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社科电子书 > 575-医宗金鉴 >

第19节

575-医宗金鉴-第19节

小说: 575-医宗金鉴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和胃气,勿令大泄下。此条曰:可与。曰:不可与。曰:乃可攻之,不可攻之。曰: 
少与小承气。曰:以小承气和之,慎不可攻。多少商量慎重之意。故惟手足濈然汗出 
,大便燥□者,始主之以大承气,若小承气,犹是微和胃气之法也。 
汪琥曰:转失气,则知其人大便已□,肠胃中燥热之甚,故其气不外宣,时转而下; 
不转失气,则肠胃中虽有热,而渗孔未至于燥,此但初头□,后必溏也。 
@@@ 
阳明病,□语,发潮热,脉滑而疾者,小承气汤主之。因与承气汤一升,腹中转失气 
者,更服一升,若不转失气者,勿更与之。明日又不大便,脉反微涩者,里虚也,为 
难治,不可更与承气汤也。 
【注】 
阳明病,□语,潮热,脉滑而疾者,是可攻之证脉也。然无濈濈然之汗出,与小便数 
、大便□燥实等证,则不可骤然攻之,宜先与小承气汤一升试之,若腹中转失秽气, 
则知肠中燥屎已□,以药少未能遽下,所转下者,但屎之气耳!可更服一升促之,自 
可下也。若不转失气,则勿更与服,俟明日仍不大便,诊其脉仍滑疾,则更服之。今 
脉反见微涩,则是里虚无气,不能承送,故为难治,所以不可更与承气汤也。 
【集注】 
方有执曰:滑以候食,故为大便□之诊。疾者,属里热也。微者,阳气不充,无以运 
行。涩者,阴血不足,无以润送。故曰:阳微不可下,无血不可下。此之谓也。 
张璐曰:此条脉滑而疾,有□语、潮热,而无□满实证,只宜以小承气汤下之,下之 
而脉反微涩,证变里虚,故为难治。 
@@@ 
伤寒若吐、若下后不解,不大便五、六日,上至十余日,日晡所发潮热,不恶寒,独 
语如见鬼状。若剧者,发则不识,循衣摸床,惕而不安,微喘直视,脉弦者生,涩者 
死。微者但发热□语者,大承气汤主之,若一服利,则止后服。 
【按】 
赵嗣真曰:『活人书』云:弦者阳也,涩者阴也。阳病见阳脉者生,在仲景脉法中, 
弦涩属阴不属阳得无疑乎?今观本文内,脉弦者生之「弦」字,当是「滑」字。若是 
「弦」字,弦为阴负之脉,岂有必生之理,惟滑脉为阳,始有生理。滑者通,涩者塞 
,凡物理皆以通为生,塞为死。玩上条脉滑而疾者小承气主之,脉微涩者,里虚为难 
治,益见其误。 
【注】 
伤寒,若吐、若下后,津夜已亡,而表不解,邪因入里,不大便五、六日,上至十余 
日仍不大便,日晡所发潮热,不恶寒者,此乃表邪悉罢,里热渐深也,仍宜大承气汤 
,荡尽余邪,以存阴液,自可愈也。若因循失下,以致独语如见鬼状。病势剧者,则 
不识人,循衣摸床,惊惕不安,微喘直视,见一切阳亢阴微,孤阳无根据,神明扰乱之 
象。当此之际,惟诊其脉滑者为实,堪下则生;涩者为虚,难下则死。若病势微者, 
但见潮热、谵语、不大便之证,而无前神昏等剧者,宜以大承气汤下之。若一服利, 
即止后服,盖恐其过也。 
【按】 
循衣摸床,危恶之候也。一以阴气未竭为可治,如太阳中风,火劫变逆,捻衣摸床, 
