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历史 电子书 > 扫明 >

第184节

扫明-第184节

小说: 扫明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说来也是巧,刚刚升任开封同知的知县盛以恒还没来得及离开,张、刘联军就已经来到城下,并且将四处围的水泄不通。

    无奈之下,盛以恒只好找到当地豪绅头面杨所修,招募义勇与官军共同守城,但当时的天气不景气,开春居然还下着大雪。

    莫说兵器盔甲,官军和义勇们连棉服手套都没有普及,还没等开战大部分就已经被冻得没有知觉,失去了战斗力。

    由此,商城被张献忠、罗汝才联军一击破之,开封同知盛以恒一介文人犹有血性,杀贼兵十数人后气力不支,这才被生擒。

    见对方有意招降,盛以恒竟然直接撞死城头,临死嗔目呵斥,誓不与贼共存。

    左良玉自从开县一败之后被崇祯皇帝勒令训斥,但训来训去,无非又是让他戴罪立功,现在正屯驻于叶县、舞阳一带到处搜找军需。

    贺人龙率部退回延绥闭门不出,保定总督杨文岳为了收缩实力,将驻守在阳武的副将吴惟忠调回,与其他几名将领一同合兵屯守禹州。

    除了这几支比较有力量的官军,其余的也都是各扫门前雪,像是河南巡抚李仙风,他在一个月前转来开封布置防御。

    说起来,巡抚亲自来到开封布防,对官军的士气还是有些提高的。

    当然了,对于高谦、陈永福两人与山东军外系刘国能之间若有若无的关系,他也听到些风声,只不过眼下开封的防备还要靠刘国能这部的山东军来支撑。

    听闻前段时间王争连圣旨都不遵,这可震动了河南、湖广各省。

    虽然王争没有明说,但却暗指皇帝身边有奸臣为祸,让传旨太监回去问问这到底是不是皇帝本人的意思。

    一方面来说,这实在是大逆不道,有违纲常之举,就连左良玉都没有直接拒绝遵行圣旨的举动,起码在明面上还是要装一番样子,但是从另一方面来看,王争眼下的确有这个资本。

    谁都知道,山东军在山东的地位已经同郑家在福建没什么两样,莫说有司官署,就连大小城镇的地方官员都已经完全换了一批人,足足的土皇帝。

    而且李仙风还隐隐约约的听到风声,王争除了在河南的归德、开封两府有势力以外,甚至还插手了南直隶境内,不过具体的他就不知道了,毕竟太过山高水远。

    可这还是能让他倒吸一口凉气,山东军战兵十二营,水军两营,火器营、骑兵营等等,这些编制都是众所周知,但真正的实力究竟在哪,谁都没个谱。

    只说山东六府境,王争到底攥着多少正兵营,保安司下辖又有多少盐丁和护院,这些人要是全都算上,李仙风不敢想。

    况且这还只是王争摆在明面上的实力,这等横空出世的人物,要说他暗地里安安稳稳的没有任何发展,鬼才会相信。

    虽说崇祯气的大怒,连杀了几名太监宫女,但可能是畏惧对方兵强马壮,到现在竟也没什么消息传回来,只是一昧的督促山东军期出关。

    听到这个消息的李仙风也同各地大多数官员的想法一样,崇祯这次逼的太急了,连着给王争下了几道圣旨。

    第一道是严厉斥责,倒没什么,彰显皇帝天威罢了,但紧跟着又是一道斥责,并且让王争从河南撤兵。

    这已经让不少官员紧张,要是左良玉受到这等待遇,怕还真就会在开封待着不动,看你老皇帝能怎么样。

    可王争还算听话,没什么犹豫,直接就是将战兵撤回山东,并且不再过问任何河南之事,表现的很有诚意,但崇祯还是不依不饶,第三次竟然要撤了人家山东总兵的职务。

    谁都知道,那可是在乱世中安身立命的资本。

    王争从登州一步步走上来,经历了这么多才到如今的地步,怎么能轻易之间就放手?

