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文学电子书 > 影像力 作者:刘海洋 >

第37节

影像力 作者:刘海洋-第37节

小说: 影像力 作者:刘海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问:您是如何组织自己的团队,有是如何管理的?     
        答:我现在要求核心团队人员要少,要精练,然后底下的各个制作公司,专门管制作,单纯化,专业化,分工明确。后期的制作,我们专门有一个高清数码公司,大概北京的百分之二十五的电视剧后期都在我们的公司制作,演艺经纪也是专门在做,销售也有,大家都很专业化,比较单纯,这也是我一直追求的目标。 
          
        问:您和张纪中的合作过程怎么样?     
        答:我们合作一直很愉快。其实刚开始时我对他并不是很了解,只知道他拍过《三过演义》《水浒传》这样的大戏,后来接触了聊了,聊后觉得他这人还不错,所以就开始了《笑傲江湖》的合作。最重要的是,张纪中是一个有很深武侠情结的热门,他是发自内心的喜爱武侠我们非常信任他,他担任制片人,我们出品方是比较放心的。这一切都是缘分吧。 
          
        问:您觉得现在整个电视剧的市场情况怎么样?规范吗?     
        答:我觉得中国电视剧的市场相对于其它门类还算是最规范的,最符合市场化的要求。跟电影比起来,无论是规划审批到市场发行,基本还是市场化的行为,比起音像、图书、电影来说好了很多。虽然音像也是很市场化的,但是有一条,盗版太严重了,如果盗版不受到制止的话,音像市场马上就会垮掉了;图书、电影也同样受到盗版的困扰。从电视剧来说盗版相对少一些,市场还是比较规范一点。基本上电视台购买电视剧也是从制作饿好坏来论价的,如果你剧好,价格自然会高,如果制作不好,电视台自然就不会买,只是在某些个别地区还存在一些垄断的现象,但是目前总体来说的话,电视剧市场还是非常良性的。所以没什么道理说它不规范,如果将来更市场化的话,可能会更好一些。 
          
        问:这是不是因为您的单位是国营单位?     
        答:不是,不能这么讲。实际上中国大陆电视剧市场百分之八十的电视剧还是民营公司操作的。很多民营公司都抱怨电视台太黑,我觉得最关键的问题不在于电视台黑与不黑的问题,而是当市场上出现了垄断的现象时候,买方不大,这就没有办法了。如果有市场竞争的话,那市场行为就会更规范一些。但总的来说,因为电视台是靠广告收入来作为电视台主要收益,如果你的电视剧不好看,就会影响到电视台的广告,所以电视台一定会买好的电视剧,不买好剧,广告没人跟了,所以如果你拍的是好剧,电视台不会不要的。所以不能说电视剧市场完全不规范,我觉得目前电视剧市场总体是良性的,规范的,但还是有待改善的。 
          
        问:那您觉得最需要改善的地方在哪里?     
        答:打破垄断,电视台还是要回到每一个地区至少要有两三家左右。     
        问:您觉得最近有希望实现吗?     
        答:没希望。     
        问:那您有什么对策吗?     
        答:有啊,就是少拍点。     
        问:那钱不就少赚了?   
        答:多拍点也未必多赚钱啊,还可能多赔了呢,少拍点可以做一些精良的。     
        问:中国电视剧还存在很多不利因素,比如题材一窝蜂……     
        答:解释一下题材一窝蜂的问题。涉案剧不能拍了,反腐剧少了,这样的话,一个品种就少了,所以集中的题材就是现代剧、古装剧、武侠剧,所以门类就会非常狭窄,才会出现一窝蜂的现象。 
          
