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文学电子书 > 孟子集注(朱熹) >

第20节

孟子集注(朱熹)-第20节

小说: 孟子集注(朱熹)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年之丧毕,舜避尧之子于南河之南。天下诸侯朝觐者,不之尧 
之子而之舜;讼狱者,不之尧之子而之舜;讴歌者,不讴歌尧 
之子而讴歌舜,故曰天也。夫然后之中国,践天子位焉。而居 
尧之宫,逼尧之子,是篡也,非天与也。相,去声。朝,音潮。 
夫音扶。南河在冀州之南,其南即豫州也。讼狱,谓狱不决而 
讼之也。太誓曰 :‘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此之谓 
也 。”自,从也。天无形,其视听皆从于民之视听。民之归舜 
如此,则天与之可知矣。 
      万章问曰 :“人有言:‘至于禹而德衰,不传于贤而传于 
子 。’有诸?”孟子曰:“否,不然也。天与贤,则与贤;天 
与子,则与子。昔者舜荐禹于天,十有七年,舜崩。三年之丧 
毕,禹避舜之子于阳城。天下之民从之,若尧崩之后,不从尧 
之子而从舜也。禹荐益于天,七年,禹崩。三年之丧毕,益避 
禹之子于箕山之阴。朝觐讼狱者不之益而之启,曰:‘吾君之 
子也 。’讴歌者不讴歌益而讴歌启,曰:‘吾君之子也。’朝, 
音潮。阳城,箕山之阴,皆嵩山下深谷中可藏处。启,禹之子 
也。杨氏曰 :“此语孟子必有所受,然不可考矣。但云天与贤 
则与贤,天与子则与子,可以见尧、舜、禹之心,皆无一毫私 
意也 。”丹朱之不肖,舜之子亦不肖。舜之相尧,禹之相舜也, 
历年多,施泽于民久。启贤,能敬承继禹之道。益之相禹也, 
历年少,施泽于民未久。舜、禹、益相去久远,其子之贤不肖, 

…  16…

孟子集注                                                               ·114· 

皆天也,非人之所能为也。莫之为而为者,天也;莫之致而至 
者,命也。之相之相,去声。相去之相,如字。尧舜之子皆不 
肖,而舜禹之为相久,此尧舜之子所以不有天下,而舜禹有天 
下也。禹之子贤,而益相不久,此启所以有天下而益不有天下 
也。然此皆非人力所为而自为,非人力所致而自至者。盖以理 
言之谓之天,自人言之谓之命,其实则一而已。匹夫而有天下 
者,德必若舜禹,而又有天子荐之者,故仲尼不有天下。孟子 
因禹益之事,历举此下两条以推明之。言仲尼之德,虽无愧于 
舜禹,而无天子荐之者,故不有天下。继世以有天下,天之所 
废,必若桀纣者也,故益、伊尹、周公不有天下。继世而有天 
下者,其先世皆有大功德于民,故必有大恶如桀纣,则天乃废 
之。如启及大甲、成王虽不及益、伊尹、周公之贤圣,但能嗣 
守先业,则天亦不废之。故益、伊尹、周公,虽有舜禹之德, 
而亦不有天下。伊尹相汤以王于天下。汤崩,太丁未立,外丙 
二年,仲壬四年。太甲颠覆汤之典刑,伊尹放之于桐。三年, 
太甲悔过,自怨自艾,于桐处仁迁义;三年,以听伊尹之训己 
也,复归于亳。相、王,皆去声。艾,音乂。此承上文言伊尹 
不有天下之事。赵氏曰 :“太丁,汤之太子,未立而死。外丙 
立二年,仲壬立四年,皆太丁弟也。太甲,太丁子也 。”程子 
曰“古人谓岁为年。汤崩时,外丙方二岁,仲壬方四岁,惟太 
甲差长,故立之也。”二说未知孰是。颠覆,坏乱也。典刑, 
常法也。桐,汤墓所在。艾,治也;说文云“芟草也 ”;盖斩 
绝自新之意。亳,商所都也。周公之不有天下,犹益之于夏, 
伊尹之于殷也。此复言周公所以不有天下之意。孔子曰 :‘唐 
虞禅,夏后、殷、周继,其义一也 。’”禅,音擅。禅,授也。 
或禅或继,皆天命也。圣人岂有私意于其闲哉?尹氏曰 :“孔 
子曰 :‘唐虞禅,夏后、殷、周继,其义一也 。’孟子曰: 

