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社科电子书 > 中医养生学 >

第25节

中医养生学-第25节

小说: 中医养生学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⑽展δ茉俗#吮憧杉笆钡玫接┯Γ员Vじ髦稚砉δ芑疃7粗⒒蚬ィ级匀颂褰】挡焕

过分饥饿,则机体营养来源不足,无以保证营养供给。消耗大于补充,就会使机体逐渐衰弱,势必影响健康。反之,饮食过量,在短时间内突然进食大量食物,势必加重胃肠负担,食物停滞于肠胃,不能及时消化,就影响营养的吸收和输布;脾胃功能因承受过重,亦会受到损伤。其结果,都难以供给人体生命所需要的足够营养。气血化生之源不足,必然导致疾病的发生,无益于健康。《管子》说:“饮食节,……则身利而寿命益”,“饮食不节……则形累而寿命损”。《千金要方·养性序》进而指出:“不欲极饥而食,食不可过饱;不欲极渴而饮,饮不可过多。饱食过多,则结积聚,渴饮过多,则成痰澼”,人在大饥大渴时,最容易过饮过食,急食暴饮。所以在饥渴难耐之时,亦应缓缓进食,避免身体受到伤害。当然,在没有食欲时,也不应勉强进食,过份强食,脾胃也会受伤。《吕氏春秋·孟春纪》说:“肥肉厚酒,务以自强,命曰烂肠之食”,《素问·痹论》说:“饮食自倍,肠胃乃伤”。梁代陶弘景在《养性延命录》也指出:“不渴强饮则胃胀,不饥强食则脾劳”,这些论述都说明了节制饮食定量的重要养生意义。

(二)定时

定时是指进食宜有较为固定的时间,早在《尚书》中就有“食哉惟时”之论。有规律的定时进食,可以保证消化、吸收机能有节奏地进行活动,脾胃则可协调配合,有张有弛。饮食物则可在机体内有条不紊地被消化、吸收,并输布全身。如果食无定时,或零食不离口,或忍饥不食,打乱胃肠消化的正常规律,都会使脾胃失调,消化能力减弱,食欲逐渐减退,有损健康。

我国传统的进食方法是一日三餐。若能经常按时进餐,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则消化功能健旺,于身体是大有好处的。

定量、定时是保护消化功能的调养方法,也是饮食养生的一个重到原则,历代养生家都十分重视这个问题,例如: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指出:“食欲数而少,不欲顿而多”,这即进食适度的意思。一日之内,人体的阴阳气血的昼夜变化而盛衰各有不同。白天阳气盛,故新陈代谢旺盛,需要的营养供给也必然多,故饮食量可略大;夜晚阳衰而阴盛,多为静息入寝,故需要的营养供给也相对少些。因而,饮食量可略少,这也有利于胃肠的消化功能。所以,自古以来,就有“早饭宜好,午饭宜饱,晚饭宜少”之说。

早饭宜好 经过一夜睡眠,人体得到了充分休息,精神振奋,但胃肠经一夜时间,业已空虚,此时若能及时进食,则体内营养可得到补充,精力方可充沛。所谓早饭宜好,是指早餐的质量,营养价值宜高一些,精一些,便于机体吸收,提供充足的能量。尤以稀、干搭配进食为佳,不仅摄取了营养,也感觉舒适。

午饭宜饱 中午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上午的活动告一段落,下午仍需继续进行,白天能量消耗较大,应当及时得到补充。所以,午饭要吃饱,所谓“饱”是指要保证一定的饮食量。当然,不宜过饱,过饱则胃肠负担过重,也影响机体的正常活动和健康。

晚饭要少 晚上接近睡眠,活动量小,故不宜多食。如进食过饱,易使饮食停滞,增加胃肠负担,会引起消化不良,影响睡眠。所以,晚饭进食要少一些。也不可食后即睡,宜小有活动之后入寝。《千金要方·道林养性》说:“须知一日之忌,暮无饱食”,“饱食即卧乃生百病”。

三、饮食卫生

注意饮食卫生,也是我国人民的好传统。自古以来,饮食卫生一直为人们所重视,把注意饮食卫生看成是养生防病的重要内容之一。归纳起来,大要有三:

(一)饮食宜新鲜

新鲜、清洁的食品,可以补充机体所需的营养,饮食新鲜而不变质,其营养成分很容易被消化、吸收,对人体有益无害。食品清洁,可以防止病从口入,避免被细菌或毒素污染的食物进入机体而发病。因此,饮食物要保证新鲜、清洁。《论语·乡党》中就有“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仲景在《金匮要略》中进一步指出:“秽饭、馁肉、臭鱼食之皆伤人”。告诫人们,腐败不洁的食物变质的食物不宜食用,食之有害。新鲜、清洁的食品才是人体所需要的。

(二)宜以熟食为主

大部分食品不宜生吃,需要经过烹调加热后变成熟食,方可食用,其目的在于使食物更容易被机体消化吸收。同时,也使食物在加工变热的过程中,得到清洁、消毒,除掉一些致病因素。实际上,在人类取得火种以后,吃熟食便成为人类的饮食习惯,以致发展为烹调学。孔子的“脍不厌细”,也是着眼于熟食而言。故饮食以熟食为主是饮食卫生的重要内容之一,肉类尤须煮烂。《千金要方·养性序》说:“勿食生肉,伤胃,一切肉惟须煮烂”,这对老年人尤为重要。

(三)注意饮食禁忌

在人类长期的实践过程中,人们逐渐认识到,有些动、植物于人体有害,吃入后会发生食物中毒,如海豚、发芽的土豆等,对人体有毒,误食会影响健康,危及生命。因而,在饮食中,应多加小心,仔细辨认。早在两千多年前,汉代医家张仲景就提出了有关食品禁忌的问题。在《金匮要略》中,分别有《禽兽鱼虫禁忌井治》和《果实菜谷禁忌并治》两类,指出:“肉中有朱点者,不可食之”,“六畜自死,皆疫死,则有毒,不可食之”,“诸肉及鱼,若狗不食,鸟不啄者,不可食之”,“生果停留多日,有损处,食之伤人”,“果子落地经宿,虫蚁食之者,人大忌食之”。这些饮食禁忌,至今仍有现实意义,在饮食卫生中,应予以足够重视。

(四)因时因人制宜

随四时气候的变化而调节饮食,是饮食养生的原则之一,对于保证机体健康是有很好作用的。元代忽思慧所著的《饮膳正要》一书中说:“春气温,宜食麦以凉之;夏气热,宜食菽以寒之,秋气燥,宜食麻以润其燥;冬气寒,宜食黍以热性治其寒”,概括地指明了饮食四时宜忌的原则(详见下篇“因时养生”)。

饮食调摄,还要根据不同的年龄、体质、个性、习惯等方面的差异,分别予以安排,不可一概而论。例如:胃酸偏多的人,宜适当多食碱性食物;而胃酸缺乏的人宜适当选择偏于酸性的食品,以保证食物的酸碱适度。体胖之人,多有痰湿,故饮食宜清淡,而肥甘油腻则不宜多食;体瘦之人,多阴虚内热,故在饮食上宜多吃甘润生津的食品,而辛辣燥烈之品则不宜多食(详见下篇“体质养生”与“因人养生”)。

第三节 进食保健
进步保健关系到饮食营养能否更好地被机体消化吸收,故应予以足够重视。现择其要,归纳如下:

一、进食宜缓

进食宜缓是指吃饭时应该从容缓和,细嚼慢咽。《养病庸言》说:“不论粥饭点心,皆宜嚼得极细咽下”。这样进食,既有利于各种消化液的分泌,食物易被消化吸收;又能稳定情绪,避免急食暴食,保护肠胃。

急食则食下易化,暴食则会骤然加重肠胃负担,还容易发生噎、呛、咳等意外,是应当予以重视的。

二、食宜专致

《论语·乡党》中说:“食不语”。进食时,应该将头脑中的各种琐事尽量抛开,把注意力集中到饮食上来。进食专心致志,既可品尝食物的味道,又有助于消化吸收,更可以有意识地使主食、蔬菜、肉、蛋等食品杂合进食,做到“合理调配”。同时,也可增进食欲。古人所说的“食不语”及“食勿大言”(见《千金翼方》),就是要人们在吃饭时专心致志,说明自古以来,早已认识到专心进食有利于消化的道理。倘若进食时,头脑中仍思绪万千,或边看书报,边吃饭,没有把注意力集中在饮食上,心不在“食”。那么,也不会激起食欲,纳食不香,自然影响消化吸收,这是不符合饮食养生要求的。

