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历史 电子书 > 浴血抗战 >

第4节

浴血抗战-第4节

小说: 浴血抗战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年复一年又何苦挣扎

    死海阳光下

    焚烧浑然不觉的浮华

    只为遇见他

    三千年忘却的是谁写下弥赛亚

    三千年相见时寂寞已开了花

    罪孽深重的处罚

    悔恨拂过了你的发

    一回头错过天涯

    问你是否抱紧了他

    凋零一夜的烟花

    即使只是啊那一话

    亲吻微咸的脸颊

    看啊哭墙就立在那

    望着你

    顷刻他泪如雨下

    他在说我们走吧

    痛楚纠缠了你的发

    天使哭泣的暗哑

    问你能否抱紧了他

    忍不住如此回答

    即使只是啊那一夏

    喜欢又如何作假

    看啊哭墙就立在那

    忍不住如此回答

    即使只是啊那一夏

    喜欢又如何作假

    看啊哭墙就立在那

    约旦河

    看夕阳已西下

    一切随他吧

    耶路撒冷已老去了繁华

    哭墙又称西墙,是耶路撒冷旧城古代犹太国第二圣殿护墙的一段,也是第二圣殿护墙的仅存遗址,长约50米,高约18米,由大石块筑成。犹太教把该墙看作是第一圣地,教徒至该墙例须哀哭,以表示对古神庙的哀悼并期待其恢复。千百年来,流落在世界各个角落的犹太人回到圣城耶路撒冷时,便会来到这面石墙前低声祷告,哭诉流亡之苦,所以被称为“哭墙”。

    耶路撒冷犹太教圣迹哭墙又称西墙;亦有“叹息之壁”之称。公元初年,欧洲人认为耶路撒冷才是欧洲的尽头,而这面墙则是欧亚分界线。

    哭墙高约20公尺、长50公尺,中间屏风相隔,祈祷时男女有别进入广场墙前,男士必须戴上传统帽子,如果没有帽子,入口处亦备有纸帽供应。许多徘徊不去的祈祷者,或以手抚墙面、或背诵经文、或将写着祈祷字句的纸条塞入墙壁石缝间。历经千年的风雨和朝圣者的抚触,哭墙石头也泛泛发光,如泣如诉一般。

    哭墙由大石砌成,公元前11世纪古以色列王大卫统一犹太各部族,建立了以耶路撒冷为首都的以色列王国。公元前10世纪(约公元前965年)大卫儿子所罗门继承王位后,在首都锡安山上建造了首座犹太教圣殿所罗门圣殿,俗称“第一圣殿”,来此朝觐和献祭的教徒络绎不绝,从而形成古犹太人宗教和政治活动的中心。

    公元前586年,第一圣殿不幸被入侵的巴比伦人摧毁。将大卫王之子所罗门王为耶和华所建的“第一圣殿”付之一炬,四万多犹太人被虏,史称“巴比伦之囚”。经过了半个世纪的流亡生活,犹太人陆续重返家园,后来又在第一圣殿旧址上建造第二圣殿。

    公元70年,罗马帝国皇帝希律王统治时期,极力镇压犹太教起义,数十万犹太人惨遭杀戮,绝大部分犹太人被驱逐出巴勒斯坦地区,耶路撒冷和圣殿几乎被夷为平地,该墙壁为同一时期希律王在第二圣殿断垣残壁的遗址上修建起的护墙。直至拜占庭帝国时期犹太人才可以在每年安息日时获得一次重归故里的机会,无数的犹太教信徒纷纷至此,面壁而泣,“哭墙”由此而名。

    公元7世纪,阿拉伯人建立的阿拉伯帝国占领巴勒斯坦,由于帝国内部实行宽容得宗教政策,所以哭墙没有被刻意损坏,反而被妥善保护起来,因此西墙历经千年历史仍然存在。

    尽管该围墙为伊斯兰圣地西墙的一段,但犹太人仍然把它视为本民族信仰和团结的象征。今每逢犹太教安息日时,尚有人到哭墙去表示哀悼,还有许多信仰者将心愿或悼念之辞写于纸上塞进墙壁的缝隙里。

