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文学电子书 > 过渡时期 >

第2节

过渡时期-第2节

小说: 过渡时期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她说哥。她在信里就这么叫我,那时我读大一,她想认我做哥,我偏不要她做妹。我下面有四个妹妹,还愁没人叫我哥吗?所以直到大学毕业我也没跟她谈成恋爱。

  部长拿着菜牌十二分热情地靠在我的椅子上,问:先生小姐要吃点什么?我点了一个野葛生鱼汤,一个桑拿虾,一个清蒸边鱼,一个炒沙虫,一个水煮菜心,一个纸包骨。石留说够了,吃不了。部长也说够吃了。部长去了两分钟又回来,对我说,对不起先生,没有沙虫,沙虫下班了。我说沙虫也下班啊。部长赶紧解释说,对不起,是做沙虫的师傅下了班。我说沙虫这么早就下班,那就不吃沙虫了。

  有一位小姐站在我身边,她穿了件印着贝克啤酒的超短裙,露出两条白花花的大腿,害得我的眼睛老是往她肚子下面看。贝克小姐说,要喝酒吗?先生小姐。她指着墙上的招纸说,这酒不错,十块钱一支,要不要先生小姐?我说不要先生小姐,要青岛。贝克小姐说,青岛下班了。我说那就来支喜力,贝克小姐说喜力也下班了。看来只有贝克小姐还在顶班,那就来贝克小姐吧。我把酒杯满上,又替石留斟酒,我说为了南村,干杯。刚干完杯,部长又来了,我说这回不知谁下了班。果然部长又说对不起,纸包骨没了。我对部长说:劳驾你去厨房帮我看看,看桑拿虾和清蒸鱼有没有下班,如果下班了,就赶紧叫老板回来上班。隔壁桌的一位小姐听了我的话忍不住放声笑了,她笑着说,先生,我看了你半天了,一直想笑,我们叫了个象牙蚌,也是半天上不来,让给你算了。这小姐很面善,可是想不起在哪儿见过。这时象牙蚌已经端上来了,我对面善小姐一拱手,说谢谢啦!我实在饿坏了。吃着象牙蚌,我给石留讲了个笑话。有一天,我和同事去酒店吃饭,刚进门,同事就惊叫起来,哇!象拔蚌特价,十五块钱一斤。我一看,跟着念出声:象牙蚌特价,十五元一斤。我跟石留讲这个笑话算是白讲,她根本不知道象牙蚌和象拔蚌是怎么回事,就象我对我老妈讲克林顿和叶利钦一样,她说这两个人不认识,是哪个村的?

  部长迟迟没有回来。我又叫了两个饭,做出一个等菜上的样子。我拿眼四处睃巡,发现贝克小姐已经象一只蝴蝶一样翩然飞走了。服务员小姐已经收拾好隔壁桌子,正用拖把拖地。女部长还是不出来,一个部长模样的男人走了过来,问我们还加不加菜,我说不用加菜,把没上的菜上上来就行了。男部长装模作样地拿起菜单看了一下,说,我去厨房催一催。我知道他根本没法催,厨房的人早下班了,厨房门都锁了。这地方我呆了十天呢,我比他还熟悉地形。男部长兜个弯就回来了,他说,对不起,这两个菜取消了。我不温不火地说,谁替我取消了,怎么招呼都不打就把菜取消了?他招架不住,只好如实说,厨房的人下班了。我说,不着急,我等他们来上班。

  我替石留倒满茶,又把自己的茶杯倒满,装出一个打持久战的样子。酒店里剩下的几个人等着下班,急得象热锅上的蚂蚁,在我们周围团团转。我每隔十分钟问一句:老板该回来上班了吧?没人睬我,大家都苦着脸。留守的几个小姐或坐或站,成散兵状把我们包围着,有一个小姐开始很夸张地打呵欠。男部长在柜台打电话,看他的表情十分激动,我估计他正在添油加醋地给老板汇报情况。又过了五分钟左右,男部长走了过来。由于刚才过于激动,尽管他极力强装笑容,他的脸还是红里泛青。我知道他要讲什么,我就等这句话呢。男部长说:两位老板的单已经有人买了,两位用完饭请自便,招待不周,敬请谅解。我终于忍不住打了个哈欠。走出酒店,石留埋怨我太刻薄,得理不饶人。我说,这一课是为你上的,你现在是在南村,不是在武汉,以后多学着点。

