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社科电子书 > -黄帝内经十二经脉秘与应用 >

第4节

-黄帝内经十二经脉秘与应用-第4节

小说: -黄帝内经十二经脉秘与应用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若断月经之后是衰老的体征。《素问·上古天真论》黄帝曰:“夫道者年皆百数能有子乎?歧伯曰:“夫道者能却老而全形,身年虽寿,能生子也。”这说明善于养身修炼之人能够保持延长“奇经八脉”的寿命。因为修炼者在第一步就是通“小周天功”,即是通调“任、督二脉,如果任、督脉得到通调相交,即获得健康长寿的条件。可喜的是,近些年来修炼气功的热潮遍及全世界,所以在不久的将来,对人体科学研究、对“奇经八脉”的研究,都会取得一定的进展和认识。

关于十二经脉的“循行路线”,笔者与古今的观点一致,读者可参考古、今针灸书中的“十二经脉”循行示意图。关于“任、督”二脉的形态,根据货道在“功态中”的现象感觉却有点与前人的不同。因此,特遵照前人立出了“任督二脉示意图”;并又立出我在功态中感觉的“任督二脉示意图”以供研究考证。

任脉者1,起于中极之下,以上毛际4,循腹里上关元,至咽喉25,上颐循面入目26。任脉为病,男子内结七疝,女子带下瘕聚。

督脉者:1、起于少腹以下骨中央;2.女子入系廷孔;(2.男子地奠下至墓,与女子等)其孔、溺孔之端也;3、其络循阴器合墓间、绕篡后;4、别绕臀至少阴与巨阳中脉者、合少明上股内后廉;5.贯脊;6.属肾;7.其少腹直上者贯脐中央;8.上贯心;9.入喉;10.上颐环唇;11.上系目之下中央;12.与太阳起于目内眦;13.上额;14.交巅上;15.还出别下项;16.循肩膊内;17、侠脊抵腰中;18.入特膂络肾。此生病从少腹上冲心而痛,不得前后为中疝。其女子不孕,癃痔道溺嗌干。督脉生病治督脉、治在骨上、甚者在脐下营。

附:在任脉用药物穴位注射治疗病例

毛××,男,78岁,住武当山。1997年4月15日就诊。患者陡然发生腹痛甚剧,四肢寒凉,面色惨白、咬牙紧齿、痛苦呻吟不止,舌质淡红苔白润,并出现呕吐。

脉候左右寸口、浮候无脉,沉候其两寸部亦无脉、左右关、尺两部脉象沉迟而小脉搏极弱。诊察左右人迎动脉均现浮小兼迟之象,能感觉动脉的往来,而比较“两寸口”之脉搏略微明显。凭脉据症诊断为:体内的“阳气衰微”却无热能化阴,而致使“阴寒之气”太甚,寒主收引即形成痉挛性腹痛剧烈。

因发病急迫采用西药“穴位注射”治疗。用5ml注射器,吸取硫酸阿托品0.6mg,又吸取盐酸肾上腺素1mg混合后,在患者的“关元穴气海穴”刺入三分各注入二分之一药液。经注射药液达15分钟后其患者的腹痛好转大半,仅只有轻度的腹痛。复查患者左右寸口、人迎动脉,而阴阳双方的脉搏明显增强,其迟脉象消失,但两寸口的“寸部”脉波,还显不足之象;两人迎的“寸部”还显浮象。另用肌苷0。1g2片,维生素Bl10mg3片、醋酸泼尼松5mg2片、维生素B610mg2片,胃复安5mg2片。给患者口服,在眼药45分钟后全愈。

奇经八脉之中的“任脉”,乃是诸阴经之海,而任脉的“关元穴”又是足三阴经的交会之穴。任脉的“气海穴”乃禀受呼吸气机之“海底根蒂”处,故我们道家在修养中亦提倡“关元、气海”为呼吸归根之处。所以贫道选取这两个穴位用药物注射以治疗“明寒急症”,因借此“二穴特点”,能使药物在阴经方面来迅速发挥药物作用,而令阳气升举,即可在短时间以内消除“阴寒之邪”,所以获效甚捷。

以前,贫道常用如以上配方,是选取“气海”与左右“阴陵泉”的三穴注射、而救人甚多。但以上疗法,只适用于阴寒腹痛急症,如属于炎症腹痛者忌用。

六、解释根溜注入矛盾

关于足三阳经与手三阳经的根、溜、注、入的机能运动,应区别足三阳经与手三阳经不同运动道理,足三阳经是反运动之时产生根、溜、注、入的;手三阳经是正运动之时产生根、溜、注、人的。只举足阳明胃经和手阳阴大肠经为例:正当足阳明经反运而经气上行之时,其在足的足阳明经气即由“厉兑穴”处退缩而上行溜流于“冲阳穴”,继续上注于“下陵穴”,同时,颈部的足阳明经气即从“人迎穴”处上升运行至“颡大穴”而终结;及同时,还分支一道经气而进入于“人迎穴”。这进入于人迎穴的别行经气进入于何所呢?是由人迎穴“入贯舌中”与足太阴脾经的“散舌下之脉吻合”,即形成“如环之无端”的阴阳交合机能。

