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社科电子书 > -黄帝内经灵枢集注 >

第47节

-黄帝内经灵枢集注-第47节

小说: -黄帝内经灵枢集注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带脉会于脐之左右。而出于腹气之街。是阳明所生之气。从阳明之经脉而出。散于皮肤。此卫气始出 
之常所也。夫卫为阳。从脉而出。由内而外。自阴而出于阳。营为阴。从 谷气分而入于孙脉经脉。自 
外而内。由阳而入于阴。此阴阳血气外内交互之妙道也。鸡足者。以足缓伸缓缩。如鸡足之践地。盖 
以疏阳明之经脉。以通卫气之所出也。胗视其脉大而弦急。及绝不至者。及腹皮急甚者。此卫气留 
滞于始生之处。非蓄蕴于所以所出之道路。故不可取之外穴也。此论卫气始生始出之常所。与行阳行 
阴之度数不同。故反论其失常以证明之。 
黄帝问于伯高曰。何以知皮肉气血筋骨之病也。伯高曰。色起两眉薄泽者。病在皮。唇色青黄 
赤白黑者。病在肌肉。营气濡然者。病在血气。目色青黄赤白黑者。病在筋。耳焦枯受尘垢。病在骨。 
此言卫气从内之脉络。布散于皮肉筋骨之间。而各有所在也。色者。气之章也。两眉间。即关中。 
乃肺之部。肺合于皮。故色起两眉薄泽。知卫气之病在皮也。肌肉者。脾土之外合。土灌四脏。故观唇 
色青黄赤白黑者。知 
卫气之病在肌肉也。营者。血之气也。濡、润也。血之液为汗。汗出而濡然者。知卫气之病在血气也。 
肝主筋而开窍在目。视目色之青黄赤白黑者。知卫气之病在筋也。筋合于三阴三阳。十二经脉。故五色 
之并见也。耳者肾之窍。耳焦枯受尘垢者。知卫气之病在骨也。夫皮肉筋骨。脉外之气分。卫气出于 
形身。而各在其处也。 
黄帝曰。病形何如。取之奈何。伯高曰。夫百病变化。不可胜数。然皮有部。肉有柱。血气有输。 
骨有属。黄帝曰。愿闻其故。伯高曰。皮之部。输于四末。肉之柱。在臂胫诸阳分肉之间。与足少阴分 
间。血气之输。输于诸络。气血留居。则盛而起。筋部无阴无阳。无左无右。候病所在。骨之属者。骨 
空之所以受益。而益脑髓者也。黄帝曰。取之奈何。伯高曰。夫病变化。浮沉深浅。不可胜穷。各在其 
处。病间者浅之。甚之深之。间者少之。甚之众之。随变而调气。故曰上工。(数上声胜平声间去声) 
此承上文而言卫气行于皮肉筋骨之间。各有所主之部属也。卫气行于皮。输于四末。为所主之部。 
盖卫气出于阳。从头目而下注于手足之五指。故以四末为部也。行于肌肉。在臂胫诸阳分肉之间。为肉 
之柱。柱之为言主也。盖肉之大分为谷。小分为 。分肉之间。 谷之会。以行营卫。以会大气。臂 
胫之大肉。肉之大分也。营卫大气。先会于大分之间。故以臂胫之肉为主。犹屋宇之有四柱也。足少阴 
分间。乃足少阴出于气街。行于分肉之间。卫气者。后天水谷之所生也。会少阴先天之气于分间。此 
气之大会也。诸络者。孙脉络脉也。营气从络而行于经脉。卫气从络而出于皮肤。血气输转于诸络 
之间。故气血留居。则络脉盛而起矣。卫气之行于骨者。在骨空之所以受益而益脑髓者也。骨空者。津 
液淖泽注于骨。骨属屈伸。补益脑髓。髓空在脑后 
三分。颅际锐骨之下。盖髓之所以补益脑者。从尾 而渗于脊骨。从脊骨而上渗于髓空以入脑。卫 
气一日一夜。大会于风府。其明日日下一节。二十一日。下至尾 。二十二日。入脊内。其行九日。 
出于缺盆。故卫气之行于骨者。以脊骨为所属也。卫气之行于筋者。无分阴阳左右。如留滞于手足某 
结之筋。即为病之所在。盖卫气者。应天之气也。筋者。厥阴风气之所生也。风者。大块之噫气。充 
满于天地之间。故于卫气相合。阴阳左右。无处不有。若夫皮之部。肉之柱。犹天之四方。骨之属。 
犹天之道也。百病变化者。审察卫气。为百病母。行于皮肉筋骨之间。是以浮沉浅深。各在其处。 
余伯荣曰。卫气司昼夜之开阖。以应天之气也。一日一夜。大会于风府。明日日下一节。二十一日。 
下至尾 。二十二日。入脊内。其行九日。上出缺盆。一月而环转一周。是又应月之一月而一周天也。 
是以月郭空则海水东盛。卫气去。形独居。盖水与天气上下相通。日月营运。随天道环转。日日行一 
度。故一岁而一周天。月行十三度有奇。故一月而一周天。此阴阳之营运无息者也。人与天地相参。 
一息不运。则失其旋转之机。而为奇恒之病。学人玩索而有得焉。非惟临病患以观死生。更可以 