…  17…

孟子集注                                                             ·115· 

   ‘天与贤则与贤,天与子则与子。’知前圣之心者,无如孔子, 
继孔子者,孟子而已矣 。” 
     万章问曰 :“人有言‘伊尹以割烹要汤’有诸?”要,平 
声,下同。要,求也。按史记“伊尹欲行道以致君而无由,乃 
为有莘氏之媵臣,负鼎俎以滋味说汤,致于王道 ”。盖战国时 
有为此说者。孟子曰 :“否,不然。伊尹耕于有莘之野,而乐 
尧舜之道焉。非其义也,非其道也,禄之以天下,弗顾也;系 
马千驷,弗视也。非其义也,非其道也,一介不以与人,一介 
不以取诸人,乐,音洛。莘,国名。乐尧舜之道者,诵其诗, 
读其书,而欣慕爱乐之也。驷,四匹也。介与草芥之芥同。言 
其辞受取与,无大无细,一以道义而不苟也。汤使人以币聘之, 
嚣嚣然曰 :‘我何以汤之聘币为哉?我岂若处畎亩之中,由是 
以乐尧舜之道哉?’嚣,五高反,又户骄反。嚣嚣,无欲自得 
之貌。汤三使往聘之,既而翻然改曰 :‘与我处畎亩之中,由 
是以乐尧舜之道,吾岂若使是君为尧舜之君哉?吾岂若使是民 
为尧舜之民哉?吾岂若于吾身亲见之哉?翻然,变动之貌。于 
吾身亲见之,言于我之身亲见其道之行,不徒诵说向慕之而已 
也。天之生此民也,使先知觉后知,使先觉觉后觉也。予,天 
民之先觉者也;予将以斯道觉斯民也。非予觉之,而谁也?’ 
此亦伊尹之言也。知,谓识其事之所当然。觉,谓悟其理之所 
以然。觉后知后觉,如呼寐者而使之寤也。言天使者,天理当 
然,若使之也。程子曰 :“予天民之先觉,谓我乃天生此民中, 
尽得民道而先觉者也。既为先觉之民,岂可不觉其未觉者。及 
彼之觉,亦非分我所有以予之也。皆彼自有此理,我但能觉之 
而已 。”思天下之民匹夫匹妇有不被尧舜之泽者,若己推而内 
之沟中。其自任以天下之重如此,故就汤而说之以伐夏救民。 
推,吐回反。内,音纳。说,音税。书曰 :“昔先正保衡作我 

…  18…

孟子集注                                                             ·116· 

先王,曰,‘予弗克俾厥后为尧舜,其心愧耻,若挞于市’。 
一夫不获,则曰‘时予之辜’ 。”孟子之言盖取诸此。是夏桀 
无道,暴虐其民,故欲使汤伐夏以救之。徐氏曰 :“伊尹乐尧 
舜之道。尧舜揖逊,而伊尹说汤以伐夏者,时之不同,义则一 
也 。”吾未闻枉己而正人者也,况辱己以正天下者乎?圣人之 
行不同也,或远或近,或去或不去,归洁其身而已矣。行,去 
声。辱己甚于枉己,正天下难于正人。若伊尹以割烹要汤,辱 
己甚矣,何以正天下乎?远,谓隐遁也。近,谓仕近君也。言 
圣人之行虽不必同,然其要归,在洁其身而已。伊尹岂肯以割 
烹要汤哉?吾闻其以尧舜之道要汤,末闻以割烹也。林氏曰: 
 “以尧舜之道要汤者,非实以是要之也,道在此而汤之聘自来 
耳。犹子贡言夫子之求之,异乎人之求之也”愚谓此语亦犹前 
章所论父不得而子之意。伊训曰 :‘天诛造攻自牧宫,朕载自 
亳。’伊训,商书篇名。孟子引以证伐夏救民之事也。今〔一〕 
书牧宫作鸣条。造、载,皆始也。伊尹言始攻桀无道,由我始 
其事于亳也。〔一〕“今”原作“令”,据清仿宋大字本改。 
      万章问曰 :“或谓孔子于卫主痈疽,于齐主侍人瘠环,有 
诸乎?”孟子曰 :“否,不然也。好事者为之也。痈,于容反。 
疽,七余反。好,去声。主,谓舍于其家,以之为主人也。痈 
疽,疡医也。侍人,奄人也。瘠,姓。环,名。皆时君所近狎 
之人升君所近狎之人也。好事,谓喜造言生事之人也。于卫主 
颜雠由。弥子之妻与子路之妻,兄弟也。弥子谓子路曰 :‘孔 
子主我,卫卿可得也 。’子路以告。孔子曰:‘有命。’孔子 
进以礼,退以义,得之不得曰‘有命’。而主痈疽与侍人瘠环, 
是无义无命也。雠,如字,又音犨。颜雠由,卫之贤大夫也, 
史记作颜浊邹。弥子,卫灵公幸臣弥子瑕也。徐氏曰“礼主于 
辞逊,故进以礼;义主于制断,故退以义。难进而易退者也, 

