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历史 电子书 > 肱股明臣 >

第64节

肱股明臣-第64节

小说: 肱股明臣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而另一方面,卢象升上来之后,他原来的宣大总督也被空了出来,于是崇祯又物色了陈新新甲来做。

    可有谁能够想到呢,此时的陈新甲的父亲也死了。

    嗯……

    不用说,都夺了两位了,也不差陈新甲一个,于是又一个孝子要来先侍奉君主了。

    这下朝臣们可是炸了锅。

    这都没发弄了,连夺三人情,这简直就是把传统的人伦大教当作儿戏啊!

    于是一封封的奏折不断地递了过来,全都是在说崇祯夺情事的。

    有的轻言漫语,对崇祯好生劝告,有的则言辞犀利,直接就指着崇祯骂了。

    本章完

第130章 杨嗣昌来访() 
“看看,看看,看看这些人说的,居然把朕比作隋炀帝杨广那样的暴君,简直是岂有此理。”

    崇祯龙颜大怒,一旁侯着的杨嗣昌赶紧低下了身子。

    今天他是受召来与崇祯对奏的,却碰巧遇到了崇祯在批阅奏折,这些奏折先经阅他们内阁,有什么内容他起先是早知道的,其中有几个言官的确是行言放肆,内阁的其他人都建议说不要传上去,而杨嗣昌却是坚持要交到皇帝哪里,他就是要那些参奏他的人好看。

    果然,崇祯在看到这些奏折时脸都气歪了,看来预期效果还是不错的。

    但在这件事上,杨嗣昌却要表现得站在大臣们一边,迫不得已的样子,这是一种态度,意表演给崇祯看,抒发自己的委屈,这样皇帝才会愈发信任和维护自己。

    他毕身道:“陛下,这人伦道理,臣却有做的不好的地方,也怪不得大臣们多嘴了些。”

    崇祯不高兴:“什么你做的不好,他们白纸黑字的,明明处处在写朕的不是,这样的敢言直建,还真是朕的好臣子呢!”

    “我看陛下还是放我回去的好,免得大臣们再说什么更难听的话了。”

    崇祯微微皱眉,“怎么杨爱卿,连你也开始怪罪朕了?我说你们能不能先暂时放下自己的家事小情,现在国事危难,你们就不能为大明分忧,为朕分忧吗?”

    见崇祯误会了自己的意思,杨嗣昌赶紧跪下解释道:“并非臣不愿为大明分忧,为陛下分忧,实在是现在我在朝中一日,朝中的众怒就很难平息啊!”

    崇祯不屑一顾,“什么众怒难以平息,朕看他们只不过是吃饱了没事干罢了,他们既然敢上奏来胡搅蛮缠,就应该想到后果,朕是绝不会放过他们的。”

    得,目的达成,杨嗣昌的一大忧虑解开了。

    崇祯接着道:“好了,你起来吧!也不要在这些杂碎们身上在纠结什么了,今儿个朕找你来是想听一听你对当下朝政的见解,你现在也入了阁了,接下来要如何施政也应该有自己的打算吧?”

    杨嗣昌起了身,回奏:“其实大明这些年来实施新政改制,已是初见成效,这些都是有目共睹的,但在国家稳定方面却还是有些问题,西北中原之处尚还存在着不少的大贼,臣建议在这方面朝廷应该多下功夫才是。”

    崇祯帝又问:“那辽东的鞑子该如何解决?”

    杨嗣昌恭身:“陛下,恕臣直言,攘御外敌者必先治内,古今以往多少大朝大国,其灭亡都是先从内部开始的,如今天下的大势好比是一个人的身体,京师是头脑,宣府、蓟镇等边防是肩膀,黄河以南,大江以北的中原地区是腹心,。一个人身上最重要的地方便是腹心。边疆烽火燃于肩膀,对身体的危害甚急,流寇作乱于腹心之内,对身体的影响甚深。紧急的固然不能谋划迟缓,而影响至深的更不可以稍有忽视。如果腹心安然,脏腑无恙,就可以输送精血,运行骨骸,以拥戴头脑,护卫风寒于肩膀之外,还有什么可忧虑的呢?所以臣以为先安内然后可以攘外,必先可以足食,然后可以足兵,必须保护民众才能够荡平流寇。这是今天辩证施治的根本,不是敢缓言攘外,因为急切于攘外,才不得不先安内。”

    崇祯听了感觉甚是有道理,于是又问具体的细则,杨嗣昌简练的概括道:“议和外族,平定内乱。”