小便利者生,不利者死是也。一以阳热之极为可攻,如阳明里热成实,循衣摸床,脉 
滑者生,涩者死是也。大抵此证,多生于汗、吐、下后,阳气大虚,精神失守。经曰 
:四肢者,诸阳之本也。阳虚故四肢扰乱失所倚也,以独参汤救之;汗多者,以参耆 
汤;厥冷者,以参附汤治之。愈者不少,不可概谓阳极阴竭也。 
【集注】 
喻昌曰:此条举谵语之势重者为言。而势重之中,复分二等,剧者主死,微者主生, 
故以大承气汤下之。 
程知曰:娄全善治循衣摸床,每以补益得愈,亦因其脉证之不足也。刘守真每以承气 
治热病,法虽祖于仲景,而其辨证未能如此详悉,故开后人卤莽之端。又曰:喘则气 
欲上脱,微喘者邪实于内,而又不能大喘也。不识人循衣摸床,心欲绝也;动惕不安 
,肝欲绝也;微喘,肺欲绝也;直视,肾欲绝也。『内经』所谓三阴三阳,五藏六府 
皆受病,荣卫不行,藏府不通,故脉涩者死也。 
汪琥曰:日晡所发潮热者,府实燥甚,故当其经气王时发潮热也。独语者,即谵语也 
。病人自言为谵,独语如见鬼状,乃阳明府实而妄见妄闻,剧者甚也。成注云:热甚 
昏冒正气,故不识人。循衣摸床者,阳热偏胜而躁动于手也。惕而不安者,胃热冲膈 
,心神为之不宁也。又胃热甚而气上逆则喘,直视则邪干藏矣。故其生死之机,须于 
脉候决之。 
@@@ 
阳明病,本自汗出,医更重发汗,病已差,尚微烦不了了者,此大便必□故也。以亡 
津液,胃中干燥,故令大便□,当问其小便日几行,若本小便日三、四行,今日再行 
,故知大便不久出。今为小便数少,以津液当还入胃中,故知不久必大便也。 
【注】 
阳明病,本应自汗出,医误以为风邪,更重发汗,病已差,尚微烦不了了者,此大便 
必□故也。然无或满、或痛之苦者,以重汗亡津,胃中干燥,故大便□,本无宿食也 
。则当问其小便日几行,若本一日三、四行,今日祗再行,可知大便不久则出。盖小 
便数少,则津液当还胃中,故知不久必大便自出,不须药也。 
【集注】 
方有执曰:水谷入胃,其精者为津液,粗者成楂滓。水精渗出肠胃之外,清者为津液 
,浊者外而为汗,下而为小便。故汗与小便过多者,皆能夺乎津液,所以楂滓之为大 
便者,干燥结□而难出也。然二便者,水谷分行之道路,此通则彼塞,此塞则彼通, 
小便出少,则津液还停胃中,必大便润而自出也。 
@@@ 
阳明病,自汗出,若发汗,小便自利者,此为津液内竭,虽□不可攻之,当须自欲大 
便,宜蜜煎导而通之。若土瓜根及大猪胆汁,皆可为导。 
【注】 
此承上条详其义、以明其治也。阳明病,自汗出,或发汗、小便自利者,此为津液内 
竭,虽大便□而无满痛之苦,不可攻之,当待津液还胃,自欲大便,燥屎已至直肠, 
难出肛门之时,则用蜜煎润窍滋燥,导而利之。或土瓜根宣气通燥;或猪胆汁清热润 
燥,皆可为引导法,择而用之可也。 
【集注】 
成无己曰:津液内竭,肠胃干燥,大便因□,此非结热,故不可攻,宜以润药外治而 
导引之。 
张璐曰:凡系多汗伤津,及屡经汗下不解,或尺中脉迟弱,元气素虚之人,当攻而不 
可攻者,并宜导法。 
程应旄曰:小便自利者,津液未还入胃中,津液内竭而□,故自欲大便,但苦不能出 
耳。须有此光景时,方可从外导法,渍润其肠,肠润则水流就湿,津液自归还于胃, 
故不但大便通,而小便亦从内转矣。 

