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社科电子书 > -顾松园医镜 >

第14节

-顾松园医镜-第14节

小说: -顾松园医镜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血虚经络劲急所致,及类中失音,非因外邪者均忌。 
x五倍子x 〔酸涩苦平,或生或炒研末。〕自汗盗汗,津调纳脐内;口疮湿疮,干末敷患处 
。君藤黄,醋调敷肿毒;佐白矾,煎汤洗脱肛。掺湿烂之目,染须发之白。 
性燥急而专收敛,外治多功。今人滥用,治咳嗽泻痢,使火气无从泄越,贻祸不浅。 



卷三·乐集

内经要语

属性:肺朝百脉,〔难经曰∶寸口者,脉之大会。肺居至高,脏腑各经之气,无不上熏故也。〕气 
口寸成,以决死生。〔气口、即寸口,六部皆统于肺脉。〕尺外以候肾,〔尺脉前半部也。背为阳,肾 
附于背也。〕尺里以候腹。〔尺脉后半部也。腹为阴,小肠、膀胱在腹也。余仿此。〕中附上, 
〔言附尺之上而居乎中者,即关脉也,掌后高骨之分。〕左外以候肝,内以候鬲;〔举鬲而言,则中 
焦之鬲膜、胆腑在其中矣。〕右外以候肾,内以候脾。上附上,〔言上而又上,即寸脉也。〕右外以 
候肺,内以候胸中;〔鬲膜之上皆是,即寸主上焦,关主中焦,尺主下焦之义。〕左外以候心,内以 
候膻中。《脉诀云∶包络与心,左寸之应;惟胆与肝,左关所认;膀胱小肠肾,左尺为定;胸中及肺 
,右寸昭 
彰;胃与脾,属在右关,大肠并肾,右尺班班。〕人一呼,脉再动,一吸,脉亦再动,呼吸定息,脉五动 
,闰以太 
息,命曰平人。〔一呼一吸为一息,四至为平和,而五至亦为平脉者,人之气息,时长时短,凡鼓三息 
,必有一息之长,鼓 
五息,又有一息之长,名为太息,如岁一闰,五岁再三象历 
闰也。〕一呼脉一动,一吸脉一动,曰少气。〔一息三至为迟、迟则为寒,二至转寒,而阳气衰少 
可知。〕一呼脉三动,一吸脉三动而躁,尺热,曰病温;尺不热,脉滑,曰病风。〔一息六至为数 
。躁者,急病也。尺热,言尺后近臂有热,则必通身皆热,脉数躁而身发热,故知病温;数滑而身不 
热,当病内风,以外风身必热也。〕一呼脉四动以上曰死,脉绝不至曰死,〔荣卫已绝也。〕乍疏乍 
数曰死。〔气血溃乱也。〕持脉有道,虚静为保。〔言贵虚其心,静其志,保不失也。〕切脉动静, 
〔脉诊也。〕而视精明,〔视目之精明,神诊也。〕察五色,〔色诊也。〕观五脏,有余不足, 
六腑强弱,〔证诊也。〕形之盛衰,〔形诊也。〕以此参伍,决死生之分。〔以此数者、与脉参伍推 
求,则阴阳表里虚实寒热,自无遁状。可以决生死之分。不齐之谓参,剖其异而分之也。相类之谓伍 
,比其同而合之也。〕诊病不问其始,〔是不求其本也。〕忧患饮食之失节,〔内因也。〕起 
居之过度,〔外因也。〕或系于毒,〔不内外因也。〕不先言此,卒持寸口,何病能中,妄言作名, 
为粗所穷。一日一夜五十营,以荣五脏之精,不应数者,名曰狂生。〔营者运也,经脉营运于身,昼 
夜凡五十周,以运五脏之精。其有太过不及,则不应此数矣。狂者妄也,犹言幸而生也。〕所谓 
五十营者,五脏皆受气,持其寸口,数其至也。五十动而不一代者,五脏皆受气;四十动一代者, 
一脏无气;三十动一代者,二脏无气;二十动一代者,三脏无气;十动一代者,四脏无气;不满十动一 
代者,五脏无气。予之短期,要在终始。〔短期,死期也。终始,本经篇名。〕所谓五十动而不一代 
有,以为常也,以知五脏之气。予之短期者,乍数乍疏也。 
