有棱,似乎很好看,其实是促进肌肉纤维化,加速死亡、衰老的不健康的运动。 

  长期暴饮暴食、饮食不节的人,使胃平滑肌抽搐、痉挛,出现难以愈合的黏膜溃疡、萎缩,甚至生长息肉、癌瘤。在球场上奔跑过度的人出现的抽筋,也就是肌肉挛缩。服用春药壮阳,导致阴茎长久充血,阳强不倒。这些都使本来柔软、温暖、生动活泼的肌肉,变成生冷坚硬的皮囊。这就是有肌无肉,是肌肉不一的一种表现,古人称为肌痹或者死肌。 

  寒性凝滞,受寒以后的肌肉,会出现紧张、僵硬、疼痛,《伤寒论》专设了桂枝汤、葛根汤、芍药甘草汤、干姜甘草汤等〃解肌〃的方剂来治疗。对于肌痹、死肌,一般采取活血化瘀、通络散结的方法治疗,《神农本草经》就记载了很多〃去死肌〃的药物,比如白术、乌梅、蛇,等等。针刺、艾灸、按摩的效果比内服中药效果更快一些,静坐站桩也是辅助缓解紧张的有效方法。 

  与此相反,那些过于安逸、缺乏锻炼运动的人会出现肌肉的松弛、无力甚至萎缩,尤其在一些瘫痪的病人身上比较常见,古人称之为肉痿,也就是有肉无肌,弛而不张。阴茎不能勃起,或者举而不坚,坚而不久,被称为阳痿。这就是有肉无肌,是肌肉不一的另外一种表现。 

  服用补益气血、升举阳气的中药,加强消化和吸收功能,是治疗萎废的主要手段。配合现代医学的康复锻炼也是有效的方法。中医的导气引气的方法,比如五禽戏、太极拳、八段锦、形意拳等,都有助于恢复元气,通调气血。 

  肌肉在放松的时候,经络通畅,气、意、神容易沟通,反应迅速,力由足起,气由脊发,指尖发梢,缠绵持久,旋转穿透,劲道极强,进可攻敌,驱疾治病,退可守身,化气避邪。而在肌肉紧张的时候,气血郁闭,容易激发短暂暴力,伤人也伤自己,更谈不上用巧。 

  返回到我们开始说的肌肉若一,其实就是肌肉张弛有度,刚柔相济。历代注家在解释肌肉若一的时候,大多在耍滑头,顾左右而言他,就是不说肌、肉有什么不同。王冰引用庄子《逍遥游》中的话解释说:〃肌肤若冰雪,绰约如处子。〃其中〃绰〃就是舒缓的意思,〃约〃就是收紧约束的意思,〃处子〃是少女。老子说过:〃专气致柔,能婴儿乎?〃说的就是这种状态。得道的真人,藐姑射之山的神人,都能保持肌肉的放松与紧张的和谐统一,收放自如,故称肌肉若一。 

  老子曰:〃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引用在此,全当〃肌肉〃的一个注脚。〃病入膏肓〃是国人耳熟能详的一句成语,大意是说人快死了,无可救药了。可是具体地说,膏肓是什么,在哪里?知道的人就不多了。 

  〃病入膏肓〃出自《左传·成公十年》,说的是晋景公姬孺,信佞臣,听谗言,无辜杀害忠臣赵盾的后代赵同、赵括全族。这就是后来闻名世界的《赵氏孤儿》悲剧的原型。两年后,晋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