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传记电子书 > 废墟掩盖的古文明 >

第6节

废墟掩盖的古文明-第6节

小说: 废墟掩盖的古文明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两河流域发现的古印度印章推断这一文明大约存在于公元前2300年至公元前1750年,就在它发展到非常成熟的时候却由于至今未知的原因突然彻底消失,成为被人们遗忘的历史,雅利安人到来后开创了全新的古印度文化,与哈拉帕文化丝毫都没有联系,这不能不让人感到诧异。 
    
  虽然在这些印章上刻画着可以被称为文字的符号,也有人宣称破译了某些符号的意义,但从整体而言,印章符号仍然是一个未解之谜,甚至连它到底是不是一种成熟的文字都存在争议,靠它去理解哈拉帕文化是极不现实的。学者们因而只能通过考古来了解这一消失的文明。 
          
第18节:穿越时空:寻找失落的文明(2)         
  考古学家在哈拉帕遗址中发现了许多石器和青铜器,包括石罐、石砰、镰刀、斧头、鱼钩、匕首、箭镞等,还有一些金银首饰、项链、戒指等,这说明哈拉帕文化时期印度人的技术水平已经达到较高的水平。从考古中已发现的农业生产工具和粮食可以发现,当时的农业占据着生产的主体地位,人们开始种植大麦、豆类、蔬菜、棉花等作物,学会用牛耕地,并饲养了猪、羊、狗等家畜,食用牛肉、猪肉以及椰枣等果品,生活比较富足。此外,考古活动中还发现了纺锤和纺轮、染缸等纺织用具,说明古印度人已经掌握纺织技术和染色技术,穿着棉纺织品做成的衣服。 
    
  在两河流域的古迹中,人们发现了与哈拉帕文化中相同的古印度印章,开始学者们认为这说明哈拉帕文化是从两河流域传过去的,但随着发掘的增多,人们认识到两大古文明并非同源,古印度印章在两河流域被发现说明的是当时印度河流域已经与两河流域开始了广泛的商业贸易。在哈拉帕文化遗址中同样发现了来自两河流域的物品,包括圆柱形印章和金属制品等。这两大文明地区之间的联系很可能是通过海路进行的,因为在哈拉帕文化印章中,有的刻有船的图形,这种船大概就是当时海路交通运输的工具。 
    
  遗憾的是,在缺乏文字记载,甚至在连神话传说都没有的前提下,考古发掘始终不能提供哈拉帕文化的详细情况。至于哈拉帕文化是怎么突然消失的,学者们做出了种种推测。一种观点认为哈拉帕文化是毁于自然灾难,认为由于信德地区降水量日益减少,土地干旱并逐渐沙漠化,导致了文明的消亡,还有人认为是突发的地震、泥石流、旋风等灾难导致了这一文化的突然消失,然而这一观点并没有确凿的证据;另一种观点认为是雅利安人的到来毁灭了哈拉帕文化,然而雅利安人的入侵是在公元前1500年以后的事情,在此之前哈拉帕文化已经消失了200年了,因此这一说法同样不能成立。所以直到今天,哈拉帕文化的离奇消失仍然是一个旷世之谜。 
  
  2、 黄沙下的都市   
  在古印度的哈拉帕文化中,摩亨佐·达罗是最具代表性的城市遗址。摩亨佐·达罗的原意是〃死亡之地〃,它位于现在的巴基斯坦南部信德省拉尔卡纳县,靠近印度河右岸,处在一望无际的信德沙漠中,气候干旱,环境荒凉,在很长的历史时期里人迹罕至,没有人知道在黄沙漫舞下竟然埋藏着几千年的繁华都市。 
    
  直到1922年,考古学家在发掘这一地区的一处佛塔废墟时,意处发现了几枚刻有图像的印章,顺着这一线索,考古学者们发掘出了几处古城遗址,随着发掘工作的不断持续,一座连贯的古城遗址终于从黄沙废墟下露出了完整的面目,这就是摩亨佐·达罗古城遗址。这一遗址的发现坚定了历史学家的论断,他们彻底改变了古印度文化来源于其它文明的设想,而是认为在四五千年前印度河流域就已经产生了高度发达的人类文明,古印度不愧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 
    
