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社科电子书 > 中医养生学 >

第18节

中医养生学-第18节

小说: 中医养生学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的途径,避免重蹈发达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复辙。其次,在我国现有技术条件下,人口规模越大,密度越高,活动程度越大的地方,产生的污水、废气、垃圾越多,生态环境污染也越严重。因此,控制人口规模,是减轻环境污染,改善环境质量的重要措施。

对于饮水卫生,重点是治理“三废”。从合理规划,综合利用、净化处理等几方面入手解决。个人防护可采取一些简便易行的方法,如将水煮沸后饮用,农村家庭用适量漂白粉投入水缸中亦可达消毒目的。

第三节 居住环境与健康
一、选择住宅环境

人生大约有一半以上时间是在住宅环境中度过的。因此,如何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选择住宅和营造房屋,创造一个科学合理、舒适清静的居住环境,对保障身心健康、延年益寿是非常重要的。

自古以来,我国人民就十分重视选择住宅环境,认为适宜的住宅环境不仅能为人类的生存提供基本条件,还能有效地利用自然界中对人体有益的各种因素,使体魄强健、精神愉快。历代学者在这方面做过不少独到的研究工作,如《太平御览》专列“居处”一章,《遵生八笺》也有“居室安处”条目,专门论述这个问题。综合古今有关环境科学的论述,理想的住宅环境要从下面几个方面考虑:

(一)住宅选址

一般而言,要选择依山傍水的地势建筑住宅。依山建房,冬季山体及山上的树木作为天然屏障,可遮挡猛烈的风沙,减缓寒冷的气流;夏季山上茂密的树林,可减少阳光的强烈辐射,调节炎热的气候,且绿树成荫,鸟语花香,使人感到溶身于美丽的大自然中,更增添生活情趣。傍水而居,使日常生活用水方便,尤其清澈甘冽,终年不断的山泉,可潮润空气,且很少污染。

城市住宅虽无自然山水可依托,但可通过植物绿化,建造街心花园、喷泉,保证楼群间适当空旷地带以及假山、影背,形成人工景观。北京紫禁城就在都市里人为地形成了依山傍水的环境,整个紫禁城外由一护城河环绕,流水潺潺,三大殿及其他建筑都背靠一座假山。这种背景方式,特别有助于防风御寒,堪称古代城市建筑之楷模。

(二)住宅朝向

建房座向的选择是根据地理位置所确定的。就我国大部分地区而言,建房的最佳座向是座北朝南。这样做的优点有二:

1、有利于室温调节 我国地处低纬度,位于亚洲大陆东部,濒临太平洋,为大陆性季风气候。冬寒夏热,雨热同季。冬季尤其在北方,经常西北风劲吹,寒流袭人,如房门朝北,冷风直入室内,室温降低,使人格外不适,易感冒患病。夏季东南风微拂,如房门朝北,凉风只好绕墙而过,不能直接进入室内,室内空气不流通,闷热憋气,同样有害于人体健康。

2、有利于室内采光 我国地处北半球,太阳位置多半偏南。夏天温度偏高,太阳光线与南墙的夹角小,墙面和窗户接受太阳的辐射热量反而减少,尤其中午前后,太阳的位置最高,阳光几乎直射地面,强烈的阳光照不到室内,避免了室温过高。反之,冬季太阳位置偏低,阳光从外面斜射进来,如房门、窗户朝南,阳光直按照入室内,且光照时间较长。从保健角度来讲,室内每天应保证2。5~4小时的光照为好。且自然采光优于人工采光,对人体健康更有益处。因此,条件允许时,最好选样南向建房。

(三)因地制宜设计

我国地域广阔,全国分为同建筑气侯区。在居室建筑上,除选择良好的宅址和理想的座向,还要考虑到各地区的地理气候、生活习惯和物质条件,因地制宜设计出不同风格的房屋结构。千百年来,勤劳智慧的中华民族创造出种类繁多的建筑,从帝王权贵的宫廷楼台,到僧侣平民的庙宇村落,不仅各具特色,且大多符合养生保健原理。如我国北方雨水较少,故屋顶设计坡度小,而南方雨水多,屋顶设计坡度就较大;再如墙壁厚度,东北一带流行夹层暖墙,建筑用砖也比普通规格厚,这就是为了适应当地漫长的冬季取暖需要。还有陕北的窑洞;草原上的毡房,西南边陲的竹楼,这些传统建筑无不闪烁着科学与智慧的光辉,需要我们去探索其中的精蕴。

