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社科电子书 > 094-长沙方歌括 >

第5节

094-长沙方歌括-第5节

小说: 094-长沙方歌括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加减歌曰 咳加五味要半升。干姜细辛一两具。(一本。去生姜。)小便若利恐耗津。须 
去茯 
张令韶曰。虚者不可汗。汗后病不解而变证也。真武者。镇水之神也。水性动。今动极 
不安 
上循于 
旁者也。 
罗东逸曰。小青龙汤治表不解有水气。中外皆寒实之病也。真武汤治表已解有水气。中 
外皆 
者脾也。主水者肾也。肾为胃关。聚水而从其类。倘肾中无阳。则脾之枢机虽运。而肾之关 
门不开。水即欲行。以无主制。故泛溢妄行而有是证也。用附子之辛热。壮肾之元阳。则水 
有所主矣。白术之温燥。创建中土。则水有所制矣。生姜之辛散。佐附子以补阳。于补水中 
寓散水之意。茯苓之淡渗。佐白术以健土。于制水中寓利水之道焉。而尤重在芍药之苦降。 
其旨甚微。盖人身阳根于阴。若徒以辛热补阳。不少佐以苦降之品。恐真阳飞越矣。芍药为 
春花之殿。交夏而枯。用之以亟收散漫之阳气而归根。下利减芍药者。以其苦降涌泄也。加 
干姜者。以其温中胜寒也。水寒伤肺则咳。加细辛、干姜者。胜水寒也。加五味子者。收肺 
气也。小便利者去茯苓。恐其过利伤肾也。呕者去附子加生姜。以其病非下焦。水停于胃。 
所以不须温肾以行水。只当温胃以散水。且生姜功能止呕也。 

卷三太阳方
小柴胡汤
属性:治少阳经发热。口苦耳聋。其脉弦者。又治太阳阳明二经发热不退。寒热往来。 
柴胡(半斤) 黄芩(三两) 人参(三两) 甘草(三两) 生姜(三两) 半夏(半 
升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若胸中 
烦而 
四两。若腹中痛者。去黄芩。加芍药三两。若胁下痞硬。去大枣。加牡蛎四两。若心下悸小 
便不利者。去黄芩。加茯苓四两。若不渴外有微热者。去人参。加桂枝三两。温覆取微汗愈。 
若 
歌曰 柴胡八两少阳凭。枣十二枚夏半升。三两姜参芩与草。去渣重煎有奇能。 
中而达外。生姜所以发散宣通者也。此从内达外之方也。愚按原本列于太阳。以无论伤 
寒中 
之气从枢以外出。非解少阳也。各家俱移入少阳篇。到底是后人识见浅处。 
加减歌曰 胸烦不呕除夏参。蒌实一枚应加煮。若渴除夏加人参。合前四两五钱与。蒌 
根清 
蛎四两应生杵。心下若悸尿不长。除芩加茯四两侣。外有微热除人参。加桂三两汗休阻。咳 
除参枣并生姜。加入干姜二两许。五味半升法宜加。温肺散寒力莫御。 
张令韶曰。太阳之气。不能从胸出入。逆于胸胁之间。虽不干动在内有形之脏真。而亦 
干动 
君主。故去半夏之燥。不呕者。中胃和而不虚。故去人参之补。加栝蒌实之苦寒导火热以下 
降也。渴者。阳明 
燥金气盛。故去半夏之辛。倍人参以生津。加栝蒌根引阴液以上升也。腹中痛者。邪干 
中土 
能破肝之牝脏。其味咸能软坚。兼除胁下之痞。去大枣之甘缓。欲其行之捷也。心下悸小便 
不利者。肾气上乘而积水在下。故去黄芩。恐苦寒以伤君火。加茯苓保心气以制水邪也。不 
渴外有微热者。其病仍在太阳。故不必生液之人参。宜加解外之桂枝覆取微汗也。咳者。形 
寒伤肺。肺气上逆。故加干姜之热以温肺。五味之敛以降逆。凡咳皆去人参。长沙之秘旨。 
既有干姜之温。不用生姜之散。既用五味之敛。不用大枣之缓也。 

卷三太阳方
小建中汤
属性:治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者。以此方主之。又伤寒二三日。心中悸 
此方主之。 
芍药(六两) 桂枝(三两) 甘草(二两) 生姜(三两) 胶饴(一升) 大枣(十 
二 
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内胶饴。更上微火消解。温服一升。日三服。呕 
家不 
歌曰 建中即是桂枝汤。倍芍加饴绝妙方。饴取一升六两芍。悸烦腹痛有奇长。 
程扶生曰。伤寒二三日。邪尚在表。未及传里之时。悸则阳虚。烦则阴虚。故以芍药之 
苦以 
而姜、桂等又能托邪外出。此为阴阳两虚之人而立一养正驱邪法也。 
张令韶曰。经隧之血脉。流行不息。今寒气入而稽迟之。入阳络则阳脉涩。入阴络则阴 
脉弦 
枢机利则经隧之血脉通矣。通则不痛也。 
蔚考。金匮黄 建中汤有加减法。小建中汤无加减法。今查内台方议亦有加减。未知为 
年久 
者。 
胡、地骨皮。 

