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社科电子书 > 299-针灸大成 >

第21节

299-针灸大成-第21节

小说: 299-针灸大成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病寒则刺阴之经,以右为补,左为泻。此盖用阴和阳,用阳和阴,通变之法也。大凡转针逆 
顺之道,当明于斯。 
子(合)穴∶尺盛补之,顺其入也。午(荥)穴∶寸盛泻之,顺其出也。 
问∶针头补泻何如? 
答曰∶此乃补泻之常法也。非呼吸而在手指,当刺之时,必先以左手压按其所针荥俞之 
处,弹而努之,爪而下之,其气之来,如动脉之状,顺针而刺之,得气推而内之,是谓补。 
动而伸之,是谓泻。夫实者气入也,虚者气出也。以阳生于外故入,阴生于内故出,此乃阴 
阳水火出入之气所不同也,宜详察之。 
此外有补针导气之法,所谓扪而循之者,是于所刺经络部分,上下循之,故令气血舒缓 
,易得往来也。切而散之者,是用大指爪甲,左右于穴切之,腠理开舒,然后针也。推而按 
之者,是用右指捻针按住,近气不失,则远气乃来也。弹而努之者,是用指甲弹针,令脉气 
满,而得疾行至于病所也。爪而下之者,是用左手指爪连甲,按定针穴,乃使气散而 
刺荣,使血散而刺卫,则置针各有准也。通而取之者,是持针进退,或转或停,以使血气往 
来,远近相通,而后病可取也。外引其门以闭其神者,是先用左指收合针孔,乃放针,则经 
气不泄也。故曰∶知为针者信其左。 
问∶候气之法何如? 
答曰∶用针之法,候气为先,须用左指,闭其穴门,心无内慕,如待贵人,伏如横弩, 
起若发机;若气不至,或虽至如慢,然后转针取之。转针之法,令患人吸气,先左转针,不 
至,左右一提也。更不至者,用男内女外之法,男即轻手按穴,谨守勿内;女即重手按穴, 
坚拒勿出,所以然者,持针居内是阴部,持针居外是阳部,浅深不同,左手按穴,是要分明 
。只以得气为度,如此而终不至者,不可治也。若针下气至,当察其邪正,分其虚实。经言 
∶邪气来者紧而疾,谷气来者徐而和,但濡虚者即是虚,但牢实者即是实。此其诀也。 
问∶呼吸之理。 
答曰∶此乃调和阴阳法也。故经言∶呼者因阳出,吸者随阴入。虽此呼吸分阴阳,实由 
一气而为体,其气内历于五脏,外随于三焦,周布一身,循环经络,流注孔穴,顺其形气之 
方圆,然后为用不同耳。是故五脏之出入,以应四时。三焦之升降,而为荣卫。经脉之循环 
,以合天度。然则呼吸出入,乃造化之枢纽,人身之关楗,针家所必用也。诸阳浅在经络, 
诸阴深在脏腑,补泻皆取呼吸,出内其针。盖呼则出其气,吸则入其气。欲补之时,气出针 
入,气入针出。欲泻之时,气入入针,气出出针。呼而不过三口,是外随三焦之阳。吸而不 
过五口,是内迎五脏之阴。先呼而后吸者,为阳中之阴;先吸而后呼者,为阴中之阳,乃各 
随其病气,阴阳寒热而用之,是为活法,不可误用也。 
三阴之经∶先吸后呼。三阳之经∶先呼后吸。 
问∶迎随之理何如? 