  考古学家在古城遗址发现了大量印章、陶器、青铜器皿和镰刀等工具,1925年又在古城中心发现了一个巨大的浴池,经过精心处理和维护,摩亨佐·达罗的面貌逐渐显现在世人的面前。古城周长约有5公里,推算人口至少在30 
000至35 
000左右,城市总体规划非常先进且又极为科学,在当时可谓土木工程中的一项伟大成就。整个城市分为卫城与下城两部分,卫城由高大坚固的城墙环绕,并建有高大的塔楼,是贵族统治者居住的地方,这里有非常复杂的地下排水系统与供水体系,城内有巨大的谷仓。这说明当时贫富分化和阶级对立已经十分严重。下城区为平民居住区,街道大部分是东西向和南北向的直路,成平行排列,或直角相交,主要街道宽达10米,下面有排水道,用拱形砖砌成。 
          
第19节:穿越时空:寻找失落的文明(3)         
  在摩亨佐·达罗,人们能看到5 
000年前留下来的高达7。5米的城墙,大小不等的住宅,较小的住宅只有两间房屋,而最大的住宅里则包括大厅、卧室、浴室以及多间侧房等。其中凡是多房间的住宅,都有几间面向中央庭院,另有一扇侧门通向小巷,房屋的采光、通风良好,这反映了当时上层社会的生活习惯和审美风格。大多数住宅的底层都是毛坯墙结构,没有开通窗户,目的是为了防止噪音、异味和骚扰,这一设计风格至今仍在许多地区流行。 
    
  1925年在古城中央发现的巨大澡堂曾经让世人感到十分震惊,澡堂里的大浴池呈长方形,长40米,宽约20米,浴池南北两端有阶梯引导,有一条1米多高的排水沟可以随时把废水排出浴池。澡堂中有一口水井,与外面的输水管道相连,用来向浴池供水。浴池底部和四周的砖块都用石膏灰浆砌合,外面涂上一层沥青,然后再砌一层砖块,防止渗水。浴池对面有一排小浴室,每个浴室里面都有一个放置水罐的高平台,用来存放洗浴用水。大多数研究者认为这个大浴池在当时并不仅仅是一个洗浴中心,很可能还包含有某种宗教式的洗礼仪式,时至今日,在巴基斯坦和印度的部分地区仍然存在浴池洗礼的习惯。 
    
  从出土的各种农业生产器具和手工业工具来看,摩亨佐·达罗时期的农业、商业、手工业已经比较发达。当时人们种植的作物有棉花、麦类、椰枣、瓜果等,饲养水牛、绵羊、骆驼等家畜,并开始制作素陶、彩陶、青铜器皿等陶制用品,考古发掘出土的古印度印章就是烧制技术的集中体现。在出土的一个贝壳上人们发现上面刻有精确的刻度,应该是用来度量和测算的,城里还发现了船只的残骸,说明当时的摩亨佐·达罗人已经开始进行商业贸易,在这里发现的两河流域的古物为这一判断提供了佐证。考古学者还发现了许多堪称艺术品的古物,如骨刻、绘画等,其中护身符印章的数量最多,有2 
000余枚,印章上刻有牛形、鱼形、象形等形状,这些精美的物品曾被交易到美索不达米亚平原。     
  摩亨佐·达罗的突然消失标志着哈拉帕文化的灭绝,这一过程迅速而干净,没有给后人留下任何可以确证的凭证,甚至连神话传说都没有留下。历史学家只能根据考古发掘进行旁敲侧击地猜测。有人说是自然灾难灭绝了摩享佐·达罗,但这一理论无法解释为什么同属哈拉帕文化的广大地区集体消失,不留一丝痕迹;有人认为是外族入侵消灭了摩亨佐·达罗,但真正的外族入侵是发生在两个世纪以后;甚至还有人认为是外星人的飞船大爆炸毁灭了这一地区的文明,理由是古印度史诗《摩诃婆罗多》中记载的关于天火爆炸的传说,然而这种说法过于荒诞且没有旁证。 
    
  考古学者曾经在摩亨佐·达罗的下城南部的一座房屋内发现了十几具尸体遗骸,遗骸上留有刀痕,而且横躺侧卧,杂乱无序,有的尸体上还带着手镯、戒指、串环等,他们身体扭曲,四肢挣扎,一副痛苦的样子,应该是遭到了突然的杀害。于是许多人重新认为摩亨佐·达罗的毁灭是由于外敌入侵,并开始寻找新证据,然而十几具尸骨遗骸并不能说明出现了大规模的外族入侵,因而探索摩亨佐·达罗消失的原因仍然前路漫漫。 
          
