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社科电子书 > 365-古今医案按 >

第54节

365-古今医案按-第54节

小说: 365-古今医案按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入姜汁两蚬壳。热服之。后用热汤洗浴。得微汗乃已。忌当风坐卧。手足见水。并忌吃生冷 
服三十帖全愈。半年后。因惊忧。其病复举。腰腹时痛。小便淋痛。心惕惕惊悸。意其表 
已解。病独在里。先为灸少冲、劳宫、昆仑、三阴交。止悸定痛。次用桃仁承气汤大下之。 
下后用醋香附三两。醋蓬术、当归身各一两五钱。醋三棱、延胡索、醋大黄、醋青皮、青木 
香、茴香、滑石、木通、桃仁各一两。乌药、甘草、砂仁、槟榔、苦楝各五钱。木香、吴茱 
萸各二钱。分作二十帖。入新取牛膝湿者二钱。生姜五片。用荷叶汤煎服愈。 
震按冷水淋身致病。似宜温经散寒。后因惊忧复病。似宜调气安神。乃前则寒药多于热 
药。继则灸心与心胞络膀胱及脾之穴。即能止悸定痛。痛已定而复用桃仁承气大下之。立法 
甚奇。且前用参。后不用参。而大下之后又用棱、术、桃、黄、青、槟等二十帖。几如国手 
下子。不可思议。诚非明季清初诸医所能及也。 
丹溪治一妇。年四十八岁。因有白带。口渴。月经多。初来血黑色。后来血淡。倦怠食 
少。脐上急。以白术一钱五分。红花、豆大陈皮、白芍各一钱。木通、枳壳各五分。黄芩、 
砂仁、炙甘草各三分。煎汤下保和丸三十粒。抑青丸三十粒。 
震按初来血黑。后来血淡。是本虚而标热也。来既多。又倦怠食少。虚象显然。何以不 
用补药。试观第四条女年十五之案。则此案治法似未尽善。或者此妇之脉弦大而数耶。下二 
案如黄浆。如黑豆汁。制方极当。 
一妇行经色淡若黄浆。心腹嘈杂。此脾胃湿痰故也。以二陈汤合四物入细辛、苍术。数 
服即止。 
一妇子经水下如黑豆汁。此络中风热也。以四物加黄芩、川连、荆芥穗、蔓荆子。数服 
血清色转。 
一女年十五。脉弦而大。不数。形肥。初夏时。倦怠。月经来时多。此禀受弱。气不足 
摄血也。以白术一钱五分。生 、陈皮各一钱。人参五钱。炒柏三分。 
一妇年四十余。月经不调。行时腹疼。行后又有三四日淋沥。皆秽水。口渴面黄。倦怠 
无力。以白术一两。归身尾、陈皮各七钱。黄连三钱。木通二钱。生 、黄芩各二钱。炙甘 
草一钱。分作八帖。下五灵脂丸四十粒。食前服。 
震按此案用药。白术、黄连、归身、归尾用得最好。 、芩嫌其太轻。更好在五灵脂丸 
一妇年二十余。形肥。痞塞不食。每日卧至未。饮薄粥一盏。粥后必吐水半碗。仍复卧 
经不通三月矣。前番通时黑色。脉辰时寸关滑有力。午后关滑。寸则否。询之因乘怒饮食 
而然。遂以白术一两五钱。浓朴、黄连、枳实各一两。半夏、茯苓、陈皮、山楂、人参、 
滑 
石各八钱。砂仁、香附、桃仁各五钱。红花二钱。分作十帖。每日服一帖。各入姜汁二蚬壳 
间三日。以神佑丸、神秘沉香丸微下之。至十二日。吐止食渐进。四十日平复如故。 
震按饮薄粥一碗。必吐水半碗。卧不能起。将认作大虚证矣。其辨在于痞塞。及经停之 
前虽通而黑色也。此内火食积。郁成湿热。上则饮停。下则瘀阻。实证似虚耳。辰时寸关脉 
滑有力者。辰为气血注胃之时。胃满甚而连及上焦。午后惟关滑。独显胃实之象矣。方主消 
痰消食破气活血。加黄连、滑石以清湿热。仍兼人参以鼓舞胃气。使诸药得行其疏通之力。 
再佐姜汁之辛以开道路。又治呕吐。此真纪律之师。有胜无败者也。然犹有病深药浅之虑。 
隔三日。以二丸微下。则直捣贼巢。病根可拔矣。 
吕沧洲治一女。在室病不月。诸医疗皆不得其状。视之腹大如娠。求其色脉即怪。语之 
曰。汝病非有异梦。则鬼灵所凭耳。女不答。趋入卧内。密语其侍妪曰。我去夏追凉庙庑下 
薄暮过木神心动。是夕梦一男子。如暮间所见者。即我寝亲狎。由是感病。我惭赧不敢以 
告人。医言是也。妪以告吕。吕曰。女面色乍赤乍白者。愧也。脉乍大乍小者。祟也。病因 