答曰∶此乃针下予夺之机也。 
第一要知荣卫之流行。所谓诸阳之经,行于脉外;诸阳之络,行于脉内;诸阴之经,行 
于脉内;诸阴之络,行于脉外,各有浅深。立针以一分为荣,二分为卫,交互停针,以候其 
气,见气方至,速便退针引之,即是迎。见气已过,然后进针追之,即是随。故《刺法》云 
∶动退空歇,迎夺右而泻凉,推内进搓,随济左而补暖。 
第二要知经脉之往来。所谓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腹;手之三阴,从 
胸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得气以针头逆其经脉之所来,动而伸之即是迎。以针头顺其 
经脉之所往,推而内之即是随。故经云∶实者,绝而止之;虚者,引而起之。 
凡下针之法,先用左手,揣穴爪按,令血气开舒,乃可内针。若欲出血,勿以爪按。右 
手持针于穴上,令患人咳嗽一声,拈之,一左一右,透入于腠理,此即是阳部奇分。《刺要 
》云∶一分为荣。又云∶方刺之时,必在悬阳,然后用其呼吸,徐徐推之,至于肌肉,以及 
分寸,此二者,即是阴部偶分。《刺要》又云∶二分为卫,方刺之时,必在悬阳,及与两卫 
,神属勿去,知病存亡。却以左手按穴令定,象地而不动;右手持针,法天之运转。若得其 
气,左手按穴可重五两以来,右手存意捻针,而行补泻。惟血脉在俞横居,视之独澄,切之 
独坚,凡刺脉者,随其顺逆,不出血,则发针疾按之。凡刺浅深,惊针则止。凡行补泻谷气 
问∶疾徐之理。 
答曰∶此乃持针出入之法也。故经言∶刺虚实者,徐而疾则实,疾而徐则虚。然此经有 
两解∶所谓徐而疾者,一作徐内而疾出;一作徐出针而疾按之。所谓疾而徐者,一作疾内而 
徐出;一作疾出针而徐按之(两说皆通)。盖疾徐二字,一解作缓急之义,一解作久速之义, 
若夫不虚不实,出针入针之法,则亦不疾不徐,配乎其中可也。 
问∶补泻得宜。 
答曰∶大略补泻无逾三法。 
一则诊其脉之动静。假令脉急者,深内而久留之;脉缓者,浅内而疾发针;脉大者,微 
出其气;脉滑者,疾发针而浅内之;脉涩者,必得其脉,随其逆顺久留之,必先按而循之, 
已发针疾按其穴,勿出其血;脉小者,饮之以药。 
二则随其病之寒热。假令恶寒者,先令得阳气入阴之分,次乃转针退到阳分,令患人鼻 
吸口呼,谨按生成气息数足,阴气隆至,针下觉寒,其人自清凉矣。又有病道远者,必先使 
气直到病所,寒即进针少许,热即退针少许,然后却用生成息数治之。 
三则随其诊之虚实。假令形有肥有瘦,身有痛有麻痒,病作有盛有衰,穴下有牢有濡, 
皆虚实之诊也。若在病所,用别法取之,转针向上气自上,转针向下气自下,转针向左气自 
左,转针向右气自右,徐推其针气自往,微引其针气自来,所谓推之则前,引之则止,徐往 
微来以除之,是皆欲攻其邪气而已矣。 
问∶自取其经。 
答曰∶刺虚刺实,当用迎随,补其母而泻其子,若不虚不实者,则当以经取,谓其正经 
自得病,不中他邪,故自取其经也。其法右手存意持针,左手候其穴中之气,若气来至如动 
脉状,乃内针,要续续而入,徐徐而撞,入荣至卫,至若得气如鲔鱼食钩,即是病之气也, 
则随本经气血多少,酌量取之,略待少许,见气尽乃出针;如未尽,留针在门,然后出针。 
经曰∶有见如入,有见如出,此之谓也。 
问∶补者从卫取气,泻者从荣置气? 
答曰∶十二经脉,皆以荣为根本,卫为枝叶,故欲治经脉,须调荣卫,欲调荣卫,须假 
呼吸。经曰∶卫者阳也,荣者阴也。呼者阳也,吸者阴也。呼尽内针,静以久留,以气至为 
故者,即是取气于卫。吸则内针,以得气为故者,即是置气于荣也。 
问∶皮肉筋骨脉病。 
答曰∶百病所起,皆始于荣卫,然后淫于皮肉筋脉,故经言∶是动脉者,气也。所生病 
者,血也。先为是动,而后所生病也。由此推之,则知皮肉经脉,亦是后所生之病耳。是以 
刺法中但举荣卫,盖取荣卫逆顺,则皮骨肉筋之治在其中矣。以此思之,至于部分有浅深之 
不同,却要下针无过不及为妙也。 
一曰皮肤,二曰肌肉,三曰筋骨。 
问∶刺有久速。 
答曰∶此乃量病轻重而行,轻者一补一泻足矣,重者至再至三也。假令得病气而补泻之 
,其病未尽,仍复停针,候气再至,又行补泻。经言∶刺虚须其实,刺实须其虚也。 
问∶诸家刺齐异同。 
答曰∶《灵枢》所言∶始刺浅之,以逐邪气,而来血气(谓绝皮以出阳邪也)。后刺深之 
,以致阴气之邪(谓阴邪出者少,益深绝皮,致肌肉未入分肉间也)。最后取刺极深之,以下 
