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社科电子书 > 511-金匮玉函要略辑义 >

第30节

511-金匮玉函要略辑义-第30节

小说: 511-金匮玉函要略辑义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而不消。痞结而坚。必强其胃。乃可消痞。白术健脾强胃。枳实善消心下痞。逐停水散滞气。 
徐云。若盘字。乃即杯字。偶误。勿泥。盖坚大如盘。上之取义在大。边如旋杯。下之取义在圆。不 
应又取大字义耳。合言之。总是坚大而圆也。案此注未允。潘氏续焰云。旋。圆也。上盘字。当据肘后作碗。 
盖碗高于盘。盘大于碗。谓其坚大如碗。其边如圆盘。文意始通。若仍旧文。或从徐 
下盘字为杯。则其义竟难解焉。 
x枳术汤方x(外台。引张文仲云。此张仲景伤寒论方。备急。肘后同。) 
枳实(七枚) 白术(二两) 
上二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腹中软。即当散也。(外台。五升。作一斗。) 
〔鉴〕李 曰。枳实消胀。苦以泄之也。白术去湿。苦以燥之也。后张元素治痞。用枳术丸。亦从此 
汤化出。但此乃水饮所作。则用汤以荡涤之。彼属食积所伤。则用丸以消磨之。一汤一丸。各有深意。非 
漫无主张也。 
严氏济生。枳术汤。治饮癖气分。心下坚硬如杯。水饮不下。 
即本方。加肉桂。附子。细辛。桔梗。槟榔。甘草。生姜。 
李氏辨惑论。易水张先生枳术丸。治痞消食强胃。 
枳实(麸炒黄色去穣一两) 白术(二两) 
上同为极细末。荷叶裹烧饭为丸。如桐子大。每服五十丸。多用白汤下无时。 
x附方x 
外台防己黄 汤。治风水脉浮为在表。其人或头汗出。表无他病。病者但下重。从腰以上为和。腰以 
下当肿及阴。难以屈伸。(方见风湿中。○脉经。其人下有能食二字。无或字。但下。有言字。外 
台引深师。作木防己汤云。此本仲景伤寒论方。) 
〔沈〕此乃湿从下受。湿多风少。故用黄 实表。使水不 
得上溢。以防己驱除风湿。术草健脾。姜枣以俾营卫和。而湿自除矣。 

卷四黄胆病脉证并治第十五
论二首、脉证十四条、方七首
属性:寸口脉浮而缓。浮则为风。缓则为痹。痹非中风。四肢苦烦。脾色必黄。 
瘀热以行。(苦。徐本。脉经。作若。) 
〔程〕脉得浮缓者。必发黄。故伤寒脉浮而缓者。系在太阴。太阴者。必发身黄。今浮为风。缓为痹。 
非外证之中风。乃风热蓄于脾土。脾主四肢。故四肢苦烦。瘀热行于外。则发 
黄也。 
〔沈〕风湿郁结。邪正为痹。痹者。闭也。因风拒闭。营卫为痹。非内经风寒湿三气之痹。 
案痹非中风。文义不属。恐有脱误。 
趺阳脉紧而数。数则为热。热则消谷。紧则为寒。食即为满。尺脉浮。为伤肾。趺阳脉紧。为伤脾。 
风寒相搏。食谷即眩。谷气不消。胃中苦浊。浊气下流。小便不通。阴被其寒。热流膀胱。身体尽黄。名曰谷 
疸。额上黑。微汗出。手足中热。薄暮即发。膀胱急。小便自利。名曰女劳疸。腹如水状不治。心中懊 而 