日春胃微弦平,〔春弦夏洪,秋毛冬石,四季之末,和缓不忒,此时令之平脉也。故宜微弦微 
毛微石,而不至太过,是谓胃气之冲和也。〕弦多胃少曰肝病,〔弦多者,过于弦也。胃少者,少 
和缓也。〕但弦无胃曰死。〔但弦急而无冲和之气,是胃气已绝,而肝之真脏脉见。〕胃而有毛曰 
秋病,〔春得秋脉是贼邪,以胃气尚存,故至秋病。〕毛甚!曰今病。 
夏胃微钩曰平,〔钩即洪脉也,万物畅茂,垂枝布叶,下而如钩也。〕钩多胃少曰心病,但钩无 
胃曰死。胃而有石曰冬病,石甚曰今病。 
长夏胃微软弱曰平,弱多胃少曰脾病,但弱无胃曰死。软弱有石曰冬病,石甚曰今病。 
秋胃微毛曰平,〔浮涩而和缓,类羽毛之轻虚也。〕毛多胃少曰肺病,但毛无胃曰死。毛而有弦 
曰春病,弦甚曰今病。 
冬胃微石曰平,〔即沉也,如石沉水之谓。〕石多胃少曰肾病,但石无胃曰死。石而有钩曰夏 
病,钩甚曰今病。 
人以水谷为本,故人绝水谷则死,脉无胃气亦死。所谓无胃气者,但得真脏脉,不得胃气也。〔 
即但弦但石之类。〕所谓脉不得胃气者,肝不弦,肾不石也。〔肝无气则不弦,亦由不得胃气而然, 
与真脏无胃者等耳。〕察九候,〔三部各浮中沉三候,共得九候。〕独小者病,独大者病,独疾者 
病,独迟者病,独热者病,独寒者病,〔独者言三部之中察其独异于他部者,推其病之所在也。独热, 
阳部得阳脉也,独寒,阴部得阴脉也。〕独陷下者病。〔沉伏而不起也。〕夫脉者血之腑也,〔营行脉 
中,故为血腑,然血随气行,实兼而言也。〕长则气治,〔气足则脉长。〕短则气 
病,〔气虚则脉短。〕数则烦心,〔火热盛也。〕大则病进。〔邪方张也。〕上盛则气高,〔寸盛则火 
亢气逆。〕下盛则气胀,〔关尺盛则邪实胀满。〕代则气衰,〔气将绝也。〕细则气少,〔气不充也。 
〕涩则心痛。〔血少气滞。〕浑浑革至如涌泉,病进而色弊,绵绵其去如弦绝,死。〔浑浑者,汹涌 
之貌。革脉之至,如皮革之坚急也。涌泉,状其盛满也,见此脉者,病渐增进,而色夭不泽也。绵绵弦绝, 
则胃气绝而真脏脉见,故死。〕形气相得者生,〔如形盛脉大,形瘦脉细,是也。〕形盛脉细,少气不 
足以息者危。〔外有余而中不足也。〕形瘦脉大,胸中多气者死。〔阴不足而阳有余也,阴形既败,孤阳 
无附矣。〕脉气有余,形气不足生。〔若形虽衰,脉未败,根本犹存,与形脱之大肉去尽不同。〕形气 
有余,脉气不足,死。〔外貌无恙,脏气已坏也。〕 
形肉已脱九候虽调,犹死。〔脾主肌肉,为脏之本,肉脱则脾绝,脉虽调无益也。〕三部九候皆相 
失者,死。〔应大反小,应小反大也。〕夫精明五色者,气之华也,〔精明见于目,五色显于面,皆五气之 
精华,言气而血在其中也。〕青欲如苍璧之泽,不欲如蓝;赤欲如白裹朱,不欲如赭;黄欲如罗裹雄黄, 
不欲如黄土;白欲如鹅羽,不欲如盐;黑欲如重漆,不欲如地苍。〔地之苍黑色。五色之欲者,皆取其 
润,五色之不欲者,皆恶其枯槁也。〕五色精微象见矣,其寿不久也。〔此皆五色精微之象,凶兆既见 
,寿不远矣。〕得神者昌,失神者亡。能合色脉,可以万全。色青者其脉弦,赤者其脉钩,黄者其脉代, 
白者其脉毛,黑者其脉石。〔色脉相应者顺。〕见其色而不得其脉,〔色脉相悖者逆。〕 
反得其相胜之脉则生矣,〔色脉相克者凶。〕得其相生之脉,则病已矣。〔色脉相生者吉。〕面青 
目赤,面青目黑,面赤目青,面赤目白,面黑目白,皆死。〔色中无黄,胃气已绝,〕赤色出两颧, 
〔两颧亦为肺部。〕大如母指者,〔成块成条,聚而不散也。〕病虽小愈,必卒死。黑色出于庭,〔 
天庭,处于至高,黑干之,是肾绝也。〕大如拇指,必不病而卒死。 



