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社科电子书 > 471-伤寒论条辨 >

第20节

471-伤寒论条辨-第20节

小说: 471-伤寒论条辨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者。则是重感寒湿而变痉。不可仍以中风伤寒称也。详见下。 
太阳病。发汗太多。因致痉。 
此承上条撤消变痉之由。千金曰。太阳中风。重感寒湿则变痉。然则发汗太多者。重感寒湿 
而变痉之原因也。盖中风自汗。伤寒发汗。汗出过多。衣被必湿。湿胜寒生。过时不更。汗后新 
虚。易于感受。湿渍寒侵。渗注关节。所以有痉之变也。 
不然。则太阳病而发汗。安得别有所谓寒湿而可以为重感哉。 
太阳病。发热。汗出。不恶寒者。名曰柔痉。 
此以中风而致变言。汗出不恶寒。风伤卫也。柔。风性软缓也。 
太阳病。发热。无汗。反恶寒者。名曰刚痉。 
此以伤寒而致变言。无汗。反恶寒。寒伤荣也。刚。寒性劲急也。 
病。身热。足寒。颈项强急。恶寒。时头热。面赤。目脉赤。独头面摇。卒口噤。背反张者。 
痉病也。 
卒。清勿切。噤。郡轸切。此以痉之具证言。身热头热。面赤。目脉赤。阳邪发于阳也。足寒。 
阴邪逆于阴也。独头面摇者。风行阳而动于上也。卒。忽然也。噤。寒而口闭也。盖口者脾之窍。 
胃为脾之合。而脉挟口。环唇。脾虚胃寒。故忽然唇口吻合。噤急而饮食不通也。背反张者。太 
阳之脉挟背。故寒则筋急而拘挛。热则筋缓而纵弛也。然刚柔二痉。则各见证之一偏。惟风寒俱 
有而致变者。则具见也。痉止此。详见痉书。 
湿家之为病。一身尽疼。发热。身色如似熏黄。 
一身尽疼者。人身之土。内则主脾胃。外则主肌肉。土恶湿。湿自外入。肌肉先伤也。发热。 
湿郁而蒸也。熏黄者。土本黄色。湿则昏滞。故黧暗而不明也。 
湿家病。身上疼痛。发热。面黄而喘。头痛。鼻塞而烦。其脉大。自能饮食。腹中和无病。病 
在头中寒湿。故鼻塞。内药鼻中则愈。 
塞。心勿切。内。音纳。此以上湿言。亦风湿也。身上疼痛。与上条互词。面黄。喘。烦。脉大者。 
风为阳。而阳受之也。能饮食者。阳能化谷。所以胃和而里无病也。病在头以下。申上文之意。 
寒以湿之性言。鼻气通于天。故邪独甚而专主治也。 
湿家。其人但头汗出。背强。欲得被覆向火。若下之早。则哕。胸满。小便不利。舌上如苔 
者。以丹田有热。胸中有寒。渴欲得水而不能饮。则口燥烦也。 
强。上声。此以下湿言。亦寒湿也。但头汗出者。寒为阴。阴邪客于阴。阳上越而不通于下 
也。背强欲得被覆向火者。太阳之脉挟背。背居北。最为畏寒。寒湿之阴邪。注经络。渗骨髓。 
所以筋脉牵急。而恶寒甚也。哕。胸满者。凡在太阳下早皆然也。丹田。下焦也。胸中。上焦也。 
热在下而寒在上。所以渴欲得水。反逆而不能饮。且又亡津液。所以口干燥而内作烦 也。 
太阳病。关节疼痛而烦。脉沉而细者。此名湿痹之候。其人小便不利。大便反快。但当利其 
小便。 
此以湿之入里者言。关节疼痛者。寒湿之气。走注内渗。所以脉沉而细也。痹以疼痛言。小 
便不利。大便反快者。湿即水。甚则横流。不遵故道。妄逆而暴乱也。利其小便者。导其遵故道 
而行。禹之治功也。 
病者一身尽疼。发热日晡所剧者。此名风湿。此病伤于汗出当风。或久伤取冷所致也。 
发热。日晡所剧者。阳明主胃而属土。土主湿。所以热甚于阳明之王时也。然汗出当风而为 
风湿。则是以身中之湿言。此其所以阳明王而热则剧。与久伤取冷。与夏月伤于冷水之意同。 
问曰。风湿相搏。一身尽疼痛。法当汗出而解。值天阴雨不止。医云。此可发汗。汗之病不 
愈者。何也。答曰。发 
其汗。汗大出者。但风气去。湿气在。是故不愈也。若治风湿者。发其汗。但微微似欲汗出者。 
风湿俱去也。 
此承上条复设问答而喻治。阴雨不止。则湿不除。所以益当发汗也。然风湿本由汗出当风而 
得。则汗之大出者。必反湿转加甚可知也。微微似欲汗出而不见出。则湿消而风散矣。此固发汗 