热。不能食。时欲吐。名曰酒疸。(脉经。女劳疸酒疸。各为别条。徐沈魏尤并同。疸。沈尤。作瘅。) 
〔程〕趺阳。胃脉也。数为热。紧为寒。此胃中阴阳不分。清浊相干。寒热混杂。虽消谷不能传导。故 
食即满也。尺脉以候肾。浮为风。则伤肾。趺阳以候胃。紧则寒不伤胃。而伤于脾。风寒相搏。邪不消谷。 
得谷气则熏蒸头目。故作眩也。谷不消。则胃中之浊气下流。而小便又不通利。正以 
肾为胃关。脾寒被于少阴。则不能行宣泄之令。胃热流于膀 
胱。则热瘀蓄而不行。一身尽黄。因作谷疸也。 
〔尤〕肾劳而热。黑色上出。犹脾病而黄外见也。额于部为 
庭。灵枢云。庭者。颜也。又云。肾病者。颧与颜黑。微汗出者。肾热上行。而气通于心也。手足心热。薄暮 
即发者。病在里在阴也。膀胱急者。肾热所逼也。小便自利。病不在腑也。此得之房劳过度。热从肾出。 
故名曰女劳瘅。若腹如水状。则不特阴伤。阳亦伤矣。故曰不治。懊 。郁闷不宁之意。热内蓄。 
则不能食。热上冲。则时欲吐。酒气熏心。而味归脾胃也。此得之饮酒过多所致。故名酒瘅。 
巢源云。黄胆之病。此由酒食过度。腑脏未和。水谷相并。积于脾胃。复为风湿所搏。瘀结不散。热气 
郁蒸。故食已如饥。令身体面目。及爪甲小便尽黄。而欲安卧。黄胆也。谷疸之状。食毕头眩。心忪怫 
郁不安。而发黄。由失饥大食。胃气冲熏所致也。女劳疸之状。身目皆黄。发热恶寒。少腹满急。小便难。 
由大劳大热而交接。交接竟入水所致也。案本经云。小便自利。可疑。 
阳明病脉迟者。食难用饱。饱则发烦头眩。小便必难。 
此欲作谷疸。虽下之。腹满如故。所以然者。脉迟故也。(发。阳明篇。作微。) 
〔鉴〕谷疸属胃热。脉当数。今脉迟。脾脏寒也。寒不化谷。所以虽饥欲食。食难用饱。饱则烦闷。胃 
中填塞。健运失常也。清者阻于上升。故头眩。浊者阻于下降。故小便难也。此皆欲作谷疸之征。其证原从 
太阴寒湿郁黩而生。若误以为阳明热湿发黄下之。虽腹满暂减。顷复如故。所以然 
者。脉迟寒故也。此发明欲作谷疸属脾阴寒化。而不可下者也。 
张氏伤寒心印云。按金匮谷疸有二证。此则虚寒而冷HT 
者也。伤寒缵论云。脉迟胃虚。下之无益。则发汗利小便之 
法。用之无益。惟当用和法。如甘草干姜汤。先温其中。然后少与调胃。微和胃气是也。 
夫病酒黄胆。必小便不利。其候心中热。足下热。是其证也。 
〔程〕夫小便利则湿热行。不利则热留于胃。胃脉贯膈。下足跗。上熏胃脘。则心中热。下注足跗。则 
足下热也。 
酒黄胆者。或无热。靖言了。腹满欲吐。鼻燥。其脉浮者先吐之。沉弦者先下之。(赵本。了。作小。 
程本。金鉴同。脉经。千金。徐沈魏。并作靖言了了。徐沈云。靖。恐是清字。外台同千金。作静。尤同。 
程本。金鉴。作谵。案了。作小。靖。作谵。并系于后人改定。故今仍脉经等。作靖言了了。吐。赵本 
作呕。非。) 
〔尤〕酒黄瘅者。心中必热。或亦有不热。静言了了者。则其热不聚于心中。而或从下积为腹满。或从 
上冲为欲吐鼻燥也。腹满者。可下之。欲吐者。可因其势而越之。既腹满且欲吐。则可下。亦可吐。然必审 
