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社科电子书 > 299-针灸大成 >

第49节

299-针灸大成-第49节

小说: 299-针灸大成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有道以来,有道以去,审知其道,是谓身宝。帝曰∶愿闻其道!岐伯曰∶气在于心者,取 
之手少阴、心主之俞∶神门、大陵,同精导气,以复其本位。 
气在于肺者,取之手太阴荥、俞∶鱼际、太渊。成痿者以导湿热,引胃气出阳道,不令 
湿土克肾,其穴在太溪。 
气在于肠胃者,取之足太阴、阳明。不下者,取之三里、章门、中脘。因足大阴虚者 
,于募穴中导引之,于穴中有一说,腑俞去腑病也。胃虚而致太阴无所禀者,于足阳明之 
募穴中引导之,如气逆为霍乱者,取三里,气下乃止,不下复治。 
气在于头,取之天柱、大杼。不足,取之足太阳荥、俞∶通谷、束骨。先取天柱、大杼 
,不补不泻,以导气而已。取足太阳膀胱经中,不补不泻,深取通谷、束骨,丁心火,己脾 
土穴,以引导去之。 
气在于臂,足取之,先去血脉,后取其手足阳明之荥、俞∶二间、三间,深取之;内庭 
、陷谷,深取之。视其足臂之血络尽取之,后治其痿厥,皆不补不泻,从阴深取,引而上之 
。上者出也,去也。皆阴火有余,阳气不足,伏匿于地中者,荣血也。当从阴引阳,先于地 
中升举阳气,次泻阴火,乃导气同精之法。 
帝曰∶补泻奈何?曰∶徐入徐出,谓之导气。补泻无形,谓之同精。是非有余不足也, 
乱气之相逆也。帝曰∶允乎哉道,明乎哉问,请着之玉版,命曰治乱也。 
东垣曰∶阴病治阳,阳病治阴。阴阳应象论云∶审其阴阳,以别柔刚,阴病治阳,阳病 
治阴,定其血脉,各守其乡,血实宜决之,气 
虚宜导引之。夫阴病在阳者,是天外风寒之邪,乘中而外入,在人 
之背上腑俞、脏俞。是人之受天外客邪,亦 
有二说。中于阳则流于经,此病始于外寒,终归外热,故以治风寒之邪,治其各脏之俞,非 
止风寒而已。六淫湿暑燥火。皆五脏所受,乃筋骨血脉受邪,各有背上五脏俞以除之。伤寒 
一说从仲景,中八风者有风论。中暑者治在背上小肠俞,中湿者治在胃俞,中燥者治在大肠 
俞,此皆六淫客邪有余之病,皆泻其背之腑俞,若病久传变,有虚有实,各随病之传变,补 
泻不定,治只在背腑俞。 
另有上热下寒。经曰∶阴病在阳者,当从阳引阴,必须先去络脉经隧之血。若阴中火 
旺,上腾于天,致六阳反不衰而上充者,先去五脏之血络,引而下行,天气降下,则下寒之 
病自去矣。慎勿独泻其六阳,此病阳亢,乃阴火之邪滋之,只去阴火,只损脉络经隧之邪, 
勿误也。阳病在阴者,当从阴引阳,是水谷之寒热,感则害人六腑。又曰∶饮食失节,又劳 
役形质,阴火乘于坤土之中,致谷气、荣气、清气、胃气、元气不得上升,滋于六腑之阳气 
,是五阳之气先绝于外。外者天也,下流伏于坤土阴火之中,皆先由喜怒悲忧恐为五贼所伤 
,而后胃气不行,劳役饮食不节继之,则元气乃伤,当从胃合三里穴中,推而扬之,以伸元 
气,故曰从阴引阳。若元气愈不足,治在腹上诸腑之募穴,若传在五脏,为九窍不通,随各 
窍之病,治其各脏之募穴于腹,故曰五脏不平,乃六腑元气闭塞之所生也。又曰∶五脏不和 
,九窍不通,皆阳气不足,阴气有余,故曰阳不胜其阴。凡治腹之募,皆为元气不足,从阴 
引阳,勿误也。若错补四末之俞,错泻四末之荥,错泻者,差尤甚矣。按岐伯所说,只取穴 
于天上。天上者,人之背上五脏六腑之俞,不当泻而泻,岂有生者乎?兴言及此,寒心切骨 
,若六淫客邪,及上热下寒,筋骨皮肉血脉之病,错取穴于胃之合,及诸腹之募者,必危。 
亦岐伯之言,下工岂可不慎哉! 
东垣曰∶三焦元气衰王。《黄帝针经》云∶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头为 
之倾,目为之瞑。中气不足,溲便为之变,肠为之苦结。下气不足,则为痿厥心闷,补足外 
东垣曰∶一富者前阴臊臭,又因连日饮酒,腹中不和,求先师治之,曰∶夫前阴足厥阴 
之脉络,循阴器出其挺。凡臭者,心之所主,散入五方为五臭,入肝为臊,此其一也。当于 
肝经中泻行间,是治其本;后于心经中泻少冲,乃治其标。 

