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社科电子书 > 436-素问经注节解 >

第3节

436-素问经注节解-第3节

小说: 436-素问经注节解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宜宣畅,不可多睡以伤神。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按∶志和则英华畅茂,气泄则 
肤腠宣通,自内达外,无郁不开,若所爱者然也。)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逆之则伤心,秋为 疟,奉收者少, 
冬至重病。(按∶逆夏之气,何以秋为 疟也?金匮真言论曰∶“夏暑汗不出者,秋成风疟。”夏宜舒泄而过 
于收敛,则三时之气抑郁而不舒,是以秋为 疟也。 ,老疟,三日一发疟是也。冬至,非指冬至节,犹言至 
冬必病重也。心主火而旺于夏,逆夏之气,则心病而火衰,火衰则不能胜水,至所不胜之时,病且转重矣。 
音皆。)秋三月,此谓容平,(万物夏长,华实已成,容状至秋,平而定也。)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急谓风声 
切也。明谓物色变也。)早卧早起,与鸡俱兴,(按∶秋夜露寒宜早卧,秋清气爽宜早起。)使志安宁,以缓 
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按∶辑敛神志,谨避肃杀之令,以收气而保肺。三段一 
意。)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泄,奉藏者少。(按∶逆秋之气,何以冬为飧泄也,秋 
宜收敛,敛之不密则藏之不固。飧泄者,藏而不固之病也。飧音孙。)冬三月,此谓闭藏,(地户闭塞,阳气 
伏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避寒气也。)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按∶ 
极言藏密之状也。)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 
者少。(按∶逆冬之气,何以春为痿厥也?冬令主藏,敛四时之气而藏于密,藏之不固,则发越无基,而痿厥之 
病见于春也。) 
天气,清净光明者也,(言天气以示于人也。)藏德不止,故不下也。(四时成序,七曜周行,天不形言, 
是藏德也。德隐则应用不屈,故不下也。老子曰∶“上德不德,是以有德。”言天至尊高,德犹见隐也,况全 
生之道而不顺天乎。)天明则日月不明,邪害空窍。……天所以藏德者,为其欲隐大明,故大明见则小明灭, 
天若自明,则日月之明隐矣。所论者何?言人之真气亦不可泄露,当清净法道,以保天真。苟离于道,则虚邪 
入于空窍。按∶空,注音孔∶太凿,孔之为言空也,不若空字浑成。 
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浮沉于生长之门。(按∶ 
阴阳互根,为万物之本,四时所当并养,圣人何独分而为二哉?不知春夏者阳气发生之日,秋冬者阴气用事之时, 
发用过多则易竭,圣人养之于易竭之际,是所谓从其根也,根固则应用不穷矣。)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 
矣。(……按∶言若不能如圣人之养,则本伐而真气败坏矣。)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 
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按∶反复叹咏,以见 
养之宜早也。) 

内篇卷之一
生气通天论
属性:生气者何?生生之气,阳气也。通天者,天气轻清而上浮,惟人阳气上与天通,尊之之辞也。篇中凡四特 
尊阳,五喝阳气者。 
黄帝曰∶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其气九州、九窍、五脏、十二节,皆 
