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社科电子书 > [人际关系心理学]. >

第4节

[人际关系心理学].-第4节

小说: [人际关系心理学].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其中一些人只需鼓起勇气、大胆正视别人的目光; 
他们烦恼的状况就可以得到极大的改善。我认为; 
作为一个研究者;             有责任、有义务不断地帮助这些 
人;    使他们能够做到这一点。而回避这个问题与现 
实的关联;         只是说 “日本人就是这样的人”的这种 
结论;     与其说是客观还不如说是一种旁观的态度 
( 关于 “客观”的概念;              将在后面进行论述)  。至少; 
我接触过无数这样的实例;                   这种情况是很明确的。 

  无可替代的每一个人 

       既传统又创新;            这常常被认为是人类性格的特 

 22 

… Page 28…

征。在阅读古典文学的时候;                     我们确实常常会感觉 
到 “人类的感性世界;                从古至今都没变”;             然而面 
对自己一手带大的孩子;                  每天都见面的亲朋好友; 
从他们不固定的行为模式里;                      经常让人感到一种 
“实在无法理解”的 “变化”。 
        日本人论、日本文化论;                 或者是文化人类学这 
些领域的研究者们;               他们只关心日本人在全体或者 
 日本文化的整体所表现出来的一般性特征;                            并将这 
些特征与外国人;             特别是欧美人进行比较。这样研 
究的结果;         使人们的目光都只集中到了日本人或日 
本文化 “不变”的这个侧面来了。我从大学时代以 
来一直学习的心理学也可以说是同样的情况。 
       相对地;       在本书中;         我关心的原则上不是日本 
人的一般特性、人类的一般特性;                       而是在我身边存 
在着的无可替代的每一个人;                     所针对的是你、我、 
他这样一个个不同的人。我希望研究的问题不是人 
与人之间的共同性;               而是从他们每一个人身上体现 
 出来的不同之处;            不是人们所拥有的 “不变”的倾 
 向;   而是 “变化”。前面就曾经提及本书的目的: 
“对于人际关系的一般性真实感以及人际关系一般 
 能够实现的可能性进行阐明;                    并使其尽可能地向现 
实性靠拢”就是这个意思。我在这里并不想特别地 

                                                                        23 

… Page 29…

对日本人论、日本文化论等进行拓展。当然;                                在本 
书当中;       不是说完全没有文化方面的着墨;                        但民族 
性、日本文化论这类的问题只是旁证;                           并非是本书 
的主题。 

  性格是变化的吗? 

       那么;      从人和人际关系的 “变化”的方面着 
手;    到底是怎样一回事呢?                 为什么需要这么做呢? 
是否有必要从 “变化”上去大做文章呢?                            问题与人 
的性格相关。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               在碰到人际关系障碍时; 
任何一个人都肯定至少对 “人的性格到底是变化的 
还是不变的”这个问题考虑过一两次;                           特别是年轻 
人在面对那些被身份地位、利害关系束缚住;                                越来 
越难以依照自己的真实心愿行动的 “成人”时。然 
而;    大多数人通常都在周围人的指导下;                             略做思 
考;    就很快地得结论:             “像性格这种与生俱来的东 
西是不会改变的”;             然后就对这个问题画上一个休 

 24 

… Page 30…

止符;      并且认为已经解决了这个问题;                       而自己也由 
此更加成熟、更向大人靠拢。 
       但是;      我却不认同此种做法;                最直接的理由就 
是我这十年从事 I R T              培训工作所得到的体验。在 
这段工作中;          我接触过无数的人与他们无数的 “转 
变”;    其中也包含了 “性格”的部分以及与其相关 
的现象。而实际上;               也许我的这些体验;               与其说是 
让我一直持有前面所提到的疑问的 “理由”;                               还不 
如说是这些疑问的 “结果”。也就是说;                            与其说是 
由于这些体验的积累使我有了这个疑问;                             不如说正 
是因为心理一直存在着这个疑问;                        才使我专心致力 
于I R T  培训工作。如果说没有这十年 I R T                          培训工 
作的体验;         就不会有现在的我;               也不会有这本书的 
诞生。 

                                                                         25 

… Page 31…

                1。3            T 组的体验 

  什么是T 组? 

