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传记电子书 > 天皇巨星的心路历程:刘德华传 作者:夏君 方子 >

第2节

天皇巨星的心路历程:刘德华传 作者:夏君 方子-第2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里少有的小理发师。

    这样的一段经历,并不是随便哪个明星都曾有过的。如果刘德华后来没有选择从艺,说不定今天,在香港的哪家理发店里会有一位技术一流的理发师,而“天王巨星”的荣称,就不知旁落谁人了。

   说来好笑,他的理发技能离开中学后也没少派用场,多年以后,已经成为演员但还未走红的刘德华,也曾在跑龙套之余,帮过不少明星演员理发。因为他的这门手艺,还为他赢得了电影处女作《彩云曲》一号男主角的地位。

    说起《彩云曲》,许多人至今都想不起来,但对于自己的处女作品,当事人自然不会忘记。“我记得那个时候我刚刚从训练班出来,没什么名气,所以一直在跑龙套。因为我会剪头发,所以平时除了演些小角色,我也会帮电影公司去做一些造型的工作。我帮过曾志伟、谭咏麟等很多人剪头发,并且结识了很多幕后的朋友。有一天,一个制片人找到我,问我愿不愿意演《彩云曲》的第一男主角。就这样我得到了自己的第一部电影。”

    说到理发,还有一桩好笑的事情:为了在《童梦奇缘》中演华仔的爸爸,黄日华刻意不作打扮,又不剪头发,让自己看来沧桑一点,华仔拍完电影海报后,就马上嚷着叫黄日华不要先走,等他做好访问后,亲自操刀为他剪头发,让他回复青春光彩,大家听到华仔此话一出,便悄悄跟黄日华说,“你还不偷偷走啊,等会华仔帮你乱剪,你不怕啊?”想不到黄日华安然坐在化妆椅上,笑着说,“不怕,刘大师已经不是第一次帮我剪发了!他很厉害呢,剪功很好,不用担心。”

    果然一转眼,大家就见刘德华走过来,笑着拿起剪刀,在黄日华头上开始下剪……可见,已经成为天皇巨星的刘德华还是那么不摆明星架子,他的理发手艺也还是不减当年。

    刘德华在演艺圈名声大振后,就把美容理发作为自己投资的一个大项目,经过他饶有兴趣地尽心打理,“无名发”美容院总店已成为香港名店,它的分店亦遍布香港各地。

    一段理发的经历,伴随着刘德华走过了他的中学时代。

    在可立中学度过了难忘的514天后,刘德华以一A二B一C的成绩顺利通过了毕业会考。

    有了在校园里跟人理发挣钱的经历,刘德华开始懂事了。他不愿意把暑期生活完全浪费在玩耍中,而是想着要自立,要出去打工,为家庭减轻一点负担。那段日子,他接下了替一个厂家送手袜皮套至另一工厂的活,待遇不算很差,活计也不轻松。刘德华却已经很满意了。

    每天,他扛着笨重的货物,行走在骄阳似火的大街上,晒得黝黑的脸上大汗淋漓。这样的吃苦受累,是为了省下老板另外支付的车费。不过,每当经过湾仔运动场或艺术中心时,他心里便忐忑不安,总是勾着头弓着背,三步并作两步地跑过去。他不怕吃苦,只是担心被在艺术中心上暑期课的同学看见自己的窘相,丢了面子。

    打工的艰辛让刘德华体会到生活的不容易,更切身体会到自立的重要。然而,要自立,仅凭力气干活是不行的,还要有丰厚的知识作为垫基。虽然后来他没有选择继续学习深造,而是选择了演艺事业。这个选择是他生命的关键之择,他没有半点后悔。不过,在内心深处,毕竟对自己文化底蕴不厚或多或少有一丝遗憾。

    正因为如此,成名后的刘德华在许多场合都热情宣传读书的重要,并以自己的偶像身份在母校设立“刘德华奖学金”,给在校学习的师弟师妹们予以鞭策和激励。

    3。生命的抉择

    “透过镜头,我觉得自己可以让观众的生活多一点点趣味。因为我们,他们会笑;因为我们,他们会哭。所以我觉得现在电影对我来说就像空气一样重要。”

    当年,那个不谙世事的送外卖的小男孩,只把给明星们送外卖当作满足自己的好奇心,并没有想过、也想象不到那充满神秘的摄影片场以及水银灯光,会与自己日后的事业有多大关联。

