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历史 电子书 > 纵兵夺鼎 >

第370节

纵兵夺鼎-第370节

小说: 纵兵夺鼎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邺都宫廷里快节奏的气氛也让过去历仕洛阳、长安朝廷的旧臣苦不堪言。

    杨彪看着宫廷里侍立的羽林虎贲与披挂站在百官臣僚最前的那个身影,不动声色地叹了口气,吃力地迈上一级台阶。

    他们太年轻,都太年轻了。

    邺都的一切似乎都那么快,快到让朝廷来不及反应,这让朝臣很难习惯,亦很难承受。

    二月,高句丽遣使请汉朝天子发兵助他们抵御扶余国的进攻,快马跑了十三日才从辽东进入邺都,大司马深夜入宫不过片刻,侍从武官便拿着乐浪太守牵招与辽东太守司马朗发兵助高句丽御扶余的诏令跑了回去,宫廷像什么都没发生过一样。

    百官臣僚在昨夜收到上朝的消息,消息灵通的打听出原因,在他们什么都不知晓的情况下,高句丽的仗赢了,扶余人从高句丽北疆撤兵。这是他们刚刚知道一个半月前朝廷曾收到东夷的求援,而他们知道的时候,大司马要他们议一议给辽东太守和乐浪太守的封赏。

    一群金印紫绶、银印青绶的公卿大臣,就是用来做这个的?

    “诸公请议一议吧,朕看过他们的政绩,司马伯达去岁为幽州之冠,牵子经次之。”

    侍中刘艾念罢了,皇帝问过之后百官群臣却默不作声,随之望向一旁的燕北问道:“大司马,你以为应当如何赏赐他们扬威域外?”

    燕北立于百官之首,看一众大臣并没什么好说的,这才缓缓抬头说道:“陛下,扶余国有带甲八万,比之高句丽稍弱,只是如今高句丽年年向我大汉进贡,才使国力稍有减退,我汉军助高句丽得胜,本就是应有之义。所以臣以为,这没什么好赏赐的。”

    虽然是回答皇帝,同样也是向百官解释东夷诸国的战力。随着皇甫嵩、卢植、朱隽等人相继故去,如今的朝廷重臣没有多少对域外诸国了解的。如果硬要去说,无非也就是知晓些西羌、鲜卑的情况,对东面则不大了解。

    其实不舒服的不单单是朝廷百官,燕北与他的部将幕僚在如今的朝廷里也不算舒服。过了最开始执掌朝堂的那股新鲜劲,如今朝廷带给燕北的感觉大多是枯燥乏味,甚至有时还让他感觉行事多有牵制。

    “臣的意思,不必封赏官爵,各赏五百匹细绢与两匹鲜卑战马。但一定要派遣朝中使者前去慰劳军士,对死伤者的抚恤要如实发到手中,足够孤儿寡母生计所用才是。”燕北拱手,思虑着说道:“让士卒无需顾忌身后之事,朝廷需要他们作战时才会拼命取胜……诸公可有异议?”

    百官说不出什么来,燕北所提的赏赐一点都不过分,可正因燕北这种滴水不漏才更让人心中不顺畅。倒不是百官觉得燕北错了,他们都是士大夫宗族走出来的,自小受到的就是官宦教育,在是非观上可以说远超燕北早期的部下,很少会有没事找事的人。

    但燕北这种站在百官之首的角度上提出滴水不漏的封赏,恰恰让他们感到自己错失了‘正义’。就像过去李傕郭汜在时,总是在朝堂提出贪婪而无耻的要求,那个时候百官反对,便都是英雄!

    现在呢?不能反对燕北,因为他说得对。可不反对,又觉得燕北像个权臣,宫内宫外大小事宜皆出他口,这样又着实不好。

    “那就依照大司马的意思,派遣使者前往幽东。”皇帝说罢,脸上露出少年人的自得神色,接着问道:“诸位可还有事要奏?”

    “臣有事奏!”

    “臣有事奏!”

    燕北开口的同时,在后面的钟繇也同时出列,看到燕北开口,钟繇神色沉稳地拱手道:“请大司马先奏。”

    “臣要奏两件事,其一是立辑校寺,请陛下过目。”燕北自怀中奉上书简由皇帝侍从接过,回头看了一眼钟繇,接着说道:“第二件事,臣表御史中丞钟繇,其人果敢忠直,应为光禄勋!”