    ……

    杨嗣昌入阁之后,虽不为首辅,但由于崇祯帝对他十分的依赖,所以于首辅来说,除了名号之外,也大差不差了。

    所以,整个内阁基本是在围绕着杨嗣昌一人在转,他制定什么行政方阵,直接于皇帝讨论,如果没有什么异议,就直接施行了。

    在于女真议和方面,崇祯帝也抱有若有若无的态度,一方面是被女真这些年打怕了,期望议和来摆脱这种整天担惊受怕的日子,另一方面却又放不下天朝上国的面子,大明居然打不过别人而去议和,这是大明从未有国的事。

    打的过就打,打不过哪怕丢掉土地也不议和,只有大明在胜利时,对失败者施舍怜悯才会提议和。

    所以这事崇祯便一直拿不定主意,他在听完杨嗣昌的报告后,又想听听他所倚重的另一位大臣陈渊的意见。

    崇祯如此态度,杨嗣昌便明白,这议和之事想要成功,这个陈渊将会是非常关键的人物。

    陈渊不日就要离开京城去到辽东了,可这个时候皇帝又突然召见自己,他已是奇怪的很,但更令他奇怪的是,他正准备进宫去面见皇帝,却又在家门口遇到了当今辅臣杨嗣昌的拜见。

    杨嗣昌一下车驾,马上便一眼看到一身绯色打袍的陈渊,便立刻上前报拳。

    “陈大人,恕我今天不请自来啊!”

    陈渊之前很少与杨嗣昌有过交集,之前虽然见过几次面,但却映像不是很深,知道他被崇祯选拔进了内阁,他便一直在外组织对金的准备工作,再也没有见过他了,所以难免有些面生,乍一看还真不知道来人是谁。

    望着陈渊满脸疑惑的表情,杨嗣昌到也见怪不怪,马上自我介绍说:“在下杨嗣昌,是特来会陈大人的。”

    杨嗣昌,哪个新任的内阁重辅?

    陈渊突然回忆起了他的面容,马上就笑着回礼:“哎呀呀,真是罪过罪过,居然连辅臣大人都忘了,你瞧瞧我这记性。”

    杨嗣昌到也没有怪罪的意思,马上说:“你我平日里交集甚少,不认识也很正常,我今天来是想与你商量一件事的。”

    陈渊马上打住了他:“哎呦,辅臣大人,你来的可真不是时候,现在皇上正要召我入宫呢,您好是等我回来再商量吧,要不然您先到我宅里歇歇,喝喝茶?”

    杨嗣昌却一把拉住了他:“不急,就一会儿,说的正是你入宫后皇上要问你的。”

    本章完

第131章 陈渊的态度() 
“皇上要问我的?”陈渊很是好奇,皇上要问我什么杨嗣昌怎么会知道?

    他当然是不清楚杨嗣昌之前去过崇祯哪儿,不过对此杨嗣昌也不打算解释什么,直接了当的说:“如今皇帝有意要与后金达成和解,但还不清楚目前后金是何状况,所以想特地询问你这个辽东督师的意思。”

    “和解?”陈渊一听便知道杨嗣昌在玩什么把戏,也幸好他有后世人的先知先觉,要不然可被他的话给蒙了过去。

    在历史上,杨嗣昌觉表现出要与后金和解的态度,但最终因为这事被泄密了出去而骂的狗血淋头,崇祯起先还非常赞同议和的,但和解泄密之后,他怕被别人说成是卖国求荣的“石敬塘”,便改口说全然不知此事,还把负责议和的陈新甲给斩了。

    现在历史回了相似的轨道上来了,杨嗣昌依旧做了崇祯身边的首辅重臣,而且还是想要与后金议和,似乎并没有因为陈渊这个陈渊这个穿越者的出现而改变太多。

    陈渊苦笑:“我才刚刚接任辽东督师而已,前线都没有去呢,哪里知道后金是什么情况,皇上找我恐怕是找错人了。”

    “不然,”杨嗣昌否认说,“皇上要的其实也不真是什么后金的情况,只是这毕竟涉及到国家大事,皇上想多听听其他大臣们的意见,好安安心吧了。”

    “哦!原来如此,那我现在便去面见皇上便是。”

    陈渊知道他是来自己这探探底的,不过陈渊却是并不打算将自己的想法告诉他,免得在这跟自己长时间的扯皮。

    “哎,”陈渊想要敷衍他,可杨嗣昌却不会就这么善罢甘休就了事的,他又赶紧抓住了陈渊的衣袖,想问问其到底是何态度。

    “陈大人,到时皇上要问你的想法时,你要做何回答。”

    我做何回答干你屁事!