如足阳明经正运下行之时,在头部的足阳明经气即由“颡大穴”下降至人迎穴处,同时,处于下肢的足阳明经气即由“下陵穴”下降运行至“厉兑穴”而终止;及同时,还分支一道经气由“丰隆之别穴”而进入于足太阴经与之相“吻合”。这说明“十二经脉”不论正运与反运,都是“如环之无端”的运动机能。《灵枢·根结篇》云:“足阳明根于厉兑,溜于冲阳,注于下陵,入于人迎,丰隆也。所谓入于人迎、丰隆也?是言其足阳明经气根、溜、注、入反运上行时,该经气由“人迎之别穴”而入;正运下行时,该经气从“丰隆之别穴”而入。

当手阳明经正运而经气上行时,在手的手阳明经气即由“商阳穴”处退缩而上溜流于“合谷穴”,继续上注于“阳溪穴”,同时在颈部的手阳明经气即由“扶突穴”处上升运行至“迎香穴”而终;及同时,还分支一道经气别行而进入于“扶突穴内”。这进入于“扶突穴”的别行经气又进入于何处呢?是经过“扶突穴”入喉咙至缺盆与手太阴肺经的“循喉咙之脉相吻合”,即形成“如环之无端的阴阳交合机能。

当手阳明经反运下行时,在头部的手阳明经气由“迎香穴”下降至“扶突穴”处,同时在手部的手阳明经气、即从“阳溪穴”下行即伸进至“商阳穴”而止;及同时,还分支道经气由“偏历别穴”而进入于手太阴经与之“相吻合”。即形成“如环之无端”的阴阳交合机能。

《灵枢·根结篇》云:“手阳明根于商阳,溜于合谷,注于阳溪,入手扶突,偏历也,所谓入于扶突,偏历也”是言手阳明经根、溜、注、入正经上行时该经气由“扶突别穴”而转入于手太阴肺经;反运下行时皆经气从“偏历别穴”而转入于手太阴肺经。也就说明了,阴经经气退缩的同时,其阳经的经气来占领;阳经经气退缩的同时,其阴经的经气来占领,也就形成了阴消阳长、阳消阴长的循环不息功能。手、足三阴三阳的十二经脉、就这样“如环之无端”往返不息地运动着。

《灵枢·官能篇》曾云:“明于五输,徐疾所在,屈伸出入,皆有条理。”故此章之根、溜、注、入的阴阳出入升降屈伸条理是十分重要的。

根据手、足三阴三阳之肘膝以下的阴、阳、进、退、伸、缩机能,可证明肘、膝以下之井、荥、剑、经、合五个穴位调治疾病是非常重要的。并应当注意,其“十二经脉”路线及穴位是固定不移的,但各阴、阳经脉的经气是有规律的升、降、出、入而上下移动的。

七、要一隅而三反之才得十二经脉的全璧

根据上章“足阳明经与手阳明经”的根、溜、注、入的运行机理,来结合研究《灵枢·根结篇》之原文,就知《灵枢·根结篇》原文中再来“一隅而三反之”,才能获得十二经脉的“全璧”。

经曰:“足阳明根于厉兑,溜于冲阳,注于下附,人于人迎,丰隆也。”按这几句经语来研究分析,这实际上只说出了足阳明级在反运上行之时,其经气由“人迎”的别穴而入内,而没有说出足阳明经在正运下行之时,其经气由“丰隆”之别穴而内入。但只以一句上、下文不相衔接的句词“丰隆也”而了之。更没有说出正当足阳明经气在反运上运的同时,而与其相梧合阴阳运行的“足太阴脾经”此时此际正地反运下行至“隐白穴”而止。及同时,还分支一道经气由“公孙”之别穴外出而交会于足阳明胃经。以上还只说出了“此一侧的足阳明经与足太阴经的运行规律。再同时,还要了解到“彼一侧”足阳明经与足太阴经的运行规律,却与此侧相反。因此,故当“一隅而三反之”,才能获得各阴阳经脉之左、右侧的完整机理。可见古圣人们对十二经脉之内在的正、负机理非常保秘,仅只说出了一隅之词。贫道若不是在“功态中”发现左、右、正、负的经脉运动,也难以悟出左右四肢阴阳对立的正负机理之真谛。