第20节:穿越时空:寻找失落的文明(4)         
  3、 一个人的帝国孔雀王朝   
  古代印度与其他国家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它大部分时间处于分裂状态,在谈到古印度的时候人们一般是从文化上去认识它,而不是从行政上或者说国家疆域上来定义它。古印度作为一个文明古国的存在更多的是文化上的统一而非国家体制上的统一,因为它的历史是短暂的统一伴以长期的分裂。古印度人对沉思和隐忍保持浓厚的兴趣,对于开疆扩土、建功立业却没有太大的渴望,因此绝少有伟大的君主出现,直到孔雀王朝的出现,才改变了这一历史。 
    
  公元前325年,马其顿亚历山大侵入印度河流域,在当地建立了政权,废除了几个王国的统治,从而严重冲击了古印度的政治秩序。然而亚历山大的统治并不持久,两年之后他就率军撤出了印度河流域,并于公元前323年6月病死。亚历山大死去以后,这一地区的政权由继承人塞琉古掌管,塞琉古妄图重建亚历山大时代的辉煌,在旁遮普设立了总督,然而他的努力遭到印度各王国的极力反抗。在这股抵抗希腊化统治的浪潮中,有一个叫旃陀罗笈多的青年将领夺取了摩揭陀国难陀王朝的王位,建立了他自己的王朝,并不断发展壮大,逐渐控制了印度河流域与恒河流域的广大地区。旃陀罗笈多组织了强大的军队与希腊化军队作战,最终迫使塞琉古屈服,承认他为印度地区的最高统治者,并与希腊一位公主联姻,这标志着印度终于可以与世界其他强国相抗衡,而旃陀罗笈多所建立的王朝被称为孔雀王朝。 
    
  旃陀罗笈多死后,王朝由其子宾头沙罗继承,宾头沙罗征服了德干地区,使王朝的版图得到进一步扩张。但孔雀王朝真正的发展壮大是在第三代继承人阿育王手里。阿育王是宾头沙罗诸多王子之中的一个,他自幼推崇佛教,喜欢听佛祖释迦牟尼修炼的故事,并宣称佛教可以使人消除欲望,一心向善。然而在公元前273年宾头沙罗去世后,阿育王却表现出了极其残忍的一面,他与诸王子和公主展开了争夺王位的惨烈争斗,并杀害了90余个兄弟姐妹,最终踏着同胞兄妹的血迹登上了王位,或许是为了表示祭奠,直到父亲去世4年阿育王后才举行了登基典礼。 
    
  阿育王即位后,马上开始了对外扩张的历程,并充分展现了他非凡的领导能力。他先是率军征服了湿婆国等印度北部王国,然后开始向东南部进军,一路征服了许多大大小小的政权。公元前261年,阿育王开始远征孟加拉沿海的羯陵伽国,一场改变印度历史和阿育王本人命运的战争开始了。 
    
  当时的羯陵伽拥有步兵6万,骑兵1万,战象几百头,这个国家不仅在军事上很强大,而且由于海外贸易发达,在经济上也很富庶,早就引起了阿育王的关注。阿育王亲自率领步兵15万、骑兵3万、战象上千头前来征讨。战争进行得非常残酷,羯陵伽人奋力抵抗,但由于实力悬殊,节节败退,阿育王残忍成性,下令屠杀了10万羯陵伽人,并俘虏了15名士兵和平民,羯陵伽国不得不宣布投降,接受阿育王的统治。征服羯陵伽之后,孔雀王朝基本统一了印度大陆,除了最南端以外,整个南亚次大陆都被纳入了阿育王的统治范围之内,古印度第一次实现大统一,并一跃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 
          
第21节:穿越时空:寻找失落的文明(5)         
  此后的孔雀帝国走上了繁荣发展的道路,阿育王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发展工商和贸易,成群的商人、士兵、王室信使往来不绝,车辆众多,他还设立了专门的海事部门维护航道和港口。首都华氏城被称为〃花城〃,城内修建了漂亮的公园、宏伟的公共建筑,开辟了9英里多长的河边地,并建立了良好的教育制度。 
    
  羯陵伽之战同时改变了阿育王的命运,在战争中他亲眼目睹了10万人被杀的血流成河的残忍场面,开始对羯陵伽人民在战争中所遭受的苦难〃感到深切的忧虑和悔恨〃。战后他与佛教高僧优波毯多进行了多次长谈,并最终皈依了佛教,成了一名虔诚的教徒。阿育王下令将他的敕令刻在王宫和印度各地的石柱上,还专门令人开凿石壁,将他的忏悔和新的治国方针刻在上面,这为后人了解孔雀王朝留下了宝贵的资料。阿育王在敕令中表达了对武力杀戮的懊悔和厌倦,并宣布〃战鼓的响声沉寂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