其脉。浮者邪近上。宜先吐。脉沉弦者。则邪近下。宜先下也。 
〔沈〕详先字。要知吐 
下之后。再以清解余热。不待言矣。(案靖。本作 。静同。见后汉崔 传注。) 
千金云。夫人病酒疸者。或无热。靖言了了。腹满欲吐呕者。宜吐之方苦参散七味者是。 
x苦参散x 治人无渐忽然振寒发黄。皮肤黄曲尘出。小便赤少。大便时秘。气力无异。食饮不妨。已 
服诸汤散。余热不除。久黄者。宜吐下方。 
苦参 黄连 瓜蒂 黄柏 大黄 黄芩(各一两○千金缺今据翼方补之) 葶苈(二两) 
上六味。治下筛。饮服方寸匕。当大吐。吐者日一服。 
不吐日再亦得下。服五日知。可消息。不觉退更服之。 
酒疸。心中热欲吐者。吐之愈。(赵。吐。作呕。非。) 
〔程〕前证热深。则懊 欲吐。今热微则心中热。亦欲吐。病属上焦。故一吐之可愈。 
酒疸。下之久久为黑疸。目青面黑。心中如啖蒜齑状。大便正黑。皮肤爪之不仁。其脉浮弱。虽 
黑微黄。故知之。(巢源。外台。无虽黑微黄四字。程。爪。作抓。) 
〔尤〕酒疸。虽有可下之例。然必审其腹满脉沉弦者。而后下之。不然。湿热乘虚。陷入血中。则变为 
黑疸。目青面黑。皮肤不仁。皆血变而瘀之征也。然虽曰黑疸。而其原则仍是酒家。故心中热气熏灼。如啖 
蒜状。一如懊 之无奈也。且其脉当浮弱。其色虽黑当微黄。必不如女劳疸之色纯黑。而脉必沉也。 
〔鉴〕赵良曰。便如黑漆。其目青与脉浮弱。皆血病也。 
〔魏〕黄变为黑。如物之初被火灼则黄。久被火熏则黑也。 
巢源云。黑疸之状。苦小腹满。身体尽黄。额上反黑。足下热。大便黑是也。夫黄胆。酒疸。女劳疸。 
久久多变为黑疸。千金。茵陈大黄等七味方云。夫黄发已久。变作桃皮色。心下有坚。呕逆不下饮食。小便 
极赤色少。四肢逆冷。脉深沉极微细迟者。不宜服此方。得下必变 也。案桃皮色。 
盖谓带黑不明润。故附记备考。案汪氏医学原理云。虽黑微黄者。难治。未知何据。 
师曰。病黄胆。发热烦喘。胸满口燥者。以病发时。火劫其汗。两热所得。然黄家所得。从湿得之。一 
身尽发热。面黄肚热。热在里当下之。(两热所得之所字。程金鉴作相。面黄。赵本。脉 
经。作而黄。徐程沈魏尤并同。案面当作而。) 
〔魏〕此病发时。乃风寒外感之病发也。 
〔尤〕烦满燥渴。 
病发于热。而复以火劫之。以热遇热。相得不解。则发黄胆。然非内兼湿邪。则热与热相攻。而反相散矣。 
何瘅病之有哉。故曰黄家所得。从湿得之。明其病之不独因于热也。而治此病者。必先审其在表在里。而施 
或汗或下之法。若一身尽热。而腹热尤甚。则其热为在里。里不可从表散。故曰 
当下。 
〔鉴〕但扪其肚热。其热在里。当下之。 
〔沈〕即栀子大黄汤之意也。 
脉沉。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皆发黄。 
〔鉴〕脉沉。主里也。渴欲饮水。热瘀也。小便不利。湿郁也。热瘀湿郁于里。故发黄也。首条谓脉浮 
缓紧数。皆令发黄。是得之于外因也。此条脉沉。亦令发黄。是得之于内因也。故治黄有汗下二法也。 
