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社科电子书 > 511-金匮玉函要略辑义 >

第14节

511-金匮玉函要略辑义-第14节

小说: 511-金匮玉函要略辑义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两。山茱萸。薯蓣。各四两。泽泻。牡丹皮。茯苓。各三两。桂心。附子。各二两。注。仲景云。常服去 
附子。加五味子。姚公云。加五味子。二两。苁蓉四两。张文仲云。五味子。苁蓉。各四两。) 
和剂局方。八味丸。治肾气虚乏。下元冷惫。脐腹疼痛。夜多漩溺。脚膝缓弱。肢体倦怠。面色黧黑。 
不思饮食。又治香港脚上冲。少腹不仁。及虚劳不足。渴欲饮水。腰重疼痛。 
少腹拘急。小便不利。或男子消渴。小便反多。妇人转胞。小便不通。(即本方。用茯苓。牡丹皮。泽泻。 
各三两。熟干地黄。八两。山茱萸。山药。各四两。附子。肉桂。各二两。方后云。久服壮元阳。益精髓。 
活血驻颜。强志轻身。) 
薛氏医案云。八味丸。治命门火衰。不能生土。以致脾 
胃虚寒。而患流注鹤膝等症。不能消溃收敛。或饮食少思。或食而不化。或脐腹疼痛。夜多漩溺。经云。 
益火之源以消阴翳。即此方也。又治肾水不足。虚火上炎。发热作渴。口舌生疮。或牙龈溃烂。咽 
喉作痛。形体憔悴。寝汗等证。加五味子四两。 
吴氏方考云。今人入房盛。而阳事愈举者。阴虚火动也。 
阳事先痿者。命门火衰也。是方于六味中。加桂附。以益命门之火。使作强之官得其职矣。 
王氏小青囊云。又治下元冷惫。心火炎上。肾水不能摄养。多唾痰涎。又治肾虚齿痛。又治肾虚淋沥。 
王氏药性纂要云。治一少年哮喘者。其性善怒。病发寒 
天。每用桂附八味地黄汤。及黑锡丹而平。一次用之未效。加生铁落于八味汤中。一剂而愈。 
千金肾气丸。治虚劳肾气不足。腰痛阴寒。少便数。囊冷湿。尿有余沥。精自出。阴痿不起。忽忽悲喜。 
于本方。去牡丹皮。加玄参芍药。(千金翼。有牡丹皮。名十味肾气丸。) 
千金又方。治肾气不足。羸瘦日剧。吸吸少气。体重耳聋。眼暗百病。 
于本方。去附子山茱萸。加半夏。(千金肾气丸。凡五方。今录其二。) 
严氏加味肾气丸。治肾虚腰重脚肿。小便不利。 
于本方中。加车前子川牛膝。(薛氏云。治脾肾虚。腰重脚肿。小便 
不利。或肚腹肿胀。四肢浮肿。或喘急痰盛。已成蛊症。其效如神。) 
又十补丸。治肾脏虚弱。面色黧黑。足冷足肿。耳鸣耳 
聋。肢体羸瘦。足膝软弱。小便不利。腰脊疼痛。但是肾虚之证。 
于本方中。加鹿茸五味子。 
医垒元戎。都气丸。补左右二肾。水火兼益。 
于本方中。加五味子。 
钱氏小儿方诀。地黄丸。治肾虚解颅。或行迟语迟等症。 
于本方中。去桂枝附子。(薛氏云。治肾经虚热作渴。小便淋秘。痰气 
上壅。或肝经血虚燥热。风客淫气。而患瘰 结核。或四肢发搐。眼目 动。或肺经虚火。 
咳嗽吐血。头目眩晕。或咽喉燥痛。口舌疮裂。或心经血虚有火。自汗盗汗。便血诸血。 