二、不良居住环境因素举例

(一)异臭

异臭是指能刺激嗅觉器官,引起人不愉快的臭气。产生这种臭气的物质为异臭物。有些企业(如食品、香料业)排出的气体虽然对短期接触者来说,可能是令人愉快的香味,但对工厂周围环境的居民来说,长期接触这种非正常的气味,也会感到不愉快,甚至厌恶。因此异臭是较为常见的环境污染问题。

异臭的来源分天然和人工两种。天然来源主要指动植物的蛋白质被细菌腐败分解产生各种异臭物,特别是停滞不动的污水和沼泽地,更易分解发臭。人工来源最常见的有石油、化工厂、造纸厂、动物饲养或加工场、废水、垃圾、粪便处理场等处。

异臭对人休的影响是渐进的。人们突然闻到异臭时会产生反射性抑制吸气,使呼吸次数进少,深度变浅,甚至暂时停止呼吸。经常接触异臭会使人厌食、恶心、呕吐、消化功能减退。长期受到一种或几种低浓度异臭物质的刺激,会导致嗅觉疲劳或丧失,以致“久而不闻其臭”。脑神经不断受恶臭刺激,可导致大脑皮层兴奋和抑制的调节功能丧失。异臭物污染严重时,使人烦躁不安,无精打采,思想不集中,工作效率下降,判断力和记忆力减低。

异臭还迫使人们关闭门窗,影响居室的生活卫生条件,污染源附近的房屋、树木等会吸附异臭物,而且不易清除,形成二次污染物。异臭还会损害人的自尊心,影响心理状况和人际关系。

(二)噪声

声音可分为噪声、语声和乐声。所谓噪声是指人们不需要的声音,凡干扰人们休息、睡眠、工作、学习、思考和交谈等不协调的声音均属噪声。但有时出现有调的、好听的乐曲、歌曲,当它使人们感到厌烦并影响人们的工作、学习时,也被认为是不需要的声音,也称为噪声。可见,噪声的定义不是绝对的,它不是根据客观声音的物理性质定义,而是根据人们的主观感受,生活环境和心理状态等因素确定的。凡噪声超过人们的生产、生活活动所能接受的程度,就叫噪声污染。

环境噪声的来源有四:交通噪声、工业噪声、施工噪声和社会噪声(如集市贸易嘈杂声、高音喇叭声、家庭收录机、洗衣机等发出的声响)。

噪声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是多方面的。长期工作在85dB噪声的情况下,可引起难听甚至耳聋。另外,噪声对人体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内分泌系统等都有影响,引起神经衰弱、心跳加快、心律不齐、血压升高,还可能导致血中胆固醇含量增高、动脉硬化。噪声尤其影响女性生理功能,引起月经紊乱、妊娠合并症,使自然流产率、畸胎率和低体重胎儿发生率增高。

三、预防保健措施

(一)绿化环境

满目葱翠的环境不仅有益于人体新陈代谢,对心理起调节、镇静作用,还可减轻污染,改善气候,保护人类健康。绿化的作用大致有以下几方面:

1、净化空气 绿化地带通过光合作用,成为氧气的天然加工厂。另外,在城市被污染的异臭气味中,二氧化硫含量多、分布广、危害大。绿色植物在生长过程中可吸收二氧化硫,使空气不断净化,青草还能吸收氟化氢、氯气、氢气、汞蒸气等对人、畜、农作物有害的其他气体。

2、减弱噪声 绿化地带能很好地吸收和屏障噪声。公园中成片的树木约可降低噪声5~40分贝;绿化街道的两旁植树可使噪声降低8~10dB。若以乔木、灌木、草地相结合,消除噪声效果更好。

3、除尘灭菌 绿叶虽小,但它的叶表面积却是其占地面积的二、三十倍,叶片粗糙茂密,有的还长了许多绒毛,因而具有很强的吸附和阻留灰尘能力。据估计,全世界每年要向大气中排放一亿吨粉尘,造成空气污染。草坪上空的粉尘(飘尘)浓度为无草裸露土地的1/5,而一般细菌都依附在飘尘中,随空气中尘埃的减少,各种细菌自然减少。而且有些绿色植物的根叶还能分泌出一种杀灭细菌的物质,除空气中细菌,连土壤中的致病菌也会被消灭。