三、进食宜乐

安静愉快的情绪有利于胃的消化,乐观的情绪和高兴的心情都可使食欲大增,这就是中医学中所说的肝疏泄畅达则胸胃健旺。反之,情绪不好,恼怒嗔恚,则肝失条达,抑郁不舒,致使脾胃受其制约,影响食欲,妨碍消化功能。古有“食后不可便怒,怒后不可便食”之说。故于进食前后,均应注意保持乐观情绪,力戒忧愁恼怒,不使其危害健康。

进食时,要使情绪舒畅乐观,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进食的环境要宁静、整洁

这对稳定人的情绪是很重要的。喧闹、嘈杂及脏乱不堪的环境,往往影响人的情绪和食欲。

(二)进食的气氛要轻松愉快

进食过程中,不回忆、不谈论令人不愉快的事情,不急躁、不争吵,保持轻松愉快的气氛。

(三)轻松、柔和的乐曲有助于消化吸收

《寿世保元》中说:“脾好音声,闻声即动而磨食”。故在进食时,放一些轻柔松快的乐曲,有利于增进食欲及加强消化功能。

第四节 食后养生
进食之后,为了帮助消化食物,亦应做一些必要的调理,例如:食后散步、摩腹等。

一、食后摩腹

《千金翼方》说:“平日点心饭讫,即自以热手摩腹”,又说:“中食后,还以热手摩腹”。食后摩腹的具体方法是:吃食以后,自左而右,可连续作二、三十次不等。这种方法有利于腹腔血液循环,可促进胃肠消化功能,经常进行食后摩腹,不仅于消化有益,对全身健康也有好处,是一种简便易行,行之有效的养生法。

二、食后散步

进食后,不宜立即卧床休息。饭后宜做一些从容缓和的活动,才于健康有益。俗话说:“饭后百步走,能活九十九”,《摄养枕中方》中说:“食止、行数百步,大益人”。进食后,活动身体,有利于胃肠蠕动,促进消化吸收,而以散步是最好的活动方式。

如果在饭后,边散步,边摩腹,则效果更佳。《千金翼方》将其归纳为:“食后,还以热手摩腹,行一二百步,缓缓行,勿令气急,行讫,还床偃卧,四展手足,勿睡,顷之气定”。这是一套较为完整的食后养生方法,后世多所沿用,实践证明行之有效。

三、食后漱口

食后还要注意口腔卫生。进食后,口腔内容易残留一些食物残渣,若不及时清除,往往引起口臭,或发生龋齿、牙周病。早在汉代,《金匮要略》中即有“食毕当漱口数过,令牙齿不败口香”之说。经常漱口可使口腔保持清洁,牙齿坚固,并能防止口臭,龋齿等疾病。


第十章 房事与养生
房事,又称为性生活。房事养生,就是根据人体的生理特点和生命的规律,采取健康的性行为,以防病保健,提高生活质量,从而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性行为是人类的一种本能,是人类生活的重要内容之一,故有人把性生活、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一起列为人类的三大生活。房事保健的根本任务,是人的性生理、心理、性爱等一系列活动规律,通过宣传教育,使人们掌握性的必要知识和正规的性行为,培养高尚的性道德,建设社会主义的性文明,提高人口的素质。

第一节 房事养生教育的重要性
房事养生,又可称为性保健。它是一门新颖而又古老的学科。说它新颖,是因为它于近三四十年来才受到国内外医家的重视和研究,说它古老,则是这门学科源远流长,随着人类文明的诞生,就有了性医学的萌芽。中国古代对房事保健的研究是很早的,但由于古代封建礼教的约束,特别是儒家思想的长期统治,对于性的知识认为诲淫败俗,不屑称道。因此,长期以来,性保健教育是一个充满阻力、非难和曲解的问题,致使人类自身的性知识和学说并没有得到正确的对待,性医学在传统医学中仍是一个薄弱环节,这种情况亟待改变。

人的生长发育可以分为两个过程,即自然生长过程和社会化过程。人的性活动不是个人个体问题,而是具有社会性。因为性活动必然发展为婚姻、生育,生育又必然影响到整个社会,因此性保健是一种社会需要。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看到中学生乃至小学生早恋现象增多,青少年性错误和性犯罪增多,婚前性关系和少女怀孕,未婚怀孕增多,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复杂。其中有“性解放”、“性自由”思潮的影响,有黄色文化、淫秽物品的毒害传染,但还有一条就是缺乏科学的性知识、高尚的性道德理论的教育和灌输。不宣传正确的思想,就抵制不了有害的思潮,丑恶的东西就易泛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