或脾虚湿热。下刑于肾。腰膝不利。或疥癣疮毒等症。并用此为主。而佐以各脏之药。此 
药为天一生水之剂。若禀赋不足。肢体瘦弱。解颅失音。或畏明下窜。五迟五软。肾疳肝疳。或早近女色。精 
气亏耗。五脏齐损。凡诸虚不足之症。皆用此以滋化源。其功不能尽述。○案此增味颇多。今省之。) 
虚劳诸不足。风气百疾。薯蓣丸主之。 
x薯蓣丸方x 
薯蓣(三十分) 当归 桂枝 曲(千金作神曲。局方三因等并同) 干地黄 
豆黄卷(各十分。千金作大豆黄卷) 甘草(二十八分) 芎 麦门冬 芍药 
白术 杏仁(各六分) 人参(七分) 柴胡 桔梗 茯苓(各五分) 阿胶(七分) 
干姜(三分) 白蔹(二分) 防风(六分) 大枣(百枚为膏) 
上二十一味。末之。炼蜜和丸如弹子大。空腹酒服一丸。一百丸为剂。 
〔魏〕盖人之元气在肺。元阳在肾。既剥削则难于遽复矣。全赖后天之谷气。资益其生。是荣卫非脾胃。 
不能通宣。而气血非饮食。无由平复也。仲景故为虚劳诸不足。而带风气百疾。立此方。以薯蓣为主。 理 
脾胃。上损下损。至此可以撑持。以人参。白术。茯苓。干姜。豆黄卷。大枣。神曲。甘草助之。除湿益气。 
而中土之令得行矣。以当归。芎 。芍药。地黄。麦冬。阿胶。养血滋阴。以柴胡。桂枝。防风。 
升邪散热。以杏仁。桔梗。白蔹。下气开郁。惟恐虚而有热之人。资补之药。上拒不受。故为散其邪热。开 
其逆郁。而 
气血平顺。补益得纳。勿以其迂缓而舍之。 
案风气。盖是两疾。唐书张文仲曰。风状百二十四。气状八十。治不以时。则死及之。是也。此方千 
金。载风眩门。有黄芩。云。治头目眩冒。心中烦郁。惊悸狂癫。外台。引古今录验。大薯蓣丸。疗男子五 
劳七伤。晨夜气喘急。内冷身重。骨节烦疼。腰背强痛。引腹内。羸瘦不得饮食。妇人 
绝孕。疝瘕诸病。服此药。令人肥白。补虚益气。凡二十四味云。张仲景方。有大豆黄卷曲柴胡白蔹芎 。 
无附子黄芩石膏黄 前胡。为二十一味。(外台。更有大黄。五味子。泽泻。干漆。合廿 
四味。和剂局方。大山蓣丸。与本书同。) 
虚劳虚烦。不得眠。酸枣汤主之。 
〔尤〕人寤则魂寓于目。寐则魂藏于肝。虚劳之人。肝气不荣。则魂不得藏。魂不藏。故不得眠。酸枣 
仁。补肝敛气。宜以为君。而魂既不归容。必有浊痰燥火。乘间。而袭其舍者。烦之所由作也。故以知母 
甘草。清热滋燥。茯苓川芎。行气除痰。皆所以求肝之治。而宅其魂也。 
三因云。外热曰燥。内热曰烦。虚烦之证。内烦身不觉热。头目昏疼。口干咽燥不渴。清清不寐。皆虚烦也。 
叶氏统旨云。虚烦者。心中扰乱。郁郁而不宁也。良由津液去多。五内枯燥。或荣血不足。阳胜阴微。 
张氏医通云。虚烦者。肝虚而火气乘之也。故特取枣仁以安肝胆为主。略加芎 。调血以养肝。 
茯苓甘草。培土以荣木。知母。降火以除烦。此平调土木之剂也。 
案虚烦。空烦也。无热而烦之谓。千金。恶阻半夏茯苓汤。主疗空烦吐逆。妇人良方。作虚烦。可证。 
x酸枣汤方x 
酸枣仁(二升) 甘草(一两) 知母(二两) 茯苓(二两) 芎 (二两,〔原注〕深 