        还有一个问题。时尚的作品、娱乐的作品,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遗忘性”,特别容易消逝,被人遗忘,所以只有非常少量的东西才会与长久性,大部分东西都是一窝蜂的,所以这是娱乐产品的特点。当观众喜欢这样的一种品种的时候,肯定会一窝蜂上的,这是市场的特点。举例服装来说,今年流行喇叭裤、尖头鞋的话,那你肯定很少能在服装市场里看到别的类型的服装。什么叫流行?流行就是一窝蜂;但如果有一些人走在流行的前列,领导着潮流,虽然他们也属于“一窝蜂”的范畴,但他们是优秀的“一窝蜂”,这就是很少数了,大部分还是很平庸的。这不光光是在电视剧这个行业里,应该说是在所有的行业都一样,所以这是无需惊讶的问题。我觉得重要的是要在流行的趋势里有所研究,研究自己的特点,我能做什么东西,我做不了什么东西,这是需要把握好的。其实一窝蜂也好,包括别的,其实都没什么了不起的,没必要去想这些,把自己定位定好了就行了。 
          
        问:您拍了这么多武侠剧,可不可以给影视公司或圈内的朋友一些建议或忠告?     
        答:忠告不敢说,只能奉劝一些要拍武侠作品的朋友,一定要掌握作品的风格特点,每部戏一定要有自己的想法在里面。     
        问:您拍的戏里面用到很多新人,您是怎么看待新人的?     
        答:我会更加大力度的启用新人,中国的娱乐圈、影视圈太需要新面孔了,我一定会通过你们的杂志推荐一些新人的。     
          
        人永远是上帝最酷的作品 
    
        张望,圈内人称二勇,资深制片人。著名表演艺术家张勇守之子。     
        作品列表:     
        1993年——《阳光灿烂的日子》     
        1990年——《鬼子来了》      
        2005年——《孔雀》     
        2005年——《无极》     
        2006年——《姨妈的后现代生活》     
        2006年——《天堂鸟》     
        张望对话录     
        时间:2005年9月     
        地点:《星库》杂志社     
        问:您做制片人多长时间了?当初是怎么想到做制片人的?     
        答:这时间可真挺长的了。哈哈,我从小就在电影制片厂长大,与电影就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跟其他人相比,我比较了解这个行业,也就有了一定的优势,也就注定了一辈子都离不开电影。我最开始进入这个圈子是1983年。那时是在韩小磊导的一部电影里演了一个小角色。后来慢慢发现自己很不适合做演员。于是从1985年开始,我就开始学着做制片,也就是现在说的从台前走向了幕后。也就是因为我的工作是在幕后,平时我很少也不愿意接受采访,有是恨不得奇门遁甲躲起来,哈哈… 
          
        那时是真正的从一点一滴做起,直到现在。大概,现在06年,已经整整20年了。     
        问:您记得到现在您一共做过多少电影吗?电视剧呢?两者有哪些不同?     
        答:呦,这到底有多少部,我还真没系统的计算过。反正挺多的,各类题材的都有。商业大片有现在的《无极》,艺术片也有,如90年代的《阳光灿烂的日子》,还有长卫的《孔雀》、《姨妈的后现代生活》等,都挺好的。至于电视剧嘛,我也做,比如《一场风花雪月的故事》,前阶段的《好想好想谈恋爱》等,反响还不错。因为我本人比较偏爱电影,所以也一直以做电影为主。电影和电视剧只是形式不同而已。如果谈到做大还是要做电影。西方了解中国原来是靠像《大红灯笼高高挂》、《黄土地》等艺术电影,而现在国内不单能够制作高艺术性的电影,也能做像《英雄》、《无极》等大制作的商业片,这是中国电影发展的最为直接的结果。电影较电视剧更能与国际市场接轨。电影是面向全世界的,而电视剧面向的则是国内的各家电视台,或者说是面向国内的观众。这一点上电视剧没办法相比,也没有太多的可比性。 
            