之微机。后之动辄以大汗为言者。其去道奚啻寻常而已哉。 
湿家下之。额上汗出。微喘。小便利者。死。若下利不止者。亦死。 
额上汗出微喘者。阳亡于上也。小便利与下利不止者。阴脱于下也。然治湿当利其小便。而 
以小便利主死。何也。误治而阴阳散亡也。湿止此。 
太阳中热者。 是也。其人汗出恶寒。身热而渴也。 
蒸热谓之暑。伤暑谓之 。汗出恶寒者。太阳表不固也。身热者。暑邪伤阳也。渴者。亡津 
液而内燥也。然渴为内证。太阳主表而有渴。何也。炎暑之时。阳浮外越。人之津液本少。渴为 
常事。况更汗出而重亡津液乎。且太阳温病已有渴。又况 乎。 
太阳中 者。身热。疼重而脉微弱。此以夏月伤冷水。水行皮中所致也。 
身热疼重。而曰夏月伤冷水。水行皮中所致者。土主肌肉而恶湿。水渗土而蒸发也。脉微弱 
者。热则血干而气耗也。然夏日则饮水。故人之常事。而曰伤。何哉。良由暑迫。饮之过多。或 
得之澡洗。暑反内入也。然则庸俗以当盛暑时濯流饮泉。而得身热疼重。遽谓为闭水伤寒者。水 
其暑之讹。而伤寒则浮谣之谬也。 
太阳中 者。发热。恶寒。身重而疼痛。其脉弦细而芤迟。小便已。洒洒然毛耸。手足逆冷。 
小有劳身即热。口开。前板齿燥。若发汗。则恶寒甚。加温针。则发热甚。数下之。则淋甚。 
数。音速。发热。恶寒。身重而疼痛。总上文具证而言。下乃申其详而致戒也。弦细芤迟。 
亦详微弱之意。小便已。洒洒然毛耸者。阴虚而寒内作也。手足逆冷者。阳热内陷也。小有劳身 
即热者。阳虚气怯。不胜力任之甚也。口开者热甚也。故反则噤是也。前板齿燥者。阳明热甚而 
津液干也。恶寒甚者。以虚其表也。发热甚者。以扰其阳而损其阴也。淋甚者。损其阴而津液竭 
也。言三法皆不可也。然则治之奈何。金匮治 以白虎加人参汤。白虎有啸则生风之能。荐凉解 
秋之义。人参有益阳补虚之用。生津止渴之功。是故通寒暑而妙应。神矣哉。所谓方而世为万病 
祖者。此之谓也。 

卷之七
辨脉法上编第十三
属性:此篇以下。皆叔和述仲景之言。附己意以为赞经之辞。譬则翼焉。传类也。篇目旧名平脉。 
次第二而僭经右。夫传不可以先经。论脉亦无先各脉而后平脉之理。且平脉不过前数条。冒事必 
如此耳。后亦各脉。安得直以平脉名篇。皆非叔和之旧。其为后人之纷更明甚。是故重考订而次 
序如今。 
问曰。脉有三部。阴阳相乘。荣卫血气。在人体躬。呼吸出入。上下于中。因息游布。津液 
流通。随时动作。效象形容。春弦秋浮。冬沉夏洪。察色观脉。大小不同。一时之间。变无经常。 
尺寸参差。或短或长。上下乘错。或存或亡。病辄易改。进退低昂。心迷意惑。动失纪纲。愿为 
具陈。令得分明。师曰。子之所问。道之根源。脉有三部。尺寸及关。 
参。音搀。差。穿之切。为。去声。令。平声。根源者。言人之五脏六腑吉凶死生皆取决于 
脉。所以为斯道之根本渊源也。孙思邈曰。从肘腕中横文至掌鱼际后文。却而十分之。而入取九 
分。是为尺。从鱼际后文。却还度取十分之一。则是寸。寸十分之。而入取九分之中。则寸口也。 
关界尺寸之间。古无定说。朱子曰。俗传脉诀。词最鄙浅。非叔和书明甚。乃能直指高骨为关。 
似得难经本旨。然则关有定位。自脉诀始。滑氏曰。寸为阳。为上部。主头项以下至心胸之分也。 
关为阴阳之中。为中部。主脐腹 胁之分也。尺为阴。为下部。主腰足胫股之分也。此寸关尺为 
三部之说也。 
荣卫流行。不失衡铨。(荣。当作营。见马氏素问注证发微。) 
素问曰。荣者。水谷之精气也。和调于五脏。洒陈于六腑。乃能入于脉也。故循脉上下。卫者。 
水谷之悍气也。其气 悍滑利。不能入于脉也。故循皮肤之中。分肉之间。难经三十难曰。人气 
受于谷。谷入于胃。乃传于五脏六腑。五脏六腑。皆受于气。其清者为荣。浊者为卫。荣行脉中。 
卫行脉外。灵枢同。而纪氏云。素问曰。荣者。水谷之精气则清。卫者。水谷之悍气则浊。精气入 
于脉中则浊。悍气行于脉外则清。然则三经之文虽少别。而其旨则同。清浊之分虽殊。而其为气则一。 