与色脉符。虽剧无苦。乃以桃仁煎下血类豚肝者六七枚。俱有窍如鱼目。病已。 
震按此即鬼胎。亦易识别。惟云。病因与色脉符。虽剧无苦。一秘诀也。桃仁煎颇狠。 
然非此药。不能去此病。 
俞子容治一妇寡居。郁结成疾。经事不行。体热如炙。忽吐血若泉涌。医用止血药。不 
效。愈以茅草根捣汁。浓磨沉香。服至五钱许。日以酽醋贮瓶内。火上炙热。气冲两鼻孔。 
血始得降下。遂不复吐。经事乃行。 
震按此是倒经。故降其气而血自降。茅根汁磨最妙。尤妙在热醋熏鼻。但经倒犹可生。 
经枯则必死耳。 
石山治一妇。瘦小。年二十余。经水紫色。或前或后。临行腹痛。恶寒喜热。或时感寒 
腹亦作痛。脉皆细濡近滑。两尺重按略洪而滑。汪曰。血热也。或谓恶寒如此。何谓为热 
曰。热极似寒也。遂用酒煮黄连四两。香附、归身尾各二两。五灵脂一两。为末粥丸。空 
腹吞之而愈。 
震按脉细濡近滑。两尺亦于重按略洪而滑。又不兼数。殊难认为大热。乃重用黄连而愈 
汪公指下真有得心应手之乐。 
一妇年二十一岁。六月。经行腹痛如刮。难忍求死。脉得细软而快。尺则沉弱而近快。 
汪曰。细软属湿。数则为热。尺沉属郁滞也。以酒煮黄连八两。炒香附六两。五灵脂半炒半 
生三两。归身尾二两。为末粥丸。空心汤下三四钱。服至五六料。越九年。得一子。又越四 
年。经行两月不断。腹中微痛。又服前丸而愈。续后经行六七日。经止则流清水。腹中微痛 
又服前丸而痛亦止。又经住只有七八日。若至行时。或大行五六日。续则适来适断。或微 
红。或淡红。红后常流清水。小腹大痛。渐连遍身。胸背腰腿骨里皆痛。自巳至酉乃止。痛 
则遍身冷热。汗大出。汗止痛减。尚能饮食。自始痛至今。历十五年。前药屡服屡效。今罔 
效者何也。汪复诊之。脉皆洪滑无力。幸其尚有精神。汪曰。此非旧日比矣。旧乃郁热。今 
则虚寒。东垣曰。始为热中。终为寒中是也。经曰。脉至而从。按之不鼓。乃阴盛格阳。当 
作寒治。且始病时形敛小。今则形肥大矣。医书曰。瘦人血热。肥人气虚。岂可同一治耶。 
所可虑者。汗大泄而脉不为汗衰。血大崩而脉不为血减耳。其痛日重夜轻。知由阳虚不能健 
运。故亦凝滞而作痛。以证参脉。宜用助阳。若得脉减痛轻。方为佳兆。遂投参、 、归、 
术大剂加桂、附。一帖。来早再诊。脉皆稍宁。服至二三十帖。时当二月。至五月病愈。盖 
病有始终寒热之异。药有前后用舍不同。形有肥瘦壮少不等。岂可以一方而通治哉。 
震按细软而数。为湿热。洪滑无力。为虚寒。的系辨脉要旨。汪公自跋数语。尤属治病 
要诀。然前之黄连。终嫌太过。久服不换。亦恐非宜。 
一妇经行。必泻三日。然后行。诊其脉皆濡弱。曰。此脾虚也。脾属血。属湿。经水将 
动。脾血已先流注血海。然后下流为经。脾血既亏。则虚而不能营运其湿。令作参苓白术散 
每服二钱。一日米饮调下二三次。月余。经行不泻矣。 
一妇年逾四十。形长色脆。病经不调。右脉浮软而大。左脉虚软而小。近快。常时经前 
作泄。今年四月。感风咳嗽。用汤洗浴汗多。因泄一月。六月。复因洗浴。发疟六七次。疟 
虽止而神思不爽。至八月尽。而经水过多。白带时下。泻泄。遂觉右脚疼痛。旧曾闪挫脚跟 
今则假此延痛。臀腿腰胁尻骨胫项左边筋皆掣痛。或咳嗽一声。则腰眼痛如刀扎。日轻夜 
重。叫号不已。幸痛稍止。饮食如常。因思月水过多。白带时下。日轻夜重。泄泻无时。亦 
属下多亡阴。宜作血虚治。然服四物止痛之剂益甚。九月。汪复诊视。始 
悟此病乃合仲景所谓阳生则阴长之法矣。夫经水多。白带下。常泄泻。皆由阳虚陷下而然。 
脱是也。日轻夜重。盖日阳旺而得健运之职。故血亦无凝滞之患而日轻也。夜则阴旺而阳不 
得其任。失其健运之常。血亦随滞。故夜重也。遂以参、术助阳之药。煎服六七帖。痛减。 
此亦病证之变。治法殊常。故记之。 
震按前案之理易明。此案之脉亦易认为虚。惟近快而合以足之延痛。颇似湿热耳。然久 
泻复疟。经水过多。白带时下。显系参、术对证。何云治法殊常耶。 
一妇人年逾四十。形色颇实。常患产难倒生。经水不调。或时遍身骨节疼痛。食少倦怠 
