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历史 电子书 > 我是朱由校我喂自己袋盐 >

第22节

我是朱由校我喂自己袋盐-第22节

小说: 我是朱由校我喂自己袋盐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朱由校当然不在乎这些,后世难道你能因为有人多看你女朋友几眼就跟人家玩命?

    琉璃厂就在宣武门和正阳门外的外城区北墙附近。

    朱由校之前刚穿过来的时候就去看过了。可是那时候造的琉璃只能用来做装饰品,而且全国已经有好多琉璃厂了,想做玻璃赚钱?你绝对是想钱想疯了。

    前阵子朱由校再去看的时候,那些琉璃匠人从王恭厂学习回来,貌似受到不小启发,已经制出了能稍稍透光的玻璃制品了。朱由校鼓励他们再接再厉,要是能造出透明玻璃,就奖励他们一万两白银。如今已经过去半个月了,朱由校打算去瞅瞅效果。

    玻璃虽然做出来了,但是透明度很差,所以朱由校让这些工匠继续改进,就打算去玉皇庙转转,那边有个粥棚,朱由校想看看粥棚有没有偷工减料。

    最近有很多陕西灾民来到京师,一来这边米价很低比起陕西低了3倍还多,朱由校虽然已经很努力的打机那些囤积居奇的不法粮商,但是对于因为陕西大旱而自然增长的粮价也无能为力,陕西如今将近3两银子一石米,已经让大多数陕西民众买不起米了。于是就有不少还有些积蓄的陕西民众到京师买米,没积蓄的只能在陕西苦挨。

    结果京师竟然有官方在做粥棚,每天都免费发放两碗粥,不是不见米粒的清粥,而是起码有半碗是米饭的浓稠米粥。来的人越来越多,还都不走了。于是在法华寺和玉皇庙前本来的临时粥棚就改成永久性的了。

    朱由校也不在乎这点粮食。难民也不过是两万多人毕竟陕西有出路的都跑了,没出路但是有男人的,都去杀奴赚人头钱了,小有资产的都去辽东开荒的了。现在陕西剩下的要么就是什么都没有的,要么就是不差钱儿的。

    什么都没有,只能卖儿卖女卖自己了。

    这个社会就这样,朱由校也不可能帮得了所有人,陕西二百多万灾民,他就算把全部银子都拿出来给他们,一个人也分不几个钱。

    何况这是朱由校用来发展大明朝的救命银子,他自己都不敢太奢侈的花。

    朱由校到了粥棚,却见一边儿的粥是半干的,另一边的粥是清汤的。朱由校觉得挺惊奇的,要么你就弄的全是正常的,半干的,要么就弄成全是清汤的,你这一半一半是闹哪样?朱由校还没等打发骆养性去问,就见杨青天来了。朱由校也就躲在旁边看他怎么处理。

    如今的顺天府尹是杨肇泰,就是以前当武昌知府那个,他可不管犯事的皇亲国戚还是首辅家熊孩子,统统都恁。

    顺天府百姓都叫他杨青天。朱由校今天就见识到了这位杨青天的威势。

    杨肇泰直接冲着边清汤粥棚就过去了,显然是得了消息。

    那位发粥的见得杨肇泰到来,他也不害怕,一切尽在掌握之中。

    杨肇泰指着新盛出来的那碗粥说道:“你说这是什么?”

    发粥的很淡定:“回大人,粥!”

    杨肇泰算是长见识了,这位装傻的本事跟谁学的:“你管一碗清可见底的水叫粥!?”

    发粥的人表示:“没办法啊,旧太仓,新太仓,海运仓,广平库,太平仓,皇上限了量,每天提出的粮食不能超出定额,最近灾民天天有新的加入,甚至有些原来的北京南城贫民都来领粥,我能怎么办?”

    朱由校乐了,这特么敢把锅给我背,你们等着,我不恁死你们这群玩意儿!这道旨意还真是朱由校发出的,因为前阵子有人大量从北直隶买粮运往陕西,辽东,弄的北直隶粮食有涨价的势头,朱由校就果断限量了,否则若连京师都不稳定,朱由校就真要抓瞎了。

    不过朱由校还是想看看杨肇泰自己能不能处理,如果他自己能解决,不用自己动手,当然更好。

    朱由校就算限量,那数额也是足够北京城里老少爷们儿吃一碗倒一碗的,他主要针对的是利用京师和陕西,辽东粮食价格差距较大,赚黑心钱的粮商,不过看来这群粮商得不到仓里的粮食,打主意打到灾民粥棚来了。

    捞钱不要命的,他今天算是见识到了。实际今年开始朱由校就将在北方皇庄先种植玉米,之后玉米自然就会逐步扩散到北方各布政司。北方缺粮的状况将大大好转,而这也是朱由校马上要提出的只收银钱,不收粮税的基础。北方长期缺粮,让朱由校想实行只收银子不收粮,也做不到。所以财税改革他现在还没法动。

    杨肇泰眼睛微眯,打马虎眼?当年楚王管事也是这方面能手,你也不去打听打听,如今他坟头草都三尺高了!