师有生姜二两○深师名小酸枣汤。疗虚劳不得眠烦不宁者。出于外台。煮法后云一方加桂二两。)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酸枣仁。得六升。纳诸药。煮取三升。分温三服。 
千金翼大酸枣汤 主虚劳烦悸。奔气在胸中。不得眠方。 
于本方去知母。加人参生姜桂心。(千金。去芎 。用知母。更加石膏。名酸枣汤。主疗同。) 
又酸枣汤 主伤寒及吐下后。心烦乏气不得眠方。 
于本方。加麦门冬干姜。 
五劳虚极。羸瘦腹满。不能饮食。食伤。忧伤。饮伤。 
房室伤。饥伤。劳伤。经络荣卫气伤。内有干血。肌肤甲错。两目黯黑。缓中补虚。大黄 虫丸主之。 
〔程〕此条单指内有干血而言。夫人或因七情。或因饮食。或因房劳。皆令正气内伤。血脉凝积。 
致有干血积于中。而 羸见于外也。血积则不能以濡肌肤。故肌肤甲错。不能以营于目。则两目黯黑。与大 
黄虫丸。以下干血。干血去则邪除正旺。是以谓之缓中补虚。非大黄 虫丸。能缓中补虚也。 
案金鉴云。缓中补虚四字。当在不能饮食之下。必是传写之讹。然内有干血。故腹满。若虚劳证。而 
无腹满。则大黄 虫丸不中与也。巢源云。五劳。志劳。思劳。忧劳。瘦劳。方言郭注。极。疲也。喻氏 
法律云。甲错者。皮间枯涩。如鳞甲错出也。楼氏纲目云。索泽。即仲景所谓皮肤甲错。 
山海经。HT 羊可以己腊。郭璞注。腊。体皴甲错。谓皮皴如鳞甲也。 
张氏医通云。举世皆以参 归地等为补虚。仲景独以大黄 虫等补虚。苟非神圣。不能行是法也。夫 
五劳七伤。多缘劳动不节。气血凝滞。郁积生热。致伤其阴。世俗所称干 
血劳是也。所以仲景乘其元气未漓。先用大黄 虫水蛭虻虫蛴螬等。蠕动啖血之物。佐以干漆生地桃杏仁。行 
去其血。略兼甘草芍药。以缓中补虚。黄芩以开通热瘀。酒服以行药势。待干血行尽。然后纯行缓中补虚收 
功。其授陈大夫百劳丸一方。亦以大黄 虫水蛭虻虫为主。于中除去干漆蛴螬桃杏仁。而加当归乳香没药。 
以散血结。即用人参。以缓中补虚。兼助药力。以攻干血。栀子以开通热郁。服用劳水者。 
取其行而不滞也。仲景按证用药。不虑其峻。授人方术。已略为降等。犹恐误施。故方下注云。治一切劳瘵 
积滞。疾不经药坏者宜服。可见慎重之至也。(此系于抄节喻氏法律之文。百劳丸。 
非仲景之方。出于医学纲目。而吴氏方考亦云。百劳丸。齐大夫传张仲景方也。未见所据。) 
x大黄 虫丸x 
大黄(十分蒸) 黄芩(一两) 甘草(三两) 桃仁(一升) 杏仁(一升) 芍药 
(四两) 干地黄(十两) 干漆(一两) 虻虫(一升) 水蛭(百枚) 蛴螬(一升) 虫(半升) 
上十二味。末之。炼蜜和丸小豆大。酒饮服五丸。日三服。 
倪氏本草汇言云。仲景方。治五劳虚极羸瘦。腹满不能饮食。内有干血。肌肤甲错者。用干漆(一两。 
炒烟尽。) 虫(十个。去足。焙燥。共为细末。)大黄(一两) 酒煮半日。捣膏为丸。如黍米大。每 
服十丸。白汤送下。案此盖后人以意减味者。李氏纲目 虫 
条所收。大黄 虫丸。乃本书妇人产后病篇下瘀血汤也。虽是似误。然二方并单捷。亦不可废焉。 
x附方x 