4、调节气候 绿色植物有吸收和反射阳光作用,并能通过叶面蒸发,消耗一部分热量,高大叶阔的树木能遮挡烈日,因此可调节气温和空气湿度。

(二)搞好环境卫生

保持清洁的环境卫生是我国人民良好的传统习惯。殷商甲骨文中就有大扫除的记载;敦煌壁画上还有一幅“殷人洒扫火燎防疫图”;《礼记》讲:“鸡初鸣,威盥嗽,洒扫室堂及庭”。表明两千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很重视环境卫生,清晨打扫已成为居民的日常习惯。

在工业高度发展,人口密度增加,“三废”污染日趋严重的今天,环境卫生的保护更为重要。城市里,除定期打扫,保持环境清洁外,还要建立良好的公共卫生习惯和生活秩序,人人做到不随地吐痰,不乱丢果皮纸屑,自觉维护公共卫生。乡村中,要妥善管理厕所、牲口棚,疏通渠道,并可在周围栽种具有驱虫作用的植物或带有香气的花草,如除虫菊等。

(三)治理污染

一个地区的环境污染受该地区的工业结构与布局、能源结构、交通管理、人口密度、地形、气象、植被面积等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所影响。因此,环境污染的治理具有区域性、整体性和综合性的特点。

大气污染的治理,包括合理安排工业布局和城镇功能分区的配置,控制燃料污染(改革燃料构成,集中供热,改造锅炉,原煤脱硫,适当增加烟囱高度等),以及防止废气污染环境的各种工艺和净化措施。

控制环境噪声的根本措施是合理的功能分区,将工业区,交通运输区、居住区的相互位置安排好。居住区应按主导风向设在噪声源的最小风频的下风侧,居住区内可将对噪声要求不高的公共建筑如商店、餐厅、服务网点等布置在邻近街道的地点,形成隔音屏障,以保持居住区内部安静。要求安静的住宅、学校、医院等建筑,可离噪声源远些,或利用空地绿化减弱噪声。

加强交通管理对降低交通噪声也有重要作用。

个人防护,可利用耳塞、耳罩、耳棉等隔绝噪声,也不失为经济有效的方法。

第四节 室内环境与健康
住宅是人们生活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为了充分利用自然环境中的有利因素,防止不良影响而创造的日常生活室内环境。

室内环境对人体的作用一般是长期的、慢性的,不易在较短时间内明显表现出来,一些环填因素又常同时综合作用于人体。因此,它与居民健康的关系是复杂的。良好的室内环境可提高机体各系统的生理功能,增强抵抗力,降低患病率和死亡率;反之,低劣的室内环境对人形成一种恶性刺激,使居民健康水平下降。

一、理想的居室环境

(一)居室结构

居民的住宅和平面配置要适当。一般说,每户住宅应有自己独立的成套房间,包括主室和辅室。主室为一个起居室和适当数目的卧室;辅室是主室以外的其他房间,包括厨房、厕所、浴室、贮藏室以及过道、阳台等室外设施。主室应与其他房间充分隔开,以免受其不良影响,并且应有直接采光。卧室应配置在最好的朝向。

对居室面积的要求是宽敞适中。《吕氏春秋·重已》说:“室大则多阴,台高则多阳。多阴则蹶,多阳则痿,此阴阳不适之患也”。即是说,居室不宜太高大,也不宜太低小,否则阴阳各有偏颇,会导致疾病的发生。从现代卫生学的要求,正常居室面积为15m2左右,城市住房每人平均6~9m2,农村8~12m2为宜。居室净高为2。6~2。8m,炎热地区可稍高,寒冷省份可略低一些。

居室进深是指开设窗户的外墙内表面至对面墙壁内表面的距离。它与采光和换气有关,通常一侧有窗的房间,进深不宜超过从地面到窗上缘的2~2。5倍;两侧开窗者,进深可增加到这个高度的4~5倍。另外,居室进深与居室宽度之比,不宜大于2比1,最好是3比2,以便于室内家具的布置。

室内微小气候是指室内由于围炉结构(墙、屋顶、地板、门窗等)的作用,形成的与室外不同的室内气候。它主要由气温、气湿、气流和热辐射(周围物体表面温度)四种气象因素组成。这四种气象因素综合作用于人体,直接作用是影响人体的体温调节。

居室内的微小气候要能保证机体的温热平衡,不使体温调节功能长期处于紧张状态。保证居民有良好的温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