        问:对于一些电影在国外获奖而在国内却不一定有票房,您怎么看?     
        答:现在的中国电影,商业大片能使世界观众感受到视觉冲击,艺术电影在国外也能频频获奖,但商业电影不能单纯的强调大制作,艺术片也要与商业结合。艺术电影的最大价值在于要有很强的艺术性和观赏性。这期间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但无论是商业电影还是艺术电影,每个导演只要把握自己的特点,抓住自己的强项并发挥到极致,他都能够成功。另外,究竟选什么样的题材来做,这可得下点工夫,要懂得挑“劫匪”,找冷门。就像别人都拍动作片,你就别跟着凑热闹,拍点非动作片。或者是一个导演一贯的风格突然转换肯定有更多的人关注,这样才能吸引观众的目光。目的也就达到了。就像张艺谋以拍艺术片起家,之后一直拍艺术片,所以他拍的第一个商业大片肯定受到关注。这就是市场在其中所起的作用。 
          
        另外,真正的好电影都是极具艺术观赏性和商业价值的。纯艺术性或纯商业性的片子都是不健全的。不过在国外来看,可能是艺术较商业更难把握的原因,一些真正的好电影的导演一般都是拍艺术片起家的。中国的其实也这样,比如张艺谋,比如陈凯歌。 
          
        问:那您觉得一部影片能够成功的关键是什么?     
        答:这个当然是要题材好,剧本也好了。一个剧本的好坏决定一部影片的好坏。一部成功的影视剧,首先要求故事情节吸引人,抓住观众的心理,让观众有看下去的欲望。如果总分一百分的话,好剧本的分量就要占到五十分,之后才是其他的一些东西,不过也挺关键的。比如选择与出色的主创人员合作、演员的表演、包装宣传等等。每一部戏都是剧组所有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的结果,如果每个人都是优秀的,片子做出来肯定也会很好。包装宣传方面嘛,中国商业大片开始学习好莱坞模式,现在中国的电影市场还没有那么规范,也还没有到很成熟的地步,所以一味地加大宣传力度无非是增加投资回收的风险度。观众的层次不太一样。而现在的艺术片只能注重观众的口碑,而好的口碑只能是来自于电影本身,和一切其他的宣传无关。 
          
        可能也是这么多年来养成的“职业病”吧,我现在看到好的剧本就会有生理反映,浑身起鸡皮疙瘩,呵呵,有点像特异功能。     
        问:以后会考虑做其他的吗?转行?还是就专心做制片人?     
        答:我也曾经想改行来着,但我发现我到社会上简直像个弱智,什么都做不了……哈哈,我只能在电影的领域里继续待着。不过话说回来,我还是对这个感兴趣,要不然我也不能坚持这么多年了。 
          
        我现在也不是专心做制片人,我只是一直在制片的领域里专心做而已,非制片的工作我也做,像《无极》,我就是帮朋友的忙才做的。这都不一定。看情况,能做什么就做什么,主要还是为了把片子弄好。这么多年来,我做过各种各样的片子,应该算是实战经验比较丰富。 
          
        问:对于现在的中国电影的市场上,老百姓能说得上名字的电影,要么是得奖电影导演的力作,要么是明星大腕的加盟。观众还是比较认同老面孔。那您会怎样选择?和新导演合作的最大障碍是什么? 
          
        答:其实我很愿意和新导演合作。当年的《阳光灿烂的日子》就是姜文做导演的处女作。它的成绩有目共睹。获得了不少的奖项。前段时间的《孔雀》,也是长卫的导演处女作。这是需要互相信任的。和有名的导演合作很轻松,也会很成功,因为他们基本上成了票房的保证。但作为我个人来讲,我更渴望与那些新导演合作,和他们合作让我很兴奋。大家一起努力,,可能成功,我跟他们一块荣耀,虽然也有可能失败,但和他们一起创作,是一个成长的过程,也会很有荣誉感,虽败尤荣。每个名导演都是从不知名到知名。结果对我来说不太重要,我只是很享受其中的过程,算的上荣辱与共。第一次合作总有很多未知,但是也很有挑战性,刚开始有点困难,甚至有点惨烈,不过结果都挺好的。 
                   
        我们现在也有和新导演合作的计划。今后,我有机会还会和新导演合作。     
        问:您如何协调和导演之间的矛盾?     
        答:这个嘛,一般说来,一个剧组内,导演和制片人好象是两个天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