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社科电子书 > -黄帝内经十二经脉秘与应用 >

第7节

-黄帝内经十二经脉秘与应用-第7节

小说: -黄帝内经十二经脉秘与应用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由于“十二经脉”的道理不明而阻挡着中医前进的道路,因此贫道不自量力,虽然学识有限,文字表达能力甚差故勉强著书立说,也将研究“十二经脉”的心得体会贡献出来,以供爱好祖国医学的同仁们参考验证,以共勉前进,唯此贫道真诚的希望中医界的同仁,本着实际出发,用科学的态度,来证实这“阴阳双诊”的优越性。

(三)关于人迎脉的诊法

后世以来对颈两侧的“人迎动脉”少有人诊,只见到仲景医圣论及。故在各“脉学”书中也未见到对“人迎脉”的诊察方法。因此,贫道为了验证落实“十二经脉”的道理通过多年的探讨,历经反复的验证,现确定对“两人迎动脉”的诊候部位与诊察方法。今提供出来以供中医界同仁,在临床中试诊。

1、关于“人迎动脉”的诊候部位:在前颈(廉泉穴下)喉节骨最高突处(而向两傍后退至人迎动脉搏动处诊之)为关部,关部以上为寸部,关部以下为尺部。

2、关于“人迎动脉”的诊法:医生可采取两种诊候形式。1、令患者坐式,医者立于患者的背后,其珍脉动作,也与诊候两手的“寸口”动脉同样,以三指并齐,先下中指(以中指头接触高突喉节骨位时再向后退至“人迎动脉处”诊之)于“关部”;次下食指于关上“寸部”;再次下无名指于关下“尺部”。用右手以诊候患者的“右人迎动脉”,用左手以诊候患者的“左人迎动脉”。

3、医者站立于患者的左侧,用左手以诊候患者的“右人迎动脉”;医者转换方位站立于患者的右侧,用右手以诊候患者的“左人迎动脉”。

脉诊规则:先诊寸口动脉以候五脏之里阴,后诊人迎动脉以候六腑之表阳。就能取得八纲辨证的阴、阳、表、里四纲。《灵枢·禁眼篇》云:“寸口主中,人迎主外”。《灵枢·五色篇》曰:“人迎盛坚者伤于寒,气口盛坚者伤于食。”充分说明两手的“脉口”属五脏之阴、主里;颈两侧的“人迎”属六腑之阳、主表,明确分清了阴、阳、表、里结合辨别缓、急、大、小、滑、涩六脉,更以浮、沉、迟、数参合诊断,并又能诊断出寒、热、虚、实的四纲证候,其诊法虽然简单、亦能运用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纲诊断。《灵枢经》论脉诊:提倡两种简要的诊断方案。

1、论色、脉相应、相克、相生。《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云:“色青者,其脉弦也;赤者,其脉钩也;黄者,其脉代也;白者,其脉毛;黑者,其脉石。见其色而不得其脉。反得其相胜之脉,则死矣;得其相生之脉。则病已矣。”说明如肝木生病,其色当青,其脉象当孩,为色脉相应的常规现象,可按阴阳的盛衰调平即愈。如果肝木患病,其面色青,反诊得轻浮而毛的肺脉,是肺金克肝木之象,为不吉而预后不良。若是肝木有病,其面色青,而诊得沉石之肾脉为肾水生肝木之吉象,故肝病易于全愈。如心火、脾土、肺金、肾水仿此理类推。

2、在脉诊中,辨别缓、急、大、小、滑、涩之六种脉象以诊断人体的寒、热、虚、实及气、血盛衰。《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曰:“诸急(紧象脉)者多寒,缓者多热,大者多气少血,小者血气皆少,滑者阳气盛、微有热,涩者多血少气、微有寒。足以说明诊此缓、急、大、小、滑、涩六脉便可诊断体内的寒热虚实及气血多少。

附:缓脉典故

谈到缓脉,借此讲我误解“缓脉”的故事。说出来虽属无知可笑,也许借鉴真实的物理能有益于脉理。

初习医时,由于从事农活,常借耕锄之隙学习,既没上医校,又未拜师,加之文化知识有限,学脉理时:对《灵枢经》中诊察“缓脉”的误会,却是在犁地时始明其理。因脉学中有迟脉一息三至主寒,数脉一息六至主热,这两种相对的脉象道理甚明。《灵枢经》言:“缓脉多热”,由于开始学医,认识肤浅,自以为缓脉的“缓”定与迟脉的“迟”字是同意词,为何却说迟有寒而缓脉又多热呢?就这个疑问一直存于大脑,日夜思考不得其解。