    杨肇泰也不跟他废话:“把账册拿来!”

    发粥的表示随便查,把账册给了杨肇泰。

    杨肇泰冲身后跟着的几位年轻人打来了个招呼,让他们过来。

    这几位,都是大明皇家算学院的学生,还没学多久,不过算学院不是医学院,算学院的学生可以边学习边任职的。杨肇泰早早的就从算学院的优等生之中挑了几个人给他当会计。

    就见三人比划了半天石头剪子布,最后一个人垂头丧气的过去看账本。

    仅仅一个时辰,这位学员用一个随便画的表就看出结果。

    “哼,自认为用旧账抹了新账,最后账面做平就过去了?在吾等眼前玩这一手,何其愚蠢!”算学院学员一脸傲娇。这位要是要是个妹纸,朱由校绝对过去摸摸他的头来一句“偉い偉い!(真了不起)”实在太有二次元傲娇娃的感觉了!

    这位发粥的显然是个做假账的行家里手,刚开始账面很干净,最近才开始偷粮,把最近缺粮的账目塞到以前老账之中,如果是用这个年代的查账方式,确实很容易就被他糊弄过去。可是算学院的这些人随便列个阿拉伯数字表格,结果一目了然,根本算都不用算,因为数据很不正常。

    发粥人这下慌了:“这这这都是因为最近广平库并没。。。。。。”

    “还要去找广平库的账目核对吗!?”杨肇泰估计,这种事儿也不是他一个人能做出的,看样子广平库也不干净,不过广平库可不归顺天府管,不过自己管不了,皇帝总能管了吧?理论上顺天府权力可大可小,广平库他直接去管管都没毛病,不过广平库可以以户部兵部调粮为由把他顶回来。所以还不如直接让皇帝派人清查。

    发粥人一下找到主心骨,腰杆儿又挺了。

    得这小子到最后好像搞不定了。

    朱由校只得让骆养性出马。锦衣卫,没什么不能管的!私调库粮,最高可以给按个煽动京师民乱的罪名!没错锦衣卫就是这么不讲理,你咬我啊?

    骆养性来到近前:“当面可是顺天府扬大人,家父骆思恭,据闻有广平库官员参与私卖库粮,有煽动京师民乱之嫌疑,家父令我调查此事,若扬大人与我锦衣卫共同审理此案,当可让不法之徒无处容身。”

    锦衣卫不待见文官,文官也不待见锦衣卫,不过如今人家主动给自己解围,杨肇泰也不好直接拒绝。有心推脱说想先报告给皇帝,却猛然看见皇帝就在人群里。得,这是皇帝的意思,自己平白落个勾结锦衣卫的名声,这是闹哪样?官声臭了,队伍不好带了呀。

    朱由校见到那位发粥的如今脸色惨白的跌坐在地,也懒得看他的丑态,打算直接回去了,路过杨肇泰身边的时候跟他说:“不管最后查到了谁,只要官儿没我大的,你就给我恁他,往死里恁他!”旁边还有别人,他也不好自称朕。

    这天下还有人能比皇帝官儿大吗?不存在的!

    杨肇泰这下心里有底了,他倒不是怕有人他恁不起,毕竟顺天府权力若说大,几乎等于督察院(可以直接面圣奏对)+大理寺(可以纠察全天下冤狱)+刑部(可以受理全天下案件)+锦衣卫(可以临机决断镇压动乱)!就是这么牛!

    但是这种顺天府尹历史上也少见,例如包拯,赵光胤,这种顺天府尹一定得是皇帝信任的人才行,否则的话,顺天府尹就是个受气包,得谁都可以踹两脚。毕竟顺天府可以说各方面都只能排第二。。。。。。。。。。。

    他就怕恁人恁的正爽呢,一纸公文,此案交由大理寺(刑部)审理,就没他什么事儿了。

第34章 天启二年第一案与会试() 
王微在旁边看的两眼冒星星,这简直是古代现场版的法庭剧啊,这个杨肇泰简直就是真人版包青天呀,这剧情也不错,上来就装B打脸,看着真过瘾。

    朱由校在旁边吃味儿了,你个胳膊肘往外拐的老娘们儿,这杨肇泰能装B能打脸还不都是你老公我在后边撑着?