通玄门。为养生之秘要。 
黄帝问于伯高曰。人之肥瘦大小寒温。有老壮少小。别之奈何。伯高对曰。人年五十以上为老。 
二十以上为壮。十八以上为少。六岁以上为小。 
此论卫气之有盛衰也。年少小者。卫气始长。年壮者。卫气正盛。五十以上。卫气渐衰。盖应天 
之气。而有四时生长收藏之盛衰也。方盛衰论曰。老从上。少从下。老者应秋冬之气。从上而方衰于 
下。少者应春夏之气。从 
下而方盛于上。王子方曰。数始于一。成于三。三而两之为六。三而三之成九。十八者。二九之数 
也。二十者。阴阳之生数始也。五十者。五行之生数终也。马玄台曰。十八以上。六岁以上。俱当作以下。 
黄帝曰。何以度知其肥瘦。伯高曰。人有肥有膏有肉。黄帝曰。别此奈何。伯高曰。 肉坚皮 
满者肥。 肉不坚皮缓者膏。皮肉不相离者肉。( 音国) 
此以下论卫气之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者也。腠理者。肌肉之纹理。如豕之精肉。条分而有理 
路。理中之白膜曰脂。肉外连皮之肥肉曰肥。故曰 肉坚而皮满者肥。盖肥在皮之内。肉之外。故肉坚 
而皮满也。膏者。即肥之脂膏。谓如豕肉之红白相间而有数层者为膏。盖肥膏之间于肉内。故肉不坚 
而皮缓也。此论卫气之肥腠理。故只论膏而不论肥。然先言人有肥者。以明膏肥之有别也。皮肉不相离 
者。谓肉胜而连于皮。内无膏而外无肥。此亦卫气之盛于肉理者也。任谷庵曰。 肉者。俗名腿肚 
也。盖肉之柱。在臂胫诸阳分肉之间。故 肉坚。则通体之肉坚矣。又只言胫而不言臂者。气从下而 
上也。 
黄帝曰。身之寒温何如。伯高曰。膏者。其肉淖而粗理者身寒。细理者身热。脂者其肉坚。细理 
者热。粗理者寒。 
任谷庵曰。此言卫气之所以温分肉也。膏者肉不坚。故其肉淖。淖、和也。言膏与肉之相间而相 
和者也。脂者。腠理固密。故其肉坚。粗理者。卫气外泄。故身寒。细理者。卫气收藏。故身热。 
黄帝曰。其肥瘦大小奈何。伯高曰。膏者多气而皮纵缓。故能纵腹垂腴。肉者身体容大。脂者其 
身收小。 
任氏曰。此复申明卫气之所以肥腠理温分肉也。卫气盛则腠理肥。是以膏者多气而皮纵缓。故能 
纵腹垂腴。腴者。脐下之少腹也。肉者身体容大。此卫气盛而满于分肉也。脂者。其身收小。此卫气深沉。 
不能充于分肉。以致脂膜相连。而肌肉紧充。故其身收小也。余伯荣曰。卫气之所以温分肉者。充实 
于肉之理路。所谓血气盛则充肤热肉。盖非只温肌肉。而能使肌肉盛满。身体容大。故反复以申明之。 
黄帝曰。三者之气血多少何如。伯高曰。膏者多气。多气者热。热者耐寒。肉者多血。多血则充 
形。充形则平。脂者。其血清。气滑少。故不能大。此别于众人者也。 
任谷庵曰。此言卫气与营血相将。充盈于分肉之纹理。其膏肥之内。只有卫气而血不营也。膏者 
卫气盛。故热而耐寒。肉者肌肉隆盛。故多血。血气盛则充肤热肉。故充形。血随气行。血气皆盛。 
是为营卫和平。脂者。肌肉紧密。是以血清气少。故不能大。此三者。有肥瘦大小之不同。故与平人 
之有别也。王子方曰。脂者。卫气不充于分肉。是以血亦清少。血气相将而行者也。 
黄帝曰。众人奈何。伯高曰。众人皮肉脂膏。不能相加也。血与气不能相多。故其形不小不大。 
各自称其身。命曰众人。 
余伯荣曰。此言卫气之浮沉浅深。而各有常所者。其形不大不小也。众人者。平常之大众也。不 
能相加者。谓血气和平。则皮肉脂膏。不能相加于肥大也。血气之浮沉浅深。各有常所。不能相多于 
肌肉间也。皮肉筋骨。各自称其身。故其形不大不小也。 
黄帝曰善。治之奈何。伯高曰。必先别其三形。血之多少。气之清浊。而后调之。治无失常经。 
是故膏人纵腹垂腴。肉人者。上下容大。脂人者。虽脂不能大也。 
此言人之血气。当使之无过不及也。三者。人之有肥大之太过。瘦小之不及。故当审其血之多少。 
气之清浊。而后调之。无失卫气之常经。期为平和之人矣。此因卫气失常。是故膏人纵腹垂腴。肉人 
者。上下容大。脂人者虽脂不能大也。盖卫气主于皮肉筋骨之间。浮沉浅深。各在其处。若独充盛 
于皮肤分肉之间。而使纵腹垂腴。上下容大。或深沉于筋骨之间。以致脂不能大。皆卫气之失常也。 
是以浮沉深浅。不可胜穷。随变而调其气。命曰上工。此篇论卫气失常。以明卫气所出所循之常所。 
使后学知阴阳血气之生始出入。为治道之张本也。 



