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社科电子书 > 471-伤寒论条辨 >

第7节

471-伤寒论条辨-第7节

小说: 471-伤寒论条辨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然者以下。乃申释上文之词。里虚。以亡津液言。须表里实。以待津液回。邪还表言也。 
(八)伤寒发汗。解。半日许。复烦。脉浮数者。可更发汗。宜桂枝汤主之。(更。平声。) 
伤寒发汗者。服麻黄汤以发之之谓也。解。散也。复。重复也。既解而已过半日之久矣。何事而 
复哉。言发汗不如法。汗后不谨。重新又有所复中也。盖汗出过多。则腠理反开。护养不谨。邪风 
又得易入。所以新又烦热而脉转浮数。故曰可更发汗。更。改也。言当改前法。故曰宜桂枝汤。 
桂枝汤者。中风解肌之法。微哉旨也。庸俗不省病加小愈之义。不遵约制。自肆粗下。不喻汗法微 
似之旨。骋以大汗为务。病致变矣。反谓为邪不尽。汗而又汗。辗转增剧。卒致莫救。不知悔 
悟。噫。读书不喻旨。赵括鉴矣。学医废人命。伊芳谁鉴邪。伤哉。 
(九)发汗已。脉浮数烦渴者。五苓散主之。 
已。言发汗毕。非谓病罢也。浮数烦。与上同。而此多渴。渴者。亡津液而内燥。里证也。 
以证有里而人燥渴。故用四苓以滋之。以表在而脉浮数。故凭一桂以和之。谓五苓散能两解表里 
者。此也。(方见上编) 
(十)伤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汤主之。 
茯苓甘草汤方 
茯苓(二两) 桂枝(二两去皮) 生姜(三两切) 甘草(一两) 
上四味。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 
伤寒不汗出。汗出者。以发之而出者言也。然则此条二节。上节乃承上条而以其不烦者再言。 
下节乃承上节而以其更不渴者又出也。不烦。则热较轻可知。故治亦不殊。不渴。则内燥更减可 
识。故但用四苓之一以润之。然里证既轻。则表为犹多可必。故须桂枝之三以解之。然则此汤之 
四物。其桂枝五苓二方之变制与。 
(十一)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 
生姜泻心汤主之。 
生姜泻心汤方 
生姜(四两切) 甘草(三两炙) 人参(三两) 干姜(一两) 黄芩(三两) 半夏 
(半升洗) 黄连(一两) 大枣(十二枚擘) 
上八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噫。影戒切。解。谓大邪退散也。胃为中土。温润则和。不和者。汗后亡津液。邪乍退散。正未 
全复而尚弱也。痞硬。伏饮抟膈也。噫。饱食息也。食臭。 气也。平人过饱伤食。则噫食臭。 
病患初瘥。脾胃尚弱。化输未强。虽无过饱。犹之过饱而然也。水气。亦谓饮也。雷鸣者。脾为阴。 
胃为阳。阴阳不和。薄动之声也。下利者。惟阴阳之不和。则水谷不厘清。所以杂迸而走 
注也。生姜大枣。益胃而健脾。黄芩黄连。清上而坚下。半夏干姜。蠲饮以散痞。人参甘草。益 
气而和中。然则泻心者。健其脾而脾输。益其胃而胃化。斯所以为泻去其心下痞硬之谓也。 
(十二)发汗病不解反恶寒者。虚故也。芍药甘草附子汤主之。 
芍药甘草附子汤方 
芍药(三两) 甘草(三两炙)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以上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温三服。 
未汗而恶寒。邪盛而表实。仇雠之恶也。已汗而恶寒。邪退而表虚。怯懦之恶也。盖汗出之后。 
大邪退散。荣气衰微。卫气疏慢。病虽未尽解。不他变而但恶寒。故曰虚。言表气新虚而非病变 
也。然荣者阴也。阴气衰微。故用芍药之酸以收之。卫者阳也。阳气疏慢。故用附子之辛以固之。 
甘草甘平。合荣卫而和谐之。乃国老之所长也。 
(十三)发汗后恶寒者。虚故也。不恶寒但热者。实也。当和胃气。与调胃承气汤。 
上节乃略上条而复言。所以起下文。而以其反者出也。不恶寒。其人表气强也。但热。亡津液 
而胃中干。故曰实也。当和胃气。以干在胃而实也。故曰。与调胃承气汤。然汤以泻实。而甘草 
则和中益气。何也。盖实成于虚也。所谓量凿而正枘。其斯之谓与。方见大阳下。 
(十四)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主之。 
