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社科电子书 > 299-针灸大成 >

第40节

299-针灸大成-第40节

小说: 299-针灸大成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并脊上行风府。起于尾闾,而生是病,可刺督脉人中穴。鼻柱下近孔陷中,针四分,灸亦 
可,不及针,昏晕及癫狂者甚效。 
x任脉x 
r任脉pG…G71a。bmpr 
人病七疝八瘕,寒温不调,口舌生疮,头项强痛,斯乃任脉起于中极下,上毛,循腹, 
到关元,直至咽喉天突,过承浆而生是病。可刺任脉承浆穴,在髭间陷中,刺入同身寸三分 
,灸七壮,止七七壮。 

卷七
奇经八脉歌(《医经国小》)
属性:督脉起自下极 ,并于脊里上风府,过脑额鼻入龈交,为阳脉海都纲要。任脉起于 
中极底,上腹循喉承浆里,阴脉之海妊所谓。冲脉出胞循脊中,从腹会咽络口唇,女人 
成经为血室,脉并少阴之肾经。与任督本于阴会,三脉并起而异行。阳跷起自足跟里, 
循外踝上入风池。阴跷内踝循喉嗌,本足阴阳脉别支。诸阴交起阴维脉,发足少阴筑宾 
。诸阳会起阳维脉,太阳之 金门穴。带脉周回季胁间,会于维道足少阳。所谓奇经 
之八脉,维击诸经乃顺常。 

卷七
奇经八脉(《节要》)
属性:督脉者,起于少腹以下骨中央,女子入系廷孔,其孔溺孔之端也,其络循阴器,合篡间 
,绕篡后,别绕臀,至少阴,与巨阳中络者合少阴,上股内后廉,贯脊属肾;与太阳起于目 
内,上额,交巅上,入络脑,还出别下项,循肩膊内,侠脊抵腰中,入循膂络肾,其男子 
循茎下至篡,与女子等;其少腹直上者,贯脐中央,上贯心,入喉,上颐环唇,上系两目之 
督脉起于下极之 ,并于脊里,上至风府,入脑上巅,循额至鼻柱,属阳脉之海。其为 
病也,脊强而厥,凡二十七穴。穴见前。 
任脉与冲脉,皆起于胞中,循脊里,为经络之海。其浮而外者,循腹上行,会于咽喉, 
别而络唇口。血气盛,则肌肉热。血独盛,则渗灌皮肤生毫毛。妇人有余于气,不足于血, 
以其月事数下,任冲并伤故也。任冲之交脉,不营于唇口,故髭须不生。 
任脉起于中极之下,以上毛际,循腹里,上关元,至喉咽,属阴脉之海。其为病也,苦 
内结,男子为七疝,女子为瘕聚。凡二十四穴。穴见前。 
冲脉者,与任脉皆起于胞中,上循脊里,为经络之海。其浮于外者,循腹上行,会于咽 
喉,别而络唇口;故曰,冲脉者,起于气冲,并足少阴之经,侠脐上行,至胸中而散;其为 
病也,令人逆气而里急。《难经》则曰∶并足阳明之经。以穴考之,足阳明侠脐左右各二寸 
而上行。足少阴侠脐左右各一寸而上行。《针经》所载。冲任与督脉,同起于会阴,其在腹 
也,行乎幽门、通谷、阴都、石关、商曲、肓俞、中柱、四满、气穴、大赫、横骨,凡二十 
二穴,皆足少阴之分也。然则冲脉,并足少阴之经明矣。 
幽门(巨阙旁) 通谷(上脘旁) 阴都(通谷下) 
石关(阴注下) 商曲(石关下) 肓俞(商曲下) 
中注(肓俞下) 四满(中注下) 气穴(四满下) 
大赫(气穴下) 横骨(大赫下) 
带脉者,起于季胁,回身一周。其为病也,腹满,腰溶溶如坐水中。其脉气所发,正 
名带脉,以其回身一周如带也。又与足少阳会于带脉、五枢、维道,此带 
带脉(季胁下一寸八分) 五枢(带脉下三寸) 维道(章门下五寸三分) 
阳跷脉者,起于跟中,循外踝上行,入风池。其为病也,令人阴缓而阳急。两足跷脉, 
本太阳之别,合于太阳,其气上行,气并相还,则为濡目,气不营则目不合;男子数其阳, 
女子数其阴。当数者为经,不当数者为络也。跷脉长八尺。所发之穴,生于申脉,本于 
仆参, 于附阳,与足少阳会于居 ,又与手阳明会于肩 及巨骨,又与手太阳、阳维 
会于 俞,又与手足阳明会与地仓及巨 ,又与任脉、足阳明会手承泣。凡二十穴。 
申脉(外踝下) 仆参(跟骨下) 附阳(外跟上) 
居(章门下) 肩 (肩端) 巨骨(肩端) 
俞(肩 后甲骨上廉) 地仓(口吻旁) 
巨(鼻两旁) 承泣(目下七分) 
阴跷脉者,亦起于跟中,循内踝上行,至咽喉,交贯冲脉。其为病也,令人阳缓而阴急 
。故曰∶跷脉者,少阴之别,起于然谷之后,上内踝之上,直上阴,循阴股入阴,上循胸里 
,入缺盆,上出人迎之前,入鼻,属目内 ,合于太阳。女子以之为经,男子以之为络。两 
足跷脉,长八尺,而阴跷之 在交信,阴跷病者取此,凡四穴。 
照海(足内踝下) 交信(内踝上) 
阳维脉者,维于阳,其脉起于诸阳之会,与阴维皆维络于身。若阳不能维于阳,则溶溶 
不能自收持。其脉气所发,别于金门, 于阳交,与手太阳及阳跷脉会于 俞,又与手少 
阳会于 会,又与手足少阳会于天 ,又与手足少阳、足阳明会于肩井。其在头也,与 
足少阳会于阳白,上于本神及临泣、目窗、上至正营,承灵、循于脑空,下至风池,日月; 
其与督脉会,则在风府及哑门。其为病也,苦寒热。凡三十二穴。 
金门(足外踝下) 阳交(外踝上) 俞(肩后胛上) 会(肩前廉) 天 (缺盆上) 
肩井(肩头上) 阳白(眉上) 本神(曲差旁) 临泣(目上) 目窗(临泣后) 正营(目窗后) 
承灵(正营后) 脑空(承灵后) 风池(脑空下) 日月(期门下) 风府 哑门 
阴维脉者,维于阴,其脉起于诸阴之交,若阴不能维于阴,则怅然失志。其脉气所发, 
阴维之 ,名曰筑宾,与足太阴会于腹哀、大横、又与足太阴、厥阴会于府舍、期门,与任 
脉会于天突、廉泉,其为病也,苦心痛。凡一十二穴。 
筑宾(内踝上) 腹哀(日月下) 大横(腹哀下) 府舍(腹结下) 期门(乳下) 天突(结 
喉下) 廉泉(结喉上) 