夫荣卫之为荣卫如此。然三十二难又曰。心者血。肺者气。血为荣。气为卫。荣行脉中。卫在脉外。行中行外虽同。 
而荣则又以血言。言心肺而不言水谷。故王氏曰。清者。体之上也。阳也。火也。离中之一阴降。 
故午后一阴生。即心之生血也。故曰清气为荣。浊者体之下也。阴也。水也。坎中之一阳升。即 
肾之生气也。故曰。浊气为卫。滑氏曰。以用而言。则清气为荣者。浊中之清者也。浊气为卫者。 
清中之浊者也。以体而言。则清之用。不离乎浊之体。浊之用。不离乎清之体。故谓清气为荣。 
浊气为卫。亦可也。谓荣浊卫清。亦可也。又曰。统而言之。则荣卫皆水谷之气所为。故悉以气 
言可也。析而言之。则 
血为荣。气为冲。固自有分矣。是故荣行脉中。卫行脉外。犹水泽之于川浍。风云之于太虚也。 
合经传而观之。则荣卫之在人身。可以性能言。而不可以色象求。荣行脉中。卫行脉外。盖亦以 
其分体分用者之大端言也。会其极而言之。其犹氤氲之在天地与。衡铨称其喻平准也。 
肾沉。心洪。肺浮。肝弦。此自经常。不失铢分。 
铢。音殊。肾为水脏。水性就下。故其脉循骨而沉。心为火脏而合血脉。故其脉洪。洪。犹 
洪水之洪。大而有波澜之谓也。肺为金脏而合皮毛。金得五行之清。其脉故浮。肝为木脏。木性 
曲直。其脉循筋而行。故弦。经。正也。常。久也。亦经也。言平人之脉。以如此合四时为正。 
通常而可久也。说文十黍之重曰铢。六铢为一分。盖指脉之以三菽六菽约轻重而言也。然言四脏 
而不言脾者。脾之和平不可得见。故其经常不可言。欲人当自推也。 
出入升降。漏刻周旋。水下二刻。一周循环。 
出而升。气之上。来也。入而降。气之下。去也。漏刻。以一日一夜漏水下百刻而言也。周 
旋。以周身之流行旋转而言也。下二句乃申上文而详言之也。滑氏曰。内经平人气象论云。人一 
呼。脉再动。一吸。脉再动。呼吸定急。脉五动。闰以太息。命曰平人。故平人一呼。脉行三寸。 
一吸。脉行三寸。呼吸定息脉行六寸。以呼吸之数言之。一日一夜。凡一万三千五百息。每刻一 
百三十五息。每二刻二百七十息。脉行一十六丈二尺。为一周身也。积而盈之。每时八刻。计一 
千八十息。脉行六十四丈八尺。荣卫四周于身。十二时九十六刻。计一万二千九百六十息。脉行 
七百七十七丈六尺。为四十八周身。刻之余分得五百四十息。脉分行二周身。得三十二丈四尺。 
合一万三千五百四十息。总之为五十度周身。脉得八百 
一十丈也。此呼吸之息。脉行之数。周身之度。合昼夜百刻之详也。 
当复寸口。虚实见焉。 
见。音现。滑氏曰。寸口。谓气口也。居手太阴鱼际。却行一寸之分。气口之下。曰关曰尺 
云者。皆手太阴所历之处。而手太阴又为百脉流注朝会之始也。此承上文而言。脉行周身五十度。 
又当复始于寸口。所以谓之循环也。虚实见下。 
变化相乘。阴阳相干。风则浮虚。寒则牢坚。沉潜水蓄。支饮急弦。动则为痛。数则热烦。 
凡脉言数。皆音朔。此承上文而言。虚实所见之目。病脉之大端也。乘。因也。干。犯也。 
言脉之变化相因而乘。由阴阳之邪相干而犯。下文乃所乘所干之目。风为阳邪。浮虚者。阳主外 
也。寒为阴邪。牢坚者。阴主内也。水饮皆痰之异名。以其聚于内。故曰水蓄。沉潜内伏也。以 
其薄于外。故曰支饮。急弦外暴也。浮沉牢弦。皆脉名。虚坚潜急。非脉名也。乃形容。惟 
其浮则虚弱。牢则坚强。沉所以潜。弦所以急之谓也。动阴阳相搏而然也。搏聚不散。所以痛也。 
数。急疾也。阳盛则数。所以热烦也。 
设有不应。知变所缘。三部不同。病各异端。 
此言虚实之见。固有如上文所言者。然不可执一以拘。设或脉与病。有不如此而相应者。则 
又当察识其别有传变之缘故。况三部所属不同。则变端亦各自有异。岂所言之数者。可以为一定 
之限哉。 
太过可怪。不及亦然。邪不空见。中必有奸。审察表里。三焦别焉。知其所舍。消息诊看。 
料度脏腑。独见若神。为子条记。传与贤人。 
见。音现。别。必列切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