卷三·乐集

先哲名言

属性:夫人之生,惟是精气神三者而已。精气即血气,而神则难见,人非是神,无以主宰血气,故脉非 
他,即神之别名也。然神根据于气,气根据于血,血资于谷,谷本于胃。所以《内 
经》诊脉云∶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东垣曰∶脉贵有神。正指胃气也。是知胃气充则血旺, 
血旺则气强,气强则神昌,故神之昌与否,皆以脉为征兆。 
从大指后鱼际穴至高骨,却有一寸,因名曰寸。从肘内廉尺泽穴至高骨,却有一尺,因名 
曰尺。界乎尺寸之关,因名曰关。寸主上焦,关主中焦,尺主下焦。 
三部者,寸关尺也。凡诊脉者,先将中指,取定关部,方下前后二指于尺寸之上,掌后有高骨 
隆起,即是关部也。病患长则下指宜疏,病患短则下指宜密。先候寸部,次候关部,终候尺部。 
九候者,浮中沉也。浮者,轻下指于皮毛之间,探其腑脉也,表也。中者,略重指于肌肉之 
间,候其胃气也,半表半里也。沉者,重下指于筋骨之间,察其脏脉也,里也。每部有浮中沉三候 
,合寸关尺三部,算之,共得九候之数也。 
脉不行于寸口,由列缺络入臂后,手阳明大肠经也,以其不正行于关上,故日反关,必反其手而 
诊之,乃可见也。诊脉之道,先调自己气息,一呼一吸之间,脉行四至为率;若当太息之时,五至亦为 
平脉;此因息之长,非脉急也。其有太过不及,则为病脉,各以部位断之。 
诊贵提纲,如左手为阳,右手为阴,数躁为阳,迟慢为阴,浮取为阳,沉取为阴,有力为阳,无力 
为阴,长大为阳,短小为阴。明乎此,而脉之大纲已在是矣。故曰∶约而言之,只浮沉迟数,已见其梗 
概。经云∶知其要者,一言而终,不知其要,流散无穷,此之谓也。 
脉贵有神,如六数七极,热也,脉中有力,即有神矣,为泄其热,三迟二败,寒也,脉中有力, 
即有神矣,为去其 
寒。若数极迟,则脉中不复有力,为无神也,而遽泄之,去之,神将何根据耶? 
关前一分,人命之主,左为人迎,以察外因。故曰∶人迎盛坚者,伤于寒。右为气口,以察 
内因。故曰∶气口盛坚者,伤于食。盖寸关尺各占三分,共成寸口,故知关前一分,正在关之前一分也 
。凡人生死之机,吉凶之故,蔑不于是推求,以肝胆主天地春升之令,万物之始生,故人迎违度 
则生生之本亏;脾胃得天地中和之气,万物之长养,故气口先拨,则资生之元废,所以为人命之主也。 
脉无根,有两说∶一以尺中为根。脉之有根,犹树之有根,枝叶虽枯槁,根本将自生。盖两尺属 
肾水,水为天一之元,先天命根也。难经曰∶上部无脉,下部有脉,虽困无害。叔和曰∶寸关虽无,尺 
犹不绝,何忧殒灭。谓其有根也。若肾脉独败,是无根矣。一以沉候为根。经曰∶诸浮无根者死,是谓有 
表无里,是谓孤阳不生。阴阳互为其根,阴既绝矣,孤阳其能独存乎?二说似乎不同,实则一致。两 
尺为肾部,王宗正云∶诊脉之法,当从心肺俱浮,肝肾俱沉,脾在中州,是沉候之六脉皆也。然则两 
尺之无根,与沉取之无根,总之肾水绝也。 
难经曰∶经言脉不满五十动而一止,一脏无气也。何脏也?盖人吸者随阴入,呼者随阳出,今吸不 
能至肾,至肝而还,故知一脏无气者,肾气先绝也。然则五脏和者气脉长,五脏病者气脉短,观此一脏 
无气,必先乎肾,如下文所谓二脏三脏四脏五脏者,当自远而近,以次而短,则由肾而肝,由肝而脾, 
由脾而心,由心而肺,故凡病将危者,必气促似喘,仅呼吸于胸中数寸之间,盖其真阴绝于下,孤阳浮 
于上,此气短之极也。医于此际,而欲平之散之,未有不随扑而灭者,良可哀也。 
浮沉迟数滑涩,即此六者之中,而复有大相悬绝之要,夫浮为表矣,而凡阴虚者,脉必浮而 
无力,是浮不可一概言表,可升散乎?沉为里矣。而凡表邪初感之甚者,阴寒束于皮毛,阳气不能外 
达,脉必见沉紧,是沉不可一概言里,可攻内乎?迟为寒矣,而伤寒阳明病,脉迟不恶寒而发热,身 
重腹满气喘,手足 然汗出,此属攻里之候,是迟不可一概言寒,可温中乎?数为热矣,而凡虚损 
之候,阴阳俱亏,血气败乱者,脉必急数,愈数者愈虚,愈虚者愈数,此宜壮水之主,是数不可一概言 
热,可寒凉乎?微细类虚矣,而痛极壅闭者,脉多伏匿,是微细不可一概言虚,可骤补乎?洪弦 
类实矣,而真阴大亏者,脉见关格,〔盛于平脉四倍。〕是弦不可一概言实,可消伐乎?是于纲领之中 
,而复有大纲领者存焉,善为诊者,所宜察也。 
有从症不从脉者,如阳明病,脉迟而见下症,用承气汤是也。有从脉不从症者,如结胸症具,本当 
下以开其结,若脉浮大,则表邪未尽,下之是令其结而又结,故下之则死。此宜从脉而治其表邪是也,举 
此逐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