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社科电子书 > 454-难经集注 >

第13节

454-难经集注-第13节

小说: 454-难经集注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虞曰。稼穑作甘。礼云。甘受和。故主味也。 
入肝为酸。 
虞曰。脾主味。为邪乘肝病者。乃喜酸味也。 
入心为苦。 
虞曰。脾主味。为邪干心病者。乃喜苦味也。 
入肺为辛。 
虞曰。脾主味。为邪干肺病者。乃喜辛味也。 
入肾为咸。 
虞曰。脾主味。为邪干肾病者。乃喜咸味也。 
自入为甘。 
虞曰。土为稼穑。本经自病。乃喜甘味也。 
故知脾邪入心。为喜苦味也。 
吕曰。心主伤热。脾主劳倦。今心病以饮食劳倦得之。故知脾邪入心也。 
其病身热。而体重嗜卧。四肢不收。 
吕曰。身热者、心也。体重者、脾也。此二脏病证也。 
其脉浮大而缓。 
吕曰。浮大者、心脉。缓者、脾脉也。 
何以知伤寒得之。然。当谵言妄语。何以言之。肺主声。 
虞曰。五金击之有声。故五音出于肺也。 
入肝为呼。 
虞曰。木之畏金故呼。启玄子云。呼亦当啸。 
入心为言。 
虞曰。此云言。素问云笑。谓金火相当。夫妇相见。故言笑。 
入脾为歌。 
虞曰。土母金子。母子相见。故有歌义。 
入肾为呻。 
虞曰。金母水子。子之见母。发娇呻声也。 
自入为哭。 
虞曰。肺主于秋。秋者愁也。其音商。商、伤也。故自入为哭也。 
故知肺邪入心。为谵言妄语也。 
吕曰。心主暑。肺主寒。(按根据前后注例。此下脱今心病以伤寒六字。)得之。故知肺邪入心以为病也。 
其病身热。洒洒恶寒。甚则喘咳。 
吕曰。身热者心。恶寒者肺。此二脏病证也。 
其脉浮大而涩。 
吕曰。浮大者心脉。涩者、肺脉也。 
何以知中湿得之。然。当喜汗出不可止。何以言之。肾主湿。 
丁曰。肾主水。水化五液也。虞曰。肾主水。水流湿。故五湿皆出于肾。 
入肝为泣。 
虞曰。悲哀动中则伤魂。魂伤则感而泪下。谓肺主悲。悲则金有余。木乃畏之。水者木之母。母忧子。故肝为泣也。 
入心为汗。 
虞曰。水火交泰。蒸之为汗。 
入脾为液。 
虞曰。土夫水妻。妻从夫则生涎也。 
入肺为涕。 
虞曰。北方生寒。寒生肾。今寒感皮毛。内合于肺。肺寒则涕。是知入肺为涕。 
自入为唾。 
虞曰。肾之脉上络于舌。故生唾也。离中六二爻是也。此则正经自病。 
故知肾邪入心。为汗出不可止也。 
吕曰。心主暑。肾主湿。今心病以伤湿得知。故知肾邪入心也。 
其病身热。而小腹痛。足胫寒而逆。 
吕曰。身热者心。小腹痛者肾。肾邪干心。此二脏病证也。 
其脉沉濡而大。 
吕曰。大者、心脉。沉濡者、肾脉也。 
此五邪之法也。 
五十难曰。病有虚邪。有实邪。有贼邪。有微邪。有正邪。何以别之。然。从后来者为虚邪。 
丁曰。假令心病得肝脉来乘。是为虚邪。肝是母。心是子。子能令母虚。故云从后来者为虚邪。吕曰。心王之时。 
脉当洪大而长。反得弦小而急。是肝王毕木传于心。夺心之王。是肝往乘心。故言从后来也。肝为心之母。母之乘子。 
是为虚邪也。 
从前来者为实邪。 
丁曰。脾脉来乘。是为实邪。心是母。脾是子。而母能令子实。故云从前来者为实邪也。吕曰。谓心王得脾脉。心 
王毕。当传脾。今心王未毕。是脾来逆夺其王。故言从前来也。脾者心之子。子之乘母。是为实邪。 
从所不胜来者为贼邪。 
丁曰。火所不胜于水。心病肾脉来乘。故为贼邪。吕曰。心王得肾脉。水胜火。故是为贼邪也。 
从所胜来者为微邪。 
丁曰。火所胜于金。心病肺脉来乘。故云微邪。吕曰。心王反得肺脉。火胜金。故为微邪也。 
自病者为正邪。 
丁曰。无他邪相乘。则为正邪。吕曰。心王之时。脉实强太过。反得虚微。为正邪也。 
何以言之。假令心病。中风得之为虚邪。伤暑得之为正邪。 
吕曰。心主暑。今心自病伤暑。故为正邪也。 
饮食劳倦得之为实邪。 
吕曰。从前来者。脾乘心也。脾主劳倦。故为实邪。 
伤寒得之为微邪。 
吕曰。从所胜来者。肺乘心也。肺主寒。又畏心。故为微邪。 
中湿得之为贼邪。 
吕曰。从所不胜来者。肾乘心也。肾主湿。水克火。故为贼邪也。丁曰。夫在天之寒。在地为水。在人为肾。肾主 
水与寒。在天之风。在地为木。在人为肝。肝主风。在天之暄暑。在地为火。在人为心。心主暑。在天之燥。在地为金。 
在人为肺。肺主燥。在天之湿。在地为土。在人为脾。脾主湿。此是天地人三才相通也。今经以寒合肺。以湿合肾。以 
饮食劳倦合脾。此三者。义理稍差。未详其旨。 
五十一难曰。病有欲得温者。有欲得寒者。有欲得见人者。有不欲得见人者。而各不同。病在何脏腑也。然。病欲 
得寒而欲见人者。病在腑也。病欲得温而不欲得见人者。病在脏也。何以言之腑者、阳也。阳病欲得寒。又欲见人。脏 
者、阴也。阴病欲得温。又欲闭户独处。恶闻人声。故以别知脏腑之病也。 
丁曰。手三阴三阳应天。主暄暑燥病。即欲得寒也。然阳者、明也。是以欲得见人。阳为腑。故言病在腑也。足三 
阴三阳应地。主风寒湿。故病即欲得温。阴主脏。故不欲见人也。诸浮躁者。病在手。诸静不躁者。病在足。 
五十二难曰。腑脏发病。根本等不。然。不等也。其不等奈何。然。脏病者。止而不移其病。不离其处。 
丁曰。脏病为阴。阴主静。故止而不移。吕曰。脏者阴。决于地。(按决字疑当作法。)故不移动也。 
腑病者。仿佛贲向。上下行流。居处无常。 
丁曰。腑病为阳。主动。故上下行流。居处无常。吕曰。腑、阳也。阳者法天。天有回旋不休。故病流转。居无常 
处也。 
故以此知脏腑根本不同也。 