    李仙风看得明白,这连续三道圣旨已经将那位一向听从朝廷号令的山东总兵彻底逼急,说的那句话也是不管不顾起来,颇有威胁的意思。

    有道是皇帝身边奸臣当道,并且不遵圣旨,许多文官听到这消息便后背直冒冷汗,直接联想到三个字——清君侧。

    历朝历代,麾下有兵有将的大将受到朝廷猜忌,打出清君侧的旗号掀起叛旗这种事屡见不鲜,每次都是一场灾难。

    要是山东军真这么多,那可是朝本就摇摇欲坠的大明上再狠狠踹一脚,山东到京师直线距离并不远,按以往山东军的行军速度,也就是五天之内。

    这已经属于赤裸裸的威胁,能说出这种话,那说明王争已经根本不把什么君臣情义放在心里,对朝廷完全换了一个态度。

    李仙风清楚,这又是一个被逼成走投无路的例子。

    能是襄阳陷落,襄王受难,再加上杨嗣昌畏罪自杀,官军连溃,五省剿匪彻底成了一滩乱局,这些事情一起拍过来让崇祯失了去应有的判断。

    那些六部有司的京官们最擅长扇风点火,听到山东传回来的消息后,他们这才是急了,在朝议中不断上疏,恳求崇祯皇帝要好生安抚王争。

    崇祯依旧听不下去,甚至当庭仗责了几名六科廊的言官,但几日过去后却挡不住满朝的部院大臣,话口渐渐松了下来,说是让王争仍领山东总兵,率山东军出关与洪承畴会合,戴罪立功。

第三百四十五章:李青山起义() 
张献忠、罗汝才联军在南阳等地的行动几乎都是以胜利告终,一路所向无阻,攻城略地,趁着连日的大雨请倾盆又攻取了新阳,紧跟着没几天,又传出南阳府城失陷的消息。

    其实说起来,张、罗联军攻打南阳府城完全是照搬打下襄阳城的法子,他们其实也就是试一试,根本没想到这官军竟然如此的不长脑子,襄阳陷落,襄王都被自己杀了,居然连个防备都没有。

    要说天底下现如今威势最大的,除了闯王李自成在河南号称三十万的闯军,就属这南阳境内合兵一处的张、罗联军,加在一起有十多万人,也是号称二十万。

    李自成的人数最多,可却是马步混杂,加上被山东军击败了几次老营和马队损失很大,现在真正精锐的比例在军中并没占多少,说白了还是靠着那些饥民撑场面。

    相比之下,张、罗联军虽然人数少了许多,但却显得精锐,张献忠素以马队闻名天下,手底下兵马的组成实际上是马八步二的比例。

    这种建制让张献忠来去如风,所以才能在杨嗣昌的五省官军眼皮子底下一而再再而三的逃走,官军素来都是追之不及,就算追上了,也多半要被打个伏击而溃散。

    不过也有个弊端,那就是张部攻城拔寨的能力素来不如闯军,这种情况与罗汝才合兵后得到改观,在这边渐渐打开了局面。

    别号曹操的罗汝才,麾下部众虽然少,但其人诡计多端,就连李自成都是颇为忌惮,严格说起来,他比李自成和张献忠的资格更老。

    话说回来,此时再往前可就不是那么好打了,已经有了大部官军屯驻。

    正阻挡在张献忠、罗汝才联军面前的是左良玉的左军,虽然经常将对方击败,但是左军并未损伤多少,聚拢败卒能力很强,据说也有十几万人之多。

    眼下左军屯驻在叶县、舞阳、保定一带,与保定总督杨文岳的兵马也就隔了几天的路程,这么多官军驻扎在这里,一方面是能堂而皇之的躲避李自成的锋芒,另一方面也可以防止张、罗联军与正在河南的闯部合兵。

    官军虽然是这么想,但张献忠、罗汝才的心思就不一样了,一个不想去,一个想去,李自成有鲸吞天下之志,可张献忠的野心也不小,是响当当的八大王。

    要是同兵多势大的闯部合兵一处,那还不是要屈居人下,这不是张献忠想要的,所以由于张献忠、罗汝才二人的分歧,联军并没有北上同闯部合兵,反倒是掉头返回信阳继续壮大。

    说来也是有趣,闯王李自成虽然在河南闹了个大浪滔天,麾下部众号称三十万之众,连战连捷,可进攻邓州的时候居然吃了个闭门羹。

    保定总督杨文岳率领阳武副将吴惟忠总计数万官军屯驻在邓州城内,坚城利炮,再加上城内粮饷给养充足,官军信心十足。

    闯军用人堆的法子不见效,连攻了一天一夜依然不见攻下来的势头,后来高一功被吴惟忠用箭射伤,李自成这才下令转向。

    虽说城内打了个小小的胜仗,但杨文岳依然不敢出城,依然龟缩在城内严防死守。

    话说回来,山东军离开后,闯王李自成在河南再无节制,虽然也有一些小败,但对大局却并没有影响,总体上依然是愈发势大。

    左良玉、贺人龙、保定总督杨文岳、巡抚李仙风甚至是山东军的外系大将刘国能,这些督抚大员没有任何一个敢出城迎战。

    同其它地方的军将一样,只是一味的坚守城池,更有甚者,闯军正在声势浩大的围攻数里之外的城镇,听到后既没有救援也没有上报,反而是直接屁滚尿流的逃离溃散,由此足见中原大势所趋。

