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社科电子书 > [人际关系心理学]. >

第10节

[人际关系心理学].-第10节

小说: [人际关系心理学].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然实验、计量等方法是努力实现客观化的好方法 
 ( 就如日本正统心理学派的学者们经常采用的那种 
方式)  ;    但当他们相信只有实验或计量才是 “客观 
 的”的时候这就已经陷入到 “主观主义”当中去 
 了。如同所有的 “主义”最终都可能只是主观的自 
 以为是一样;         客观的 “主观主义”也只能说是主观 
 的自以为是。不过;              必须注意一点;           这样说并不表 
示 “主观的”即等于 “自以为是”。主观的自以为 
是换一句话来说也就是主观主义。另外;                               正确的 
“主观的”认识与主观主义也绝不是同一回事 
       人们也许会说:            “如果是这种意义的哲学概念 
 的话;     那么没有它岂不是任何学问都无法成立 ?” 
没有错;       正因为如此。在开始时我所想表达的就是 
这个意思。在对科学的现象进行探讨乃至于记述 
 时;   加入哲学的概念原本就是理所当然的。这个观 
念如果是正确的;             那么进行科学研究时;                科学工作 
者们首先必须进行的就是认真体会、融入其中的哲 
学概念;       尽可能正确地去把握它。如果不是这样; 
面对 “……就会一味地认定;                    为了认识事物;           心理 
学只需将注意力集中到事实上就可以了。这样做的 
 结果;     是使心理学陷入半盲目的状态;                     而在这种状 
态下对事实进行研讨;                到进行整理的阶段时;                就必 

  68 

… Page 71…

然会使用那些 ‘在科学从前的经验中所套出’的混 
乱的概念。”(  《眼和精神》;               日本五十铃书房)             这样 
的批评;       我们将会无言以对。总而言之;                       我们无法 
否认;      在日本就有不少这种片面强调美国流派的心 
理学者;       存在着认为 “哲学”就是反科学的同义词 
的这种倾向。 
       这种倾向当然并不仅仅只限于成长心理学;                               在 
正统心理学派的广泛领域中到处都可以看到这种向 
客观主义方向的偏斜。例如;                      前面所述的内容中; 
与人格或性格相关的部分;                    片面强调 “不变”的方 
面和 “一般性”这种倾向就属此列。甚至可以说; 
正是由于这种倾向;               使得本来应该将 “变化”作为 
客体的成长心理学变得死板而僵硬。这就是我对前 
面的引用文直言不讳的印象 

  人类是否为无可替代的个人 

       确实;      我们在三岁幼儿身上可以看到一个三岁 
幼儿所应有的成长情况;                  在八岁小孩身上可以看到 

                                                                         69 

… Page 72…

作为八岁小孩所应有的共同性。如果谁与这些共同 
性发生了偏差———特别是负面的偏差;                        则会被认为 
是 “异常”;        而这样的情况也确实存在。比如说; 
如果同龄的大多数孩子已经能自由地使用语言了; 
那么;      一个一言不发的孩子就不是属于正常的情况 
 了。在这个意义上;              将成长变化视为共同性的 “一 
般的”特征而有正确认知是有必要的。然而;                               某个 
三岁或者八岁小孩子所应该具有的、与成长相关的 
“一般的”共同性;             对于理解和帮助一个孩子而言; 
只有极少部分的意义。这两者之间一点也不矛盾。 
在小孩子身上有着身为小孩子共同的一般特征是理 
所当然的;         也是非常重要的;             但是;     对于某一个特 
定的小孩子来说;             虽然确定了这个小孩子身上具有 
这样的一般特征;             但并不能说就已经理解了这个特 
定的小孩。 
       心理学被认为是致力于 “理解人类”的学问; 
不仅心理学的专家们经常这么说;                       不是专家的人们 
对心理学的期待也正是如此。但这句话的含义随着 
“人类”一词的不同理解而有所不同。对 “人类” 
这个词到底应该解释为 “在多数人一般都有共同 
性”;    还是 “一个个无可替代的个人?”根据理解的 
不同;      心理学的性格将完全不同。如果将 “人类” 

  70 

… Page 73…

按照前一项意思来理解;                  那么所采用的方法就会如 
同现在的专业心理学所进行的那样;                          总是通过计量 
计数进行比较乃至推测。这样的心理学所关心的总 
是作为团体的人、大部分的人;                       其成果;       对于负有 
团体处理责任的站在管理或者支配的立场上的人们 
来说;      毫无疑问是有效的。如果有什么现象偏离了 
这样的心理学所发现的共同情形———比如;                            长到三 
岁还不能 “正常地”说话的孩子;                       那么这些现象就 
会被认为是 “例外”或者是 “异常”;                         而这些 “例 
外”或 “异常”的部分;                 会被交到临床研究者的手 
中。在这种情况下;               临床心理学这门学问被认为是 
专门以这样的例外为研究对象;                       并负责研究出相关 
对策的那种站在幕后的学问。 
       现代的学院派心理学正明确地向着这个方向不 
断推进。但是;            必须要先说明;            这里所说的 “站在 
支配立场上的人”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存在着;                                在社 
会主义社会里也同样存在着;                       既存在于右翼的团 
体;    也存在于工会这样的组织。对于涵盖了这一切 
的站在支配立场的人来说;                    客观主义的心理学都同 
样具备有效性。在这个意义上来说;                          学院派心理学 
是站在 “中立的”立场上的。但是;                         我们可以明白 
地看出;       这种意义上的中立性只是部分的中立性; 