  三

  我带石留去见校长。校长是个面色阴沉的人,他不笑的时候比笑起来好看,尽管如此,大家还是愿意看他难看时的样子。整天面对一个不笑的人,估计谁都受不了。石留给校长带了一些礼物,都是些拿不出手的家乡特产,这些东西校长从没在家里吃过,他和他老婆看着两眼发直。后来他对我说,他当时真是左右为难。婉拒吧,不礼貌,留下来呢,只能搁在家里占地方。校长就批评我,说不该让小石大老远拎过来。他后来还是偷偷把特产退给我了,说他实在不知道怎么整,还是我跟小石留着慢慢吃吧,这叫物尽其用嘛。结果我和石留吃得嘴唇起泡,吃了一年也没吃完。

  去校长家里坐时我拎了筐荔枝,这荔枝是在大院门口的小店里买的,我是店里的常客,店主是潮州人,潮州人做生意向来是刁钻古惑,他并不因我是熟客而给我优惠,反而经常宰我。我拎走荔枝当时可以不给钱,表面上看似乎是优待我,但回头算帐他就会多收一两块钱,说是涨价了。对此我毫无办法,我明知他在骗我,还是得在他店里买东西,因为不在他店里买就得去另一个铺头买,去那个铺头来回得二十分钟,而且难保不给人家宰。因此你可以看出我是不怕给人骗怕麻烦的那种人。我这种人注定了要常吃亏的。我对校长说,今年熟荔枝,荔枝又脆又甜,水分特多,你和阿姨要多吃点。校长说来家里坐就行,不要拎东西。我说不拎东西,就拎点荔枝。

  校长是个和善的人,很少发火,但为石留的事他差点对我发了火。那天我正在校园里溜达,校长走了过来,问我干什么,我说溜达。他对我说石留不错,问我几时办手续。我说说不上,还只是朋友,她看不上我呢。校长说这是什么话,打老远的调过来,我可是看你的面子,总不成你调她过来给人家做老婆吧。我说难讲,这些年我可是一直在为他人作嫁衣。校长说,越来越不象话,待会儿来我办公室。


上篇:教学时期——《教学时期》
第二章

  一

  这几年我一直生活在一个不人道的地方。这句话有两层意思,一是大家对我不好,不把我当人待;二是我一直被迫从事我不愿意从事的工作。我现在是人民教师,这本来是个很高尚的职业,可我实在没有资格搞这个行当。我除了学历高,长得也比较高外,几乎没有什么优点。缺点倒是特别多,譬如表达很差,五音不全,中气不足,地方口音较重,也就是普通话讲得不地道等等。听我讲课,不听还清楚,越听越糊涂。所以我一上课,同学们就在下面自己安排节目。尽管如此,学校领导仍然特别喜欢安排我上课,一周安排八天。这真是比活受罪还难受。我从不讳言,教师的职业是我自己挑选的,当然是被迫的。我如果不从事教育工作,就得从事另一个惨无人道的行当,这行当叫印刷品监管。说白了就是看小说,专看带颜色的和反动的。那时校长不叫校长,叫处长。我找处长报到,处长说,来了好来了好。处长带我去找一个看起来有八十岁的老同志,老同志姓赵,叫老赵。老赵的脸让我着实吓了一跳,他的脸上毛孔很发达,毛孔之间还有连线,纵横交错,我一看以为看到了我家的红薯地,想想红薯地没这么小,又把它看成了脸。老赵说,我这个组叫小说组,我们的职责就是审查小说。他指着桌子上小山一样的书籍说,这些书都是从国外邮寄进来的,大部分都是反动和黄色的,我们的任务就是把这些反动的和黄色的东西堵截在国门之外。

  听着老赵讲工作,我的头就象正在充气的皮球,不断往大里胀。我在高校读了八年书,说穿了就是看了八年小说,我的毕业论文是明清小说研究,临毕业时,我一见到小说就患病,要四个同学抬着去校医院打点滴。老赵还没讲完工作,我就噗地一声倒在地板上了。立即有人过来扶我,老赵一个劲地说,小江怎么啦,怎么啦?有一个清醒的人发话了,他说快送车站卫检局,那儿有医生。我在昏迷前听见一个老太太在叹气,她叹着气说,现在的年青人身体素质就是差。