卷二辨阳明病脉证并治全篇
蜜煎导方
属性:蜜七合,一味纳铜器中,微火煎之,稍凝似饴状,搅之勿令焦者,欲可丸,并手捻作 
挺子,令头锐大如指,长二寸许。当热时急作,冷则硬,以内谷道中,以手急抱,欲 
大便时乃去之。 
『内台方』用蜜五合,煎凝时,加皂角末五钱,蘸捻作挺,以猪胆汁、或油润谷道内 
之。 

卷二辨阳明病脉证并治全篇
猪胆汁方
属性:大猪胆一枚,泻汁和法醋少许,以灌谷道内,如一食顷,当大便,出宿食恶物甚效。 
『内台方』不用醋,以小竹管插入胆口,留一头用油润,内入谷道中,以手将胆捻之 
,其汁自入内,此方用之甚便。 

卷二辨阳明病脉证并治全篇
土瓜根方
属性:(缺) 
【按】 
土瓜,即俗名赤雹也。『肘后方』治大便不通,采根捣汁,用筒吹入肛门内。此与上 
猪胆汁方同义。『内台方』用土瓜根削如挺,内入谷道中误矣。盖蜜挺入谷道能烊化 
而润大便。土瓜根不能烊化,如削挺用之,恐失仲景制方之义。 
@@@ 
伤寒六、七日,目中不了了,睛不和,无表里证,大便难,身微热者,此为实也,急 
下之,宜大承气汤。 
【注】 
少阴病,得之二、三日,口燥咽干,急下之,宜大承气汤者,乃因热势甚速,消灼肾 
水,津液不能到咽,故不必待其有可下之证而急下之,是下其热,以救将绝之水,缓 
则肾水干竭,阳必无根据,躁冒自焚而死也。目中不了了而睛和者,阴证也,睛不和者 
,阳证也。今伤寒六、七日,目中不了了,睛不和者,是肾水为胃阳所竭,水既不能 
制火,则火上熏于目,而眸子朦胧,为之不了了也,此热结神昏之渐,危恶之候也。 
虽外无阳证,惟身微热,内无满痛,祗大便难,亦为热实,故曰:此为实也。急以大 
承气汤下之,泻阳救阴,以全未竭之水可也。睛不和者,谓睛不活动也。 
【集注】 
方有执曰:了了,犹了了也。『素问』曰:阳明主肉,其脉侠鼻络于目。『灵枢』曰 
:足阳明之脉,上循咽出于口,还系目系合于阳明也。又曰:足阳明之筋,其支者, 
上颈上侠口合于頄,下结于鼻,上合于太阳。太阳为目上纲,阳明为目下纲;所以目 
中不了了,睛不和,知胃实也。急下者,任脉循面入目,督脉上系两目中央,诸脉皆 
属于目,而人之精神注焉,是以宜急下也。 
喻昌曰:少阴有急下三法以救肾水:一本经水竭,一木邪涌水,一土邪凌水。阳明亦 
有急下三法以救津液:一汗多津越于外,一腹满津结于内,一目睛不慧,津枯于中。 
合两经下法以观病情生理,如身在冰壶腹饮上池矣。 
张锡驹曰:阳火亢极,阴水欲枯,故使目中不了了而睛不和,急下之,所以抑亢极之 
阳火,而救垂绝之阴水也。 
魏荔彤曰:阳明燥屎应下,胃实应下,俱详考其脉证矣。乃有表里无他证,独于阳明 
胃脉所发见端倪处,体认其证,如伤寒六、七日,太阳已罢,阳明已成,其目昏暗朦 
昧,若隔云雾而不了了明白者,此证名为睛不和也。阳明热盛,循经络而发其昏朦之 
象,以致睛失其光,此内热盛而为实,其机已兆,兼以大便□而难,身有微热者,则 
胃实已真,故曰:此为实也,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 
病人小便不利,大便乍难乍易,时有微热,喘冒不能卧者,有燥屎也,宜大承气汤。 
【注】 
阳明病之人,小便自利,大盒饭□,小便不利,大便不□,是知□不□,不在热不热 
,而在液之竭与不竭也。今小便不利,而大便乍难乍易者,盖热将欲作结,而液未竭 
也。有时微热者热入里也,喘者热乘肺也,冒者热乘心也,不能卧者热并阳也,此皆 
一派热结便□之征,神昏谵狂之渐,虽无满痛,亦必有燥屎,宜大承气汤下之自愈也 
。 
【集注】 
王三阳曰:此证不宜妄动,必以手按之脐腹有□块,喘冒不能卧,方可攻之,何也? 
乍难乍易故也。 
林澜曰:既微热时作,喘冒不能卧,则有燥屎已得。自宜下逐里实为急,安可复以小 
便利、屎定□,始可攻之常法拘哉! 
汪琥曰:此条病未经下而有燥屎,乃医人不易识之证。成无已云:小便利则大便□, 
此有燥屎乃理之常。今病人小便不利,大便乍难乍易,何以知其有燥屎耶?盖大实、 
大满之证,则前、后便皆不通。大便为燥屎壅塞,其未坚结者,或有时而并出,故乍 
易;其极坚结者,终着于大肠之中,故乍难。燥屎结积于下,浊气攻冲于上,以故时 
有微热;微热者,热伏于内不得发泄也。后条辨云:浊气乘于心肺,故既冒且喘也, 
不得卧者,胃有燥屎所扰,即胃不和则卧不安也。凡此者,皆是有燥屎之征,故云: 
宜大承气汤。 
@@@ 
病人不大便五、六日,绕脐痛,烦躁,发作有时者,此有燥屎,故使不大便也。 
【注】 
病人不大便五、六日,绕脐痛者,是肠胃中燥屎结无去路,故绕脐痛也。烦躁发作有 
时者,是燥屎秽热上攻则烦躁,不攻则不烦躁,故发作有时也。不须以小承气汤试之 
,直以大承气汤下其燥屎,大便利自可愈也。 
【集注】 
方有执曰:病人,谓凡有病之人,而证犯如此者,则皆当如此治之。此示人辨凡百胃 
实之大旨也。 
程应旄曰:攻法,必待有燥屎,方不为误攻。所以验燥屎之法,不可不备,无恃转失 
气之一端也。病人虽不大便五、六日,屎之燥与不燥未可知也。但绕脐痛,则知肠胃 
干,屎无去路,滞涩在一处而作痛;烦躁发作有时者,因屎气攻动,则烦躁发作;又 
有时伏而不动,亦不烦躁,而有绕脐痛者,断其不大盒饭无差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