有一天秋播耕地收工,便将犁地的工具置于田野而牵牛归家,当日晚上风雨交加降了数阵大雨,次日天气晴朗,我又牵牛去耕地,依旧将耕牛套上轭头绳子内,却发现粗绳子缩短了七八寸,(因寒湿雨水入浸所致)随手即将粗绳放长七八寸驱牛耕地,对这种日常遇见的事物也未介意。

将近中午,太阳当空,气温高升,此时见耕牛犁地十分吃力,才发现粗绳上的雨水亦被阳光晒干,其粗绳已变得松缓弛长了。

在停牛收绳的瞬间,突然醒悟到《灵枢经》中的“缓者多热,急者多寒”之故,亦是热张冷缩之理。这一深刻的启发成为我后来治病诊断寒热的依据。

由于脉现不迟不数的寒热甚多,就需用紧缓脉象来分辨寒热,故能辨证明确,今特将此过程叙出,愿同行亦能受益。

(四)缓急大小滑涩六脉的认识

《素问》《灵枢》乃古圣人创立的医学之纲,而后世的医学是从这纲中化出的目,笔者畏繁求简,认为《灵枢经》中的缓、急、大、小、滑、涩六种病脉的诊断甚为简要。对缓、急、大、小、滑、涩六脉的认识如下:

1、关于缓脉经言:“缓者多热”凡显现松弛形象的缓脉,就知体内存有温热的阳气。正常人如诊得阴、阳双方的寸、关、尺三部的动脉往来均匀都现缓象,可为阳足神全,确是阴阳交泰健康长寿之脉。如果诊得缓脉在左、右、阴、阳寸、尺不均即是病脉。缓脉出现在尺部、热在下焦;在关部,热蕴中焦;在寸部、热炎上焦;在脉口、主脏;在人迎、主腑、在左、属在;在右、属右。其六脉诊候以此类推。所以如上所述:诸疾患若显象“缓脉”者,可证明体内有阳光熙照。故言:“缓者多热。”

2、关于紧脉经言:“急者多寒”,诊得脉象紧急,即知为寒邪所伤,大凡寒邪必先侵表,“寒主收引”即热胀冷缩之理。如果身体感寒其脉搏即会出现紧象,故言:“紧者多寒”。

3、关于大脉经言,“大者多气少血”脉显粗大,可知体内气有多余。若是体内的气、血平等相宜,其脉象必显出不大不小的中和之脉象。所以脉大者为血液配备气运而不够所需,故言:脉大者多气少血。

4、关于小脉经言:“小者血气皆少。小脉者:乃细小的脉象,可证明气的张力与血液的流量而共同运行不足,故诊得“小脉”为阴、阳平衡衰弱其气血双亏。故言:“小者血气皆少。

5、关于滑脉经言:“滑者阳气盛、微有热”诊得滑脉能证明体中的气、血通畅流利。气无血不附,血无气不行,前贤云:“气主煦之,血主濡之。”故血依气运行、气靠血濡养、若气血运行和平相宜,其脉象定不快不慢从容不迫。所以脉显往来流利的滑象知气必旺,故言:“阳气盛”,因滑脉的运行较速,虽然不能称为数脉而将接近于数脉,故言:“滑者阳气盛,微有热。”

6、关于涩脉经言:“涩者多血少气,微有寒。”脉显涩象,可测知体内的血液中缺乏阳气运通血脉,例如沟渠内本自有水,却因不能得到畅流,其内在的运行道理是与“滑脉”恰恰相反。放言:“多血少气”。其水常流者不易结冰,是水流生温之故。然而涩脉的血液并非不能流动,只是在流行之中尚缺乏一点阳气促使通畅即显涩滞不利。故经言:“澄者多血少气,微有寒。”

(五)脉诊中的现实情况

《灵枢经》对五脏、六腑的脉诊诊断,没有按“脉口、人迎”的寸、关、尺部来分配脏,腑定位,却只区别一倍、二倍、三倍的阴阳两面性以对照盛衰,以决定阴经、阳经的虚实,笔者按这种阴、阳两面性的诊断治疗,效果满意,并在多年的临床中发现有如下几种脉象情况:

1、关于诊候“脉口、人迎”的一倍、二倍、三倍现象,是古圣人对众人的大体概括,并非是所有人都以同样大,小之一倍、二倍、三倍的脉波出现,而是根据各人自身的生理及其动脉的现象再分别以大、中、小的比差、而确诊病在何脏、腑、经脉、才是因人制宜的脉诊规则。贫道经过测试:如脉诊十个健康无病之人的动脉现象,而各有内、外、阴、阳、左、右、上、下不同的脉象差别,因此就不可能取得统一的脉波现象。所以《灵枢·阴阳二十五人篇》论五五二十五种人的生理,各人有所不同的特生理征或缺限,故在脉诊中就不能得到统一的脉象。