第二章 义正言辞() 
燕北又找了一条千里马骨。

    虽说过去他的才能不高,但那是很多年前的事情了。这些年他打了大小百余仗,统治着幽冀二州,无论文韬武略,他比朝廷中多半公卿要强得多,尤其权臣的心术,更是无出其右者。

    在皇帝迁都之前,他可是幽冀的主君。

    升钟繇为九卿,是他与幕僚商议的结果。近来过了执掌朝堂的新鲜劲后,不单单他感到不适,过去他部下的旧将也都感到不适应,凡是多了朝廷插手不像过去那样自在只是其一,关键是过去只对燕北负责的众人如今头上或是部下都有了朝廷的踪迹,原本只需一道前将军府手令就能办成的事,如今却要东奔西走在邺都走上好几个官府才能完成,还未必能做好。

    朝廷与燕氏旧将,都没有将对方当成自己人。所以才有了刁难,才有不适应。

    现在时日还短,朝廷百官还记得燕北送给他们活命恩德的感激;燕氏旧将也还对朝廷怀有那么点些许的尊敬。可若长此以往,裂痕如果出现,再想弥补可就太难了。

    所以燕北要想办法成为朝廷的人,也要想办法让朝廷成为燕氏的人。而促进这种关系最简单的手段,就是消除百官对他的敌视与忧虑,这个突破口……就是钟繇。

    在河内郡时,钟繇曾直言不讳地指出燕北的出身,担忧他迁都邺城后会对皇帝没有忠心。尽管燕北打从心底里并不觉得折算什么事情,但当时确实怒上心头的燕北拂袖而去,在旁人眼中,钟繇得罪过他。

    而这样一个得罪过他的人,如果因为敢于直言而升任九卿,对旁人来说,难道还不能显示出他大司马的宽宏大量吗?

    这是其一,其二则是御史中丞这个官职,燕北要让它空悬一段时间,这是他给甄尧留的职位。御史中丞太重要了,外督刺史内纠百僚,虽然只是千石官职,职权却着实很大。若是个不明事理的坐在这个位置,掌管着朝议弹劾百官的职责,将来少不了燕北的麻烦。

    让甄尧坐这个位置,不为别的,只要他把官职占住,不求立功只求没错。他可以不开口弹劾人,只要不让别人开口就够了。

    立在列外的钟繇听见燕北提议自己为光禄勋,一时间呆住微张着口都不曾察觉。且不说他年过四旬做了快二十年的六百石小官吏,靠着救驾的功劳才得到亭侯的爵位与御史中丞这样的千石御史台主官的职位。单单是他曾直言燕北出身这样的事就足够让给他在燕北辅政的朝廷吃到足够的瘪,燕北怎么会提议自己当光禄勋?

    朝中早在迁都途中便多有猜测,哪怕燕北真的对皇帝忠心耿耿,有几个官职也是他所必须把持住的,其中之一便是光禄勋。

    光禄勋,掌管宫廷侍卫,总领宫内事务的九卿,郎官、谒者、大夫皆为其属官。在当今的邺都,光禄勋意味着执掌最强大的兵马——羽林郎!

    燕北这是等于将性命交到自己手上,怎能不让钟繇与百官感到惊讶?

    御殿的空气似乎都随着燕北说出这句话凝固起来,就连皇帝都迟疑了一下,看着燕北面露不解。

    “陛下、大司马,在下并无担当九卿的才能,还请大司马收回进言。”最先反应过来的钟繇当即辞谢,拱手说道:“光禄勋掌管陛下与宫廷的安危,理应由更有才能的臣子担任。”

    群臣都被燕北这个进言弄得脑子有些转不过来,连燕北先前的第一件事都没去细想,此时又听到钟繇辞谢九卿,更使御殿中嗡嗡声不绝于耳。

    “怎么不行?陛下,臣有句僭越的话,还请恕罪。”燕北一脸正色地拱手向皇位,在得到应允后这才说道:“当日在河内,燕某麾下兵马甚多,而钟元常敢顶撞燕某,百官受制,若在下与李郭无二,是否当时便会将钟元常格杀?”

    “想必诸君心里有数,御史中丞当时也抱有赴死之心吧?论直言忠心,谁能比拟元常?”燕北说得慷慨激昂,探手望向刘协,接着转身对百官道:“光禄勋有守备宫廷统领郎官的职责,若将来宫内有变,难道当日能慷慨赴死的钟元常不能再为陛下赴死吗?经验才干可以慢慢提升,可面对强权不卑躬屈膝的风骨,却是学不来的!陛下,臣请钟元常为光禄勋!”

    燕北一番糊弄鬼的话从口中义正言辞地说出,反倒让拜倒在地的钟繇从心中升起一股士为知己者死的感受。蹉跎十数年,哪里能想到如此看重自己的竟然是燕北这个起于北方的马匪!