    应该说,自打少年时期开始,刘德华就对唱歌有了偏爱。在上中四时,他参加过“Four友”乐队,并在一次唱歌比赛中摘取冠军奖牌(这似乎算得上是他唱歌方面的初次尝试)。如果不是他后来选择了进艺员训练班,人们有理由相信,今天的刘德华,说不定会是出自哪个音乐学院的高材生。

   应该说,刘德华对剧本的创作还是蛮喜欢的,在中学时,他曾经与同学合作,创作出一部名为《蜕变》的剧本,并在一次香港电视台的剧本创作比赛中夺冠。后来,《蜕变》被香港电视台拍成了电视剧。这次的夺冠让刘德华信心大增。如果不是他后来选择了从影,人们有理由相信,今天的刘德华,很可能是一位颇有建树的剧作家。后来,他在百忙之中撰写自传体散文集的举动,似乎更能解释他与文学结下的不解之缘。

    应该说,刘德华对表演舞台剧还是很感兴趣的,在上中三时,他就参加了学校剧社的话剧表演。他说:“……我从来没有想过有一天自己会喜欢上电影。上中学的时候,我对电影还没有那么强的感觉,因为我在念书的时候,已经对话剧有了很大的兴趣,我觉得在舞台上的演出才是一种有艺术的表演。那个时候我只是偶尔看一些武打片,所以对李小龙特别钟爱……”其实,中学时的刘德华并没有考虑过自己将来的工作就是当演员做歌手,他参加学校的文艺活动,纯粹是对文艺这种表现形式的兴趣和爱好,并未给自己今后的人生道路刻意去设计路标。

    然而,刘德华却在后来误打误撞地以电影作为自己的终生职业,并以“巨星”之誉经久不衰,演绎出一个艺术生命不老的传奇。

    是电影选择了他,还是他选择了电影?无论是电影选择了他还是他选择了电影,这都是一个生命的抉择。从影20多年来,他拍了120多部电影。电影于他已经是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透过镜头,我觉得自己可以让观众的生活多一点点趣味。因为我们,他们会笑;因为我们,他们会哭。所以我觉得现在电影对我来说就像空气一样重要。”

    前面说过,刘德华在学校的学习成绩一直在中等徘徊,这让他有点灰心。他曾自述:“中六的时候,我发现自己不是读书的材料,便投考艺员训练班,但学的是幕后工作。毕业后,公司和每人都签有一份演员合同,我无可奈何才演戏。”

    无可奈何才演戏,却演出了一个“双料影帝”。这其中的酸甜苦辣,个中艰辛,留待以后叙述。现在,我们只想探究他当时选择从影的动机。

    1980年,刘德华考入了香港无线艺员训练班,对自己的人生道路迈出了关键性的第一步。

    刘德华选择从影并不是年轻人的一时心血来潮,他是经过了一番十分细致的左右权衡的。当时,他面前摆放着两张表格:一张是应届高等教育课程报名表,一张是香港“无线”艺员训练班报名表。是选择按部就班继续完成学业,然后上大学,攻读学士、硕士……还是选择学一门适合自己的专业技术,走一条既有风险又有刺激的人生道路?两张表格,两种人生。何去何从?刘德华陷入了深深的矛盾之中。

    香港电视广播有限公司简称香港“无线”,位于九龙将军凹,数十年来,她以每年五六百集的自拍剧,牢牢占据港剧播出市场;以一部部精彩的作品,影响着所有港人、千万海外华人,及至亿万内地观众。著名的香港“无线”艺员培训班开办几十年来,成为一代代香港明星的摇篮。

    或许是潜意识里,儿时送外卖时看到的演员工作的多姿多彩给了他挡不住的诱惑;或许是影视艺术的神秘挑起了他青春的萌动;或许是“无线”的名望让他实在难以割舍;最终,他在“无线”艺员训练班的报名表上庄严地填上了自己的姓名……

    刘德华忐忑不安地来到父亲面前,他低着头,眼睛望着地,轻声说出了自己的选择。他心里很清楚,父母辛辛苦苦供自己读书,希望自己能像其他人家的孩子一样读出一点名堂,可是——沉默,令人难耐的沉默……

    许久,双眉紧蹙的父亲拿眼睛盯住他问:“你肯定了?”他不敢抬头,心里对父亲问这话的用意琢磨不透。但他知道,自己的态度是最重要的。于是他又勇敢地抬起脸,一脸庄重地朝着父亲把头点了点。