卷九名医治法(《聚英》)
疮毒
属性:《原病式》曰∶凡人初觉发背,背欲结未结,赤热肿痛,先用湿纸复其上,立候之,其 
纸先干处,即是结,痈头也。取大蒜切成片,如三铜钱浓,安于头上,用大艾炷灸三壮,即 
换一蒜片,痛者灸至不痛,不痛灸至痛时,方住。最要早觉早灸,若一日二日,十灸七活; 
三日四日,六七活;五日六日,三四活。过七日,则不可灸。若有十数头作一处生者,即用 
大蒜研成膏,作薄饼铺其上,聚艾于蒜饼上烧之,亦能活也。若背上初发赤肿一片,中间有 
一 
。又曰∶痛者灸至不痛而止,谓先及其未 ,所以痛,次及将 ,所以不痛也。不痛灸至痛 
而止,谓先及其 ,所以不痛,次及良肉,所以痛也。此痈疽初发之治也。 
若诸疮患久成漏者,常有脓水不绝,其脓不臭,内无歹肉,尤宜用附子浸透,切作大片 
,浓二三分,于疮上着艾灸之,仍服内托之药。隔三二日再灸之,不五七次,自然肌肉长满 
矣。至有脓水恶物,渐溃根深者,郭氏治用白面、硫黄、大蒜三物一处捣烂,看疮大小,捻 
作饼子,浓约三分,于疮上用艾灸二十一壮,一灸一易饼子,后四五日,方用翠霞锭子,并 
信效锭子,互相用之, 入疮内,歹肉尽去,好肉长平,然后外贴收敛之药,内服应病之剂 
,调理即瘥矣。 

卷九名医治法(《聚英》)
喉痹
属性:《原病式》曰∶痹,不仁也。俗作闭;闭,壅也。火主肿胀,故热客上焦而咽嗌肿胀也 
。张 
乳蛾、双乳蛾、单闭喉、双闭喉、子舌胀、木舌胀、缠喉风、走马喉闭。热气上行,故传于 
喉之两旁。近外肿作,以其形似,是谓乳蛾,一为单,二为双也。其比乳蛾差小者,名闭喉 
。热结舌下,复生一小舌,名子舌胀。热结于舌中为之肿,名木舌胀。木者,强而不柔和也 
。热结于咽喉,肿绕于外,且麻且痒,肿而大者,名曰缠喉风。暴发暴死者,名走马喉闭。 
八名虽详,皆归之火。微者咸软之,大者下散之。至于走马喉闭,生死人在反掌间,砭刺出 
血则病已。尝治一妇人木舌胀,其舌满口,令以 针锐而小者砭之,五七度,三日方平。计 
所出血几盈斗。 
喉痹急用吹药,刺宜少商、合谷、丰隆、涌泉、关冲。 

卷九名医治法(《聚英》)
淋闭
属性:《原病式》曰∶淋,小便涩痛也。热客膀胱,郁结不能渗泄故也。严氏曰∶气淋者,小 
便涩 
,常有余沥。石淋者,茎中痛,尿不得卒出。膏淋者,尿似膏出。劳淋者,劳倦即发痛引气 
冲。血淋者,热即发,甚则溺血。以上五淋,皆用盐炒热,填满病患脐中,却用筋头大艾, 
灸七壮,或灸三阴交即愈。 

卷九名医治法(《聚英》)
眼目
属性:东垣曰∶五脏上注于目,而为之精,精之窠为眼。骨之精为黑眼,血之精为络其窠,气 
之精为白眼,肌肉之精为约束。裹撷筋骨血气之精,而与脉并为系。目者,五脏六腑之精,荣卫 
魂魄之所常营也,神之所主也。子和曰∶目之五轮,乃五脏六腑之精华,宗脉之所聚。其白 
属肺金,肉属脾土,赤属心火,黑水神光属肾水,兼属肝木。目不因火则不病,白轮变赤, 
火乘肺也;肉轮赤肿,火乘脾也;黑水神光被翳,火乘肝与肾也;赤脉贯目,火自甚也。凡 
目暴赤肿起,羞明隐涩,泪出不止,暴寒目眶眶,大热之所为也。宜针神庭、上星、囟会、 
前顶、百会,翳者可使立退,肿者可使立消,惟小几不可刺囟会,肉分浅薄,恐伤其骨。目 
之内 ,太阳膀胱之所过,血多气少。目之锐 ,少阳胆经,血少气多。目之上网,太阳小 
肠经也,亦血多气少。目之下网,阳明胃经也,血气俱多。然阳明经起于目两旁,交 中, 
与太阳、少阳交会于目,惟足厥阴肝经,连于目系而已。故血太多者,太阳、阳明之实也; 
血不及者,厥阴之虚也。故出血者,宜太阳、阳明,盖此二经,血多故也。少阳一经,不宜 
出血,血少故也。刺太阳、阳明出血,则目愈明;刺少阳出血,则目愈昏。要知无使太过不 
及,以血养目而已。雀目不能夜视,乃因暴怒大忧所致,皆肝血少,禁出血,止宜补肝养胃 
刘氏曰∶内障有因于痰热、气郁、血热、阳陷、阴脱者所致。种种病因,古人皆不议, 
况外 
夫 
墨调腻粉合成色,与翳同矣。如议治之,疾遂不作。 
眼生倒睫拳毛者,两目紧急,皮缩之所致也。盖内伤热,阴气外行,当去其内热并邪火 
。眼 
目眶久赤烂,俗呼为赤瞎。当以三棱针刺目眶外,以泻湿热而愈。 
偷针眼,视其背上有细红点如疮,以针刺破即瘥,实解太阳之郁热也。 

