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社科电子书 > 中医养生学 >

第21节

中医养生学-第21节

小说: 中医养生学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冬季气候寒冷,服装要达到防寒保温的效果,宜选择织物厚、透气性小和保温性良好的深色材料。随着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逐步用丝棉、驼毛、人造毛、羽绒等来代替棉花。既松软轻便,保温效果又好。此外,帽子、鞋袜、围巾等,也要求根据四时特点合理选用。

(二)舒适得体

人们应当做到“量体裁衣”。保障衣着有利于气血运行和正常发育。尤其是在青少年时期。生长发育比较旺盛,不可片面追求线条美和造型,衣着和服饰不应过紧过瘦。现代研究认为,若衣着压力超过30g/cm2,人体就有一种压迫感,穿着就会不舒适。如果年轻女性长期束胸以及乳罩过紧,则会影响胸廓发育,降低肺活量,束腰过紧,可致肋缘凹陷、胸廓变形、腹腔脏器移位,有损于健康。相反,衣着过于肥大、襟袖过长,则不利于保暖,也不便于活动。对于老人、小孩以及某些专业人员还是不安全因素,容易造成外伤和事故。

舒适是人类本能的需要,从卫生学角度看,穿衣就是为了起舒适、保健的作用。《老老恒言·衣》:“惟长短宽窄,期于适体”。衣着款式合体才会既增添美感,又使人感觉舒适,从而起到养生保健的效果。

三、增减衣服的宜忌

由于四季气候的变化各有一定的特点,所以脱着衣服时必须不失四时之节。《老老恒言·燕居》说:“春冰未泮,下体宁过于暧,上体无妨略减,所以养阳之生气”。春季阴寒未尽,阳气渐生,早春宜减衣不减裤,以助阳气的升发。夏季尽管阳热炽盛,适当的脱着衣服,仍是避其凉热的最佳方法。秋季气候转凉,亦要注意加衣,但要避免一次加衣过多。俗有“春捂秋冻”之说,即春季宁稍暖,秋季可稍凉。冬季“宜寒甚方加棉衣,以渐加厚,不得一顿便多,唯无寒而已”(《摄生消息论》)。

衣服要随天气变化及时增减,切不可急穿急脱,忽冷忽热。《摄生消息论·春季摄生消息论》说:“春季天气寒暄不一,不可顿去棉衣。老人气弱骨疏体怯,风冷易伤腠理,时备夹衣,温暖易之。一重减一重不可暴去”。《老老恒言·燕居》亦说“绵衣不顿加,少暖又须暂脱”。古人认识到穿衣不宜过暖过寒,否则反倒容易受邪致病。因为衣服过暖或过寒,则机体缺乏耐受风寒的能力,而使抗邪防病之力减弱。至于老人和身体虚弱的人,由于对寒热的耐受性较差,所以又当尽量注意慎干脱着,以免风寒暑湿之侵,小心调摄。《彭祖摄生养性论》说:“先寒而后衣,先热而后解”,说明衣服的脱着应根据天气变化及时更换。此外,出汗之后,穿脱衣服尤宜注意如下二者。一者,大汗之时忌当风脱衣,如《千金要方·道林养性》说:“凡大汗勿偏脱衣,喜得偏风半身不遂”。这是因为大汗之时,人体腠理发泄,汗孔开放,骤然脱衣,易受风寒之邪侵袭而致病。二者,汗湿之衣勿得久穿,如《千金要方·道林养性》说:“湿衣与汗衣皆不可久着,令人发疮及风瘙”;《老老恒言·防疾》亦说:“汗止又须即易”。因为汗后湿衣不易干,伤害人体阳气。汗后腠理虚,汗湿滞留肌肤,易产生风寒湿之类的病变。

第四节 排便保健法
二便是人体新陈代谢、排除代谢废物的主要形式。二便正常与否,直接影响到人体的健康。所以,养成良好的二便卫生习惯,对健康长寿具有重要意义。

一、大便通畅的保健法

古代养生家对保持大便通畅极为重视。汉代王充在《论衡》中指出:“欲得长生,肠中常清,欲得不死,肠中无滓”。金元时代的朱丹溪也说:“五味入口,即入于胃,留毒不散,积聚既久,致伤冲和,诸病生焉”。就是说,肠中的残渣、浊物要及时不断地给以清理,排出体外,才能保证机体的生理功能。如果大便经常秘结不畅,可导致浊气上扰,气血逆乱,脏腑功能失调,因此而产生或诱发多种疾病,如头痛、牙痛、肛门病、冠心病、高血压、脑血管意外、肠癌等。现代的衰老理论中,有一种自家中毒学说认为,衰老是由于生物体在自身代谢过程中,不断产生毒素,逐渐使机体发生慢性中毒而出现衰老。大便不畅,最易使机体产生慢性自身中毒而出现衰老。可见这种学说与中医保持大便通畅可以防病延年的观点是一致的。保持大便通畅的方法很多,简要介绍如下:

例如,晚上睡觉之前或早晨起床之后,可按时上厕所,久而久之,则可养成按时大便的习惯。

(二)排便要顺其自然

养生家曹慈山在论述排便时说:“养生之过,惟贵自然”。要做到有便不强忍,大便不强挣。“强忍”和“强挣”都易损伤人体正气,引起痔疮等病。

从现代医学观点看,忍便不解则使粪便部分毒素会被肠组织粘膜吸收,危害机体。排便时,强挣努啧,会过度增高腹内压,导致血压上升,特别对高血压、动脉硬化者不利,容易诱发中风病。另外,由于腹内压增高,痔静脉充血,还容易引起痔疮、肛瘘等病。所以,年老用者尤当注意。

(三)要注意肛门卫生和便后调理

肛门对健康的关系,在一定意义上讲,并不亚于口腔,但通常人们对肛门卫生注意不够,因此,肛门疾病非常普遍。大便之后所用手纸应以薄而柔软、褶小而均匀为宜,不可用含油墨的废报纸、旧书纸、圆珠笔写过的纸,更不可用土块、石块、木块等代替手纸,以免污染肛门中毒,或刺伤肛门引起感染。每天晚上睡觉前,最好用温水清洗一下肛门,或经常热水坐浴,保持肛门清洁和良好的血液循环。内裤应宜用薄而柔软的棉布制品制做,不宜用粗糙或化学纤维的制品。如果肛门已有炎症,最好用水冲洗,不要用纸揩拭,并要积极治疗,防止再引起其他疾病。尤其是老年人,更应重视肛门卫生。

每次排便后,稍加调理,对身体会有很多益处。若在饱食后大使,使后宜稍喝一些汤或饮料,以助胃气利消化。《老老恒言》说:“饱后即大便,进汤以和其气”,这的确是养生经验之谈。若在饥饿时大便,为了防止便后气泄,排便时宜取坐位,便后稍进食物,还可做提肛动作3~5次,以补固正气。

(四)运动按摩通便

运动按摩可以起到疏畅气血,增强肠胃功能和消化排泄功能,加强大小肠的蠕动,促进新陈代谢,通畅大便的作用。平常可选用一些传统保健功法锻炼,如太极拳、气功导引养生功、腹部按摩保健法等。

此外,还要配合其他方面的综合保健。调摄精神,保持情绪安定;饮食调理,饮食多样化,多素少荤,粗细结合;对有便秘者,辅以药物对症治疗等。如果能做到上述各项,就能有效地保持大便通畅。

二、小便清利的保健法

小便是水液代谢后排除糟粕的主要途径,与肺、脾、肾、膀胱等脏腑的关系极为密切。在水液代谢的整个过程中,肾气是新陈代谢的原动力,调节着每一环节的功能活动,故有“肾主水”之称。水液代谢的好坏反映了机体脏腑功能的正常与否,特别是肾气是否健旺。小便通利,则人体健康;反之,则说明人有疾患。所以古代养生家十分重视小便卫生。苏东坡在《养生杂记》中说:“要长生,小便清;要长活,小便洁”。《老老恒言·便器》亦说:“小便惟取通利”。保持小便清洁、通利,是保证身体健康的重要方面。其具体方法约有如下数端:

水液代谢以通畅和调为顺,不可滞留,故《素问·经脉别论》有“通调水道”之说。对于保证水道通调之法,清代曹慈山在《老老恒言》中提出了重在饮食调摄的四个要点:“食少化速,则清浊易分,一也;薄滋味,无粘腻,则渗泄不滞,二也;食久然后饮,胃空虚则水不归脾,气达膀胱,三也;且饮必待渴,乘微燥以清化源,则水以济火,下输倍捷,四也。所谓通调水道,如是而已。如但犹不通调,则为病。然病能如是通调,亦以渐而愈”。由此可见,正确调摄饮食,做到少食、素食、食久后饮、渴而才饮等,是保证小便清利的重要方法。此外,情绪、房事、运动对小便的清利也有一定的影响,因此还要保持情绪乐观、节制房事和适当运动锻炼。

经常进行导引和按摩保健,对于小便通利很有好处,其主要方法有三:

1、导引壮肾 晚上临睡时,或早晨起床后,调匀呼吸,舌抵上腭,眼睛视头顶上方,随吸气,缓缓做收缩肛门动作,呼气时放松,连续做8~24次,待口中津液较多时,可嗽津咽下。这种方法可护养肾气,增强膀胱制约能力,可以防治尿频、尿失禁等症。

2、端坐摩腰 取端坐位,两手置于背后,上下推搓30~50次,上至背部,下至骶尾,以腰背部发热为佳,可在晚上就寝时和早晨起床时进行练习。此法有强腰壮肾之功,有助于通调水道。

3、仰卧摩腹 取仰卧位,调匀呼吸,将掌搓热,置于下腹部,先推摩下腹部两侧,再推下腹部中央,各作30次。动作要由轻渐重,力量要和缓均匀。作功时间亦可在早晚。此法有益气,增强膀胱功能。对尿闭、排尿困难有一定防治作用。

(三)注意排尿宜忌

排尿是肾与膀胱气化功能的表现,是一种生理反应,因此有尿时要及时排出,不要用意志控制不解,否则会损伤肾与膀胱之气,引起病变。《千金要方·道林养性》说;“忍尿不便,膝冷成痹”。《老老恒言·便器》指出:“欲溺便溺,不可忍,亦不可努力,愈努力则愈数而少,肾气窒塞,或致癃闭”。排尿要顺其自然,强忍不尿,努力强排,都会对身体健康造成损害。

男子排尿时的姿势也有宜忌。《千金要方·道林养性》说:“凡人饥欲坐小便,若饱则立小便,慎之无病”。《老老恒言》解释其道理说:“饱欲其通利,饥欲其收摄也”。现代医学中有一种“排尿性晕厥症”,即在排尿时由于血管舒张和收缩障碍,造成大脑一时供血不足而致的突然晕倒的病症。其发生的原因很多,但有时与体位突然改变,排尿时屏气用力过度有一定关系。


第八章 睡眠养生
睡眠,本属“起居作息”范畴,由于人的一生约有三分之一的时间是在睡眠中度过的,显得特别重要,而且睡眠养生的内容又十分丰富,故单立一章,予以讨论。

所谓睡眠养生就是根据宇宙与人体阴阳变化的规律,采用合理的睡眠方法和措施,以保证睡眠质量,恢复机体疲劳,养蓄精神,从而达到防病治病、强身益寿的目的。

阴阳是人体的生理需要,也是维持生命的重要手段。可以说睡眠与生存有着同等的意义。历代医家和养生家对睡眠养生都很重视,科学的摄生保健更需要全面掌握睡眠的规律及方法。

第一节 睡眠的生理
睡眠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但在很长一段历史中,人们对睡眠的机制认识并不清楚。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在古代理论基础上对有关睡眠的各种问题有了越清晰的认识,并在实验基础上给予了科学的证实。

一、中医的睡眠理论

中医学从唯物的形神统一观出发认为,睡眠——清醒是人体寤与寐之间阴阳动静对立统一的功能状态,并运用阴阳变化、营卫运行、心神活动来解释睡眠过程,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睡眠理论。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

(一)昼夜阴阳消长决定人体寤寐

由于天体日月的运转,自然界处于阴阳消长变化中,最突出的表现就是昼夜交替出现。昼属阳,夜属阴。与之相应,人体阴阳之气也随昼夜而消长变化,于是就有了寤和寐的交替。寤属阳为阳气所主,寐属阴,为阴气所主。可以说,自从有了人类,就有了人类活动的规律——“日出而作,日入而息”这种比较严格的节律。正如《灵枢·营卫生会》言:“日入阳尽而阴受气矣夜半而大会,万民皆卧,命曰合阴;平旦阴尽而阳受气,如是无已,与天地同纪”。在《灵枢·口问》又进一步解释说:夜半“阳气尽,阴气盛,则目瞑”;白昼“阴气尽而阳气盛,则寤矣”。

(二)营卫运行是睡眠的生理基础

人的寤寐变化以人体营卫气的运行为基础,其中与卫气运行最为相关。《灵枢·卫气行》说:“卫气一日一夜五十周于身,昼行于阳二十五周,夜行于阴二十五周”。《灵枢·营卫生会》也说:“卫气行于阴二十五度,行于阳二十五度,分为昼夜,故气至阳而起,至阴而止”。起指起床,止即入睡。由此可见,卫气行于阴,则阳气尽而阴气盛,故形静而入寐;行于阳,则阴气尽而阳气盛,故形动而寤起。所以《灵枢·天年》说:“营卫之行,不失其常,故昼精而夜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