卷七
十五络脉歌(《医经国小》)
属性:人身络脉一十五,我今逐一从头举∶手太阴络为列缺,手少阴络即通里,手厥阴络为内 
关,手太阳络支正是,手阳明络偏历当,手少阳络外关位,足太阳络号飞扬,足阳明络丰隆 
记,足少阳络为光明,足太阴络公孙寄,足少阴络名大钟,足厥阴络蠡沟配,阳督之络号长 
强,阴任之络为屏翳,脾之大络为大包,十五络名君须记。 

卷七
十五络脉穴辨(《医统》)
属性:十五络脉者,十二经之别络而相通焉者也。其余三络,为任督二脉之络,脾之大络,总 
统阴阳诸络,灌溉于脏腑者也。《难经》谓三络为阳跷、阴跷二络,常考之无穴可指。且二 
跷亦非十四经之正也。《针灸节要》以为任络曰尾翳,督络曰长强,诚得《十四经发挥》之 
正理,加以脾之大络曰大包,此合十五络也。 

卷七
十五络脉(《节要》)
属性:手太阴之别络,名曰列缺。起于腕上分间,并太阴之经,直入掌中,散入鱼际。其病实 
则手锐掌热,泻之;虚则欠KT ,小便遗数,补之。去腕寸半,别走阳明也。 
手少阴之别络,名曰通里。去腕一寸,别走太阳,循经入于心中,系舌本,属目系,实 
则支膈,泻之;虚则不能言,补之。 
手厥阴之络,名曰内关。去掌二寸两筋间,别走少阳,循经上系于心包络心系 
。实则心痛,泻之;虚则头强,补之。 
手太阳之别络,名曰支正。上腕五寸,别走少阴,其别者,上走肘,络肩 。实则节 
弛肘废,泻之;虚则生疣,小者如指痂疥,补之。 
手阳明之别络,名曰偏历。去腕三寸,别走太阴;其别者,上循臂,乘肩 ,上曲颊 
偏齿;其别者,入耳,合于宗脉。实则龋聋,泻之;虚则齿寒痹膈,补之。 
手少阳之别络,名曰外关。去腕二寸,外绕臂,注胸中,别走手厥阴。实则肘挛,泻之 
;虚则不收,补之。 
足太阳之别络,名曰飞扬。去踝七寸,别走少阴。实则鼽窒,头背痛,泻之;虚则鼽衄 
足少阳之别络,名曰光明,去踝五寸,别走厥阴,下络足跗。实则厥,泻之;虚则痿 
,坐不能起,补之。 
足阳明之别络,名曰丰隆。去踝八寸,别走太阴。其别者,循胫骨外廉,上络头项,合 
诸经之气,下络喉嗌。其病气逆则喉痹,卒喑,实则狂癫,泻之;虚则足不收,胫枯,补 
足太阴之别络,名曰公孙。去本节之后一寸,别走阳明。其别者,入络肠胃,厥气上逆 
则霍乱。实则肠中切痛,泻之;虚则鼓胀,补之。 
足少阴之别络,名曰大钟。当踝后绕跟,别走太阳;其别者,并经上走于心包下,外贯 
腰脊。其病气逆烦闷,实则闭癃,泻之;虚则腰痛,补之。 
足厥阴之别络,名曰蠡沟。去内踝五寸,别走少阳;其别者,经胫上睾,结于茎。其病 
气逆则睾肿,卒疝,实则挺长,泻之;虚则暴痒,补之。 
任脉之别络,名曰屏翳,下鸠尾,散于腹。实则腹皮痛,泻之;虚则痒搔,补之。 
督脉之别络,名曰长强,侠膂上项,散头上,下当肩胛左右,别走太阳,入贯膂。实则 
脊强,泻之;虚则头重高摇,补之。 
脾之大络,名曰大包。出渊液下三寸,布胸胁,实则身尽痛,泻之;虚则百节尽皆纵, 
凡此十五络者,实则必见,虚则必下,视之不见,求之上下。人经不同,络脉异所别也。 