卷七

玉版篇第六十

属性:黄帝曰。余以小针为细物也。夫子乃言上合之于天。下合之于地。中合之于人。余以为过针之意 
矣。愿闻其故。岐伯曰。何物大于天乎。夫大于针者。惟五兵者焉。五兵者。死之备也。非生之具。 
且夫人者。天地之镇也。其不可不参乎。夫治民者。亦惟针焉。夫针之与五兵。其孰小乎。 
此章论充溢于皮肤分肉之气血。从脏腑之大络而出于孙络皮肤。应天气之出于地中。而布散于天 
下。逆之则伤其所出之机。胜五兵之杀人矣。大络者。手太阴之络。名曰列缺。手少阴之络。名曰 
通里。手心主之络。名曰内关。手太阳之络。名曰支正。手阳明之络。名曰偏历。手少阳之络。名曰 
外关。足太阳之络。名曰飞扬。足 
少阳之络。名曰光明。足阳明之络。名曰丰隆。足太阴之络。名曰公孙。足少阴之络。名曰大钟。 
足厥阴之络。名曰蠡沟。此十二脏腑之大络。阳走阴而阴走阳。左注右而右注左。与经脉缪处。其气 
血布散于四末。溢于皮肤分肉间。不入于经俞。以应天气之营运于天表。故曰所谓夺其天气。夫九针 
之道。一者天。二者地。三者人。小针。微针也。亦所以合于天地人者也。且夫人者。天地之镇也。 
其不可不参乎。故治天下之万民者。亦惟针道所合之三才而已。余伯荣曰。上章论卫气从阳明之脉络。 
而出于皮肉筋骨之间。此章论皮肤分肉之血气。从胃之经隧脏腑之大络。而出于外。即与卫气相将 
之营气也。营卫血气。虽皆生于胃腑水谷之精。然外内出入之道路不一。学人非潜心玩索。不易得 
也。按管子曰。蚩尤受卢山之铜。而作五兵。是黄帝时即有五兵矣。一弓。二 。三矛。四戈。五戟。 
一云。东方矛。南方弩。中央剑。西方戈。北方锻。 
黄帝曰。病之生时。有喜怒不测。饮食不节。阴气不足。阳气有余。营气不行。乃发为痈疽。阴 
阳不通。两热相搏。乃化为脓。小针能取之乎。岐伯曰。圣人不能使化者。为其邪不可留也。故两军 
相当。旗帜相望。白刃陈于中野者。此非一日之谋也。能使其民令行禁止。士卒无白刃之难者。非一日 
之教也。须臾之得也。夫至使身 
被痈疽之病。脓血之聚者。不亦离道远乎。夫痈疽之生。脓血之成也。不从天下。不从地出。积微之 
所生也。故圣人自治于未有形也。愚者遭其已成也。黄帝曰。其已形不予遭。脓已成不予见。为之 
奈何。岐伯曰。脓已成。十死一生。故圣人勿使已成。而明为良方。着之竹帛。使能者踵而传之后世。 
无有终时者。为其不予遭也。 
此言皮肤分肉之气血。从内而出于外。少有留滞。则渐积而成痈脓。如发于外而小者易愈。大者 
多害。若留 
积在内。成痈脓而不见者。十死一生也。喜怒不测。饮食不节。内因之所伤也。是以痈疽之生。脓 
血之成。不从天地之风寒暑湿。乃积微之所生也。是犹两军相当。旗帜相望。白刃陈于中野者。此非 
一日之谋也。能使其民令行禁止。士卒无白刃之难者。非一日之教也。非须臾之可得也。故圣人勿使 
已成。而明为良方。着之竹帛。使后学之能者。踵而传之后世。无有终时者。为其不予遭而成十死一 
生之证也。遭、遇也。言其已形而不予遭。脓已成而不予见。此痈生于脏腑之间。而不与我见。乃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