通乎天气。(按∶言人之气,本与天通。)其生五,其气三,数犯 
此者,则邪气伤人,此寿命之本也。(三谓天气、地气、运气也。犯谓邪气触犯于生气也。按∶五,五脏也。言 
人根据五脏以生,五气不固,则天地运会之气,相乘为害,或病或死,寿命所关,故曰寿命之本。) 
苍天之气清净则志意治,顺之则阳气固,虽有贼邪,弗能害也,此因时之序。故圣人传精神、服天气而 
通神明。(按∶苍天,注单指春言,非也。天之色苍苍,故曰苍天。言天之气常清常净,人亦能清能净,则志 
意安和而治矣。果能顺天之气以为气,寒暑温凉与天合气,不但志意安和而已,抑且生生之气,永固无虞矣。传 
者,不尽之义。人之有生必有死者,以其精神尽而不能传也。得道之人,真精不漏,元气浑 ,如四时之迭换, 
同日月之营运,其为传也,亦何老少之分乎。如是则圣人周身之气,与天无间,服天气也;变化无方,通神明 
也。)失之则内闭九窍,外壅肌肉,卫气散解,此谓自伤,气之削也。(失谓逆苍天清净之理也。按∶凡人之 
气,周流一身,内而九窍,外而肌肉,清净则安和,烦扰则溃乱,安和则内外调达,溃乱则壅闭不通,卫气因 
之亦病矣。灵枢经曰∶“卫气者,所以温分肉而充皮肤,肥腠理而司开合者也。”内闭外壅,气以溃乱,而涣 
散不收矣。气之消削,非由于天,人自致之耳。) 
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此明前阳气之用也。谕人之有阳,若天 
之有日,天失其所则日不明,人失其所则阳不固,日不明则天境冥昧,阳不固则人寿夭折。按∶天运句,注解 
颇混。盖重言之,以见人不可无阳,犹天之不可无日也。)是故阳因而上,卫外者也。(按∶此正明阳之所系 
也。阳气轻清而上浮,象天之居高以临下,无不包摄,凡其所有,莫能外焉。故善养之,则气自周密,足以卫 
固夫一身;不善养之,则寒暑湿气诸邪,乘之而入矣。)因于寒,欲如运枢,起居如惊,神气乃浮。(按∶因者, 
乘虚而入之谓,此言因于寒之为病也。寒 
邪中人,荣血凝涩。治寒之法,静则留滞,动则散解,必如枢之运动而后可,辛甘发散之类是也。如宜动而反静, 
则寒邪内伏,卒然触发,状若惊骇,惊则气乱,精神浮越于外矣。始以阳气不固而致寒,继以不善治寒而乱气, 
养阳之道,可不慎哉。)因于暑,汗,烦则喘喝,静则多言,体若燔炭,(按∶此言因于暑之为病也。暑热伤气, 
气虚故自汗。暑者,火病也,火既盛,则躁烦而声厉,火或少息,亦啾唧而多言,静而不静,正火之为患也。 
唯暑为火病,其身之热,若炭之燔然。)汗出而散。(按∶此则言治暑之法也。暑为热邪,虽已自汗,仍须汗 
解,热论篇曰∶“暑当与汗皆出勿止”也。按暑有阴阳二证,洁古曰∶“静而得之为中暑,动而得之为中热, 
中热者阳证,中暑者阴证。”东垣曰∶“避暑于深堂广厦得之者名中暑,其证必头痛恶寒,身热无汗,心躁烦, 
此为阴寒所抑,而阳气不得伸越也,治宜发汗。若行人或农夫于日中劳役得之者名中热,其证头痛躁热,大渴 
大汗,无气以动,乃天热外伤肺气也,治宜解热。”按此皆中热之阳者也。若夫因暑受寒之证,汗之不愈,昔人 
直用姜附理中而愈,立斋所谓舍时从证妙法也。)因于湿,首如裹,湿热不攘,大筋 短,小筋弛长, 短为 
拘,弛长为痿。(按∶此言因于湿之为病也。湿邪中人,其气上蒸,头面浮肿,如有物裹之者,是宜轻扬发散 
之剂以去其湿,庶不致邪气内侵。若不急治,则湿化为热,湿热交并。攘者,除而去之之谓。不攘,则着而不 
去,湿热郁蒸,筋络受病,或急而为拘挛,或缓而为痿痹矣。夫同一湿热为病,大筋小筋,何有拘痿之别?盖 
筋大则粗而有力,故见拘挛;筋小则柔而无力,故见痿弱也。注言反湿其首,及将湿热分发,并不合理。 音软。) 
因于气,为肿,四维相代,阳气乃竭。按∶气即阳气也。阳气既不能卫外,不特寒暑湿相因而为患,即气亦 
能自病,是亦谓之因于气也。气周密则默运而流通,气疏泄则偏壅而浮肿。四维者,四肢也。四肢者,诸阳之本 
也。阳气盛,则四肢实而挥霍扰乱。阳气虚,则手足浮肿,或手已而足,或足已而手,是相代也。凡病此者, 
非阳气匮乏不至此,而实则由于卫外不固之所致也。竭字宜活 
看,勿竟作竭绝,盖甚言之,以见阳之不可不固也。按阳因而上二句是纲,以下因于寒四段是目,盖言阳气不能 