    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惨遭德国法西斯杀害的犹太人达600万之多。这些惨痛的历史遭遇,深深地印在犹太人的心灵之中,哭墙便更被犹太人视为信仰和团结的象征。直到如今,哭墙脚下经常有来自世界各地的犹太人,他们或围着一张张方桌做宗教仪式,或端坐在一条条长凳上念诵经文,或面壁肃立默默祈祷,或长跪在地悲戚啜泣。逢宗教节日,祈祷者及游人更多。哭墙分为两部分,中间隔一栅栏,男女分开祈祷。入男部,须带上用纸做的小帽,否则被视为异教徒而不准入内。在做正式祈祷时,要准备好两个装着“圣书”语录的小羊皮袋子,一个戴在头上,另一个捆在手臂上,身上披一件特制的披肩。教徒们在祈祷时,面对哭墙,口中念念有词,全身前仰后合,虔诚之态令人肃然起敬。

    1967年,以色列侵略周围阿拉伯国家并占领整个耶路撒冷。近2000年来,西墙首次处于犹太人控制之下。以政府在西墙前辟出宽阔的广场,每逢阵亡将士纪念日、大屠杀纪念日、犹太新年、赎罪日等重要的国家或宗教节日,便在此举行纪念活动或宗教仪式。“哭墙”所在的破败街区后被拆除,成了一片宽阔的铺砌广场。虔诚的犹太教徒热切希望能重建这一圣殿,但那是不可能的,因为那将意味着要拆除后来在遗址上建起的穆斯林圣所。在圣殿地基附近近还建有一座犹太教堂和一座拉比学馆。

    ps:

    中国南京哭墙。

    南京大屠杀被国际上称为现代文明史上最黑暗的一页,现代史上破天荒的残暴记录,这次大屠杀充分暴露出日本军国主义的凶残和野蛮,同时也反映出中华民族在近代遭受帝国主义欺凌和宰割的严重性。

    1937年11月上旬,日本军队占领上海之后以九个师团20多万兵力向南京推进。当时攻城日军有5个师团大约10万人,守卫南京有国民党军七个不满员的军大概11万人,但是这个保卫战只打了五天。到12月12日这一天,蒋介石担心守军撤不出来,于是就下令可以相继撤退。在为时六个星期的南京大屠杀当中,日本军队屠杀了被俘的几万军人还有数量更多的平民。据1948年远东国际法庭的不完全统计是杀害了20万人。而据中国方面统计,居民被集体屠杀的就有19万人,零星屠杀的15万人,死亡不下35万人。

    “南京大屠杀遇难者名单墙”1995年初立时,刻有名单3000个,象征被日军屠杀的30万同胞。名单墙原长69。5米,名单墙上的名单将达到10324个。

旷世的忧伤——侵略有理() 
日本《新历史教科书》大肆美化日本侵略战争,歪曲侵华历史。充满了以天皇为中心的家族国家观、亚洲支配观、对他国优越感和本国中心史观,同时隐瞒加害事实、充满了受害者意识,大肆宣扬侵略有理,侵略有功,使用大东亚战争的说法,肯定日本发动战争是自存自卫的战争,并且歌颂日本国民积极投身战争的献身精神。该历史教科书在有关侵略历史的叙述上更加暧昧和倒退,而且俨然将自己打扮成了受害者,一味掩盖灭亡中国图谋完全推卸战争责任,还一如既往地特别注重煽动对中国的仇恨,而且将这种仇视情绪一直追溯到古代,总的来说就是“侵略有理,谎言连篇”。

    在日本新历史教科书里,充斥着六大谎言,真亏了他们还编得脸不红心不跳。

    一、皇室是“日本在世界上优秀的原因”

    “以天皇为中心”的国家观被大力强化。“神武天皇”是日本传说中的人物,是“天照大神”的子孙。“通过研究《古事记》,发现在接受儒教和佛教影响以前,日本人思想朴素。特别是皇室,一脉相承,万世一系,是日本在世界上优秀的原因”。在教科书里;神武天皇东征的传说被写成了历史。书中对明治时期的《大日本帝国宪法》和《教育敕语》大加赞扬,同时为天皇开脱战争责任。书中写道,大日本帝国宪法“首先规定天皇统治日本,然后实际的政治根据各大臣的辅弼(助言)进行,天皇不负政治责任。”

    我晕,有看过电视的人都知道,那些日本军国份子用他们的军刀自杀前总要对着天皇的画像说一句什么“以身殉国,愧对天皇,来世还要再为天皇效力”等等之类的话,他们的天皇果真在战争中没一点责任啦?总不至于大的还没出声,小的就敢在外面胡作非为了吧?