x千金翼炙甘草汤x(〔原注〕一云复脉汤○案翼方。标以复脉汤。注仲景名炙甘草汤。)治虚劳不足。汗出 
而闷。脉结悸。行动如常。不出百日。危急者十一日死。(翼。悸上。有心字。十二。作二十二。) 
甘草(四两炙) 桂枝 生姜(各三两) 麦门冬(半升) 麻仁(半升) 人 
参阿胶(各二两) 大枣(三十枚) 生地黄(一斤) 
上九味。以酒七升。水八升。先煮八味。取三升。去滓。 
纳胶消尽。温服一升。日三服。(翼云。越公杨素。患失脉七日服五剂而复。) 
〔尤〕脉结。是荣气不行。悸则血亏而心无所养。荣滞血亏。而更出汗。岂不立槁乎。故虽行动如常。 
断云不出百日。知其阴亡而阳绝也。人参桂枝甘草生姜。行身之阳。胶麦麻地。行身之阴。盖欲使阳得复行 
阴中。而脉自复也。后人只喜用胶地等。而畏姜桂。岂知阴凝燥气。非阳不能化耶。 
案本草。甘草。别录云。通经脉。利血气。大明云。通九窍。利百脉。寇宗 云。生则微凉。炙则温。 
盖四逆汤之治逆冷。复脉汤之复失脉。功 在乎甘草。伤寒类要。伤寒 
心悸脉结代者。甘草二两。水三升。煮一半。服七合。日一服。此单甘草汤。其义可知耳。 
x肘后獭肝散x 治冷劳。又主鬼疰一门相染。 
獭肝一具。炙干末之。水服方寸匕。日三服。(炙。肘后。作阴。) 
案本草。獭肝。甘温有毒。别录。治鬼疰。而肘后。无治冷劳之文。云。尸疰鬼疰者。即是五尸之中。 
尸疰。又挟诸鬼邪为害也。其病变动。乃有三十六种。至九十九种。大略令人寒热沉沉嘿嘿。不的知其所苦。 
而无处不恶。累年积月。渐沉顿滞。以至于死。后复注易傍人。乃至灭门。觉如 
此候者。宜急疗之。千金。外台。引崔氏。并同。 
巢源鬼注候云。注之言住也。言其连滞停住也。人有先无他病。忽被鬼排击。当时或心腹刺痛。或闷绝 
倒地。如中恶之类。其得瘥之后。余气不歇。停住积久。有时发动。连滞停住。乃至于死。死后注易傍人。故 
谓之鬼注。刘熙释名 
云。注。注也。相灌注也。疰。即注之从 者。 

卷二
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
属性:(脉经合下饮病咳嗽为一篇) 

卷二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
论三首、脉证四条、方十五首
属性:问曰。热在上焦者。因咳为肺痿。肺痿之病。从何得之。师曰。或从汗出。或从呕吐。或从消渴小 
便利数。或从便难。又被快药下利。重亡津液。故得之。曰。寸口脉数。其人咳。 
口中反有浊唾涎沫者何。师曰。为肺痿之病。若口中辟辟燥。咳即胸中隐隐痛。脉反滑数。此为肺痈。咳 
唾脓血。脉数虚者为肺痿。数实者为肺痈。(脉经曰上。有问字。分为二条。快药。作 药。 
咳唾脓血。脉经。千金。分为另条。程本金鉴。接上肺痈为是。) 
〔尤〕此设为问答。以辨肺痿肺痈之异。热在上焦二句。见五脏风寒积聚篇。盖师有是语而因之以为问 
也。汗出。呕吐。消渴。二便下多。皆足以亡津液。而生燥热。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