卷三太阳方
大柴胡汤
属性:治太阳病未解便传入阳明。大便不通。热实心烦。或寒热往来。其脉沉实者。以 
之。 
柴胡(半斤) 半夏(半升) 芍药(三两) 黄芩(三两) 生姜(五两) 枳实(四 
枚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温服一升。日三服。一方。用大黄二 
两。 
歌曰 八柴四枳五生姜。芩芍三分二大黄。半夏半升十二枣。少阳实证下之良。 
蔚按。凡太阳之气逆而内干。必藉少阳之枢转而外出者。仲景名为柴胡证。但小柴胡证 
心烦 
郁微烦。曰心下痞硬。以此为别。小柴胡证曰喜呕。曰或胸中烦而不呕。而大柴胡证不独不 
呕。而且呕吐。不独喜呕。而且呕不止。又以此为别。所以然者。太阳之气不从枢外出。反 
从枢内入于君主之分。视小柴胡证颇深也。方用芍药、黄芩、枳实、大黄者。以病势内入。 
必取苦泄之品以解在内之烦急也。又用柴胡、半夏以启一阴一阳之气。生姜、大枣以宣发中 
焦之气。盖病势虽已内入。而病情仍欲外达。故制此汤。还藉少阳之枢而外出。非若承气之 
上承热气也。汪 庵谓加减小柴胡、小承气而为一方。未免以庸俗见测之也。 

卷三太阳方
柴胡加芒硝汤
属性:治伤寒十三日不解。胸胁满而呕。日晡所发潮热。已而微利。此本柴胡证。 
下之而不得利。今反利者。知医以丸药下之。非其治也。潮热者实也。先宜小柴胡以解 
外。 
柴胡(二两十六铢) 半夏(二十铢) 黄芩(一两) 甘草(一两) 生姜(一两) 人 
上八味。以水四升。煮去二升。去滓。内芒硝。更煮微沸。分温再服。(此药剂之最轻 
者。 
歌曰 小柴分两照原方。二两芒硝后入良。误下热来日晡所。补兼荡涤有奇长。(此歌 
照内 
蔚按。小柴胡汤使太阳之气从枢外出。解见原方。兹云十三日。经尽一周。既来复于太 
阳。 
满而呕者。阳明之阖不得少阳之枢以外出也。日晡所者。申酉戌之际也。阳明旺于申酉戌。 
故应其时而发潮热。热已微利者。阳明之气虽实。其奈为丸药所攻而下陷。陷者举之。用小 
柴胡汤以解外。解寓升发之义。即所以举其陷而止其利也。又加芒硝者。取芒硝之咸寒以直 
通地道 
其义深矣。 

卷三太阳方
桃仁承气汤
属性:治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者愈。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 
当先解外。外已解。但小腹急结者。乃可攻之。宜此方主之。 
桃仁(五十个) 大黄(四两) 甘草(二两 生。) 桂枝(二两) 芒硝(二两) 
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去滓。内芒硝。更上火微沸。下火。先食。温服五合。 
日 
歌曰 五十桃仁四两黄。桂硝二两草同行。膀胱热结如狂证。外解方攻用此汤。 
蔚按。张令韶谓太阳有气有经。其气从胸而出入。其经挟脊入循膂而内络膀胱。如病邪 
从 
则为桃仁承气汤证。太阳之腑曰膀胱。在小腹之间。为血海之所。膀胱有津液而无血。 
而与 
当 
其仁微苦而涌泄。为行血之缓药。得大黄以推陈致新。得芒硝以清热消瘀。得甘草以主持于 
中。俾诸药遂其左宜右有之势。桂枝用至二两者。注家以为兼解外邪。而不知辛能行气。气 
行而血乃行也。(男蔚按。内经曰。血在上喜忘。血在下如狂。) 