    就连皇帝也不禁咬牙,重重地点头对钟繇说道:“钟卿,大司马所言亦句句在朕心中,钟卿便不要再推辞了吧?”

    见手握大权的燕北如此不留余力地为朝廷举贤,皇帝心里又哪里能不受感动呢?看着此时面前的燕北,再回想起过去的董卓、李傕,刘协心中顿时百感交集。

    “臣……谢陛下!”

    钟繇还能说什么呢?他只是缓缓将怀中要表奏的书简缓缓收好,那里面写着兖州牧曹操的功绩。钟繇本想将曹操引为皇帝外援,不过此时此刻,看上去好像并不需要这个外援,燕北对朝廷也并不像董卓李傕那样,大权独揽。

    连统领近卫的光禄勋都能交给自己这个朝廷旧臣而不是他燕氏旧部,这样的大司马还有什么好担心的呢?

    许多朝臣心里也都是这么想的。不过燕北可没那么傻,光禄勋之下,可到处都是他的心腹啊!

    右羽林中郎将典韦对他的忠诚自不必说,统领内卫的左羽林中郎将是李大目,宫廷里的虎贲中郎将是王当,更不必说无论羽林郎还是虎贲郎,都是他的燕赵武士!

    若光禄勋对他有二心,想调兵遣将杀死他……恐怕死的不是他,而是光禄勋自己了。

    下朝后,燕北邀请执金吾伏完共乘车驾,笑着说道:“伏公,您是外戚,理应领兵为朝廷除去内忧外患。燕某想表奏皇帝,请您做辅国将军,与我一同掌政掌兵,您以为呢?”

    不用说,燕二爷看上在邺城街市上领緹骑的执金吾了!

第三章 鞭挞四海() 
“姐夫,不其侯是外戚,做辅国将军也就罢了。那钟元常在河内那么说你,我都听说了。”甄尧撇着嘴,饮下口温热的清酒,显然对这个任命感到不满,“你还为他求光禄勋?”

    朝议已经过去快一旬,燕北私下里与伏完商议之后,隔日又进宫向皇帝表伏完辅国将军,希望他能与自己一同主持中朝辅政,皇帝对这个任命极感兴趣,当时便应允下来。

    至此,如今朝中辅佐皇帝的有刘艾几个侍中,辅政掌权的则是燕北与伏完二人,再加上无官无职却攥着匈奴左右部的皇叔刘豹。

    “他不做光禄勋,你怎么做御史中丞?”

    燕北满不在乎,倒是一旁伸出两手在温酒炉上烤着的燕东闻言点头道:“兄长做的对,要做大事,便不能树敌太多。世人皆云我那丈人天下无敌,可满天下的诸侯都欲除他后快,哪里是天下无敌?若兄长能教朝中公卿都顺着兄长的意思办事,也就天下无敌了。”

    燕东和吕玲绮的婚事定下了,就在四月下旬,他从北方过来便是要与吕氏完婚。如今燕东在幽州接替燕北做了州牧,州郡的太守长吏大多是过去燕氏的老人,没有多少阻力。

    事实上现在的幽州也不需要做太多事情,修路造桥的事情在几年因为往来运输,在沮授、荀悦、燕东三代别驾手中做个通透,目下幽州刺史部就是在整个天下也是道路最便利的州域,非但十里一亭,东部每隔十五里还有置所,骑手从东道城飞奔到千里之外的涿郡只不过四五日的光景。

    田地与户籍趋于饱和,手工与畜牧发展势头很好,过去因为屯田而成为赋税支柱的田税仍旧很高,但在比例上已经渐渐被车船与关税追平。

    郡中过去分数两个系统的幽东田卒军与幽西郡国兵也合并为一体,士卒以耕战的国策在当地繁衍生息,平时郡境中只能见到零零散散几百个守卫关防的郡兵,除了百姓尚武之外似乎没有什么特别。但当烽燧燃起浓烟,一个郡便能抽调出上万自备兵甲的田卒由校尉统领奋战。

    “三郎这天下无敌,说的很好!”燕北听到燕东这么说,感到非常开心,正逢甄道过来奉茶,过了片刻,燕北才正色对燕东说道:“等你此次完婚回去,把张文远带走,他是能冲能打的良将。幽州休养生息很久了,目下东部鲜卑归附,可以让阿义在高句丽准备政变了,等他成为燕氏的战将,再调回中原。”

    说着燕北屈指一数,王义在异国他乡待了已有七八年光景,他打算把王义辅立为高句丽的新王,进一步蚕食过去高句丽贵族在那片土地的影响。

    “现在政变,会不会早了一些?”

    燕北摇头,笑道:“不早了,牵子经和司马伯达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