自汗。汪诊之。两手脉皆不应。而右关轻按。隐隐然微觉动也。疑脉出部。以指寻按经渠 
列缺穴分。亦不应。甚怪之。乃叩其夫。曰。有孕时。医诊亦言无脉。后服八物汤。幸而易 
产。得一子。汪曰。此由禀赋本来脉不应也。无足怪。可见天下事变无穷。果难一一以常理 
测也。如脉经所谓。但道其常而已。两手无脉。不伤其生。又不妨于胎孕。岂脉经所能尽耶 
震按人有一手无脉者颇多。若两手无脉者则少。此乃母胎中。或襁褓时。蹙锉其经隧。 
致脉不通。原非病也。石山又诊一妇左手无脉。而动于腕臂外廉阳溪偏历之分。是即今所谓 
反关脉耳。汪乃曰。左脉离其部位。其病难以脉知。诚然反关脉多洪大。且可推展。果不足 
以审病情。又按丹溪治一妇久疟。食少经闭。两手无脉。每日与三花神佑丸十余粒。津咽之 
月余食进。脉出。又半月脉愈。又一月经行。此则因病而无脉。非向来无脉也。 
一妇产后。经行不止。或红或白或淡。病逾八月。面色黄白。性躁。头眩脚软。医用参 
补药。病益加。用止涩药不效。汪诊之。右脉濡弱无力。左脉略洪而快。曰。右脉弱者。 
非病也。左脉偏盛。遂觉右脉弱耳。宜主左脉。治以凉血之剂。遂以生地、白芍、白术各一 
钱。黄芩、阿胶、归身各八分。陈皮、香附、川芎、椿根皮、茯苓各六分。柴胡、甘草各五 
分。煎服二十余剂而愈。 
震按右脉濡弱无力。而汪公乃以左脉偏盛为主。其取舍异矣。且曰。右脉弱非病。则经 
水之或白或淡。及面色黄白头眩脚软。非右脉弱之为病。汪公盖因曾用参 而病益加。则右 
脉不足凭。常以凉血之剂专主左脉为治耳。 
又治一妇。年逾三十无子。汪诊其脉近和。惟尺部洪滑。曰。子宫有热。血海不固也。 
其夫曰然。每行人道。经水即来。乃以丹溪大补丸加山茱萸、白龙骨止涩之药以治其内。再 
以乱发灰、白矾灰、黄连、五倍子为末。以治其隐处。果愈且孕。 
立斋治一妇人。每交接则出血作痛。敷服皆凉血止痛之剂。不时出血甚多。此肝伤不能 
藏血。脾伤不能摄血也。用补中益气归脾二汤而愈。外亦以乱发、青布。烧灰敷之。 
又一外家证同前。按其脉。两尺沉迟而涩。用补血散寒之剂不愈。偶检千金方。以蛇床子 
散绵裹纳其中。二次遂愈。 
震按以上三案。病同而治法各异。可见病以脉为断也。立斋首案不载脉。然敷服皆凉血 
止痛之剂不效。则舍补无他法矣。此又可以意会也。 
又一妇人。经候过期。发热倦怠。或用四物、黄连之类。反两月一度。且少而成块。又 
用峻药通之。两目如帛所蔽。薛曰。脾为诸阴之首。目为血脉之宗。此脾伤五脏皆为失所。 
不能归于目矣。遂用补中益气、济生归脾二汤。专主脾胃。年余寻愈。 
震按此案可比人天法眼。若不补脾胃而用血药凉药以治目。亡无日矣。 
一妇人年四十。劳则足跟热痛。薛以阴血虚极。急用圣愈汤而痊。后遍身瘙痒。误服风 
药。发热抽搐。肝脉洪数。此乃肝家血虚火盛而生风。以天竺胆星为丸。用四物、麦冬、五 
味、芩、连、炙草、山栀、柴胡煎送而愈。 
一妇人多怒。经行或数日。或半月方止。三年后。淋沥无期。肌体倦瘦。口干内热。盗 
汗如洗。日晡热甚。用参、 、归、术、茯神、远志、枣仁、麦冬、五味、丹皮、龙眼、炙 
草、柴胡、升麻。治之获愈。此证先因怒动肝火。血热妄行。后乃脾气下陷。不能摄血归源 
故用前药。若胃热亡津液而经不行。宜清胃。若心火亢甚者。宜清心。若服燥药过多者。 
宜养血。若病久气血衰。宜健脾胃。 
震按前案治血热生风。此案治脾虚下陷。迥然不同。但前案易认。此案内热倦瘦。盗汗 
口干。日晡热甚。已近痨怯病形。幸未咳嗽经停耳。若认为痨怯而用清火。则必死。 
立斋曰。一妇性急。每怒非太阳耳项喉齿胸乳作痛。则胸满吞酸。吐泻少食。经行不止 
此皆肝火之证。肝自病则外证见。土受克则内证作。余先以四物加白术、茯苓、柴胡、炒 
栀、炒龙胆。清肝养血。次用四君子加柴胡、芍药、神曲。合左金以培土制肝。渐愈。惟月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