谷气(谓已入分肉之间,则谷气出矣),此其旨也。余读《难经》,常见针师丁德用所注,乃 
言人之肌肉,皆有浓薄之处,但皮肤之上,为心肺之部,阳气所行;肌肉之下,为肝肾之部 
,阴气所行也。是说所以发挥《灵枢》之旨,却甚详明。至于孙氏《千金方》所言∶针入一 
分,则知天地之气(亦与始刺浅之,而来血气意合)。针入二分,则知呼吸出入,上下水火之 
气(亦与后刺深之,以致阴气意合)。针入三分,则知四时五行,五脏六腑逆顺之气(亦与最 
后极深,以下谷气意合,乃根本也)。《玄珠密语》言∶入皮三分,心肺之部,阳气所行。 
入皮五分,肾肝之部,阴气所行(取象三天两地之数)。此说可谓详明矣。及夫后贤所着,则 
又有自一分,而累至于十分之说,此法益详且密矣。大抵博约不同,其理无异,互相发明, 
问∶阴阳居易之理。 
答曰∶此则阴阳相乘之意也。以其阳入阴分,阴出阳分,相易而居,成其病也。推原所 
由,或因荣气衰少,而卫气内伐;或因卫气衰少,而荣气外溢。故令血气不守其位,一方气 
聚,则为一方实,一方气散,则为一方虚。其实者为痛,其虚者为痒。痛者阴也,痛而以手 
按之不得者,亦阴也,法当深刺之。痒则阳也,法当浅刺之。病在上者阳也,在下者阴也。 
病先起于阴者,法当先治其阴,而后治其阳也。病先起于阳者,法当先治其阳,而后治其阴 
问∶顺逆相反之由。 
答曰∶此谓卫气独不得循于常道也,其名曰厥,为病不同,刺法当别。故经言∶刺热厥 
者,若留针反为寒。刺寒厥者,若留针反为热。盖被逆气使然。由是言之,刺热厥者,宜三 
刺阴,一刺阳。刺寒厥者,宜三刺阳,一刺阴。惟其久病之人,则邪气入深,却当深入而 
久留,须间日而复刺之,必先调其左右,去其血脉。 
问∶虚实寒热之治。 
答曰∶先诊人迎气口,以知阴阳有余不足,以审上下经络,循其部分之寒热,切其九候 
之变易,按其经络之所动,视其血脉之色状,无过则同,有过则异,脉急以行,脉大以弱, 
则欲要静,筋力无劳。凡气有余于上者,导而下之。不足于上者,推而扬之。经云∶稽留不 
到者,因而迎之。气不足者,积而从之。大热在上者,推而下之。从下止者,引而去之。大 
寒在外者,留而补之。入于中者,从而泻之。上寒下热者,推而上之。上热下寒者,引而下 
之。寒与热争者,导而行之。菀陈而血结者,刺而去之。 
问∶补者从卫取气,泻者从荣置气。 
卫气者,浮气也,专主于表。荣气者,精气也,专主于里。故经言∶荣者水谷之精也, 
血气调和于五脏,洒陈于六腑,乃能入脉,循上下,贯五脏,络六腑也。卫者水谷之生也, 
悍疾滑利,不能入脉,故循皮肤之中,分肉之间,熏于肓膜,散于胸腹,逆其气则病,从其 
气则愈。如是则荣卫为中外之主,不亦大乎!安得不求其补泻焉。 
问∶刺阳者卧针而刺之,刺阴者按令阳散乃内针。 
答曰∶刺阳部者,从其浅也,系属心肺之分。刺阴部者,从其深也,系属肾肝之分。凡 
欲行阳,浅卧下针,循而扪之,令舒缓,弹而努之,令气隆盛而后转针,其气自张布矣,以 
阳部主动故也。凡欲行阴,必先按爪,令阳气散,直深内针,得气则伸提之,其气自调畅矣 
,以阴部主静故也。 
问∶能知迎随之气,可令调之。 
答曰∶迎随之法,因其中外上下、病道遥远而设也。是故当知荣卫内外之出入,经脉上 
下之往来,乃可行之。夫荣卫者阴阳也,经言∶阳受气于四末,阴受气于五脏。故泻者先深 
而后浅,从内引持而出之。补者先浅而后深,从外推内而入之。乃是因其阴阳内外而进退针 
耳。至于经脉为流行之道,手三阳经,从手上头;手三阴经,从胸至手;足三阳经,从头下 
足;足三阴经,从足入腹。故手三阳泻者,针芒望外,逆而迎之;补者针芒望内,顺而追之 
,余皆仿此。乃是因其气血往来,而顺逆行针也。大率言荣卫者,是内外之气出入。言经脉 
者,是上下之气往来。各随所在顺逆而为刺也。故曰迎随耳。 
问∶补泻之时,与气开阖相应否? 
答曰∶此法非止推于十干之穴,但凡针入皮肤间,当阳气舒发之分谓之开。针至肉分间 
,当阴气封固之分谓之阖。然开中有阖,阖中有开,一开一阖之机,不离孔中,交互停针, 
察其气以为补泻。故《千金》言∶卫外为阳部,荣内为阴部。 
问∶方刺之时,必在悬阳,及与两卫,神属勿去,知病存亡。 
答曰∶悬阳,谓当腠理间朝针 
之气也。两卫,谓迎随呼吸出入之气也。神属勿去,知病存亡,谓左手占候,以为补泻也。 
此古人立法,言多妙处。 
问∶容针空豆许。 
此法正为迎随而设也。是以气至针下,必先提退空歇,容豆许,候气至然后迎之 
、随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