桂枝新加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四两) 甘草(二两炙) 人参(三两) 生姜(四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上六味。以水一斗一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分。温服。如桂枝法。 
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邪气骤去。血气暴虚也。用桂枝者。和其荣卫。不令暴虚易得重伤也。 
加人参芍药者。收复其阴阳以益其虚也。加生姜者。健其乍回之胃以安其谷也。曰新加者。得非 
足一百一十三而成之之谓邪。微火皆当仿效首方。此盖后人之赘耳。 
(十五)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主之。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方 
麻黄(四两去节) 杏仁(五十个去皮尖) 甘草(二两炙) 石膏(半斤碎绵裹) 
上四味。以水七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 
更行。犹言再用。不可再用桂枝汤。则是已经用过所以禁止也。盖伤寒当发汗。不当用桂枝 
。桂枝固卫。寒不得泄。而气转上逆。所以喘益甚也。无大热者。郁伏而不显见也。以伤寒之表 
犹在。故用麻黄以发之。杏仁下气定喘。甘草退热和中。本麻黄正治之佐使也。石膏有彻热之功。 
尤能助下喘之用。故易桂枝以石膏。为麻黄汤之变制。而太阳伤寒。误汗转喘之主治。所以必四 
物者而后可行也。 
(十六)发汗后。饮水多者必喘。以水灌之亦喘。 
喘属肺。肺属金。金性寒。故曰形寒饮冷则伤肺。汗后肺气新虚。易得重伤。饮水。饮冷也。水 
灌则形寒。肺伤矣。其主气所以皆喘也。 
(十七)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 
桂枝甘草汤方 
桂枝(四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顿服。 
汗多则血伤。血伤则心虚。心虚则动惕而悸。故叉手自冒覆而欲得人接也。桂枝走阴。敛液 
宅心。能固疏慢之表。甘草缓脾。和中益气。能调不足之阳。然则二物之为方。收阴补阳之为用也。 
(十八)发汗后。其人脐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之。 
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方 
茯苓(半斤) 桂枝(四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五枚擘) 
上四味。以甘澜水一斗。先煮茯苓减二升。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作甘澜水法 
取水二斗。置大盆内。以勺扬之。水上有珠子五六千颗相逐。取用之。 
脐下悸者。肾乘心汗后液虚。欲上凌心而克之。故动惕于脐下也。欲作。待作未作之谓。奔 
豚见上编。然水停心下则悸。茯苓淡渗胜水。能伐肾脏之淫邪。桂枝走阴降肾。能御奔豚于未至。 
甘草益气。能补汗后之阳虚。大枣和土。能制为邪之肾水。甘澜水者。操之而使其性抵于纯。不令 
其得以助党而长祸也。 
(十九)发汗后腹胀满者。浓朴生姜甘草半夏人参汤主之。 
浓朴生姜甘草半夏人参汤方 
浓朴(半斤去皮炙) 生姜(半斤切) 半夏(半升洗) 人参(一两) 甘草(二两炙) 
上五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汗后腹胀满者。胃中干。阳虚气滞而伏饮停蓄也。人参甘草之甘。益胃而滋干。生姜半夏之 
辛。蠲饮而散满。然胀非苦不泄。所以浓朴者。君四物而主治也。 
(二十)伤寒中风。医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硬而满。干 
呕心烦不得安。医见心下痞。谓病不尽。复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结热。但以胃中虚。客气上逆。 
故使硬也。甘草泻心汤主之。 
甘草泻心汤方 
甘草(四两炙) 黄芩(三两) 黄连(一两) 干姜(三两) 半夏(半升洗) 大枣 
(十二枚擘) 
上六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 