    于是朱由校就把她的脸搬了过来,钻进帷帽里狠狠的亲了她一口。

    旁边一老者看了,指着朱由校的手指头直哆嗦“这,这,这,有辱斯文!世风日下啊,人心不古啊!”

    王微也是一脸懵逼,这朱由校虽然平时也是吊儿郎当,没有一点皇帝样儿,不过大多数时候还算守礼的,这怎么突然就发癔症(发疯)了呢?待见到朱由校一脸酸酸的表情,王微“噗嗤”一声笑出了声。

    王微就算再有现代女权主义精神,也不可能觉得朱由校还会放她去追求新的幸福,皇帝也丢不起这个人,不过她依旧希望朱由校更在乎她一点。如今见朱由校为她吃醋,心里甜甜的。

    那边杨肇泰一直偷偷关注朱由校呢,见到这种得性的皇帝,也无语了。只得心里默念“我什么都没看见,我什么都没看见。”杨肇泰恨不得赶紧把相关人等抓走,以降低他现在在皇帝心中的存在感。自己知道了皇帝“当街调戏良家妇女”会不会被穿小鞋呀?在线等,挺急的。

    这边杨肇泰也不当众审案了,把相关人等打包带回顺天府,关起门来偷偷审理去了。

    这边没热闹可看了,王微狠狠瞪了朱由校一眼,不过隔着帷帽朱由校也看不见,她一转身,打算回去了,没热闹可看,不回去还干什么。朱由校又拉住了她。“你不是喜欢诗词吗?如今来参加会试的才子应该都在贡院和文庙那里,咱去转转?”贡院在北京城主城东南角,文庙在国子监旁边,位置在北京城主城正北偏东安定门旁边。估计走完这一圈,这一天也就差不多过去了。

    不过王微显然不怎么想走了:“大冷天的,愿意逛你自己逛吧,我想回去了。”朱由校觉得这有点不像王微平时性格,难道有什么自己不知道的理由吗。

    不逛就不逛吧,自己本来也不喜欢那些诗词什么的,否则当初也不会考理科了。那就回去把。

    回到保大坊杨子宁府,朱由校和王微刚回正房,王微就扑到朱由校身上。

    朱由校一惊立即警告她:“你可不要玩火啊!”他最近可没什么定力。

    。。。。。。。。。。(以下为禁止事项)

    事后朱由校又捂住额头,刚才可没做安全措施,万一这位又中了,自己就得当和尚!

    后悔也没用,何况朱由校根本不后悔,迟早要吃的。

    朱由校又陪着王微呆了一阵子,才回宫。

    第二天开始,就让人去关注盗卖库粮的事情。他主要是看看杨肇泰敢不敢碰到谁恁谁。

    结果朱由校发现他小看杨肇泰了,他岂止是碰到谁都恁,简直可以说没人是他不敢恁的!

    恁到最后,牵扯出了一个朱由校意料之外的人,这个人叫毕自肃。

    并不是他曾参与盗卖库粮,相反,身为太仆寺少卿的毕自肃竟然属于勇于同恶势力斗争的清官,而且这个人也不是孤身奋斗,他把他四哥毕自严,六哥毕自寅也拖下了水,当然按照电视剧一般情节,他们没有斗过邪恶势力,毕自严还好,位高权重如今是堂堂左都御史,位列九卿,毕自寅刚刚卸了兵备道副使的差事还在待业呢,毕自肃也不过是个太仆寺少卿而已,所以他俩目前处境就不怎么好了。

    朱由校不由对他们来了兴趣。要知道一门三进士可是很招闲话的,更何况他们都是同辈。

    一般来说一门有三进士,也是不同辈分者居多。

    这三位他们的爹也太会教儿子了吧?这位毕自严,如今年岁也不算大,已经是左都御史了,官儿做到头最少也是个尚书追赠太傅的档次吧?入阁已经没戏了,因为这位不是庶吉士。就算如此也很牛了好吧,起码混到大明文臣前十的位置过。

    他六弟八弟也不简单,一个已经混到兵备道副使(五品官,兵备道的副手),一个中进士没多久就已经是太仆寺少卿了。

    这位毕自肃是万历四十四年进士(1616年)如今刚刚1622年好不好?刚六年,就爬到四品京官位置的进士!要不要这么猛!四品京官可不是四品知府可比,两者简直天地之差!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