       人际关系培训是什么?                 它的目的是什么?  我是 
如何去进行训练的呢?                 对于我们的日常生活来说; 
人际关系培训到底具有什么意义呢?                             关于这些问 
题;    对于初次接触这个内容的读者;                         我对 I R T      分 
别做一下简单的介绍。 
       I R T  培训也就是前面所提到的人际关系培训; 
而培训中分组的小组的简称为 T                         组。培训的目的 
是;    在4 ~5      天的集体生活中;              大多数的情况下是 
从未见过的面的人们;                 通过参加设定的小组聚在一 
起;    相互认识;         同时了解自己;            并且对 “如何使松 

                                                                         27 

… Page 32…

散游离的人群变成真正的群组?”“怎样才能实现自 
我观念的转变?”等问题通过彻底的体验进行学习。 
也就是说;         不是通过书本上的知识;                  抽象的思辨; 
而是在这样的小组里;                或者说在小组共同的集体生 
活里;      让所有发生的事件或者意外全部成为体验学 
习的素材;         这一点与 “禅”所说的 “处处见性”相 
似;    即是说并非只是在坐禅的时候才是修行;                            生活 
里的食衣住行都可以修行。 
       我们的T        组通常由10         名的人员组成;            每一组 
里必定有一两名的培训辅导员加入其中;                            一起进行 
体验学习。成员中有自愿来参加的;                         也有被公司派 
遣来的;       年龄、性别、职业一切都没有限制。每一 
次的参加者大约在20 ~5 0  名;                  将他们分成几个组; 
各组在成员构成上尽量使成员的年龄、性别、职业 
等相关方面有较大的差异。T                    组的培训时间;            包括 
休息在内;         每一次为 1 ~2           小时。这样的培训在 
4 ~5 天集体生活的时间里;                 要反复进行 15 ~2 0  次。 
在 T    组的培训中;           与普通的集体讲座不同;                  像设 
定议题;       事先分发资料;           举行基本内容演讲等情形 
一概没有。培训辅导员不是教师也不是通常意义上 
的组长;       第一次参加 T           组培训的人员对这种情形 
体会最为深刻。 

 28 

… Page 33…

  T 组的实际进行情况 

       在全员出席;          包括培训辅导员在内的首次新人 
教育会上;        会向所有成员分发一张印有以下内容的 
纸片: 

       T  组是培训小组的简称。在这里;                      每个成员的 
行为完全 自由。这个小组是为训练人们认识他们、 
认识自己而设置的;               小组里所有的事情都是学习的 
素材。培训辅导员的职责是帮助成员的学习和团体 
的成长。 

       新人教育会有主持人将这个内容缓慢地朗读一 
遍;    不做任何解释。因为体验学习是培训的全部。 
新人教育会之后;              各 T    组的培训分别在各个房间 
同时开始。培训辅导员只说一句:                        “那么;      让我们 
开始吧”;       或者什么也不说;             只是坐在那里。在小 
组里;      成员们想说什么内容;               想怎样度过是他们的 

                                                                        29 

… Page 34…

 自由;     但 “在小组里”是一个大前提;                    不允许任意 
离开小组。这实在是很狭窄的自由。基本上是初次 
见面;      而且性别、年龄都不同的人们聚在一起;                           要 
想一下子就自由地行动是一件极为困难的事情。在 
窘迫之中迫不得已进行一系列行为的过程中;                               会有 
各式各样的事情发生。 
       在最初的时候;            培训辅导员不会有任何行为; 
所以;      成员们只能自己摸索着相互开始试着交谈。 
但是;      在第二天、第三天里;                培训辅导员不时通过 
一些简短而尖锐的话;                让大家渐渐地明白应该做什 
么。培训辅导员的职责不是对观念的思辨、抽象的 
理论来消遣;           而是彻底地将眼睛和耳朵朝向 “现 
在、在这里”的体验———用 “禅”的语言来表示; 
就是 “非思量底”。 
       在观念上学到的知识;                和通过体验、用自身去 
感受到的东西是完全不同的。比如说;                          每个人都懂 
得 “在别人说话的时候应该认真倾听”。但是;                               在 
现实当中是否每一个人都做到了呢?                         这就要另当别 
论了。特别是教师、管理者、经营者等;                            这些人的 
地位都是处于普通人之上的;                        虽然向他们强调: 
“必须认真倾听别人的谈话”;                   然而;     对别人的意见 
却始终听不进去的情况也不能说没有。在 T                                组当 

  30 

… Page 35…

 中也时常出现这样的情况。发生这种情况时;                               如果 
其他成员都没有表示的话;                     培训辅导员就要开口: 
“好了;      现在你的话就到此为止。” 
       又比如说;         成员当中有人一直抱怨:                   “在自己 
工作的地方有同事非常任性;                       总是只顾 自己的主 
张;    经常让大家感到不愉快……”而这样的抱怨已 
经持续了几个小时。虽然其他人已经表示出不耐 
烦;    但一直在抱怨的当事人却丝毫没有察觉;                             还在 
不停地说。这种时候;                 如果其他成员没有开口;                  那 
么培训辅导员就又要开口了:                      “对这些话;         大家有 
兴趣吗?”正说在兴头上的人自然是怒火中烧;                                   认 
 为培训辅导员真是没有礼貌;                    然而在听着大家说出 
“这又不关我的事情”或者 “很抱歉;                          实在没有兴 
趣”等各种回答的时候;                   自己多少都会醒悟到;                在 
这个小组里;           自己刚才的行为与公司那个任性的同 
事没什么两样。同时;                 对这个发现感到愕然。在我 
所积累的 T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