    陈渊其实很想把这句话甩在他的脸上,但现实却又比允许陈渊这么做,毕竟杨嗣昌是辅臣,虽然官阶不比自己大,但身份地位摆在那里,他不得不拿出应有的尊敬来:“其实这事谁也说不准,关键还是看咋们皇上的意思,到时我见机行事,看皇上更偏重哪个意见,我便力挺哪个呗。”

    陈渊这么说着,勉强还算让杨嗣昌满意,于是便补充说:“嗯,那我现在就告诉你,皇上目前的态度,其实还是心向议和的。”

    “哦?那我便多谢辅臣大人了。”

    这么一番下来,杨嗣昌才放心地放了陈渊进宫去了。

    进入紫禁城,辗转来到平台,崇祯此时正在哪里等着自己。

    进去之后,陈渊便马上跪拜下来,“微臣叩见皇上,皇上万岁万万岁!”

    “起来吧!”

    崇祯落音,陈渊便立身起了来。

    “陈爱卿,可知今日来朕找你来所为何事?”

    “臣不知。”陈渊装聋作哑道。

    开玩笑,他可不想让崇祯知道杨嗣昌有找过他,臣臣相互,党党相营,这是皇帝所最为忌讳的,他可不想让崇祯也误会了他与杨嗣昌是那种关系。

    “今日朕找爱卿来,是想要一件事。”说到这,崇祯明显的顿了一下,明显是有些犹豫要不要把这个消息透露给陈渊。

    “那所为何事?”陈渊继续刨根问底的追问道。

    “乃是与后金鞑子议和之事,如今国事艰危,内外交困不断,鞑子年年扣关,而咱们自家缺也一直暴动不断,虽然陈爱卿在镇压暴民时取得了几场胜利,却也没有完全根除掉他们,前几日朕与杨嗣昌杨爱卿商议,讨论如何摆脱这个困局。杨爱卿便建议朕说了攘外安内之策,想先后金议和,先解决内治问题。爱卿看可有什可行之处?”

    果然还是杨嗣昌提出来的,刚才还在自己面前装了好一阵子呢,却不想崇祯三五句就把他透露了出去。

    关于议和之事,陈渊有着自己的看法,根据目前的形式,想要议和也不是没有可能,因为皇太极此时也没有实足的把握吞了明国,况且皇太极也在忙着整合蒙古和打压多尔衮等图谋不轨的分子,这些都需要时间,所以短暂的和平于他们来讲也是有利的,但问题是,这个和平,后金那边肯定是要求极为严格的,这显然不是崇祯想要看到的。

    而关于议和的需求,陈渊也认为没有什么必要,确实如杨嗣昌所言,攘外必先安内,但在崇祯九年的今天,他们二者的紧急性万全发生了变化。

    国内虽然有起义军又重新抬头的趋势,但在陈渊几经军事行动和民事行动后,农民军也再也别想着掀起什么大的波浪了,而与之形成对比,后金这几年实力却在不断的增强,成为大明最大的敌手,而且还是渴望整个大明的异族对手。

    陈渊回答:“陛下,臣可否先问一下,您认为什么样的条件才满足要求。”

    崇祯帝想了一会儿,回说,“和察哈尔部那样的吧!”

    这可就难办了,后金目前可是对明优势巨大,崇祯居然想要他们称臣,这似乎有些不太现实。

    于是陈渊便直接了当的说:“陛下,以我的估计,这恐怕很难做到。”

    “那你看什么样的条件合适?”崇祯显然也是知道道理,便反问陈渊说。

    “臣认为最有可能得条件便是与鞑子们平起平坐,承认他作为一个独立强大的帝国地位。”

    “不行,”崇祯想都没想就拒绝了,“我大明乃天朝上国,怎么能与鞑子那般的蛮夷平起平坐。”

    陈渊也说:“陛下,恕臣微建,议不议和其实完全无关紧要,即使有合约,鞑子还不是想打我们就打我们,一个蛮夷明,难道还有什么顾虑不成,当今之计唯有强大自身才是硬道理,靠人不如靠己,如果我们有里有足够多的精兵强将,还怕鞑子作甚,所以臣立亲扩大边境的军队编制,加强军队的训练,修堡筑城,待敌人疲软时迅雷一击,便可迅速拿下。”

    本章完

第132章 到达辽东() 
“扩大边境的军队编制?”崇祯眉头一皱,对陈渊的回答显然不太满意。

    所谓扩大边境的军队编制,无非就是要砸钱罢了,可前段时间因为修筑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