卷三太阳方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
属性:治伤寒八九日下之。胸胁满。烦惊。小便不利。谵言。一身尽重不可转 
柴胡(一两半) 龙骨(一两半) 黄芩(一两半) 生姜(一两半) 人参(一两半) 
茯苓(一两半) 铅丹(一两半) 牡蛎(一两半) 桂枝(一两半) 半夏(一两半) 大 
枣(六枚) 
上十二味。以水八升。煮取四升。内大黄。更煮一二沸。去滓。温服一升。(此分两照 
宋本 
歌曰 参芩龙牡桂丹铅。苓夏柴黄姜枣全。枣六余皆一两半。大黄二两后同煎。 
内台方议云。伤寒八九日。邪气错杂。表里未分。而误下之。则虚其里而伤其表。胸满 
而烦 
胃 
而除胸胁满。 
以人参、半夏为臣。辅之。加生姜、大枣而通其津液。加龙骨、牡蛎、铅丹收敛神气而 
镇惊 
错杂之邪。共为使。以此十一味之剂。共救伤寒坏逆之法也。伤寒论共十二味。一本无黄芩。 
止十一味也。 

卷三太阳方
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
属性:治伤寒脉浮。医以火迫劫之。亡阳必惊狂。起卧不安 
桂枝(三两) 甘草(二两) 大枣(十二枚) 生姜(三两) 牡蛎(熬。五两) 龙 
骨 
上为末。以水一斗二升。先煮蜀漆。减二升。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一 
本 
歌曰 桂枝去芍已名汤。蜀漆还加龙牡藏。五牡四龙三两漆。能疗火劫病惊狂。 
张令韶曰。伤寒脉浮。病在阳也。太阳与君火相合而主神。心为阳中之太阳。医以火迫 
劫亡 
枝色赤入心。取之以保心气。佐以龙、牡者。取水族之物以制火邪。取重镇之品以治浮越也。 
芍 
用甘草、大枣、生姜。以资助中焦之气也。病在阳复以火劫。此为逆也。故曰救逆。 

卷三太阳方
桂枝加桂汤
属性:治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气从小腹上冲心。灸其核 
与此方主之。 
桂枝(五两) 芍药(三两) 生姜(三两) 甘草(二两) 大枣(十二枚) 
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按本论云。与桂枝加桂汤。更加桂二 
两。 
歌曰 气从脐逆号奔豚。汗为烧针启病源。只取桂枝汤本味。再加二两桂枝论。 
蔚按。少阴上火而下水。太阳病以烧针令其汗。汗多伤心。火衰而水乘之。故发奔豚。 
用桂 
核 

卷三太阳方
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属性:治火逆下之。因烧针烦躁者。此汤主之。 
桂枝(一两) 甘草(二两) 龙骨(二两) 牡蛎(二两) 
上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日三服。 
歌曰 二甘一桂不雷同。龙牡均行二两通。火逆下之烦躁起。交通上下取诸中。 
蔚按。太阳病因烧针而为火逆者多。今人不用烧针而每有火逆之证者。炮姜、桂、附、 
荆、 
遇阴而烦。阴陷于下。不得遇阳而躁。故取龙、牡水族之物。抑亢阳以下交于阴。取桂枝辛 
温之品。启阴气以上交于阳。最妙在甘草之多。资助中焦。使上下阴阳之气交通于中土。而 
烦躁自平也。 

卷三太阳方
抵当汤
属性:治太阳病热在下焦。小腹硬满。下血乃愈。所以然者。以太阳随经瘀热在里故也。 
主之。 
虻虫(三十个 去足翅。熬。) 水蛭(三十个 熬。) 大黄(三两 酒洗。) 桃仁 
(三十个 
上四味。锉如麻豆。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不下。再服。 
歌曰 大黄三两抵当汤。里指任冲不指胱。虻蛭桃仁各三十。攻其血下定其狂。 
张令韶曰。太阳有经与气之分。亦有外与表之别。桃仁承气证热结膀胱。乃太阳肌腠之 
邪从 
阳肤表之邪从胸中而下结于小腹。表气通于胸。故曰。表证仍在。反不结胸。皮毛为表也。 
盖太阳之气。从胸而出入太阳之经。循背膂而下络膀胱。经病外邪从背而入结于膀胱者。详 
于桃仁承气汤方注。而气病表邪从胸而入。不涉于膀胱。故不曰热结膀胱。而曰反不结胸。 
热在下 
亦居小腹。故前章曰小腹急结。此章曰小腹硬满。急结者急欲下通之象。不必攻之。故曰下 
者愈。只用桃仁承气足矣。此曰硬满。全无下通之势。故不曰血自下。而曰下血乃愈。言必 
攻而始下也。非抵当不可。二证之分别如此。又曰。太阳病六七日。正当太阳主气之期。表 
证仍在。脉当浮。今微而沉者。气随经络沉而内薄也。内薄于胸当结胸。今反不结胸者。知 
表邪从胸而下入于阴分。阴不胜阳故发狂。热在下焦故小腹硬满。硬满而小便自利。便知其 
不在无形之气分而在有形之血分也。方用虻虫、水蛭。一飞一潜。吮血之物也。在上之热随 
经而入。 
拒大敌。四 

卷三太阳方
抵当丸
属性:治伤寒有热。小腹满。应小便不利。今反利者。为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