卷七
十二经筋(《节要》)
属性:足太阳之筋,起于足小趾,上结于踝,斜上结于膝;其下循足外侧,结于踵,上循跟, 
结于 ;其别者,结于 外,上 中内廉,与 中并上结于臀,上侠脊上项,其支 
者,别入结于舌本;其直者,结于枕骨,上头,下颜,结于鼻;其支者,为目上网,下结于 
;其支者,从腋后外廉结于肩 ;其支者,入腋下,上出缺盆,上结于完骨;其支者 
,出缺盆,斜上出于 。其病小指支跟肿痛, 挛,脊反折,项筋急,肩不举,腋支缺 
盆中纽痛,不可左右摇。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名曰仲春痹也。 
足少阳之筋,起于小趾次趾,上结外踝,上循胫外廉,结于膝外廉,其支者,别起外辅 
骨,上走髀,前者结于伏兔之上,后者结于尻;其直者,上乘 季胁,上走腋前廉,系于膺 
乳,结于缺盆。直者,上出腋,贯缺盆,出太阳之前,循耳后,上额角,交巅上,下走颔, 
上结于 ,支者,结于目 为外维。其病小指次指支转筋,引膝外转筋,膝不可屈伸, 
筋急,前引髀,后引尻,即上乘 季胁痛,上引缺盆、膺乳,颈维筋急。从左之右, 
右目不开,上过右角,并跷脉而行,左络于右,故伤左角,右足不用,命曰维筋相交。治在 
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名曰孟春痹也。 
足阳明之筋,起于中三趾,结于跗上,斜外上加于辅骨,上结于膝外廉,直上结于髀枢 
,上循胁属脊;其直者,上循 ,结于膝;其支者,结于外辅骨,合少阳;其直者,上循 
伏兔,上结于髀,聚于阴器,上腹而布,至缺盆而结,上颈,上侠口,合于 ,下结于鼻, 
上合于太阳。太阳为目上网,阳明为目下网;其支者,从颊结于耳前。其病足中趾支胫转筋 
,脚跗坚,伏兔转筋,髀前肿, 疝,腹筋急,引缺盆及颊,卒口 ,急者目不合,热则 
筋纵,目不开,颊筋有寒,则急,引颊移口,有热则筋弛纵,缓不胜收,故僻。治之以马膏 
,膏其急者,以白酒和桂,以涂其缓者,以桑钩钩之,即以生桑灰置之坎中,高下以坐等, 
以膏熨急颊,且饮美酒,啖美灸肉;不饮酒者,自强也,为之三拊而已。治在燔针劫刺, 
以知为数,以痛为输,名曰季春痹也。 
足太阴之筋,起于大趾之端内侧,上结于内踝;其直者,络于膝内辅骨,上循阴股,结 
于髀,聚于阴器,上腹结于脐,循腹里,结于肋,散于胸中;其内者,着于脊。其病足大趾 
支内踝痛,转筋痛,膝内辅骨痛,阴股引髀而痛,阴器纽痛,下引脐两胁痛,引膺中脊内 
痛。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名曰孟秋痹也。 
足少阴之筋,起于小趾支下,并足太阴之筋,斜走内踝之下,结于踵,与太阳之筋合, 
而上结于内辅之下,并太阴之筋而上,循阴股,结于阴器,循脊内,侠膂,上至项,结于枕 
骨,与足太阳之筋合。其病足下转筋,及所过而结者,皆痛及转筋。病在此者,主痫螈及 
,在外者不能俯,在内者不能仰。故阳病者,腰反折不能俯,阴病者不能仰。治在燔针劫 
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在内者,熨引饮药,此筋折纽,纽发数甚者死不治。名曰仲秋痹 
足厥阴之筋,起于大趾之上,上结于内踝之前,上循胫,上结内辅之下,上循阴股,结 
于阴器,络诸筋。其病足大趾支内踝之前痛,内辅痛,阴股痛转筋,阴器不用,伤于内则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