李曰。脉沉而渴。渴欲饮水。小便不利。则湿热内蓄。无从分消。故发黄也。 
腹满舌痿黄。躁不得睡。属黄家。(〔原注〕舌痿。疑作身痿。○案舌痿。诸注并云。作身痿。但尤 
仍原文释之非。魏云。痿当作委。舌苔色正黄。无间色。亦非。躁。赵徐沈作燥。非。) 
〔徐〕腹满。里证也。乃有腹满。而如身痿黄。躁不得睡。 
瘀热外行。此发黄之渐也。故曰属黄家。见当图治于将成。不得俟既成。而后药之也。 
案痿黄。即萎黄。谓身黄不明润。沈云。湿热郁蒸。则腹满身痿。津血枯燥。土色外越。故黄躁不得眠。 
此以痿为痿弱之义。且黄躁连读。谬亦太甚。 
黄胆之病。当以十八日为期。治之十日以上瘥。反剧为难治。(剧。赵本作极。) 
〔鉴〕高世 曰。十八日。乃脾土寄旺于四季之期。十日。土之成数也。黄胆之病。在于脾土。故 
当以十八日为期。然治之宜先。故治之十日以上。即当瘥。至十日以上不瘥。 
而疸病反剧者。是谓难治。谓土气虚败。不可治也。 
疸而渴者。其疸难治。疸而不渴者。其疸可治。发于阴部。其人必呕。阳部。其人振寒而发热也。( 
阳部上。脉经。千金。程本。金鉴。有发于二字。是发热之发。巢源千金作微。) 
〔沈〕此言表病易治。里病难治也。胃中湿热。蒸越皮肤。则一身尽黄。虽发于外。当以表里阴阳辨证。 
则知可治与难治。若疸而渴者。邪虽外越。胃中湿热。半居于内。耗竭津液。则渴。津枯血燥。阳火亢极。 
表里皆邪。故曰难治。不渴者。热邪一发。尽越于表。里无余蕴。一解表而即散。故曰可治。然邪在胸膈 
胃腑之里。为发阴部。内逆上冲。其人必呕。其邪尽发皮壳之表为阳部。乃太阳所主。故振寒而发热也。 
案疸。本作瘅。瘅热也。故有消瘅瘅疟等之称。而热郁发黄。谓之黄胆。疸乃非黄病之谓。字书。注 
疸字云。黄病也。误。然如本条单言疸者。盖省黄字也。亦不必拘耳。 
谷疸之为病。寒热不食。食即头眩。心胸不安。久久发黄。为谷疸。茵陈 
蒿汤主之。(黄下。肘后。有失饥大食胃气冲熏所致十字。) 
〔程〕湿热与宿谷相搏。留于胃中。因作谷疸。 
〔尤〕谷疸为阳明湿热瘀郁之证。阳明既郁。荣卫 
之源。壅而不利。则作寒热。健运之机。窒而不用。则为不食。食入则适以助湿热。而增逆满。为头眩心胸不 
安而已。 
〔徐〕头眩。为谷疸第一的据也。观方下注云。一宿腹减。此亦必小便不快。而腹微胀可知。 
x茵陈蒿汤方x 
茵陈蒿(六两) 大黄(二两) 栀子(十四枚○阳明篇有擘字) 
上三味。以水一斗。先煮茵陈。减六升。内二味。煮取 
三升。去滓分温三服。小盒饭利。尿如皂角汁状。色正赤。一宿腹减。黄从小便去也。 
〔程〕茵栀以导之。则湿热行矣。大黄以下之。则宿谷去矣。苦以泄之之剂也。 
徐氏伤寒类方云。先煮茵陈。则大黄从小便出。此秘法也。 
千金茵陈汤。伤寒七八日。内实瘀热结。身黄如橘。小 
便不利。腹微胀满。宜下之方。(即本方○与阳明篇文少异。故附载之。) 
外台范汪疗谷疸。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