                                                                         7 1 

… Page 74…

或者说是外表上的中立性。 
       也就是说;         如前所述;         心理学被认为是致力于 
“理解人类”的学问;                而其中 “人类”这个词如果 
理解为 “一个个无可替代的个人”;                         并在这个基础 
上展开心理学的研究;                 那么这样的心理学 ( 其具体 
 内容将在下面的章节中叙述)  ;                    就与上面所说的站 
在支配立场上的人们无缘了。并非心理学专家的普 
通民众们所期待的正是这种心理学。与之相反;                                  学 
 院派心理学者中的大多数人对这样的大众期待只是 
一味地冷漠;           这两者之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大学 
新生们不久就会对自己满怀期待的心理学课程感到 
 失望难道不也正是这个原因吗? 

  变化的部分;                 不变的部分 

       我在前面就已经说明;                 这本书不是从人格或性 
格不变的部分延伸发展的;                    而是通过对变化的部分 
进行研究;         展开讨论。虽然如此;                 但并不是说我无 
视人格或性格中不变的部分;                      或对其抱持否定的态 

  72 

… Page 75…

度。不管是由标准化的人格测试而捕捉到的特性; 
还是性格类型论者所重视的共同性、一般性;                                如果 
没有特殊的原因;              它们是不会发生变化的。标准化 
人格测试的可信性、性格类型论的说服力等;                                正是 
基于它们对这些不变的特征的准确把握。在第一章 
所提到的护士小姐的情形当中也可以明确看出;                                  她 
那种 “谨慎、非常安静”的部分;                        与刚参加培训时 
所表现出来的 “看起来容易受惊吓的沉闷”的特征 
有着共同的地方。依照特性论的说法;                            她属于有着 
“内向”……等特征的人;                   换成类型论的说法;                她 
则会被归纳为 “内向性”或者 “分裂特质”的类 
型。在这个意义上来讲;                  她没有发生变化。尽管如 
此;    一直与她相接触的每一个人———特别是那些不 
知道她参加了培训的人———无一不实实在在地感受 
 到了她的转变。 
       那么;      到底是什么发生了改变呢 ?  在上面的案 
例中;      这位护士小姐告诉我们;                  她终于能够抬起头 
来;    注视其他成员和培训辅导员眼睛的那时刻;                               就 
是她发生转变的决定性瞬间。这个过程中;                               发生变 
化的仅仅只是她从不敢直接面对他人、不敢看别人 
 的眼睛;       变为可以勇敢地去面对他人;                     然而对她来 
讲;    这个面对他人的方法的改变;                      让她开始感受到 

                                                                         73 

… Page 76…

“大家的眼神非常温暖”;                “大家也允许了我保持自 
 己原有的状态;           认可了我”;         她的变化就是由此而 
来的。这个变化;              使她能够开始接受自己 “非常讨 
厌”、“总想把这样的自己完全变成另外一个人”这 
种程度的特征;            然后顺理成章地产生出一种认定变 
化;    认定自己 “可以就这样生活下去”的变化;                              尽 
管特质、特性等这些东西自身不会发生变化;                                但主 
观意义上的这些特征和特质等;                       换言之;       就是这些 
特质或特性与她本人的关系却发生了变化;                              并且由 
于这种变化;           使她感受到她的性格的整体表象发生 
 了微妙的变化。结果;                她与他人相互联系的含义发 
 生了变化;        她与世界的各种关联也都理所当然会有 
所变化。 
       她的 “转变”;         绝不是发生在她的 “体内”;                   也 
不是她个人属性中的特性或特质等发生了变化 ( 这 
些都是不变的)  ;           而是一直带着这些特性、特质生 
存至今的她;           对自己与他人或事物之间、与全世界 
之间的相互关联发生变化的感知;                        换句话说;         就是 
她生存的世界自身所发生的变化。特性或特质对这 
个人与世界的关系固然会产生影响;                          但只是影响并 
非决定;       反倒是几乎不会发生变化的特性或特质; 
 随着时间不断转变被收编到自我世界的某一部分里 

  74 

… Page 77…

面。在日常生活中;               在用虚伪和陈规陋习防范;                  再 
被利害关系和权力争斗不断保护得非常严谨的日常 
 生活中;      如同在本书后面会提到的那样;                      时间容易 
变质成空间。比起变化;                  人们更注重不变;            对不变 
更有信赖感;          比起不断发展变化的性格整体;                      人们 
对其中不变的部分更容易抱有现实感。但是;                               在 T 
组的集体体验让我明确地认识到;                        由此而来的研究 
方法;      实际上是本末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