…  19…

孟子集注                                                              ·117· 

在我者有礼义而已,得之不得则有命存焉 。”孔子悦于鲁卫, 
遭宋桓司马将要而杀之,微服而过宋。是时孔子当阨,主司城 
贞子,为陈侯周臣。要,平声。不悦,不乐居其国也。桓司马, 
宋大夫向魋也。司城贞子,亦宋大夫之贤者也。陈侯,名周。 
按史记 :“孔子为鲁司寇,齐人馈女乐以闲之,孔子遂行。适 
卫月余,去卫适宋。司马魋欲杀孔子,孔子去至陈,主于司城 
贞子 。”孟子言孔子虽当阨难,当犹择所主,况在齐卫无事之 
时,岂有主痈疽侍人之事乎?吾闻观近臣,以其所为主;观远 
臣,以其所主。若孔子主痈疽与侍人瘠环,何以为孔子?”近 
臣,在朝之臣。远臣,远方来仕者。君子小人,各从其类,故 
观其所为主,与其所主者,而其人可知。 
      万章问曰 :“或曰:‘百里奚自鬻于秦养牲者,五羊之皮, 
食牛,以要秦穆公 。’信乎?”孟子曰:“否,不然。好事者 
为之也。食,音嗣。好,去声,下同,百里奚,虞之贤臣。人 
言其自卖于秦养牲者之家,得五羊之皮而为之食牛,因以干秦 
穆公也。百里奚,虞人也。晋人以垂棘之璧与屈产之乘,假道 
于虞以伐虢。宫之奇谏,百里奚不谏。屈,求勿反。乘,去声。 
虞虢,皆国名。垂棘之璧,垂棘之地所出之璧也。屈产之乘, 
屈地所生之良马也。乘,四匹也。晋欲伐虢,道经于虞,故以 
此物借道,其实欲幷取虞。宫之奇,亦虞之贤臣。谏虞公令勿 
许,虞公不用,遂为晋所灭。百里奚知其不可谏,故不谏而去 
之。知虞公之不可谏而去,之秦,年已七十矣,,曾不知以食 
牛干秦穆公之为污也,可谓智乎?不可谏而不谏,可谓不智乎? 
知虞公之将亡而先去之,不可谓不智也 。时举于秦,知穆公 
之可与有行也而相之,可谓不智乎?相秦而显其君于天下,可 
传于后世,不贤而能之乎?自鬻以成其君,乡党自好者不为, 
而谓贤者为之乎?”相,去声。自好,自爱其身之人也。孟子 

…  20…

孟子集注                                                              ·118· 

言百里奚之智如此,必知食牛以干主之为污。其贤又如此,必 
不肯自鬻以成其君也。然此事当孟子时,已无所据。孟子直以 
事理反复推之,而知其必不然耳。范氏曰 :“古之圣贤未遇之 
时,鄙贱之事,不耻为之。如百里奚为人养牛,无足怪也。惟 
是人君不致敬尽礼,则不可得而见。岂有先自污辱以要其君哉? 
庄周曰 :‘百里奚爵禄不入于心,故饭牛而牛肥,使穆公忘 
其贱而与之政 。’亦可谓知百里奚矣。伊尹、百里奚之事,皆 
圣贤出处之大节,故孟子不得不辩 。”尹氏曰:“当时好事者 
之论,大率类此。盖以其不正之心度圣贤也 。” 

…  21…

孟子集注                                                             ·119· 

                 孟子集注卷十 万章章句下 

凡九章。 
      孟子曰 :“伯夷,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恶声。非其君不事, 
非其民不使。治则进,乱则退。横政之所出,横民之所止,不 
忍居也。思与乡人处,如以朝衣朝冠坐于涂炭也。当纣之时, 
居北海之滨,以待天下之清也。故闻伯夷之风者,顽夫廉,懦 
夫有立志。治,去声,下同。横,去声。朝,音潮。横,谓不 
循法度。顽者,无知觉。廉者,有分辨。懦,柔弱也。余并见 
前篇。伊尹曰 :‘何事非君?何使非民?’治亦进,乱亦进。 
曰:‘天之生斯民也,使先知觉后知,使先觉觉后觉。予,天 
民之先觉者也;予将以此道觉此民也。’思天下之民匹夫匹妇 
有不与被尧舜之泽者,若己推而内之沟中,其自任以天下之重 
也。与,音预。何事非君,言所事即君。何使非民,言所使即 
民。无不可事之君,无不可使之民也。余见前篇。柳下惠,不 
羞污君,不辞小官。进不隐贤,必以其道。遗佚而不怨,阨穷 
而不悯。与乡人处,由由然不忍去也。‘尔为尔,我为我,虽 
袒裼裸裎于我侧,尔焉能浼我哉?’故闻柳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