卷之四
脏腑传病第八(凡二首)
属性:五十三难曰。经言七传者死。间脏者生。何谓也。然。七传者、传其所胜也。间脏者、传其子也。何以言之。假令 
心病传肺。肺传肝。肝传脾。脾传肾。肾传心。一脏不再伤。故言七传者死也。间脏者、传其所生也。 
丁曰。经云前七传者死。后言间脏者生。其言七传者。是五脏为阴。传其所胜。间脏者。是六腑为阳。故传其所生。 
亦五脏六腑并应五行。传其所生者生。传其所胜者死。其言传肺。肺死而不传。故一脏不再伤也。吕曰。七当为次字之 
误也。此下有间字。即知上当为次。又有五脏。心独再伤。为有六传耳。此盖次传其所胜脏故其病死也。虞曰。七传者 
死。七字明也。吕氏以七为次。深为误矣。又声音不相近也。今明之以示后学。谓五行相生而数之。数终于五。又却再 
数至二成七。向上之五。来传于七。七之被克。故云死也。今举一例以发明之。假令相生之数。数木火土金水木火。第 
五水字。隔第六木字。来克第七火字。火被水克。故曰七传。下文云间脏者。是第五水字。下传与第六木字。见相生。 
故曰间脏者生也。吕氏言次者。次正成间脏也。 
假令心病传脾。脾传肺。肺传肾。肾传肝。肝传心。是母子相传。竟而复始。如环之无端。故言生也。 
丁曰。其言心传脾。脾得生气。再传于肺。是母子相传。故言生也。吕曰。间脏者、间其所胜之脏而相传也。心胜 
肺。脾间之。肝胜脾。心间之。脾胜肾。肺间之。肺胜肝。肾间之。肾胜心。肝间之。此谓传其所生也。 
五十四难曰。脏病难治。腑病易治。何谓也。然。脏病所以难治者、传其所胜也。腑病易治者、传其子也。与七传 
间脏同法也。 
丁曰。脏者、阴也。病难治者、谓言传其胜也(按谓言二字。当衍其一。)胜者、谓肝胜脾。脾胜肾。肾胜心。心胜 
肺。肺胜肝。故难治也。腑者。阳也。言阳病传其子者。即是木病传火。火病传土。土病传金。金病传水。水木递相生。 
即腑病易治也。是故与七传间脏法同也。杨曰。 