2、有个别先天素质太差的人又与大众有别,其脉象似有不明,微涩难辨。还有肌肉丰厚特殊体胖之人的动脉被肌肉掩盖,特别是颈两侧的“人迎”动脉、难以辨别。

3、发现一部分四五十岁以上的老年人,其颈部的“人迎”动脉逐步增强;而手上的“寸口”动脉逐步减弱,是否与衰老和血压升高有关,有待研究。

4、比较单纯的病疾,易于用一倍、二倍、三倍明象辨明,如肝脏患病可按一倍的动脉显象诊断,如果肝脏患病,而肺脏又生病;或是脾脏有病、而心脏又患病,由此,在脉诊中易产生混淆。

实践证明利用阴、阳两性的脉象诊断,实是调治阴阳经脉的“指南方向盘”。但是若遇到以上数种特殊异常的脉象,所以还必须运用脏、腑辨证和望,闻、问辨证来综合诊断,才是祖国医学完整的诊断规则。

十四、简述脏俯辩证

中医脏腑辨证,是根据内在的脏、腑各有隶属,外在的经脉各有循行路线,各脏各腑的病证各有突出不同的症状表现作辨证分析。各脏腑的病变虽然复杂,但根据病因结合病症,细心分辨,自能得出诊断结果。

(一)肝脏

肝藏血,血舍魂,肝主筋,开窍于目,其荣在爪,与胆相表里。在体为筋,在色为青,在声为呼,在变动为握,在味为酸,在液为泪,在志为怒,怒伤肝,肝恶风,悲怒气逆则伤肝。酸走筋,筋病勿多食酸。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补之,酸泻之。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这以上归纳不完全的“内经引言”以便在临床中归类分析病机病因,才能按五脏、六腑各有不同的生理特征及病症表现,而给予辨证施治。

经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肝脏主筋、属风木,凡出现头目昏眩与筋脉抽搐动风,应考虑为肝经的病证。

肝经实证:有急躁易怒,头痛昏眩,两目混浊红赤,或产生吐血衄血。若肝阳上亢,其肝经炽热上冲巅顶,甚则引起瘛昏愦失知。治宜平肝熄风清理肝火。

肝气郁结:多因情志不畅所导致肝经运行郁阻,使肝气横逆于两胁下闷胀串痛,并牵连腹背疼痛,抑郁易怒,咽哽干呕,厌食、善叹息。两脉口之“寸部”当涩滞少脉,治宜疏肝理气血散郁结。

肝阴亏损:头昏头痛,耳鸣心烦,难以入眠,多梦,小便色黄,口舌干燥少津液。为阴血不足以养肝,治宜滋养肝阴兼培脾肺。

寒侵厥阴:如寒犯肝经而寒气留连,可引起小腹隐隐作痛,妇女易导致少腹气结瘤聚;男子侧痛连睾丸。脉当弦紧迟涩,治宜温经散寒通经。经云:“肝病者,两胁下痛引少腹,令人善怒。虚则自无所见,耳无所闻,善恐如人将捕之。”

附:中风偏废病理分析

关于中风偏废之病,现代医籍多列于肝脏,认为肝经主风,按中风偏废的症状,并非属肝经的一经受病,却是人体一个侧面的手,足之三阴三阳机能失调,而一时共虚所引起的突然发病。由于人体是左、右、阴、阳两性组成的一个整体,但人体的气,血可以左、右周流无处不到而灌溉全身,可是,人体左、右“十二经脉”的机能运动,是左侧手足的三阴三阳与左侧的阴阳经脉相交,右侧手足的三阴三阳、与右侧的阴阳经脉相交,故而中风只偏废人体的一侧。

关于中风偏废疾病,当参考前面“解释根、溜、注、人矛盾”章上,其论述的头、手、足三部之三阴三阳经脉的“机能伸,缩活动”,其头部的升、降屈伸机能以颈为界限,而形成在上的“天部。

手部的三阴三阳经脉之出,入屈伸机能以上半身的肘部为界限,而形成在中的“人部”:足部的三阴三阳经脉之出,入屈伸机能,以下半身的膝部为界限,而形成在下的“地部”。

例如现代医学定名为“颜面神经麻痹”的口眼歪斜病症,为邪风侵入了一侧面的“天部”,故症状以颈为界。

如果中风偏废,即是邪风侵入了人体一个侧面的天、地、人三部,所以症状表现则半侧偏废。

《灵枢·九宫八风篇》云:“其有三虚而偏中于邪风,则为击仆偏枯矣。”说明是人体一个侧面之上、中、下三部的经气共虚、才导致成中风偏废疾病。

由于人体的任脉与督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