卫外,则诸邪乘虚而入也。寒暑湿气四条各自为一义,前后原不相蒙,王注将上下文逐段承转,辞义牵强,今 
厘正之。 
阳气者,烦劳则张,精绝,辟积于夏,使人煎厥,目盲不可以视,耳闭不可以听,溃溃乎若坏都,汨汨乎 
不可止。(此又诫起居暴卒,烦扰阳和也。煎厥,以煎迫而气逆也。煎厥之状,目盲云云。按∶前言阳气不能 
卫外,则邪入而生病;此言人过劳,则气耗而阳竭也。烦劳者,劳而不已。劳而不已,阳气外浮,恢张污漫, 
神疲而精竭矣。所以者何?精非气不摄也,精气既伤,渐至火令,外则肢体焦灼,内则神气躁扰。以火煮物曰煎。 
厥,竭也。水亏畏火,其人以煎熬而厥竭矣。煎厥之病,其状何如?以言其目则盲,而耳则闭,视听俱废,五 
脏之真气竭绝,溃溃乎若都邑之败坏,汨汨乎若水之流而不返也,不亦大可畏哉!注以张为胀,未确。以厥为 
气逆,亦偏。) 
阳气者,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大怒则气逆而阳不下行,阳逆则血积于心胸之内矣。然 
阴阳相搏,气血奔并,因薄厥生,故名薄厥。按∶肝者将军之官,主怒而藏血,盛怒则肝伤,肝伤则气浮血涌, 
厄塞满闷,磅因礴上下,因致厥绝,今之盛怒狂叫,呕血欲死者是也。谨按自此以下六段,又言凡病皆足以伤气, 
不特前言过劳阳竭而已也。)有伤于筋,纵,其若不容。(怒而过用,气或迫筋,筋络内伤,机关纵缓,形容 
痿废,若不维持。按∶注根上解,以其同为肝病也,于义似通,但六段,段各一证,证各一义,不得以其同本于 
肝而强合之也。远行劳力则筋病,入房太甚则宗筋痿,是皆谓之有伤于筋也。筋伤,则纵缓无力,不能任重, 
若隘小之器,不能容物也。)汗出偏沮,使人偏枯。(按∶阳气盛,则汗出通身,阳虚,则气不周流,而汗出一 
偏矣。气阻一边,故云偏沮,是名偏枯,今之半身不遂等证是也。)汗出见湿,乃生痤痱。(按∶阳气所以卫 
外,汗出则气外泄而阳虚,腠理开豁,若又见湿,湿滞毫腠,痤痱生焉。痤,音 
才何切,小疖也。痱,音沸,湿热疮也。)高粱之变,足生大丁,受如持虚。(按∶膏粱者,肥甘物也。久食 
肥甘,后必有变,其为变也,多生丁毒。丁者,火也。大丁,热毒也。热毒伤人,无处不到,岂必在足。注言 
丁生于足,误矣。足生,谓足以生丁毒也。膏粱之子,内纵房劳,体必空虚,外恣口腹,热毒蓄积,如持虚体, 
受此热毒,其何能堪,是谓受如持虚,今之患痈疽而死者是也。)劳汗当风,寒薄为 ,郁乃痤。(按∶烦劳 
气耗,体多出汗,汗则玄府开而邪易入,自宜静密谨防。如或露体当风,或当风熟睡,风乘虚入,化而为热, 
外又感寒,磅因礴肤腠,必生 子。 ,俗名粉刺是也。若不解散,郁积之久,不止于 而且为痤矣。 ,织加切。) 
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此又明阳气之运养也。按∶人知阳气周密,则邪不能入,阳气壮盛, 
则病不能伤,此犹气之粗而显者也。若其内敛于宥密,则至精矣。精则元气布护,神以气而藏,一气浑涵,神 
得气而摄,其养为何如。若其中运夫经络,则又柔矣。柔则真气贯通,筋无弛缓之患,和气条达,筋又无挛急 
之虞,其养更何如。岂止卫外为固,刚强为用而已哉。)开合不得,寒气从之,乃生大偻。(开谓皮腠发泄, 
阖谓玄府闭封。然开合失宜,为寒所袭,内深经络,结固虚寒,则筋络拘 ,形容偻俯矣。按∶偻音楼。) 
陷脉为 ,留连肉腠。(按∶脉何以陷?人之一身,上下表里各有脉道。阳气不密,则外邪陷入于脉络,故云 
陷脉。邪既陷入,留连不解,肉腠之间,疮 生焉。 者,瘰 之类也。 音漏。)俞气化薄,传为善畏,及 
为惊骇。(按∶俞,背穴也。阳邪中人,多由背入,既入于俞,气即汗漫,猝走经络, 然而畏,惕然而惊矣。 
所以者何?正为邪触也。气宜兼寒热言,注单作寒解,偏矣。俞音输。)营气不从,逆于肉理,乃生痈肿。( 
营逆则血郁,血郁则热聚为痈肿也。)魄汗未尽,形弱而气烁,穴俞以闭,发为风疟。(按∶汗何以言魄? 
魄藏于肺,汗出于玄府。玄府者,皮毛也。皮毛者,肺之合也。故云魄汗。未尽者,汗出不已,病之自汗者也。 
自汗不止,形自弱而气自烁矣。形气大虚,风邪易入,正亏邪陷,不能外达,至秋而发,病因于风,则为风疟 
也。故下文即云∶)故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