卷九名医治法(《聚英》)
损伤
属性:《内经》云∶人有所坠,恶血留于腹中,腹满不得前后,先饮利药。若上伤厥阴之脉, 
下伤 
。左刺右,右刺左。其脉坚强者生,小弱者死。 

卷九
孙真人针十三鬼穴歌
属性:百邪颠狂所为病,针有十三穴须认,凡针之体先鬼宫,次针鬼信无不应,一一从头逐一 
求, 
三针足大趾甲下,名曰鬼垒入二分;四针掌上大陵穴,入针五分为鬼心;五针申脉为鬼路,火针 
三 
浆名鬼市,从左出右君须记;九针劳宫为鬼窟;十针上星名鬼堂;十一阴下缝三壮,女玉门 
头为鬼藏;十二曲池名鬼腿,火针仍要七 ;十三舌头当舌中,此穴须名是鬼封。手足两 
边相对刺,若逢孤穴只单通,此是先师真妙诀,狂猖恶鬼走无踪。 
一针鬼宫,即人中,入三分。 
二针鬼信,即少商,入三分。 
三针鬼垒,即隐白,入二分。 
四针鬼心,即大陵,入五分。 
五针鬼路,即申脉(大针),三分。 
六针鬼枕,即风府,入二分。 
七针鬼床,即颊车,入五分。 
八针鬼市,即承浆,入三分。 
九针鬼窟,即劳宫,入二分。 
十针鬼堂,即上星,入二分。 
十一针鬼藏,男即会阴,女即玉门头,入三分。 
十二针鬼腿,即曲池(火针),入五分。 
十三针鬼封,在舌下中缝,刺出血,仍横安针一枚,就两口吻,令舌不动,此法甚效。 
更加间使、后溪二穴尤妙。 
男子先针左起,女人先针右起。单日为阳,双日为阴。阳日、阳时针右转,阴日、阴时 

卷九
捷要灸法
属性:(《医学入门》) 
鬼哭穴∶治鬼魅狐惑,恍惚振噤。以患人两手大指,相并缚定,用艾炷于两甲角及甲后 
肉四处骑缝,着火灸之,则患者哀告∶我自去。为效。 
灸卒死∶一切急魇暴绝,灸足两大趾内,去甲一韭叶。 
灸精宫∶专主梦遗。十四椎下各开三寸,灸七壮效。 
鬼眼穴∶专祛痨虫。令病患举手向上,略转后些,则腰上有两陷可见,即腰眼也。以墨 
点记,于六月癸亥夜亥时灸,勿令人知。四花、膏肓、肺俞、亦能祛虫。 
痞根穴∶专治痞块。十三椎下各开三寸半,多灸左边。如左右俱有,左右俱灸。 
又法∶用秆心量患人足大趾齐,量至足后跟中截断,将此秆从尾骨尖量至秆尽处,两旁 
各开二韭叶许,在左灸右,在右灸左,针三分,灸七壮,神效。 
又法∶于足第二趾歧骨处灸五七壮,左患灸右,右患灸左,灸后一晚夕,觉腹中响动, 
肘尖穴∶治瘰 。左患灸右,右患灸左,如初生时,男左女右,灸风池。 
又法∶用秆心比患人口两角为则,折作两段,于手腕窝中量之,上下左右四处尽头是穴 
,灸之亦效。 
灸疰忤∶尸疰客忤,中恶等症。乳后三寸,男左女右灸之。或两大拇指头。 
灸疝痛偏坠∶用秆心一条,量患人口两角为则,折为三段,如△字样,以一角安脐中心 
,两角安脐下两旁,尖尽处是穴。左患灸右,右患灸左,左右俱患,左右俱灸。炷艾如粟米大, 
灸四十壮神效。 
又法∶取足大趾次趾下,中节横纹当中,男左女右灸之。兼治诸气,心腹痛,外肾吊肿,小 
灸翻胃∶两乳下一寸,或内踝下三指,稍斜向前。 
灸肠风诸痔∶十四椎下各开一寸,年深者最效。 
灸肿满∶两大手指缝,或足二趾上一寸半。 
灸癜风∶左右手指节宛宛中。凡赘 诸痣,灸之无不立效。 

卷九
崔氏取四花穴法
属性:治男妇五劳七伤,气虚血弱,骨蒸潮热,咳嗽痰喘, 羸痼疾。用蜡绳量患人口长,照 
纸四方,中剪小孔,别用长蜡绳踏脚下,前齐大趾,后上曲 横纹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