    二、继续否认侵略战争罪行

    a对外发动战争

    教科书对日本自古至今的历次对外侵略战争从来不用“侵略”二字,对丰臣秀吉入侵朝鲜,也称为出兵,右翼学者可笑地辩解说,为何不用侵略,是因为秀吉根本没把朝鲜看在眼里,不过是借道,真正的目的是征服中国明朝。对于殖民统治朝鲜,新旧版本都强调朝鲜像一只手一样伸向日本,如果被其他国家控制,日本将受到威胁,并且将沙俄在朝鲜北部建立的伐木场称为军事基地,为自己吞并朝鲜正当化制造借口。惟一对于苏联在二战后期出兵中国东北,教科书毫不吝啬地用了“侵入”、“侵攻”等字样。

    b对中国发动战争

    关于甲午战争爆发的原因,2001年版教科书不提日本首先在丰岛海面袭击清军,而用暧昧的“日清两军发生冲突,日清战争开始了。”这次送审本则进一步歪曲事实:“清不想失掉最后的朝贡国朝鲜,开始将日本作为敌人。日本进行了日清和日俄两场战争,就是由于东亚的这种国际关系。”关于“二十一条”,2001年版将该事件叙述为“日本让袁世凯接受二十一条”,带有强迫的含义,同时指出:“英国和美国提出了抗议,二十一条要求分为五款,第五款是希望条款,被作为秘密。第五款要求接受日本人作为政治、财政和军事顾问以及大量购买日本制武器。这虽然是希望条款,也是将中国作为半殖民地的做法,是轻视中国的民族主义的行动。”但这次送审本却用了“要求”,删掉了强迫性含义和英美抗议的内容,而且还歪曲宣称:“中国方面期待列强的介入,向国内外泄漏了极为机密的谈判内容,而且在5大条款中,将并非正式要求的事项也列入,制造了‘二十一条要求’的名称,中国国内的反日舆论开始高涨。”也就是说,新送审本称当时的反日完全是中国政府制造谎言引起的。

    关于“九一八”事变,新书中称“随着国民党统一中国的逼近,中国人的反日运动激化,不断发生妨碍列车运行和迫害日本学童的事件。此外,对日本来说,北面有苏联的威胁,南面有国民党的力量不断逼近。”主语变成了国民党统一中国的逼近,而不是日本的步步进逼,表明是关东军精心策划的句子也删除了。

    在《日中战争》一章中,新送审本这样叙述:“1937年7月7日夜,在北京郊外的卢沟桥,发生了有人向日本军队开枪的事件。第二天,中国方面继续开枪,进入了战斗状态。事件本身不过是一个小摩擦,虽然人们希望就地解决,但是与日本方面的冲突事件不断发生,解决变得困难起来。”也就是说,旧版本尚承认日本大规模派兵在先,新版本则将卢沟桥事变完全算成中国的责任,是中国方面扩大了事态。

    2001版在《日中战争》一节的正文中的括号内加了一句话:“(那时,日本军队导致民众中也出现了很多死伤者,这就是南京事件)”,将大屠杀以“事件”一词轻轻带过,文后又以稍小字体介绍:“关于事件的实际情况,资料上被发现有很多疑点,存在各种见解,现在仍在争论。”这就使括号中的那句话进一步大大折扣。送审本将括号中那句话删除,只是在一张名为“因巷战而遭到破坏的上海市区”的照片上面用小字注解重复了上面的那句话。也就是说,教科书进一步否定了南京大屠杀的真实性,而且几乎不会使读者注意到南京大屠杀这个问题。

    从教科书的描述来看,中日战争的责任完全在中国,日本反而是受害者。此外,新送审本继续将8年战争描述为“目的不明的泥沼战争”,完全抹煞了日本希望灭亡中国的阴谋。

    可事实上是,1937年12月13日凌晨,日军攻陷南京城,对南京市民犯下滔天罪行。“二战”后东京法庭已经认定日本的犯罪事实,当时说的数字是20万以上,而事实上学者的研究是30万以上;后来,也有很多资料史证证明南京大屠杀日军的暴行。

    如果随随便便杀个300000手无寸铁的人也只是一件小事的话,我倒愿去日本试一试了。

    三、“日本给东南亚和印度人民带来独立的理想”

    在书中,日本还被说成了“解放者”。

    教科书在《满洲事变》单元中说:“满洲国五族和谐;以建设王道乐土为口号,由于日本重工业的进入,实现了快速的经济增长;中国人等人口流动显着增加;满洲国建国逐渐成为事实。”

    日本为了争取亚洲各地区的合作,“1943年11月,在东京召开了大东亚会议,满洲、中华民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