  大家把我送到卫检局,放在病床上,医生给我挂上点滴。我这病有个特点,就是一挂上点滴就清醒。大家看到我醒了过来,都松了口气。我在床上躺了一天,把该挂的点滴都挂了。大家都有一个共同认识,就是既然扎了一针,不能白扎,总得输点什么进去,至少输点能量。我在学校的时候大家也都是这个认识,每次我一晕倒,同学们就给我挂氨基酸,好歹也要挂足三天。挂氨基酸后来在南村很流行,大家有事没事都喜欢去医院挂氨基酸,气得医生护士够呛,因为工作量增加了收入并没有同步增长,但医院领导很开心,因为既可以创收又不会死人。

  我第一天上班的情景就是这样。大家对我印象不好,说我是贾宝玉的老婆,弱不禁风。对此我无话可说,我比较难接受的是单位领导仍让我看小说,一点也不体谅我一看小说就发昏的实际,硬是不给我换岗。他们说,如果大家都象你这样,不喜欢自己的岗位就发昏,那单位不就乱了套。

  我的工作就是看小说。每看完一本,就在一张小卡片上填几行字,内容有二,一是对书的评价,二是给书定级别,所以我的权力也算不小,国内收件人能不能收到这本书关键就看我这支笔怎么写。当然不是瞎写,也得讲原则,譬如说九级可以写成八级、七级,甚至五级,但决不能写成二级,也就是说马可以说成驴,但大象不能说成蚂蚁。这也是海关监管的原则,放之四海而皆准。当然这个原则不是我想出来的,我没那么大能耐,这是我师傅教我的。师傅比我大几岁,我进关的时候,她的工龄加关龄已经十五年了。她参加工作早,并不意味着她的学历低,她也是研究生,据说是通过自学考试从专科一直读上来的,对此我格外钦佩。我后来读了半年的自学考试,老师见我那么高的学历还读自学考试,觉得奇怪,三天两头过来审我,审完了又问我有没有同学在报社,帮他发篇论文。我实在坚持不下去,就当了逃兵。师傅学的是英语,她后来当了外语组的组长,专门审查英语的黄色和反动书籍。她手下有几个兵,专门审查其他语的黄色和反动书籍。这样我和她的距离又拉大了,明眼人都知道,中文小学生都看得懂,英文的小说或专著,别说大学生,研究生也未必能看明白。

  我一直以为师傅是可亲不可近,直到几年以后我与她意外相逢,关系闪电般突飞猛进到床上。我和她交流审查印刷品的经验,师傅记忆力惊人,可以说过目不忘。她脑子里的东西跟我讲十年八年也讲不完,而且每一个故事对我来说都是闻所未闻。

  二

  我住在火车站后面。大院门口那条街叫马泰路。我和一个武大的毕业生住在一起,住在对面的还有几个武大的毕业生。晚饭后我们常在马路上散步,一直走到马路尽头。那里有一条大沟,沟里种满了青菜。我第一个月的工资是一百八,今天看来,这钱实在太少了,但当时还不算低。有个以工代干的同事,工作了十几年,也就拿一百七。她拿着工资表把我和她进行了长时间的对比,心里十分不平,并因此对我很愤怒,好象我是国家制订政策的人,利用职权把她口袋里那份装进自己口袋里了。尽管如此,当时的物价已经在不断地涨,我的工资还不够买青菜吃,所以我和同室看到满沟的青菜不免欣喜若狂。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我们没上市场买过青菜,也不知道市场上的青菜已经涨到几块钱一斤了。一下班我们就顺着马路走向尽头,然后跳进沟里,摘菜。有一件事我们都心知肚明,那就是青菜不会自己整整齐齐地长在沟里,想到这里,我们的动作就会慢下来,慢下来并不意味着停止,我们的工资毕竟不够买青菜吃,而且又没有人来送我们去派出所,所以这项功课还得继续做下去。

  有一天我们太过放纵双手,菜摘多了,吃不了,丢了可惜,我就带回单位给了师傅。师傅说她还没成家,叫我转送别的同事。这样我就养成了给同事送菜的习惯,当然不是每天都送。由于每次送菜时没有造花名册登记,难免挂一漏万,而且送的菜也未必合人家的心水,所以不到一个月我差不多把全科的人都得罪了。得罪最严重的是刘老太。刘老太就是说我身体素质差的那个老太婆,她本来已退休了,但强烈要求返聘,单位只好把她返聘回来。她是专职政工员,管全科的吃喝拉撒和思想动态,由于吃喝拉撒基本上都在家里搞掂了,所以实际上她就管后面那半截。我后来对在印刷品科的工作进行了反省,开始怀疑自己是故意把刘老太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