伤寒中风。言伤寒与中风皆有此变证。大意与上编第六十条同。医反下之至心下痞硬而满。大略 
与上编第三十五条同。此多既误而复误。不得安以上。前误成痞也。医见至益甚。言复误而痞加 
重也。此非结热至末。乃原致痞之因。以出其治也。甘草大枣之甘。益反下之虚。干姜半夏之辛。 
散上逆之满。黄芩黄连之苦。解邪热之烦。然证大略与上编第三十五条同。而方物有同有异者。 
不用桂枝。以无表也。同用甘草干姜同为益虚而散硬也。不用参术。恶益气也。用大枣。取滋干也。 
以既误复误而痞益甚。故用芩连以为干姜之反佐。协同半夏以主散。此其所以有异同之分焉。 
(二十一)伤寒服汤药。下利不止。心下痞硬。服泻心汤已。复以他药下之。利不止。医以理 
中与之。利益甚。理中者。理中焦。此利在下焦。赤石脂禹余粮汤主之。复利不止者。当利其小便。 
赤石脂禹余粮汤方 
赤石脂(一斤碎) 禹余粮(一斤碎) 
以上二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三服 
服泻心汤已以上。承上条而再言之也。复以他药下之利不止。言再治之不对。医以理中与之 
利益甚。言愈误也。理中者以下。乃明其误而出其治。难经曰。中焦者。在胃中脘。主腐熟水谷。 
下焦者。当膀胱上口。主分别清浊。主出而不内。以传道也。灵枢曰。水谷者。常并居于胃中。 
成糟粕而俱下于大小肠而成下焦。渗而俱下。济泌别汁。循下焦而渗入膀胱 
焉。然则利在下焦者。膀胱不渗而大肠滑脱也。禹余粮甘。平。消痞硬而镇定其脏腑。赤石脂甘 
温。固肠虚而收其滑脱。然收滑脱矣。而利仍不止者。膀胱不渗而水谷不分也。利小便者。导其 
水而厘清之。使腑司各行其所有事也。腑司各 
行其所有事。则利无余治。而愈可必矣。 
(二十二)伤寒大下后。复发汗。心下痞恶寒者。表未解也。不可攻痞。当先解表。表解乃 
可攻痞。解表。宜桂枝汤。攻痞。宜大黄黄连泻心汤。 
表。非病初之表。下复发汗。言疏缓其表之表也。解。犹救也。如解渴解急之类是也。解表。 
与发表不同。伤寒病初之表当发。故用麻黄汤。此以汗后之表当解。故曰宜桂枝汤。言与中风之 
表同。当解肌而固卫也。桂枝汤方见上编。攻痞方说见下编。 
(二十三)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 
急当救表。救里。宜四逆汤。救表。宜桂枝汤。 
清谷不止。身疼痛者。下后胃伤。里虚寒甚。饮食不腐化。而水谷不分。亡津液而骨属不 
利也。救。护也。利甚身疼痛。而急当救护其里者。下后里虚为重也。清便自调。言小便清而大 
便调也。小便清大便调。里气和矣。里气和而身疼痛者。卫不外固而不与荣和也。急当救护其表 
者。不令重虚之表又易得重伤也。救里宜四逆汤者复阳而收阴也。救表宜桂枝汤者。固卫以和荣 
也。此救表救里之所以各有其急也。四逆汤方见下编。桂枝汤方同上。 
(二十四)伤寒发汗。若吐。若下。解后。心下痞硬。噫气不除者。旋复代赭石汤主之。 
旋复代赭石汤方 
旋复花(三两) 人参(二两) 生姜(五两切) 代赭石(一两) 半夏(半升洗) 
甘草(三两炙) 大枣(十二枚擘)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解。谓大邪已散也。心下痞硬。噫气不除者。正气未复。胃气尚弱而伏饮为逆也。旋复半夏。 
蠲饮以消痞硬。人参甘草。养正以益新虚。代赭以镇坠其噫气。姜枣以调和其脾胃。然则七物者。 
养正散余邪之要用也。 
(二十五)伤寒八九日。下之。胸满烦惊。小便不利。谵语。一身尽重不可转侧者。柴胡加 
龙骨牡蛎汤主之。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方 
柴胡(四两) 半夏(二合洗) 龙骨(一两半) 牡蛎(一两半 ) 人参(一两半) 
茯苓(一两半) 铅丹(一两半) 桂枝(一两半去皮) 生姜(一两半切) 大黄(二两) 
大枣(六枚擘) 
上十一味。以水八升。煮取四升。内大黄。切如棋子。更煮一二沸。去滓。温服一升。 
胸满者。下后里虚。外热入里挟饮而上抟于膈所以烦也。惊属心。心藏神而居膈。正虚邪胜。 
所以不宁也。一身尽重不可转侧者。伤寒本一身疼痛。亡津液而血涩不利。故变沉滞而重甚也。 
夫以心虚则惊也。故用人参茯苓之甘淡。入心以益其虚。龙骨牡蛎铅丹之重涩。敛心以镇其惊。 
半夏辛温。以散胸膈之满。柴胡苦寒。以除郁热之烦。亡津液而小便不利。参苓足以润之。胃中 
燥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