    他看着父亲,觉得那一刻很长,很难耐——终于,父亲舒展眉头,也把头点了点。

   见父亲点了头,刘德华心里的一块石头终于落了地。此刻,他激情奔涌,他感激父亲给了自己选择人生道路的权利。因为这证明在父亲眼里,自己已经长大了,可以张开翅膀飞了。

    命运向刘德华开启了一条缝。

    香港“无线”艺员训练班并不是填了报名表就能进去的,那是一个淘汰率非常高的艺术培训之地。当时,同刘德华一起报考的共有七人,只有他一人被录取。他曾经回忆当时考试的情景:“我的个性向来活泼惯了,也皮惯了,因而在家模拟一下剧本就傻呼呼地进去试镜了。我记得当时考的项目有主持、演戏及机智回应等,我们七个好朋友,只有我一个人考上了。”

    刘德华考上了!七取一。这样的结果让他感到欣慰,除了庆幸,惟有珍惜。

    命运开启的那条缝变成了一扇窗。

    艺员训练班的学习生活紧张、活泼而又开心。40多个青年男女怀着同一个理想相聚在这里,共同学习,互相切磋,团结得亲如兄弟姐妹。训练班要学的课程很多,有演技训练、编剧、中国戏剧、中国舞、现代舞、摄影、灯光、欧西粤语流行曲、现场控制、市场常识等。

    要想把每一项课程都学到最好,那可是需要下大力气的。训练班的训练时间是一年,但是,每三个月都要进行一次淘汰考试,这无疑是对每一个学员或去或留的一次挑战,因此,大家都学得非常认真,不敢有半点懈怠。

    由于在中学时就写过剧本,自然,刘德华对上编剧课格外偏爱,也很愿意在这方面多花费一些心血和精力。

    改变这种状况是因为一次阶段性的小考:这次考试要求学员自编自导自演一段5分钟的小品。

    刘德华把自己装扮成一个因犯事而受伤的抢劫犯,当罪犯逃回家,正为自己包扎伤口时,门外突然响起“砰砰”的敲门声……

    刘德华把那个罪犯演得惟妙惟肖。

    这个小品的成功演绎使得指导老师对刘德华刮目相看,同时也使他本人对表演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训练班的学习虽说紧张,仍改不了刘德华活泼好动甚至有些“整蛊”的脾性。他与梁家辉、潘宏彬是好朋友,而且都喜欢“整蛊”,时不时闹出些“冷幽默”。

    一次上课,上课的老师是秃顶,他就提问:“老师,为什么你的头上不长头发?”还有一次,他们蛊惑其他同学上课戴墨镜,老师感到奇怪,问其原因,大家齐声回答说:“因为你的光头太刺眼了。”令那位老师哭笑不得。

    有时胡闹得有点过了,也给刘德华自己带来麻烦。在一次舞蹈课的课间休息时,大家你推我搡,把刘德华推得站不住了,向一排落地镜撞去……镜子碎了,刘德华的鼻脊也被划了一条口子。结果是,每人被罚70元,刘德华外加一道疤痕。

    虽然有时犯“整蛊”毛病,但这并没有影响他的学业,也没有影响指导老师对他“正面小生人才”的评价(这让他在日后的许多年一直饰演正面角色,想“反串”都难)。当然,“整蛊”归“整蛊”,对待自己所学的专业,他还是全力以赴的。在一次又一次竞争激烈的淘汰考试中,他的成绩一直是遥遥领先。

    指导老师常说:“吃这口饭的,最重要的是信心和自信,没有这些,就算本身很有才华,也无从发挥,更不会遇上伯乐!”接受了这样的教导,刘德华对自己的前途充满着信心。

    其实,表演艺术有它的特殊性,并不是光有自信就能成功的。比如,有的学员因外形,而有的则因自身条件的局限遭到淘汰。临到快毕业时,就像大浪淘沙一样,当初考入“无线”艺员训练班的40多名学员,走得只剩了20多名。1981年,刘德华以甲等成绩毕业于香港“无线”艺员训练班,顺利地成为一名签约于“无线”的青年艺员。

    命运之神为他开启了通向艺术殿堂的大门。

    第二章纵横银海

     1。雏鸟初飞

    “我常常觉得人一生当中的机缘是无限美妙的。我步入影视圈之初虽然历经困顿,被无线电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