八、脏阴腑阳互相为用

“十二经脉”对人体之内的五脏六腑确有互相为用的机能活动。

举足阴明胃经与足太阴牌经为例:由于足阳明胃经有“属胃络脾”的别脉;足太阴脾经有“属脾络胃”的别脉。体内各脏腑之间各有这样的阴、阳“分支别络脉”,也类似体外四肢的“十二经别穴”的结构一样,而勾通阴阳经气。因胃经和脾经各有两道经脉,一道在于左侧;一道在于右侧。在经脉的运动中,若右侧的足阳明胃经在“络脾之时”,而左侧的足太阴脾经就在“络胃”;相反,左侧的足阳明胃经在“络脾”时,而右侧的足太阴脾经就在“络胃”。可见左、右是相对立的阴阳转化机能,并互相为用,在脏阴、腑阳之间就形成了不间断的阴阳生化之机,故五脏六腑之间及左右经脉运动之间,都是不间断的相互生生化化。正可谓“无阳则阴无以生;无阴则阳无以化”。体内的脏阴、腑阳联系着左右阴阳两性机能,而保持既对立又统一的阴阳协调关系。

九、五脏六腑与十二经别的开阖机能

关于“五脏六腑’与“十二经别”的开阖机能,贫道在“功态中”发现手足四肢的“十二经别穴”之处,有开放与关闭的机能。其开放关闭的机能,是在四肢的内三阴经脉与外三阳经脉的正、负运动中,并通过“十二经别穴”而进行阴、阳经气交换的,故易感觉出来。但是,因人体之内的五脏六腑所处的位置分散,故对各脏腑的开放与关闭机能,虽然有感却难辨清。根据体外四肢处“十二经别”的结构,与体内五脏、六腑之“别络”的结构相同。再根据手足四肢的内三阴、外三阳之有规律的开放与关闭机能,即能确定五脏六腑的开放与关闭机能。

体外四肢“十二经别穴”之处,与体内五脏六腑的“别络”之处,是脏、腑、阴、阳经气相互交换的分支通道,故阴、阳的经气相交,全依靠这开阖机能所起作用。亦举足太阳脾经与足阳明胃经及手大阴肺经与手阳明大肠经为例:因为手经和足经的正、负开阖性质不同,故应联系手、足的阴阳机理,才能说明完整的手、足阴阳开阔道理。

当足太阴脾经正运行之时,正值“属脾络胃”之脉开放,同时,在足部的“公孙别穴”关闭;脾经反运行时、轮值足部的“公孙别穴”开放,同时“属脾络胃”之脉关闭。

当足阳明胃经正运行时,轮值下肢的“丰隆别穴”开放,同时隔下“属胃络脾”之脉关闭;胃经反运行时,轮值隔下“属胃络牌”之脉开放,同时,下肢的“丰隆别穴”关闭。

当手太阴肺经正运行时,轮值脉口的“列缺别穴”开放,同时,在中焦下络大肠”之脉关闭;肺经反运行时,中焦“下络大肠”之脉开放,同时,脉口的“列缺别穴”关闭。

当手阳明大肠经正运行时,缺盆内的“络肺”之脉开放,同时,上肢的“偏历别穴”关闭;大肠经反运行时,上肢的“偏历别穴”开放,同时,缺盆内的“络肺”之脉关闭。

因此,人体阴阳的“十二经脉”,不但联系着外在手足四肢之“阴阳别穴”的开放与关闭机能;而且又联系着内在“五脏六腑”之别络的开放与关闭机能。

在人体正常生理的情况下,全是有规律的开放与关闭而进行阴、阳经气交换。正常人的“十二经脉”之阴、阳、正、负运动,能促使人的整体一切有形质的组织而相互协调自如,所以五脏、六腑、皮、肉、筋、骨、阴、阳、气、血皆有规律的各行其道

十、厥逆病症的诊疗分析和取穴规则

诊疗十二经脉的“取逆”病证,必须深明阴、阳经别的正负运行开阁道理,才能按照阴阳经脉升降不平机理而给与施治。

典型厥逆病例:患者黄××,男,69岁,武当人。于1996年元月20日早上发病,昏厥休克、手紧、牙紧,小便自遗失禁。急救复苏,经用西药、输液治疗一星期无效后转送我处诊治。

患者现有症状:前额两傍头痛头昏,心烦上气、面目浮肿、小便频数、膝以下寒冷至足,小腿悸动酸软无力、饮食极少,每日下午不能进食并痰诞上冒发生呕吐。

脉候:两寸口脉沉,关、尺部有脉而寸部无脉。负运时两尺部的脉波显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