    。。。。。。

    崇祯十四年六月,山东告急。

    这次告急并不是流贼或是鞑虏打来,却是年初就已经有的灾害变得更加无法控制,山东军现在已经处于日日赔本的阶段,赈灾所用的银两和粮食每天十几批的运出历城。

    由于粮食紧缺,山东军甚至将兵士原本每日三餐的供给缩减到了中晚两餐,为了节省兵士的体能,重新规定操训方法和时间。

    王争根本没料到这个时候的灾害能有这么严重,遮天蔽日的飞蝗,绿油油的庄稼顷刻成了枯黄一片,百姓跪地相拥的哭泣,简直就是触目惊心!

    原本在历城以南的大旱现如今已经席卷到了整个济南府,就连附近的东昌府、翁州府、青州府都成了重灾区。

    保安司、军议司各地分署与正兵营官的文书纸片一般飞到历城,历城内的元帅府与军议司总署为了减少损失,已经是几日几夜的连轴转,人人疲惫不堪。

    据说各地的蝗虫好像是无边无际,一飞起来就是遮天蔽日,好像一大片乌云,自南而北,聚耕农庄成了它们最好的席卷目标,所过之地,寸草不生,饥民遍野。

    其实受到大灾的还不只是山东一地,河南、湖广、浙江,甚至是南直隶都有波及。

    山东还算相对平稳,自从灾害发生,山东军就在不断的赈灾救民,现在几乎每个城外都增设了粥棚和临时救济点。

    除了赈灾,稳定秩序的法令也在立刻实行。

    一些轮换的正兵都已经上街巡查,保安司的盐丁和护庄队全力出动,但凡是发现任何蛊惑人心或者趁火打劫的人,直接拿人下狱,有甚者更是血溅当场。

    山东军一开始就表达了一个信息,那就是对待任何企图为祸地方的行为,绝不会有丝毫的手软。

    山东六府还算是比较幸运,只有济南府最为严重,其余三个府都是片面受灾,加上王争狠辣果断的处置方式,地方上尽管灾民多了数倍,但无非是消耗些钱粮,依然比较稳定。

    不过可以料想,这次席卷中原的蝗灾,相当于给烈火熊熊的农民军起义添砖加瓦,更多的灾民会揭竿而起,局势将更加不可抑制。

    朝廷中也有不少正直的文人注意到这种情况,山东给事中左懋等人督催漕运赈济,驰疏言:

    “臣自静海抵临清,见飞蝗遮天蔽日,饥民哭悖遍野。”

    正当朝廷准备组织漕运赈灾的时候,忽然听闻噩耗,渔人李青山率领民众在山东寿春县聚众而反,声势很大。

    这部农民军围攻寿春县城,被驻守的山东正兵统领率部击败,遂退走阻断漕运,拦截银粮商旅,明廷大震,急令山东总兵剿灭乱贼,恢复漕运。

第三百四十六章:馒头 灾民 义军() 
自从王争继任山东总兵以来,六府境一直都是风平浪静,虽然小事时不时也有发生,但大体上仍然是四下靖平。

    六月份,寿春县渔人李青山率众起义,声势浩大的围攻县城,本来在历史上这个县城应当只有几百明军屯守,但现如今却是有一整营的山东军正兵。

    李青山虽然聚拢了几千名灾民,但是驻守在寿春的山东军将领杨瀚再三警告无果后,一方面紧急求援,另一方面据城而守。

    尽管对方大多都是认识,但将士们下手没讲任何情分,斩杀义军近千以保城池仍巍然不动,不得已,李青山率部转向北,进而截断山东漕运。

    漕运有失,无论对朝廷还是山东军方面都是巨大的损失,一天都耽搁不得,所以立即引起了山东军元帅府的高度重视。

    接到朝廷命令后,山东总兵王争下令,山东军驻青州府正兵主将陆井荣,总责对李青山部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