卷之四
脏腑积聚第九(凡二首)
属性:五十五难曰。病有积有聚。何以别之。然。积者、阴气也。聚者、阳气也。故阴沉而伏。阳浮而动。气之所积。名 
曰积。气之所聚。名曰聚。故积者、五脏所生。聚者、六腑所成也。积者、阴气也。其始发有常处。其痛不离其部。上 
下有所终始。左右有所穷处。聚者、阳气也。其始发无根本。上下无所留止。其痛无常处。谓之聚。故以是别知积聚也。 
丁曰。积者、阴气所积。是五脏传其所胜。当王时不受邪。故留结为积。所以止而不移也。聚者、六腑之为病。阳 
也。所传其子。以回转不定。又阳主动。故无常处。吕曰。诸阴证病常在一处牢强。有头足。止不移者。脏气所作。死 
不治。故言脏、病难治。所以证病上下左右无常处者。此所谓阳证。虽困可治。本不死也。 
故当经岁月。故经言腑病易治。 
五十六难曰。五脏之积。各有名乎。以何月何日得之。然。肝之积名曰肥气。在左胁下。如覆杯。有头足。久不愈。 
令人发咳逆 疟。连岁不已。以季夏戊己日得之。何以言之。肺病传于肝。肝当传脾。脾季夏适王。王者不受邪。肝复 
欲还肺。肺不肯受。故留结为积。故知肥气以季夏戊己日得之。 
杨曰。积、蓄也。言血脉不行。积蓄成病也。凡积者、五脏所生也。荣气常行。不失节度。谓之平人。平人者、不 
病也。一脏受病。则荣气壅塞。故病焉。然五脏受病者。则传其所胜。所胜适王。则不肯受传。既不肯受。则反传所胜。 
所胜复不为纳。于是则留结成积。渐以长大。病因成矣。肥气者、肥盛也。言肥气聚于左胁之下。如覆杯突出。如肉肥 
盛之状也。小儿多有此病。按前章有积有聚。此章唯出五积之名状。不言诸聚。聚者。六腑之病。亦相传行。还如五脏。 
以胜相加。故不重言。从省约也。 
心之积名曰伏梁。起齐上。大如臂。上至心下。久不愈。令人病烦心。以秋庚辛日得之。何以言之。肾病传心。心 
当传肺。肺以秋适王。王者不受邪。心复欲还肾。肾不肯受。故留结为积。故知伏梁以秋庚辛日得之。 
杨曰。伏梁者、言积自齐上。至心下。其大如臂。状似屋舍栋梁也。 
脾之积名曰痞气。在胃脘。覆大如盘。久不愈。令人四肢不收。发黄胆。饮食不为肌肤。以冬壬癸日得之。何以言 
之。肝病传脾。脾当传肾。肾以冬适王。王者不受邪。脾复欲还肝。肝不肯受。故留结为积。故知痞气以冬壬癸日得之。 
杨曰。痞、否也。言痞结成积也。脾气虚。则胃中热而引食焉。脾病不能通气。行津液。故虽食多而羸瘦也。 
肺之积名曰息贲。在右胁下。覆大如杯。久不已。令人洒淅寒热。喘咳。发肺壅。以春甲乙日得之。何以言之。心 
病传肺。肺当传肝。肝以春适王。王者不受邪。肺复欲还心。心不肯受。故留结为积。故知息贲以春甲乙日得之。 
杨曰。息、长也。贲、膈也。言肺在膈上。其气不行。渐长而逼于膈。故曰息贲。一曰贲、聚也。言其渐长而聚蓄。 
肺为上盖。脏中阳也。阳气盛。故令人发肺壅也。 
肾之积名曰贲豚。发于少腹。上至心下。若豚状。或上或下无时。久不已。令人喘逆骨痿。少气。以夏丙丁日得之。 
何以言之。脾病传肾。肾当传心。心以夏适王。王者不受邪。肾复欲还脾。脾不肯受。故留结为积。故知贲豚以夏丙丁 
日得之。此是五积之要法也。 
丁曰。人之五脏本和。谓恣欲五情。所以有增损。故蕴积生其病也。故有积有聚。积病为阴。聚病为阳。王时即安。 
失时即病也。旧经文注皆明矣。杨曰。此病状似豚而上冲心。又有奔豚之气。非此积病也。名同而疾异焉。 

卷之四
五泄伤寒第十(凡四首)
属性:五十七难曰。泄凡有几。皆有名不。然。泄凡有五。其名不同。有胃泄。有脾泄。有大肠泄。有小肠泄。有大瘕泄。 
名曰后重。胃泄者、饮食不化。色黄。 
杨曰。泄利也。胃属土。故其利色黄。而饮食不化焉。化变也。消也。言所食之物。皆完出不消变也。虞曰。此乃 
风入于肠。上重于胃。故使食不消化。风论曰。久风入中。则为肠风飧泄。飧泄、为食不消化也。 
脾泄者。腹胀满泄注。食即呕吐逆。 
杨曰。注者、无节度也。言利下犹如注水。不可禁止焉。脾病不能化谷。故食即吐逆。虞曰。中央生湿。湿生土。 
土生脾。脾恶湿。湿气之胜。故腹胀而泄注。土性主信。又主味。今土病于味。无信。故食则吐逆。阴阳应象论曰。湿 
胜则濡泻。谓湿气内攻脾胃。则水谷不分。故泄注。 
大肠泄者。食已窘迫。大便色白。肠鸣切痛。 
杨曰。窘迫、急也。食讫即欲利。迫急不可止也。白者、从肺色焉。肠鸣切痛者、冷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